2023年评书读后感 初中孔子评传的读后感孔子评传(汇总5篇)

2023年评书读后感 初中孔子评传的读后感孔子评传(汇总5篇)

ID:4261868

时间:2023-10-06 20:51:02

上传者:琉璃 2023年评书读后感 初中孔子评传的读后感孔子评传(汇总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评书读后感篇一

作者用九页纸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孔子,虽是草草几笔概括其一生,但却字字珠玑,注入了全新的情感,绘出了一个贫困却不失尊严,失败却不乏顽强的孔子形象。作者虽然没有将孔子形容得顶天立地,吹嘘得直上九天,但给予我的感觉却是孔子在精神境界上的伟大,那份无可比拟的魄力以及那种愈挫愈坚的顽强。这位伟人,在两千多年前留下的智慧如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我们的社会走向更成熟的一面,走向更富有道德的一面。而每次阅读传记之后,我总觉得我们可以学的还有很多。

一、坚强。孔子是坚强的,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在不断碰壁的大背景下,他没有选择放弃,却是选择继续前进。他是愈挫愈勇。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也绝不放弃。命运好似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但孔子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前走,他才会是赢家,是最后真正的赢家。也许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笑着的,因为他看到的是自己不畏挫折的一生,即使短暂,也是划过苍穹最美丽的极光。也许他是含着泪的,因为他看到的是贪官污吏,是奸臣当道,是礼崩乐坏,是一个衰颓末了的世界,少了一个又一个日光倾城的日子,多的却是头上那些不散的阴霾。而我相信,他为此付出的是他的一生,是他的一切。无论命运如何折磨他,如何摧残他,他却始终屹立在人类的精神巅峰上。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暴风雨中昂首前进,走向未来成功的高塔。

二、仁爱。“仁”也许是孔子提及最多的字了,他用尽一生诠释“仁”的含义,十年,又一个十年,他用那颗不变的心面对老师,面对弟子,面对妻子,面对儿女。少年丧双亲的他没有一颗瓶装的心;次次碰壁的他没有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孤独寂寞,甚至被称为“丧家狗”的他没有一颗劣质草率的心。他只有一颗心,那就是他的仁爱之心。社会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残酷的现实,还有无尽的挑战,当我们抱怨这儿抱怨那儿的时候,一颗仁爱之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温暖,更多的,还有身后强大的力量。

评书读后感篇二

读完这本传记会感觉到自我和圣人无限的差距,非常有幸能拥有梁启超这样明事理,探本源的学者,在一片谣言中为我们重新讲述一个“圣人,伟人"的故事。

本来想写很多,后来还是觉得不太配得上过多评价王荆公,从以前对他一个诗人的印象,转移成了圣人伟人,无论做人做事做官,荆公都深明大义,有着自己的气节。

唯一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新法最终没有完全成功,否着荆公和神宗这对君臣关系,也会像秦孝公商鞅,齐桓公管仲,唐太宗魏征…一样名垂千史。而荆公的.谥号也不会只是“文”,能真正被那个时代的人认可的“文正”。

说到这个难以不抨击司马光“文正”的谥号,治国无才能,拱手送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西夏,毫无逻辑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就是保守派的究极形态,死后还能获得“文正”的谥号,简直难以理解。

最后用一段话表达整个的读后感,非常契合此刻的心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评书读后感篇三

如果给中国式的枭雄找一个模板,那么最好的模板莫过于袁世凯。袁出身世家,亲族中有以军功发迹者,但多为当时视为正途的科举出身。他少年丧父,任侠放荡,不治产业。青年不得意于科甲,遂弃笔从戎,入庆军幕府,显示出出众的治事才能,逐渐成为十九世纪末波谲云诡的东北亚局势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当日本对朝鲜半岛虎视眈眈、大力渗透、屡屡策动排华活动之时,袁发挥折冲樽俎、纵横捭阖的才干,数次镇压朝鲜反华派叛乱,利用大院君、闵妃两派矛盾,不断强化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其功业足与扬威异域的班超相媲美。中年时,他一方面练兵小站,编练新军,一手主导了中国近代军制改革;一方面主政北洋,力推改良,一手创建了中国的警察制度,帮助创建了多所近代化高等学校,为当时中国官僚阶层中举新政办实业之第一人。

袁一生中为人诟病者三,一为洪宪帝制,一位出卖维新,一为二十一条。前两件似无可辩驳,但中日二十一条一事,根据近年来解密的历史档案,实为袁世凯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之野心的步步紧逼下,效法他老师李鸿章的苦心孤诣,竭尽全力拖延应付,在极端不利之形势下,忍辱负重,保全中国之主权与利益。后来袁一手扶持起来的东北王张作霖也学到了袁的外交策略,大搞痞子外交,用各种手段迟滞阻碍日本对东北的蚕食。

刘先生于书中称,我国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总带有一种对历史人物当时情景、处境缺乏谅解的虚骄,后人或由于意识形态之需要,或由于种种私怨,极力抹黑这样一为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实我国家民族之一大悲剧。

又,袁饭量极大,犹爱吃清蒸鸭子,我在《文史资料汇编》中曾读到,袁早餐要吃鸭子一只,鸡蛋十几只,面条一大碗,其余菜蔬点心若干。中国传统文军人出身的英雄必有极佳饭量,刘裕、朱元璋等莫不如此。但其除年节饮少量绍兴酒外,极少饮酒。1916年护国军兴,袁倍感内外交困,众叛亲离,姬妾在其面前因妃嫔名分争执起来,袁撂下筷子长叹,自此饭量愈来愈差,终于因肾病辞世,亦颇有传奇色彩,不失枭雄本色。

评书读后感篇四

杨绳武是一个基督徒,他小的时候曾经立志要做传教士的。

基督教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一点在《评传》上落墨不多,可以说是《评传》的一个弱点。

世界上的人,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信仰、学历、职务,都是平等的。

过去我们被教育说,某些人因为信仰了某个主义而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个体或群体。这样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

我们不会因为杨绳武先生信仰基督教而影响我们对杨先生的评价。孙中山先生也是基督徒,蒋介石先生也是基督徒。

对一个人的评价还是要看他一生做了什么。

杨绳武先生的贡献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我觉得杨先生当年将同仁学校在直隶省教育厅立案,是从一个教育家的立场做出的决定。

假如杨先生只是办了一所教会学校,那他不过是上帝的一位信徒;但是他把教会学校办成了一所面向社会大众的学校,那他就不仅仅是上帝的信徒,而且是华夏的一代宗师了。

杨先生的做法,采用“非正式的宗教教育”,于信仰自由及办学原则都很符合(陶行知语),实际上是想超越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就教育论教育,而不是想离经叛道。

这是杨先生的伟大之处。

顺便讲一个胡本德先生的小故事。

当年胡本德在保定地区传教的时候,一位农民对他说:“我是信佛的,怎么可能再信上帝呢?”胡本德说:“你说的佛和我说的上帝可能就是一个人呀。”那位农民大喜:“那就好,我信佛,你信上帝,咱们可以携手上天堂啊。”

信仰就是信仰。

评书读后感篇五

家里有一本破旧不堪的民国电影杂志,我很早就知道“民生公司经理黎民伟君”,也知道林楚楚。只是没想到看了《黎民伟评传》,又使我想起了那本不知道名字的老杂志,属于1920年代的产物,有空的时候可以翻出来怀旧一番。

媒体报道黎姿的时候,常提她那“显赫”的家族。说真的,黎姿比她的前辈有钱多了,都是靠她自己打拼得来,当中的血泪,只有她自己才能懂得。黎姿的爷爷黎民伟君,从小失去母亲,生活在一夫多妻多子多福主导的年代,他和大哥年纪相差很大,并且从小被安排在大哥家里生活,他兄弟姐妹很多,大哥家的孩子也很多,寄人篱下的他很少能感受到父爱母爱兄弟情,到了他自己长大成人,娶了严姗姗为妻,妻子怕他迟早也要纳妾,提前为他物色了一位女子,就是后来的林楚楚,两房太太一共为他生了11个孩子,虽然他们家庭和睦,但也是无暇照顾孩子,有时候连孩子的学费都拿不出来。1953年黎民伟君病逝,家里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现金了。

林楚楚后来不得不卖地维持生活,待1979年林楚楚病逝,黎家的孩子们都已经各过各的生活,黎姿的父亲因为小时候得病,身体有残障,生活犹为困难,所以,黎姿那么小就被介绍入娱乐圈,绝对不是因为爱好演戏,更加不是因为所谓“家族”影响,她长漂亮,被发现适合入行而已。黎姿是那种为了家可以奉献一切的女子,好不容易供养弟弟读完书,帮助弟弟发展事业眼看要熬出头了,一场车祸击毁了一切,她最后嫁给了可以帮她救治弟弟,叫她安心的先生,弟弟九死一生的活了过来,需要坐轮椅,先生也不良于行……打住,别再感慨,黎姿现在很好,命运总得眷顾要强的女子。

《黎民伟评传》是目前能看到的,资料多,也相对真实的一部黎民伟传记,外界那些所谓的好话,只是空谈。能确认的是,黎民伟君一生痴爱摄影和电影事业,但是他一辈子也没怎么有钱过,甚至就是因为痴迷电影而常让自己陷入贫困的境况。电影本来就是集体的功劳,投资者才是大老板,黎民伟在经济上是拿不出很多钱去投资电影的,所以,如果要给黎民伟君记功劳,这些功劳应该集体一起算。

现存的孙中山等辛亥革命的图像,很多是由黎民伟君拍摄的,他的摄影技能在那个时代遇到的机遇。他的第一位妻子袁姗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演员,只因当时拍戏女子是不能出现的,经常男扮女装又让人厌烦,那就不如让自己的妻子试试,可惜《庄子试妻》的拷贝没能存下来,黎民伟君拍摄的战争纪录片也大多数毁于乱世。

日本他因经济原因去不成,大女儿黎兰希望父亲来台湾治疗,可能是考虑到在大陆子女的境况,黎民伟哪儿都不去,就留在香港。黎民伟的大儿子因为突发疾病早逝,他的生母大受打击,不久也因病离世,林楚楚活得最久,她十几岁只因被严姗姗看中,觉得她适合做妻子,几番游说就嫁入了黎家,她在黎家像带着使命一样,一直扛到儿女们长大成人了,她才彻底休息,可是她的大儿子黎铿,在国内因为夫妻感情不和,自杀身亡,就是和阮玲玉配戏的小男孩啊。

黎民伟君对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的贡献,是技术输出。他没有李祖永,邵逸夫,罗明佑那样的经济实力,建不起电影王国,甚至后期,还是李祖永聘请他,给他一份发挥余热的工作,直到永华公司自己都快撑不住了,才通知黎民伟君好聚好散。

黎家的兄弟黎北海也曾经从事电影行业,这也不奇怪,早年拍电影容易赚钱,各种电影公司陈出不穷。可惜黎家兄弟生前并没有因为拍电影而发大财,身后是非倒不少,“被人遗忘”倒没事,“被记起”的时候,黎家兄弟谁的功劳大谁是谁非又被摆了上台,相关书籍也出版了,于是《黎民伟评传》也不能免俗的要为一些观点证明什么,我倒觉得,还不如只写传记,摆事实,清者自清。

中国电影史,有黎家的一页,这是公认的。我们熟悉的电视剧《霍元甲》,《大地恩情》里的黎萱,就是黎民伟君的女儿,她今年已经89岁了,而她的青春岁月,是奉献在内地火红火绿的运动中的。

作者凤群先生是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早期电影人研究。香港资深电影文化学者罗卡先生为《黎民伟评传》写序。我唯一不同意的就是,凤群先生写的“后来她的女儿胡友松即李宗仁最后一任妻子,”这句话没有任何根据,胡蝶九泉下有知,也会急得从棺材板里蹦出来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