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问灵魂歌词 问灵魂读后感(通用10篇)

2023年问灵魂歌词 问灵魂读后感(通用10篇)

ID:4262808

时间:2023-10-06 21:37:01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问灵魂歌词 问灵魂读后感(通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问灵魂歌词篇一

暑假中我读了《一头灵魂出窍的猪》这本书,这本书的男主角叫“黑旋风”。

它是一只有思想的猪。跑起来像风一样的快,它很神秘,每天早出晚归,谁也不知他干了些什么,他和一般的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有本事,有理想,有智慧。

例如,有一次黑旋风在山上伐木,它用肩将一颗老树从地上扛起来,气吞山河的大吼一声,老树便立在了地上。黑旋风趴在老树的顶端。一眨眼之间,黑旋风就抱着树干从树上滑了下来。老树上枯萎的枝叶纷纷飞离树干。老树变成了笔直的原木。黑旋风不停地将一颗颗老树刷成原木,然后它把那些原木推下悬崖,通过激流,冲到山下的岸上,一会儿功夫就伐了很多木材。

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每个人一定要多学习,学成很多的本事,要当一个有智慧的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干成大事。

问灵魂歌词篇二

篇一:《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马海燕

自我看《一堂课的灵魂》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上又得到了洗礼,我觉得,教师不光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讲究说话的语言艺术。我们都会感觉到,我们的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学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做奠基。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这样才能既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动学生的心灵,把学生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记得那年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在六年级时,他学习特积极,尤其是记忆力特别好。但在两年之后又教他时,变成了十足的网虫,学习懒散许多,我在课堂上无意间拍了拍他的肩膀并说:“你可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呀!”就是一句不经意话改变了一个学生,那年他中招考试英语考了103分。

也许我们一个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无主题”的谈话,就能让他们享受到,获得老师关注的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赞美是早在人心灵的阳光,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学生,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总之我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他像一个指路的'明灯,照亮我前进的路程。

篇二:《一堂课的灵魂》读后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如果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兴致勃勃中学习,并在学习中增强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把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难得的精神享受,“任务”就会变成“礼物”了。德育和智育,是两个相容的圆圈。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则是两个圆圈的自然重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生活的真谛。以“文”育人,以言栽“道”。

在读完这本书时,我发现教育活动中需要语言艺术,教学活动中需要语言艺术,教师交往中需要语言艺术,教师的修养也需要语言艺术。在我们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孕育了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把课堂当做学习的乐园。教师只有加强思想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语言,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在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今后我要用这本书的思想来引导我,指导我的教学。语言是我们课堂的灵魂,是我们传授知识的工具,它折射出了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魅力、教学修养。我会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灵活地运用书中的理论为我所用。

问灵魂歌词篇三

几年前看过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如今,书里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这个书名多年来依然保留着初相遇时的冷峻,那么触目惊心地刻在我脑海的某个角落。思维的光线即便轻轻拂过这几个字,整个人都仿佛从温暖的艳阳天冷不防地跌进了冰库里,扑面而来的寒意无孔不入地将自己包围,在蒙蒙升腾的寒雾中,我的灵魂似乎都要无助地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后来在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哗啦的我一直没有勇气将《妞妞》收藏在自己的书架里。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么?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选择自学成才也不要什么又苦又难。

周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书架上有一本周国平的书,装帧得十分精美的大开本,日记体,游记性质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课吧。书里插有许多图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风景照,有南极的,后半部分多是欧洲的。周的文字于我,就像掉进一张密密的珠网,却丝毫不用担心会被粘住,他的语言里自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导,让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逻辑中,而内心却清楚不过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个未知处定会有他思想的结晶闪现,不管是一句话,还是几句话,都会带给你意料之中却又出其不意的惊喜,让你体会到思想的美妙。而他,这个始作俑者,却始终与人远远地拉开一段距离,对你的快乐与感动无动于衷。书中还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红和小女儿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爱的名字,让人联想到刚刚出壳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鸣叫着,有着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红红的小脚丫,在细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记的小鸡雏。

早上早早的醒来,老妈问我要不要和他们一起晨练,我问半梦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个人在家可否,小家伙睡眼朦胧的摇了摇头随后又嘟囔着她不管,明显的不希望我离开的意思。于是婉拒了老妈的邀请,卧在沙发里继续读周国平。

灵魂只能独行,这样一句话出现在了他在南极写的一篇日记里。只是他继续写道,独行的灵魂并不是孤单的,因为,他会遇到许多相似的灵魂。就像走在森林里,你会从一点蛛丝马迹,像一个烟头,一个坐标一样发现曾经有人来过的痕迹,因此你并不孤独。就像他读泰戈尔,那种相知的畅意要远远大于周遭的人带来的快意。尽管刚刚读完,可是周的原话我却几乎忘记了,只记得个这样的大概意思。但我却从中感觉到了一种彻悟的轻松,仿佛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不需为独行而顾影自怜。在浩渺的历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总会有机会遇到同类者留下的印迹,总会有“频率”相似的灵魂将彼此认出。有了这层意义,灵魂为什么要拒绝独行呢?独行的灵魂并不孤单。可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非得一定要通过他说出来,自己才会觉得,嗯,真是这样呢,心情才会释然开朗。

照片中的周,身材硬朗,面孔棱角分明,大多的表情是严肃、冷静而理智的,眼神里流露着警戒。在生活中,我会畏惧和这类人交往,因为会担心自己的莽撞不知什么时候要撞破他的底线。可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关于他外貌的刻画却要温和的多,虽然他也是理性的,有距离的,但却更容易接受些。这正也是文字的好处,他在那里,他存在,他成为已知,而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选择权,可以阅读或放弃,可以喜欢或讨厌,这些行为发生在你的身上,是你自己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与他已经无关。就像一个比喻,鸡蛋好吃,但你没有必要认识下了这个蛋的鸡。

祝福周国平,祝愿小啾啾幸福快乐!

问灵魂歌词篇四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与此了。”

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很多先辈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每一句话该怎么去说,每一条路该怎么去走,而我们往往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似乎就不再迷茫了,似乎就得到了自己的真实一般开始向着明媚的未来走去了。这样真的就不再迷茫了吗,他人说的话真的可以代表我自己的想法了吗?这是我常常在问自己的问题,而读《灵魂只能独行》的时候,我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反省着,因为真实的自己,并不仅仅是靠忠告可以来圆满的。

周国平的书在之前读过《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或许于我而言,周国平比起作家,更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是一个去读人的灵魂,去升华人的灵魂的哲学家。虽然这两本书,一本是介绍他人的哲学观点,而另一本是写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同样都令人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着问题难以入眠。读《灵魂只能独行》的一个又一个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应该去走向怎样的路,但同时,每个人自己最为清楚的是,这条路并不是光靠想就能够想得出来的。生活、实践、受挫、改变,我想,大概走在梦想的大道上的人们一定一次又一次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省,他们所坚定地走下去的路,一定是自己的灵魂作出的选择,因为自己的路,不能靠他人的帮助;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够使之成长。

知道得越多,就会愈发觉得自己无知。当一个人确立了自己想要去的彼岸,就会发现摆在面前的路是那么得多。可是人只有一个,路只能走一条,放弃的路就越多,所以人就会因为知道得多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失落。梦想看似接近,其实是十分遥远的,在梦想的道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阻碍,如果没有确定下自己的道路,又有谁能够一路坚持到底,从不迷茫呢。你,作为独一无二的你,面前的那么多路,并不是只靠先辈的指点就可以做出选择,也不是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就可以确定道路,这是一件作为自我需要反反复复去实践的事情,这是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的路。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灵魂的人,我们开始进行朝圣,而朝圣的路,只能让灵魂做出选择。

问灵魂歌词篇五

在一个静静的夜里,我躺在床上看着一篇文章——《穿透灵魂的微笑》。这篇文章是我受益匪浅。

非洲一座火山爆发了,随之即来的泥石流一泻千里,狂奔而下,迅速扑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小村庄。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一个年仅141岁的小姑娘。赶来的营救人员一筹莫展地围着她。营救人员没有办法就这个小姑娘。但是她却一直保持微笑,一直保持手中那“v”字型的动作。最后她被淹没在那汹涌澎湃的泥石流中。

我十分敬佩那个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对营救人员充满了信心。如果她不勇敢,她还会一直保持着微笑吗?如果她不坚强,她还会一直保持着“v”字型动作吗?如果她不对营救人员充满信心。那她还会咬牙微笑,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吗?正是因为她的勇敢,坚强,充满信心的精神才会让在场所有的人们的泪水潸然而下。

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种种不同的困难。如:生病时,你要打针,你要吃药,你难道不会哭闹吗?在学习上,你被来时批评,你考试考不好,你难道不会想要放弃吗?或者你正处于像文中小姑娘当时的处境,你难道不会害怕,不会大哭求救吗?我想大多数人们的回答是:“我会哭闹,我会放弃,我会害怕,我会大哭求救。”

在想那个小姑娘,她只有14岁,这么小的小姑娘在当时的情况下难道不会害怕吗?我想她一定会害怕。那么她为什么还要保持着微笑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她那勇敢的的`精神吧!

问灵魂歌词篇六

是灵魂,总会苏醒。

小狄知道自己逃不过那些武士的追杀,他们渴望灵魂,哪怕仅剩一个,于是他准备带着那个少女的灵魂,向武士一搏。没想到,武士竟然比他们想象的要弱的多,并且可笑。小狄充满了正义与勇敢,他盯着武士的铁钩落下来的寒光,大声说:

“你砍不下来,这是幻影而我是个真正的灵魂!”

铁钩都软了,而小狄拿起他们的武器把他们打了个粉碎。但他们还是逃跑了。

这个情节是最感动我的,小狄的内心呼唤,让他的灵魂强大了起来,对那些虚幻的邪恶无畏惧,甚至让他们恐惧。他的呼喊,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虚假的小水塘里,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这里转折。如果在故事的开始,世界上的人都选择对抗那些武士――那些心灵上的缺口,那么是不是都会让他们恐惧,甚至保留住其实人们都不在乎的灵魂。但事实上,他们都逃避了,他们看到武士后第一反应是害怕,并且害怕的是他们会不会夺走自己的性命,却没有想到自己灵魂的力量,可以抑制他们;可笑的是,武士们――那些心灵上的缺憾,要的就是人们的灵魂。

我有些害怕以后这样的面对,就像在本能和利益之间挣扎。像是童年在树下许下的心愿,能否真的实现;以后,到底会不会称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我是不是还能扔纸飞机,无惧于他人异样的眼光服从自己的心灵。

如果是我们,我们会不会坚持,用自己灵魂的力量抵御心灵上的缺憾。

问灵魂歌词篇七

逃避世俗的烦恼,往往无需一城一阙,不过房间一隅,一杯香茗,一盏小灯,于是,便可以屏蔽整个世界,尽情地在书海畅游。

自从第一幕,我的视线便紧紧地跟随着简·爱。那个贫穷但不卑微的女子,终以她弱小的身躯,越过封建专横的墙,平等地与所有人一样站在上帝的脚下。

当简爱用清晰的声音宣示自己的尊严时,像一棵树,笔直地站立在这无尽的黑暗中,不倨傲,也不卑微。当风起云涌之际,她如树般傲立,静看风起的方向,无所畏惧。

或许是因为长大的缘故,柜子里的娃娃玩具总是饱受我的冷落。这天,我整理柜子的时候,看见了她们,那两个在阴暗的角落,满脸灰尘,失去往昔华丽的娃娃。我厌恶地瞥了她们一眼。这过时的娃娃与房间华丽的装潢真是格格不入!

我嫌弃地拎着娃娃的头发正要扔掉,妈妈却阻止了我。

你要记住,人有尊严,娃娃也有尊严,一切都是平等的!娃娃虽然普通,但并不卑微,知道了吗?妈妈一边仔细地用沐浴露泡水给娃娃洗澡,一边慈爱地教育我。

望着眼前的娃娃,简·爱所说的话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平等!是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妈,我懂了。我慎重地点了点头。

妈妈盈盈一笑。

的确,纵使我们满身的缺点和瑕疵,纵使我们不美,但我们的灵魂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总是怨天尤人,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一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虽然,只是两个娃娃。不!她们在我的眼里已不再只是两个娃娃,而是两个有尊严的生命!

我挚爱樱花。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绚烂。而是因为它最迷人的时候,不是在花开烂漫时分,而是凋零时,纷纷扬扬的花瓣褪去华丽色彩,优雅地回归大地,平静而坦然,不带走一丝眷恋。它有尊严的存在感,让无数人为之倾心。

灵魂像树一般便好,与云共舞,与风相依。因为尊严,因为平等。

江苏无锡江阴市江阴高中实验学校初二:余希

问灵魂歌词篇八

我不知道,对别人来说,这本书意味着什么,是感动,是钦佩,是微笑,是泪水,还是一次生命中美丽的邂逅……但,我遇上它,我爱上了它,请相信,至今我看过的书很多,爱上的也有一些,但从今天起,它成为了我的最爱。

诚然,我现正面临毕业,拮据的生活使我挤不出拥抱它,珍藏它的机会,可是,它会刻在我的心里。

我把它称为最珍贵的天空,因为它对于我的意义无物能及。它的脉动与我相同,它的情感与我相通,美丽,高贵的,如同我的一位师长。

长长的生命旅程,我已走过了四分之一,按人们说的,我已成为了青年。

既然,我的善良换来的是误解和心碎,那么,我保护好我的心吧,人性是自私的,不是吗?好吧,那么,我独善其身吧,可善良是一种天性,在我眼前发生什么事时,我还是会急风般地冲出,就不在乎受伤了。

在善良的路上走着,因为我善良,更因为我遇上了善良的人,很多时候,我会很累,我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没有想过要做一个愚公,相对于书中的主人公田新来说,我是渺小的,我只是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保护着与我相关的人,我没有想过带动别人。这本书的珍贵也就在此。你要救自己。这名话,是一次崭新的起程,面对困境的中的人,大多数人会像书中的一个善心人所做的那样,捐一些钱,或洒下同情或钦佩的`热泪,可是,会有多少想到需要给他们一个飞舞的舞台,而不是一支拐仗?“你要出书,我帮助你。”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信心与鼓励。“不要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你就什么也干不了。”

12

在我这四分之一的生命旅程中,我先是接受各式各样的帮助,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那样的同情,有时会让我不再高贵,我自卑了,真的。试想,总有一些人不断地在提起你的家境不好,你的相貌难看,你的衣服陈旧,你的发型落伍……你的心情会怎样,平和吗?淡然吗?真的做得到自然而然吗?或许,那些人不知道,我的微笑是怎样练成的,他们说我心大,说我平静,说我坚强,因为我没有崩溃。然而,什么是崩溃呢,一只美丽的蝶,你知道它是怎样抗争出来,即而见到这个世界?记得,我读过一本藤萍的书《香初上舞》,那里的圣香就是一个微笑的典范。

问灵魂歌词篇九

喜欢旅行的人们都有这么一个信仰――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也喜欢旅游,而身体在工作岗位,灵魂在思考如何把工作做的更优。既然自己不能“在路上”,那就看看在路上的人吧。

《让灵魂跟上脚步》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万科董事长――王石。作为一位地产大鳄,他纵横商海,一方面日理万机,一方面修身养性。

他的双脚征服过高山,丈量过极地,跨越过戈壁,他从未停下脚步。当他的脚步追随唐代玄奘和尚的足迹,他与自己的灵魂有着无数的对话。玄奘之路,几千年来一条通往佛教圣殿的路,一条连接两大文明古国的路。几千年来,佛教在两端,而路的中间,充满了古兰经的声音。步向佛教的历程中,内心要经历伊斯兰教的洗礼,这条路,变迁了多少历史,有着多少宗教的挣扎?!

一位探险者到南美雨林探险,他雇佣了两个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都很顺利,然而到第四天时,两位向导说什么都不走了。探险者不解地问:“为什么?”印第安人回答说:“我们有一个古训,行走三天后必须休息一天,这样才能让灵魂跟上脚步!”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完成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机关里面繁重劳累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亲属之间的家长里短,让我们感到紧张不安、身心疲乏,给我们带来越多越多的紧迫感、郁闷感和失落感。

也许我们并不是天生的工作狂,然而迫于生活与竞争的现实压力,总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在许多人的内心中都难免面临一种恐惧:一旦自己脚步放慢,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被命运淘汰!

于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应酬,换来的是身心疲惫、神情恍惚、精神空虚。所以,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压力,学会管理压力,让灵魂跟得上自己的脚步!

这本书的第七课提到工作态度――爱拼才会赢。工作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工作是人到成年以后必然的经历,有人说,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不得不工作养家糊口。

更多人认为,通过工作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工作的态度就是最明显的竞争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成为核心成员,受领导器重,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著名的诗句:我们走的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每个人也不妨问问自己:剩下的道路我们将怎样前行,灵魂赶上来了吗?如果答案是模糊或者是否定的,请让我们耐心守望,静候灵魂跟上前行的步伐。

问灵魂歌词篇十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

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

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