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课读后感(汇总7篇)

生死课读后感(汇总7篇)

ID:4262755

时间:2023-10-06 21:34:23

上传者:薇儿 生死课读后感(汇总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死课读后感篇一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鲁迅先生评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也许是因为萧红是女性,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缘故。生死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女子。她们没有反抗的凄惨的命运,似乎也没反抗的意念,仿佛生来就是男人的奴隶。那里的人,拼命的要活着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就像月英的结局,结束于她男人给她弄来的砖上面,身体成了蛆虫的家,与那些同他一样命运凄苦的女人相伴,长眠荒山。

读完该作品,虽说未能真真切切领悟文章真谛,但是对于生与死的意义有了些许的感悟:生死的界限,在于你是否存在。没有生命是卑微的。活着,是我们最大的恩赐。我们活着,也应该让被人知道我们活着。如同生死场里的人那样活着,没有意义。

生死课读后感篇二

这渐次熄灭的万家灯火,像幽灵踩着的凌乱脚步。人间一片漆黑,只有悲悯的月亮发出凄冷的光。

寒冷的哈尔滨城中有一个生死场,生死场的背后是一片乱坟岗。这里充满了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我同情萧红,为她至痛的经历感到悲哀,她就如同悲悯的月光,给人以寒意和哀婉。然而,我们更无法忘记她的孤单和寂寥,这悲悯的月光用最细腻的感情描绘着她充满血泪的人生感悟。31年的生命,几经坎坷,对亲情的呼唤,对爱情的渴望,对健康的追求都是泡影。

父母冷淡,爱人远走,身体疾病……当所有的一切沉寂下来,她丢开了撕心裂肺的痛,忘记了比青杏还酸涩的生活,记下了这边花儿开了,这边溪水流了的诗句,记下了呼兰河后花园美丽的火烧云,这便是一种坚强和坚韧,就如同悲悯的月光,那么微弱、摇摇欲坠,却又永远发出光芒!

读过她的《生死场》,我压抑、沉闷,我想哭泣,我想发泄。

什么是女人?女人的地位和尊严在哪?女人的思想和心与男人的一样有血有肉,她们的痛苦、挣扎与无奈有谁能够体会?她们不是工具,不是机器,不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她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去追求她们的幸福。我觉得《生死场》里的女人们都像是悲悯的月光,那么微弱,那么无力反抗,永远泛着凄清的光,在悲悯的月光布景下,奏起了一首唱不完的挽歌。

性别是我们给它的僵死的符咒|我们幻化了它的实体,而后伤害它。是啊,我们的肉体原始自由的,和远山的话一样,和蕴藏的煤一样,我们的灵魂也是平等的。

悲悯的月光依旧静静地洒向大地。是这月光啊,她何时能温暖一点,皎洁一点?

生死课读后感篇三

女人依靠男人生存,好像天生就为男人活一般。金枝被他丈夫视作满足肉欲的工具,没有关心,没有爱情,只有发泄。辛苦怀孕,一日三餐不能停,洗衣打扫时时做,女人到底是什么?婚前私自交往时,“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故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冲涨了血管,仿佛他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此时金枝还能感到幸福、满足,就当是这样吧。然而,为人妇之后,除了成为生育、泄欲工具,甚至在预产期内都要受着这兽欲的支配,一日日等待着变成黄脸婆,她还感受到了什么?有男人依靠的安全感吗?难哪!

萧红的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悲剧宿命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男性崇拜和自我迷失。哪一个女人不渴望爱情呢?但是,在婚姻中,在每一个家庭中,你能看到爱情吗?读后感.若非生命到头了,女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吗?哪怕只有一声小小的嗫喏。月英是个温婉的女人,临死了,也就只是指点着自己不负责任的丈夫道了句“那个没有天良的,他想法折磨我呀!”

村里男人盘算着弄个“革命军”或“义勇军”的名堂,与日本鬼子拼了。老妇人家唯一的男丁在这场运动中死去了,她呼天喊地,晚上就拉着才五六岁的孙女上吊去了。女人啊女人,没了男人,前方竟像没了路一样,只想到了死,死便成了如此容易的事。她们从来不反抗男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都死了。

女人啊女人,你到底是什么呢?

生死课读后感篇四

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为之命名。

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

蒙昧之中生存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样去做,完成了也就结束了,没有一句为什么的疑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生存尚且来不及,顾着填饱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没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活着,不为什么,也许是为了继续存在,也许只是为了抗拒那死的恐惧。在生与死之间,毫无理由的迷惘着挣扎着,没有谁想过要自行了断了那没有意义的余生,苟且活着。

成业三番两次的强暴了金枝,我看不见美丽的爱情,却看见金枝像一只无助的羔羊,她是成业泄欲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计面前,成业认为妻子和女儿是自己的累赘和负担,竟然在怒气之下把女儿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杀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最后的挽救,甚至连丈夫赵三也无动于衷,巴巴的盼着老婆快点死掉好上棺材。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沉重的文字背后藏匿着的是彻底麻木的生命意识。冷漠,残忍,没有一丝人情的温暖。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想要疯狂的呐喊吗?那些珍贵的东西——譬如爱、温暖,都到哪儿去了!战争、贫穷、落后、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难。什么民主、自由、和谐亦或关爱,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场的虚无的东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们的嘲笑,死于清高,死于饥饿、病痛或是战斗之中。

当生存的底线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们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顶饭吃,谁还来得及顾着谁?人,一个个的少了,倒是动物血淋淋的本质渐渐暴露了出来——自私、冷漠、先己后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开一场无情的窝里斗。

金枝的母亲曾是那样坚决的劝说女儿洁身自重,可是当女儿真的迫不得已出卖肉体换回票子时,她贪婪的眼睛亮了,连清洁也忘记得一干二净,甚至怂恿着女儿赶快回城,多赚一点钱。毕竟,维持一个不算坏的肮脏躯体总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不容易,不择手段才算有本事。

“十年过去了,老百姓还是那样生老病死,就这样过了十年。”在残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躏了村民的土地后,大家似乎才有点清醒过来。就连满脑子里只有那只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犹豫和畏缩中走向反抗。要站起来,要团结,要揭竿而起,不做敌人的奴隶!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荣!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祭奠。这生生死死的宿命仿佛一幕亘古不变的场景,屹立在人们的面前,高远而不可动摇。在没有理清生存与毁灭的意义之前,所有的挣扎都像是一个巨大而廉价的玩笑。

战争摧毁文明、孕育罪恶、玩弄生死,贫穷则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沦,凸显人类野蛮的本性和动物的欲望。然而在与战争和贫穷的斗争中,人类用生命的屈辱和毁灭提出严正的抗议,却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难。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乡村,永远也感受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如果你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加思索的说,活着是为了穿衣吃饭。再问,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这由生死交织而成的网,将所有生命的悲欢苦乐吸收、消泯,网罗其中的生命挣扎或反抗,但最终一切都化为虚无,化为死寂。

萧红带着放大镜,把对生死轮回的思考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点,去审视那时候贫农的生存状况,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探讨了活着或是离去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生命题。

生死课读后感篇五

《生死场》读后感高一九班叶炎昊《生死场》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部小说,假期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整部小说语言简练,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是一部很有成就的小说,小说叙写了东北农村农民贫苦的生活,他们被剥削,被压迫,有些人甚至食不果腹,苟且偷生……王婆的死是给我印象比较最的一个情节,表面上她的死是她逃避丈夫赵三的“压迫”,或者是说逃避二爷,人们会以为她懦弱,其实真正的她是一个充满反抗意识的人,她是看到了赵三的骨子里的奴性,她看到了赵三本来要杀掉二爷,而二爷更加得势后他又变得俯首帖耳的这种转变是他的懦弱苟且。

她在极度失望和无法忍受着一切的情况下,选择了悲壮的死。表面上她软弱逃避,其实仔细品读,却能发现她与她丈夫赵三对比的一明一暗。

二里半老婆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阴暗一面,二里半老婆作为一个“屈辱的”形象,她先是被两个日本兵凌辱,后来二里半又因为她被凌辱失贞而给她已死亡的身体上一个耳光,这尖刻地批判了在亡国之际,有些国人甘当卖国贼,跟着侵略者一起压迫我们的人民,只因为这样,能满足他们心中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二里半老婆是折射了一个被“民族的”和“个人的”两方面侮辱的中国。

小说《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

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课读后感篇六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细细想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这些观点似乎有些悲观,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乃至身边的例子中我们都能找到原型。

看完《生死场》,有很多感触,而最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金枝和成业相爱了――热恋当中,金枝摘柿子心不在焉,把又青又小的柿子摘了一筐;不顾一切地去河沿与心上人见面,并冲动地发生了关系(这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成业充满激情与活力,给这个春意萌动的女子最渴求的温存,执意要提亲,不顾重重阻挠。而在他们终于冲破束缚走到了一起之后,悲剧才慢慢酝酿。由于物质上的贫穷,生活上的窘迫,原来如胶似漆的恋人已变得冷淡而麻木――成业回家经常和妻子吵架,抱怨自己还要养着这母子;金枝问丈夫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睡而不答,金枝以为说错了话要挨打;悲剧达到高潮是成业烦于孩子的哭闹,一气之下亲手摔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成业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人震惊,他与金枝之间已没有爱情可言,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一时的冲动酿成了悲剧的结尾。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看看我们的身边,当今的快餐爱情与闪婚现象,离婚率的提高,都反映出现代人爱情观与婚姻观的误区。爱情走向婚姻本是美好的,为什么总是有不幸的结局?一言以蔽之――“贫贱夫妻百事哀”。

总之从爱情到婚姻像是从仙境回到了人间,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如何让我们不受伤害,至少是少受伤害――我们要三思而后行,用理智的头脑去去寻觅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切忌过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要知道冲动的抉择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爱情是不期而至的,不用过分追求,缘分到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越淡才越持久。而爱情和婚姻有何尝不是呢?若即若离的感觉,充满思念的别离,有可能也会浅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会乘着月光流照在远方人的身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侩子手正是我们自己!我只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一句――冲动的爱情不会结出幸福的果实,而会受到命运的惩罚。

生死课读后感篇七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鲁迅先生评论“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也许是因为萧红是女性,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缘故。生死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女子。她们没有反抗的凄惨的命运,似乎也没反抗的意念,仿佛生来就是男人的奴隶。那里的人,拼命的要活着却无视别人的生命。就像月英的结局,结束于她男人给她弄来的砖上面,身体成了蛆虫的家,与那些同他一样命运凄苦的女人相伴,长眠荒山。

读完该作品,虽说未能真真切切领悟文章真谛,但是对于生与死的意义有了些许的感悟:生死的界限,在于你是否存在。没有生命是卑微的。活着,是我们最大的恩赐。我们活着,也应该让被人知道我们活着。如同生死场里的人那样活着,没有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