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恶意读后感(通用7篇)

最新恶意读后感(通用7篇)

ID:4266209

时间:2023-10-06 23:43:28

上传者:文轩 最新恶意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恶意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已经读完一个月了,回忆起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读后感来回忆。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推理小说,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无法想象的真相。这也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二本书,说实话,读《解忧杂货铺》的时候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些地方不对,现在想来是我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作者的有些表达方式或者想表达的东西不是十分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读《雪国》的时候也是这样(导致只看了一点就没看下去),看来有时间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这本书从野野口的手记开始,开篇就写了日高杀死了邻居的猫,是为了让我们相信日高是一个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实际上性格却很阴暗。野野口一开始就诱导我们进入他布下的杀人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随着加贺警官的一步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童年时的家庭环境以及校园暴力,导致了野野口的心里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见到日高他都会看见自己那丑恶的童年,他厌恶日高,更厌恶自己的过去!这种心里在他心里扎根,直到他发现日高成为了作家,为了能得到日高的帮助,一直也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没想到日高不但不计前嫌,还帮他介绍工作,还拿他当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种嫉妒与自卑又再次被激发。日高的勇敢,温暖与才华让他相形见绌,心里油然而生的嫉妒与自卑,最终催使野野口产生了杀害日高,并毁灭他,夺得他的一切的心理。这让我想起《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对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没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讨厌他,因为他不想想起那个懦弱的自己!

我觉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来解释野野口杀人的动机或心理是不正确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道理,一个人怎么可能毫无缘由的看另一个人不爽呢?只是这种不爽不好说出口而已,因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会懂,但我自己曾经历过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个人还是我认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个经常帮助她,温暖又善良,还比她强(此处偷笑)的角色,所以才会导致她那么嫉妒,还说出那么中伤我的话。当然,我们已经友尽了。我觉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样,不要对一个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你的人太好,那样不但不会换来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线,烂好人不见得会有人称赞,但一定会有人得寸进尺!好像有点扯远了哈,这就是我对本书的感受,有不周之处请多多指教啦!

恶意读后感篇二

《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得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这种抽离的缺失往往会更加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小说的主题,即人性的恶意。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恶意》这本书也断断续续看完了,或许正如作者所说,人心的恶意永远让人难测。东野圭吾的许多小说都写了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最后反目成仇。正如《毕业》、《放学后》、《嫌疑人x的献身》等。喜欢东野圭吾这样的小说风格,也恰恰说明了因为喜爱所以喜欢。

文档为doc格式

恶意读后感篇三

这两天连续看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很有感悟。

就好比第一本书《恶意》,介绍里面说是类似《白夜行》的双生作品。

《白夜行》是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而万劫不复。

看到这个就能感觉到大概的意思了,就是因为恨致人于死地,到底是多少的怨恨呢。

《白夜行》看的时候也是激动万分的,看完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长篇感慨,朋友说你怎么能那么激动呢。

是呀,一篇小说,看的自己情绪激动,比起自己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反而让自己更有感受。

虽然很激动但自己对于小说也是有点不满意的,感觉女主太完美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很难找到太完美的人或着事,虽然是小说,但总不免会与现实生活对照。

太完美的主角,让我仿佛置身在小说中,反而没有了真实感,让人觉得这种事只有在书里或者影视中才会有的吧,确实我是在看小说。

有点扯远了,现在来说说《恶意》,这本书是手记体,还特意去查了下什么是手记体。

在开篇就被书给吸引了,第一人称是凶嫌的角度,可把我激动的,想着:绝了,这个写作方法。或许跟凶嫌刚好是小说家的关系,小说是凶嫌用第一人称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事情的经过结果。

我喜欢《恶意》的写作方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剧情。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很多人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就代表事件的结束。

其实不然,这本小说在知道了凶手之后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去找到凶手不愿坦诚的另一面。

凶手作案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这个动机造就了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个动机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人性一面。

或许是可怜的,或许是不可见光的,总是有很深层次的东西让他做了这个选择。

整个剧情当然跌宕起伏,在细节中寻找原因,在无用功中寻找有关的证据。

摘了几个文章中的语录: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的,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这种人尽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根本不在乎。

比起《白夜行》,这是我另一本东野圭吾的作品一口气看完的,虽然没有《白夜行》的反响大,可是本人更喜欢《恶意》。

坏人总是坏的,到最后都是在想着法子去祸害别人。

为什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性的恶意是一个无底痛,有时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施加给别人的恶意,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引发的恶意行为。

人世间的阴暗面在我们面前深不见底。

文章不是说让我们知道这世界的黑暗,而是让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阴暗可以到哪种程度。

站在光明下根本不知道阴暗里的种种,在倡导人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事情,然而阴暗面的存在是无可厚非。

有些人把想法藏在心里,有些人把想法付诸行动。

没有绝对的不可为,只有你的想法左右你的行为。

看完《恶意》,我觉得,虽然两者是平衡的,不能说只要积极的一面,不要消极阴暗的一面。这是没办法做到的,而是应该把自己的阴暗面尽量光明化。

毕竟比起积极,人更容易滋生消极情绪。

有的时候我会想,明知道消极的一面不好,为什么还会存在。

或许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一个一味的善意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正常运行。

但恶意啊,毕竟是不可取的!

恶意读后感篇四

《恶意》是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悲剧,他的作品多是悬疑又有一些不可抹灭的感情在里面。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离奇是在家中,警察调查之后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是指向他的发小野野口修。

生活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和我们本来很是亲密的人,背后会对我们做出什么恶意的事情,这正是人心叵测的现实体现吧。东野圭吾的故事总是能体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同一个学校毕业,日高活泼开朗,为人正直,野野口性格阴沉,自卑懦弱。小时候野野口总是被别人欺负不敢上学。日高总是保护他。到了中学,野野口被藤尾勒索虐待,日高挺身而出,因此日高被藤尾视为眼中钉,藤尾用胶带捆过他,泼过盐酸,关过体育馆,但是野野口却一次都没有出手相救。看到他整天挨打,野野口却成了藤尾的小弟。

为了讨好藤尾,野野口主动交零花钱,欺负弱小孩子,见到日高,他也开始趾高气昂,昔日好友,为了他吃尽口头,他却以德报怨。

多年后,长大的日高和野野口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日高成为了鼎鼎大名的作家,野野口是一名普通中学老师,也算是步入正轨。但是野野口也有写作梦,他希望日高能将自己介绍给作家的圈子里,他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来拜访日高,他们恢复了友谊,日高还介绍了出版社让他在儿童文学界立足。有合适的机会日高都会推荐他。帮助他实现写作梦想,但是野野口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没有感激日高,反而抱怨日高低估自己。

日高写了一本书以藤尾为原型,遭到藤尾家人的状告,日高拿出证据证明藤尾的暴力,在法庭上获胜。日高并未暴露野野口当日的行为,野野口非但没有感激还想着怎么灭口。日高到死都没有发现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就是自己多年帮助过的人。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人,一旦有这些人存在避而远之,不要有瓜葛。这种人都会以嫉妒之心埋下丑恶的种子,生根发芽。

其实早在日高成为作家时,野野口就开始嫉妒了,学生时代,野野口国文成绩名列前茅,写作水平很高,大家都觉得他会成为作家,但是他的作品总是石沉大海,成年之后依旧埋头写作,可是还是没有进展。而国文成绩不突出的日高凭兴趣写了一部小说就获得新人奖,而后一发不可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事业上红火又结婚娶了美貌妻子,都让野野口觉得差距越来越大,日高慢慢发展越来越好,住别墅,移居海外,野野口每日糊口度日,蜗居小单间,得了癌症,他把左右的过错怪罪到了日高身上。他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的无能。于是野野口失去了良知。

野野口蓄谋了两年,伪造各种证据,等待着日高出国前一天将其杀害。

人们都是气人有笑人无,即使是亲戚,要好的朋友,也都只是会希望你过得好,但是不要你过得比他们好,所以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自己知道好就可以,低调的过活。因为一旦你高调就会招惹一些是非之人,他们产生嫉妒心理,会想办法阻挠你而不是想办法提升自己。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尽量远离是非之人。因为不知道他们会在背后搞些什么动静出来,避而远之最好。

恶意读后感篇五

近几年读过最精彩的推理小说,没有之一。

仅是草读完一遍,连剧情都没有回头梳理,我就已经按捺不住某种情绪,想飞快地写下现在的感受。

恶意,恶意,我也有这种恶意――读至最后,我因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毛骨悚然。

而其原因竟然真的只如文中的某个校园暴力的主谋所说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你还记得吗,我们班的小孩在毕业典礼之后,用刀刺伤了一直以来欺负他的同学。当时,那个欺负人的主谋曾说了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我就是看他不爽。”

一直觉得自己尚算个能掌控自我的人,可这莫名的恶意竟滋生地毫无征兆?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连你自己都说不清。

原来人类的恶意竟是这般地共通而又不讲道理?

最令我惊惧的是,这些明明只是生于琐碎的恶意,究竟要造成多大的破坏才能散去?

我不知道。

我只觉读至终了,自己被剥皮拆骨,鲜血淋漓地看着镜子里卸去了所有理性和良善的自己,心头狂颤。

原来我也可以这么恶毒啊。

恶意读后感篇六

我想先谈谈对读书这一件事说一说,基于我曾经本就不是一个天生爱好读书的人,在求学时期并没有看过多少书籍,小说也好,名著也好,感觉跟我一点儿也不沾边,看过的也寥寥无几,自然我的写作水平也差的飞起,所以我蛮敬佩爱看书的同学。

第一是因为他们有耐心,我自认为我没有,我似乎都没有被内容困住的时刻,随时让我停止我都可以做的到,我就是这样的,但也会想,这是书的品质不足以吸引我呢,还是我自身没有受到过熏陶而意识浅薄,无法深入理解。我想这两种都有。第二,我也欣赏有才华的朋友,爱读书的人也是爱思考的人,内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似乎能理解很多东西,也能理解我,我感受到跟读书人交谈,能带我到另一片天地,那种感觉像时空转换一般,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像听了一首悠扬的轻音乐,不禁感概,这就是诗书气质?如果你还没有这种感受,也许说我夸大其词,我也只能笑而不语。

我认为,读书不是看书,不是学习,是让心去享受,让心轻松,让心愉悦的一种体验。读书人也并不是高学历,而是一种求知欲,一种时光和文字在内心的沉淀,是一种气质,一种品行,饱满的诗书气自华。

推理小说的结构,套路我也浑然不知,但故事的开头就是一桩命案,在警官的层层侦破下,最终真相大白,当然我也不想写故事的梗概,传声这种事情不值得书写,读完后的感受还是值得品味的。看完整部小说,不得不说,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虚构的人物,环境,情节一幕幕此刻在我的脑海里回放,这真是好神奇,没有画面的文字,就这样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果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主谋:野野口修

被害人:日高邦彦

人的阴暗面,有时候真的是深不见底,哪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不曾递减。对一个人的恶意,真的就不是空穴来风,得挖,深挖,造成这种恶意的想法,也许是某个时刻,儿时,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等等都有可能。而野野口修的恶意的根源,也许就在儿时妈妈不经意的抱怨之中产生,随后在野野口修的内心里不断放大放大,最后变成恐怖的两幅面孔。在青少年时期,帮着恶霸欺凌同学,还成为恶霸犯罪的帮凶,留下了证据,因为害怕公之于众,选择将日高邦彦杀害,同时还有嫉妒他的才华等等,这是一场蓄意的谋杀,但野野口修却成功引导警官往他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他厉害的地方。也是野野口修内心的恶意,让日高邦彦在死后还被人污蔑和唾弃,我认为已经不能用坏字来形容他了——阴暗。

不要随意的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也不要随意去给别人下定义,因为人是人,人性的复杂,人性的多变,也不是你所能看到的完全。

是不是太过悲观,消极,这可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人的过于清醒是很少感到快乐的,就像罗翔老师,看到太多人间疾苦,也会为自我的渺小而无力,所以有一种冷静的悲观感。而我们并不需要事事了解和体验,能够理解已经很不错了。

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表达的情感,作者用作品跟读者交流,读者用作品接收作者内心,这两者不是对等关系。

所以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解作者,理解世界,理解万事万物。

恶意读后感篇七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恶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节的反转。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贺刑警的自述里,日高邦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修则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畅销书都是修写出来的,修和日高因车祸而死的前妻有外遇,并且怀疑她的死不简单。修罹癌,时日无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旧恨一并算上,临时起意,杀了日高。随着调查的推进,国中时的修和日高还牵扯在校园暴力里。

根据前五章的内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园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转来了。原来都被修骗了,修创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编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园暴力中,修是帮凶,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为畅销书作家后,还无私帮助修。

《恶意》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情节是反转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至始至终统一的,善与恶分明。而书里面还有一起校园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无可忍捅了加害者。这个案件里,善与恶的边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饱满,更复杂。东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里面的女主就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男主出于保护女主的意图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书真绝望。

我还是更喜欢复杂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饱满。在现实生活里,善与恶并不是黑白分明,还有很多灰色地带,让人难以评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坏人这种概念太绝对化了。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善与恶的边界,而是说善良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狼入室,成为被宰的羔羊。正如里面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

“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以至对方于死地。”

其实我觉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划的一切都能出书了。只是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长歪了,人被嫉妒蒙蔽了双眼,脑中一热,什么都不顾了。修这样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脱不开关系,在家,他的父母总在抱怨一切。在学校,校园暴力大行其道,这些都助长了他内心的恶。

同是校园暴力,修从中吸取的是恶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里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这样善良的人最后被他帮助过的修杀害了,令人唏嘘。

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杀医案,性情温和的医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杀害,令人唏嘘。

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在复杂的人性面前,我们仍呼唤善良,但如果社会不能保护好善良的人的话,请自己保护好自己,看清他人,愿我们的善良都有锋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