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辛弃疾的诗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辛弃疾的诗读后感(优秀5篇)

ID:4265119

时间:2023-10-06 23:18:41

上传者:碧墨 2023年辛弃疾的诗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辛弃疾的诗读后感篇一

曾几何时,我坐在那木凳上,等待着老师讲课。望着大屏幕上,那一幅幅图中的环境,显得如此优雅,如此朴素。老师走上来了,开始讲课。轻轻一点,《清平乐。村居》便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认识了我一生的挚友――辛弃疾。

老师惟妙惟肖地读着,脸上的神情万番变化:我似乎听到了什么,听到了农村生活的闲趣,听到了辛弃疾对其生活的向往,更听到了辛弃疾的那抹风骨。

随即,老师叫我们朗诵,我奋然举手,老师见状,便请我来吟诵《破阵子》。我稍带胆怯地站起身,但望着老师坚定的目光,我提起精神,挺了挺腰,清了清嗓子,大声朗读起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词吟完,我一身都是胆也,体内的激情毫无散去,受到了老师的称赞。

坐下后,老师描述了《清平乐・村居》的画面,放起了幽幽乐声,让我们身临其境,细细品味。

我陶醉在这似高山流水的乐声中,同时沉浸在这首高深幽雅的词中。窗外,鸟呜声不断;屋内,乐声仍复还……村居的生活丰富多彩,随着歌声荡漾开来,徘徊在每个人的心中。多么富有情操,多么令人陶醉。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家五口的亲情。

待音乐停止,我还未缓过神,那一幕幕画面,终究使我难以忘记,也让我,记住了那个潇洒的名字――辛弃疾。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难忘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读后感篇二

辛弃疾最后差点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机会让我们看起来有点啼笑皆非。

当时权倾朝野的韩侂胄,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也不作过多的描述,只说一点,他发起了“道学党禁”,有人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大名鼎鼎朱熹相当于死在了他的手下。因为宁宗皇帝是他一手扶上去的,所以韩侂胄经常做一些超越自己宰辅权限的事情。终于有一天有人弹劾韩侂胄“无君之心”。这一罪名看似是说不替皇帝分忧解难,实际是说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虽然这件事的结局是以弹劾者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冷静下来的韩侂胄还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个罪名往大了说是要被诛九族的。韩侂胄反复思量,最终明白党禁让他失掉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接下来的韩侂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向皇帝谏言,希望吧贬黜到各地的能人志士召回朝廷,同时还意气风发地提出了北伐的建议,认为作为大宋之人,朝廷上下都不应该忘记靖康之耻和后来的国难。

就这样辛弃疾像一枚棋子一样在小人韩侂胄私利指使的“爱国大义”中再次被启用北伐抗金。辛弃疾何曾不知韩侂胄的嘴脸,但是不管怎样或许这是他实现抗金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只要能够抗金,只要能够杀敌报国,哪管他韩侂胄是何目的!哪管自己是别人的一颗棋子!因此辛弃疾在朋友的嘲讽中欣然接纳了韩侂胄的召唤。

闹剧的开始,也必然会以悲剧而终结。

重新回到临安的辛弃疾,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将南宋的现状和金国的局势做了详尽的对比,从而辨出彼此的优势与劣势,为出兵北伐做出了全面、良好的分析总结。可惜,宁宗不是孝宗,政治上的观望与附和让他成为韩侂胄的傀儡。一场靠北伐口号赢得民心的政治闹剧过后,辛弃疾发现韩侂胄“打到长江对岸”的口号也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辛弃疾失望了,命运终究没能给辛弃疾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久,韩侂胄就因为与辛弃疾用兵思路的不同而将他临阵换下,辛弃疾沮丧到了极点,他不得不接受再一次与理想擦肩而过的事实。一年后,辛弃疾在绝望中去世,那些伴随了他一生的关于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此长眠地下,沉淀成裹尸之沙,幻化成墓志之名。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哀的,他的悲哀的原因是自己拥有一世的才华,满腔报国热情,刚直的品格,但是当时懦弱、昏暗的朝廷、官场,尽管他无论怎样使出浑身解数寻找报国之路,甚至不顾气节接受韩侂胄的召唤,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代的悲哀造就了辛弃疾悲哀的一生。

辛弃疾的诗读后感篇三

你就像一盏灯,但却无人寻觅,欲要绽放光明,却无人欣赏,直到渐渐认可,你却走到尽头,无力闪耀。无力反驳世间舆论,却在笔下流露真情,淡然,豪放,这是真正的你:

元宵佳节,灯火闪耀,你走在京城的大街上,望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追寻着记忆深处的那份美好。

过去的梦想不再实现,可却在无意间成为了一代文豪,淡然,豪放的你依旧在我们心中。

辛弃疾的诗读后感篇四

辛弃疾生于当时的金国,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是敌占区。但辛弃疾却一心向宋,少年时代即积极抗金。盛名之下,朝廷不得不任用他,却不敢大用。原因竟然是朝廷怀疑他是不是敌国派来的奸细,来到宋国是否目的不纯。在今天看来,这些啼笑皆非的理由,却成了他仕途的绊脚石。纵使他才华横溢,纵使他豪情万丈,可却不能施展拳脚,空有一腔热血与抱负。

在这样的情况下,辛弃疾内心的'落寞与孤寂自是常人难以理解。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隐晦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人赏识的美女,只能站在阑珊灯火下,独自悲伤。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人则笑语喧哗,热闹万分。

辛弃疾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正如爱新觉罗・玄烨所说: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康熙皇帝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倘使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合适的时代,他的功业绝对不仅仅止步于此。

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这位惊世骇俗的词人,一生都以行动证明心中那颗报国之心。只可惜生不逢时,即使是我们后人,也不禁为他扼腕叹息。开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2,辛弃疾病逝。这位爱国的词人,据说临死之前前仍在呼喊杀敌。一代风流,终归于沉寂。

辛弃疾的诗读后感篇五

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棵树,那么灌溉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流芳千苦的佳句:如果把宋词比作成一株花,那么养育它的必然是《稼轩长短句》中那美丽动人的语调。

辛弃疾,他少年时期,胸怀壮志,立志要赶走金人,报国雪耻。他中年时期,立志疆场,却多次被皇帝罢官。他老年时期,隐居山水田园,最终因未能报国而病故。

辛弃疾,他因报国无门而抱憾而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足以看出稼轩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足可看出稼轩对收复失地的向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只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他就是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豪言壮志的辛弃疾,还是那个有着报国理想的辛弃疾。

丛煜轩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肖瑶

你知道谁被誉为词中之龙吗?你知道谁是宋代存词最多之人吗?你知道谁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对了,就是他。他笔下有三国国主孙权孙仲谋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的故事。他笔下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臣子之言,派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大败而归的故事。他的好友陈亮这样评价他“眼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他就是永远的传奇——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原,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凸显了他收复中原的决心壮志。“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里,我仿佛处在一个恢弘的战场上:将军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士兵们,同他们一起分享,军乐队演奏着高亢激昂的边塞战歌,以助军威,在秋风凛冽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我仿佛看到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将士们骑着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做人崩溃了,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到这里,我们被那个意气昂扬、抱负远大的忠勇将军征服,然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把我们带回现实,诉说着多少的郁闷、痛苦和愤怒啊!

那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辛弃疾,那个有着豪情壮志的辛弃疾,那个有着报国精神的辛弃疾。辛弃疾,你永远是词坛领袖!辛弃疾,你永远是我敬佩的词中之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