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读后感 咏雪的读后感(大全5篇)

咏雪读后感 咏雪的读后感(大全5篇)

ID:4265387

时间:2023-10-06 23:24:21

上传者:文锋 咏雪读后感 咏雪的读后感(大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雪读后感篇一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译文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释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凝阶:凝结于台阶。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落泪。

道:诉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而寄情山水风光,此诗即是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而作。

咏雪读后感篇二

不知怎的,偶然间想起很早之前学过的一篇文章《咏雪》,里面的兄子胡儿和兄女两人分别对于雪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

早时,我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深究,只是草草一想即过。但现在,我忽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胡儿的回答并没有错,他确实如实的描绘出了雪的形态:就像撒在空中的盐一样。但也只是描绘出了雪的形态而已,至于其他的,便什么都没有了。

而谢道韫的回答则高明的多了:就像柳絮因风而起。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雪的状态,更多是雪的神态,飘于空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春日的柳絮那么的安逸,那么的愉悦。一个神态,一个形态,高下立判。

胡儿只是看到了表面,但是谢道韫确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了它的内在。我们做人看事也要如此。

做人的时候,一定要表里如一,让我们的外表和我们的内在一样。看人的时候更应如此,不能只从外表看一个人,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很容易欺骗我们自己的。雪的形态和神态十分统一,但人,可就很难说了。

做事看事的时候不能到表面便收工,事物最难领会的往往在最深的地方,而最精华的恰恰也在深处。透过事物平凡无奇的外表看到内在的内涵才是我们应该领会的。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更应如此。

这就是我在《咏雪》中领悟到的一点道理,在此写与诸位一观,当做闲暇时的解闷即可。

咏雪读后感篇三

如同黎明前的紫霭

冰冷的肌肤深处

蕴藏着太阳一样的青春

正是孤苦的寒冷

让我久久等待你的来临

闭上眼睛,相视成爱情

永新的你

寒阳冻不断的血脉

奔流,永涨

成为洁晶的神

那就让我吻你洁白的唇

吻你洁白的肌肤

让你死去化成雨

再让我吻你晶莹的心

咏雪读后感篇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进行写人叙事的,现代文如此,古文也不例外。今天来说说我对《世说新语》的其中一则故事《咏雪》的感悟与见解。

亲情是人间一种美好而真挚的感情,亲情与家庭密不可分,家庭自然和幸福密切相连。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理解这种亲情的快乐的角度和含义也不相同。少年儿童理解可能会比较浅显,或许认为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就好。中年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代表群体,肩上的责任沉重,他们或许认为能养家糊口,父母孩子身体康健就是上天给予他们最大的恩赐。而老年人这个群体对亲情的理解可能是最深刻的,老了,什么都不重要了,时间也在愈发减少,我认为他们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安享天伦之乐,自己的子女、孙子孙女过得幸福快乐;整天一群小孩子围在老人身边,他们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恐怕莫过于此吧。

而《咏雪》这篇小短文也是从一个家庭聚会中体现了和谐、美好、融洽的家庭环境。课下我了解到,谢太傅非常爱雪,这也正是他在家庭聚会时看到突然雪骤高兴的原因。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坐在家里,团圆在一起,多么温馨的场景,多么和谐的家庭!

众所周知,谢太傅饱读诗书,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往往人们都会在家里唠唠嗑,娱乐娱乐;而谢太傅一家却不同于他人,这家人可谓学富五车,个个文采了得。这样一个日子里,太傅借雪发挥,巧妙地让子侄辈们来形容纷纷白雪。子侄辈们也都随机应变得十分迅速,回答的各有千秋:

撒盐一喻好就好在盐与雪的颜色、下落之态都十分相似,写比喻句形似是一个基础,把雪花比作盐符合了这一点。而把雪花比作柳絮又是另一种感觉了,雪是白色,柳絮有些浅灰,在颜色和下落姿势与雪花不太相同,但代表着有一层意思柳絮在春天飞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春天的象征,是春意盎然的萌芽,是勃勃生机的代表!

两个比喻句有着各自的特色,也有不足之处。从文末一句再次介绍谢道韫身份,这是个暗喻,可以看出作者更倾向于把雪花比作柳絮,也很钦佩谢道韫这一才女。

这就是我读《咏雪》的感受,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学会了用分分妙妙来积累学习语文,更明白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最重要的。

咏雪读后感篇五

读完咏雪这篇文章,了解到本文主要写了下雪的场景。

但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两人的比喻各有好处。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谢太傅欣赏谢道韫的才华而最后还特别介绍谢道韫证明他欣赏谢道韫的才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