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人传读后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精选5篇)

最新明人传读后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精选5篇)

ID:4265082

时间:2023-10-06 23:18:06

上传者:翰墨 最新明人传读后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精选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明人传读后感篇一

从小到大看了许多鲁迅的文章,真正看懂的也没有几篇,每次读鲁迅的文章总有一种意到心底却不得道出的感觉,总感觉在简短的文章里面有着对不同人性的表达,却总是不能将其完整的挖掘出来。直到现在我对鲁迅及其文章也只有浅薄的了解。

在第一次诉苦中,奴才对聪明人述说了自己过着怎样“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连猪狗都不要吃的”事物,得到的是聪明人的一句“这实在令人同情”。听到别人的同情后奴才高兴了,他继续着自己的抱怨,将自己“昼夜无休息”的工作生活如数家珍似的数出来,得到了聪明人眼圈发红欲落泪的反应时他说得更起劲了,可聪明人却只是敷衍的对他说“总会好起来的”,而奴才得到这样的同情后却神奇般的好起来了。

在用完了聪明人的同情药后,奴才又不平了,在第二次诉苦中,奴才同样诉说着自己居住在“比猪窠还不如”的地方,主人待他连狗都不如,那人大叫“混账”二字以示自己对奴才遭遇的愤愤不平,而奴才这次并不感到高兴,而是大吃一惊,可他还是继续着自己的牢骚,那人最后为奴才抱打不平想要使奴才的处境得到改变时,奴才却哭喊着要守住待他猪狗不如的主人的屋子,在主人赶到时他却第一时间来邀功,得到了一句主人随口一说的“你不错”时,他高兴得不得了。最后还认为先前敷衍他的那个聪明人有先见之明。

这样的一个奴才是天生把命交给别人的人,也不思考到底值不值得,这是一种天生的奴性,整天的诉苦不是为了得到改变,而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同情,通过上面的叙述就能看出,所以,在无数的抱怨后,奴才仍然会回到主人身边,过他所抱怨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奴才的大小,受苦的人不一定都是奴才,有的奴才能够生活在主人身边,最接近主人就是最大的奴才,所以主人和奴才的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主仆关系。

在文章中的聪明人是一种可鄙的人,他们饱读诗书,眼界开阔,知道仆人的处境,也知道他们到底要什么,可是他们却不真正的帮助仆人,而是从无数的安慰与同情中去安抚仆人的抱怨,助长他们的奴性,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帮凶。就像每个时代的文人一样,为了使他们所依附的政权稳固,就在思想和意识方面歪曲普通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饱读诗书,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知道所有的事实,可他们却用华丽的辞藻演绎出一幕幕歌舞升平的景象。

文中奴才这样的人和聪明人至今仍然存在,这也是鲁迅文章仍屹立于世并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鲁迅的文章里的每种人每种情形,在今天仍能找到,仍能得到读者的共鸣,这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明人传读后感篇二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明人传读后感篇三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我是一个透明人》的小说,书中写了一个12岁女孩吴悠与父母、同学之间发生的趣事。书中描写了主人公吴悠与妈妈之间的各种斗法,与同学之间的小秘密,还有这个年纪的烦恼和困感,使年纪相仿的我感同身受,十分喜爱,默默地看了好几遍。

书的一开场便写了吴悠发现自己的日记被妈妈偷看了,十分生气,去找妈妈理论,可妈妈一句话便轻轻松松的化解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吴悠自觉理论不过妈妈,但心里落下了疑惑,心生闷气。看到这里,我想:难道天下的妈妈都是批发来的吗?都是一样爱看孩子的日记,爱看孩子的空间,还专门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窥探。我的妈妈也经常偷看我的qq,我为此十分烦恼,暗中抱怨:“妈妈天天都在监视我,弄得我连一点隐私都没有了。天啊,为什么就对我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呢?”如果我去找她理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时,她就会装得一脸无辜,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似的。真是一位好演员呀!当证据确凿时,她就会用至高无上的家长腔严肃地说:“我是你的监护人,我有权力对你进行监督与保护。”而我只能灰溜溜的在我的小天地里一声叹息。

书中,吴悠的妈妈是一名记者,她会把吴悠成长中经历的事情编辑成有趣的文字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其中不少还是吴悠同学的妈妈们,这些妈妈还组团共同研究孩子们的心理,分享经验和对策。看到了吴悠的这些遭遇,我心中暗自庆幸,幸好我的妈妈不会扩大事情的范围,也不会把我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这样低调的方式我喜欢,在这点上,我比吴悠幸运。

在学校里,吴悠渐渐了解到,新来的转学生周亦然遭遇的家庭变故,和学校里老师都不敢管的女孩卷毛黑暗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旅行中,吴悠对妈妈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在冷静过后和妈妈的长谈中,吴悠终于明白了,这是妈妈对她深深的爱。她用文字记录下吴悠成长的足迹,是生怕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好的瞬间会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

文章的结尾,吴悠理解了自己的妈妈。是呀,我的妈妈何尝不是也深深的爱着我吗?其实大家都想走进彼此的内心,可现实中处理的方式有时不是太合适,反而适得其反,产生矛盾,偏要和妈妈对着干,也弄得大家都身心疲惫。读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我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知道了烦恼和困惑是成长道路上的另一道风景。要学会沟通,懂得和别人合作,做一个理性,善解人意,有智慧的女孩。

明人传读后感篇四

前段时间同事谈起一个以前的高中同学,高一时成绩很好但偏文科。到了高二分班的时候,虽然她本人想要学文科——毕竟又喜欢又擅长,但她父亲硬是逼着她选了理科。结果高二高三两年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不见起色,高考毫无悬念地考砸了。复读一年,重新选了文科,第二年才勉强考上个二本学校。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也并不少见。那会儿我家那边高中整体氛围就是重理轻文,“文科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差生才会选的”也是不成文的共识。不知道是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还是不愿意被视为差生,很多理科成绩并不好的同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理科。当然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但更多的人只是勉强够得上分数线最后去了非常一般的大学。

他们当初选择理科可能还有这么一种心理:别人能做到的凭什么我做不到?这种略带着些赌气性质的想法其实也是从小被大人灌输的。一直不停的被拿出去比较,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如果仔细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假设前提就是你和别人一样都是人,也不缺胳膊少腿也不弱智,你做不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你不努力——仿佛每个人都是生产线上出来的标准品一样。我也是这样,这种“别人行我也得行”的想法控制了我很长时间。一旦遇到做得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就会下意识地觉得是自己不够用功,然后卯足了劲地加倍努力。如果还是没有成功往往就会产生觉得自己笨这种自责的想法。悲观的想法一旦冒出来就会不停的生长,慢慢吞噬人的心理,也就更没有动力去做任何事了。整个人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完全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开头提到的那个姑娘也是,高考失败后一直被父母视为耻辱。父母不停地骂她笨、不努力、给家里丢脸。我猜想在这种长期“”下,姑娘自己也会生出类似“我笨得要死,别人都做得好就我不行,怎么努力都没用”这样的悲观情绪来吧。姑娘失去了不仅是两年痛苦备战和一年更痛苦复读的时光,还有原本的自信。

人和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谁比谁聪明或者谁比谁笨。只是大家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能取得最高效学习目的的方法也不一样。可就是有不少人坚信“勤能补拙”,把这奉为至理名言加以实践。大学时隔壁寝室的姑娘就是其中一个。她每天一早6点起床就去图书馆,除了上课的时间都在那儿呆着,一直到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了才回来。不要想多,她去图书馆不是那种换个地方玩的性质,而是真的认认真真复习预习每一门课。但是最后考试成绩出来,她的名次永远都在班级20几名的样子。我们班一共也就32个人,这个名次算是中等偏下了。她自己着急,就更加勤奋地去图书馆学习,但越到后面名次却不升反降。看着她那么拼命的样子,说实话我们都替她着急和不平。怎么她那么努力那么拼命,成绩还是上不来呢。倒是我们这些从来不去自习日常看剧为主的反而考试时成绩比较靠前。其实我们私下里讨论过,觉得不是她不适合这个专业就是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只一味地死磕,倒不如换个方向来得好。

我会羡慕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做什么都异常轻松的天才,但这毕竟是极少数。而另一类就是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这种人也是少数。相较而言我更欣赏后一种人,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智慧。他们遇到问题会认真思考,面对事情有自己判断。他们不会被别人或所谓的主流裹挟而行,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真做事。他们不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就勉强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不和自己较劲的他们身上自然会带着一种气定神闲的淡然、沉稳和大气。

牢记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自己。别跟别人瞎比,也别和自己较劲。

p.s.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看到第一章“你的大脑是哪种型号”时想到的。这个想法就一直贯彻了看书的全过程,所以面对书中提供的那么多思考法,我也尝试着一边判断哪些适合自己一边探索实践着。我觉得这么做的自己就已经离聪明人更近一步了。嗯,一定是这样的!

明人传读后感篇五

学习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只能升级你的生存技能,还能让你更自信,给你提供成功和快乐生活的机会。这是一本给学习者的书。

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我才想着要读这本书。原本我以为,这本书一定有着颇为复杂高妙的理论、知识体系,一直担心读不懂,毕竟这是介绍流传于牛津剑桥的高效思考方法。所谓高效思考方法,一定是独特的,高深的知识层面的思考。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聪明人,往往是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化,而只有,愚笨的人才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本书作者指出,既放松又警惕的状态,是发挥头脑最大潜力的特别状态,而聪明人恰恰就是常常保持了这种状态去思考和面对各种问题!

情绪在决策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尤其负面情绪会干扰正常的学习能力。看到这里,不免想到,现在很多强调情商、逆商的论调,其实也是在宣扬聪明人思考的模式。聪明人之所以能把控诸多疑难问题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把控了情绪,尤其是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这并非是天生的能力哦!看,作者为找出问题情绪的原因所列出的表格,相对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一目了然。这才是聪明人的思考模式。图表方式,有时真的使问题更清晰化。

在以聪明的方式应对变化的世界,这一章节里,作者再次提到情绪因素。决绝变化的不是你,是你的情绪,作者引用达尔文的话“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过的。这种方法大都被大家接受,的确是找到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的快速、直观的办法。只是,过了这么久,好像都没有把这个运用到自己身上,遇到问题时,仍然是乱糟糟的。

纵然,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很难轻易改变,单凭阅读一本书,尽管方法极好,也未必能能尽然吸收。但书中的方法,其实用性自不必说,单就其训练方式和步骤,就足以说明,聪明人的思考模式,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他们善于训练大脑、拆解问题、寻找答案。聪明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可以训练的,这本书告诉你训练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犹如一本功夫秘籍,只看自己是否能潜心体味并深入实践去训练自己,不然,也只能是欣赏一下聪明人的思考模式而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