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大全9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大全9篇)

ID:4266747

时间:2023-10-07 00:04:21

上传者:梦幻泡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大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一

在我们看来这个场景是父爱,可许三观呢,他背着只是一个被他养了九年却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一乐,他的爱已超过了血缘之亲。如果是今天这个时代,试问有谁会像许三观一样做了九年的“乌龟”却还选择继续养一乐,又有谁会容忍这种事发生?可许三观,他没有说不要一乐,没有骂他打他,更是平等的对待他。这可能就是人性中所折射的光辉吧!人,性本善!一乐刚开始离家出走时,许三观其实表现的不担心,甚至还很气氛,这很正常,他不过是心里有气,不甘罢了。谁会让他最喜欢的儿子却是别人的。他曾经整夜整夜地照顾一乐,最疼的也是一乐。可天黑之后,他也着急起来,已经养了十一年的儿子,就算他是何小勇的儿子又能怎样,十一年,先不提人性本善,就这四千多天的日子,陌生人也该变成亲人了,更何况许三观还是看着一乐一天天长大的人。在他那责骂中,我们能听出他的担心,他的心疼,在他满含爱意的责骂中,渐渐走回了胜利饭店。

整体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卖血,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小说向我们披露了40年前的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卖血。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老婆,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偿还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脑袋的医药费。自然灾害的那一年,为了让三个儿子和许玉兰不用再喝玉米粥,许三观再次卖血,让全家人吃上面条;二乐在乡下插队,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好让他能早日调回城市,许三观又卖了两次血,请二乐的队长吃,给二乐的队长送礼;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许三观最爱的还是许一乐,对他也是最好的。一乐得了肝炎,在上海治病。家里没有钱,许三观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一路卖到去上海,为了救一乐的命,他可以连命都不要,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血,在松林还差一点把自己卖死了。

这些卖血的经历,都说明许三观身为一个男人,身为一家之主,身上责任的巨大,他为了这个家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牺牲,也体现了他的父爱。他是用生命去爱着这个家。作者将许三观设计成一位集责任与善良于一身的人,作者设计得很成功,许三观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动的人物。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在我眼中算是个大英雄。

小人物

许三观,他,不过是一位最底层,最最卑微的小市民罢了。但他也有自己所坚持的。他有自己的“三观”——“良心观、婚姻观、平等观”。作为一个小市民,他没有远大理想,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活下去。他身上,又父爱、有亲情、又良心、但他也有狭隘、有错误。他一生都很苦,甚至习惯了苦难,还会自己年老无法卖血而痛苦。

良心观

”多么朴实的话,他所求的其实很简单!

当一乐病了,急需用钱时,他一次又一次地为了救一乐而不顾生命去卖血,并不会在一乐危急时,去想他不是我的儿子,去想该不该去救他,也许这就是他的“良心观”,至少他救了一乐,救了一条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婚姻观

许三观,他也有自己的“婚姻观”,当他决定和许玉兰结婚的那一刻起,已经扛起了自己身上的责任。许三观和许玉兰的婚姻一开始未必是因为爱情,但是随着彼此的付出他们之间不仅有了那难得的理解,更增加了彼此的疼爱。还记得在他们家闹粮荒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家几乎没有粮食了,可是就在那个时候许玉兰还记得许三观的生日,并且还在他生日那天特地为一家人熬了一锅加糖的稍稠一点儿的粥。小小的举动但却满是温暖,在那个饥荒年代人们很难还能想到别人,就连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大家都只是想着自己。即使想得到家人,很多人也没那个心来为家人过生日,可是许玉兰却不是这样的,足以看得出她是深深地爱着许三观的,也许刚结婚的时候她并不是深爱着这个男人,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后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男人!这样的爱情才能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想玉兰对许三观这样的爱,许三观是深有感触的,而且我相信正是这样的朴实才让他们的爱情更加的坚固。在我眼里那种惺惺相惜,相伴到老才是真正的浪漫,而且这样的浪漫才是地久天长的。就像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样彼此心中都想着对方,彼此都为对方着想。我相信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真正的经得起考验!

他们两人共同努力,一起走过饥荒,走过水灾,走过彼此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有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期盼,有对彼此的关心照顾,他们有着一种最朴实、真诚的爱情,不需要过多现在浪漫的语言。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争吵完就分开,没有因苦难而各顾各。

平等观

许三观,他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与妻子的朴实的爱情,有一生追求的“平等观”。当他知道一乐的事之后,他认为妻子犯了错,所以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享受,而没有干活,这也是他追求的平等,也算是心理上的平衡。而当他“强奸”了林芬芳后,也是为了使妻子平等(当然,这并不是他自愿的。)许玉兰神气了一些日子,穿上精纺的线衣,与邻居们聊天,而这时许三观却在家里做饭。但没多久,他又不干了,他认为许玉兰的错误比他严重,又不平等了。

也许时过境迁,多年后,无意中回想起这个朴实的故事,还会被感动,亦或是有不同于现在的感受吧!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二

上个星期,借着晚自习的时间,看完了余华写的一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看完后,余华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往上高了一层,余华对小人物的描写真的很写实。

前半部分的许三观和后半部分的许三观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后面的他真正的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伟大,为了凑钱给一乐看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卖到自己昏厥过去。从一开始不愿花钱给他买面条到最后为了他让自己差点死去,让人心痛不已。

其实父爱的严厉中带着看不见的温柔,不管他们曾经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都要记住,他们并不是我们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会比任何人都喜欢我们过的更好,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三

相对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要显得无比温情。故事中的人都是那个时代普通的中国百姓。他们不太了解科学知识,喜欢八卦,也不是什么道德标兵。甚至在婚姻中会犯原则性错误。中庸,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会跑偏。

我认为有趣的一点是,在那个时代,即五六十年代也存在不小的城乡差异。乡下人认为不卖血的男人是健康不好,城里人则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去卖血。

许三观给挨批斗的许玉兰偷偷送了红烧肉,一乐生病时候,借钱最多的是何小勇老婆…这些情节都直触心灵,无比温馨。

有时候觉得许三观和许玉兰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一种?虽然都犯过错误,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对方,并互相扶持着度过这一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四

《许三观卖血记》有一股温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泪,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个关于丈夫和父亲的最圆满的梦。

《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余华并没有用很多华丽的词语,或许那些华丽的词放在许三观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适吧!他只是把时间线拉得很长,围绕着许三观一次次卖血的经历写出了许三观艰难的一生,没有绚丽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和许三观传奇的一生。

是的,许三观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卖血都可以让他享有花甲,这也实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为了——安慰生活,宁愿卖血。他只是按照一种习惯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对生活中不时从天而降的灾难,没有避让、选择;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没有抱怨、抗争,更没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扑腾。他没有思考过灾难缘何而来,没有思考过灾难背后深层的社会现状,对灾难只剩下无奈的屈从和麻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卖血被认为是一种缺乏尊严的行为,但是许三观的每一次卖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融合的过程,所以你能感觉到他身边的人,他圈子里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这才是生活,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许三观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爱憎分明,却有一颗温柔的心,更是有着那种包容一切的大爱。

这本书带给我的十分之一的感动。但是想想也没什么,读一本书,重要的是它已经带给了我那么多的感动,让我看到那么多小人物的正直和善良,以及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人们心中也一直保留的一份善意与坚强,让我相信世间始终存在着许多美好。但是这本书所带来的感动和思考却没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么真实的反映生活和社会,尽管这种记忆属于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后的人性和本质却还在继续鲜活的存在着,一个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和与命运顽固斗争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对社会的思考,这一沉重的思考也将会在文坛上永远的。

文档为doc格式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五

整本书的气氛都很压抑,这种感觉不会让我想哭,那是一种沉重的悲伤。

许三观一直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别人跟他说卖血说明身体好,他就去卖了。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追慕许玉兰,就说要娶她。

他是一个特别傻的人,只在追求许玉兰时对她好一些,在其他时候就变得傻乎乎的。他爱惜自己,觉得自己卖血换来的钱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了别人,于是在平时的生活里特别小气。但只要是事关整个家庭的大事,他又会变得顶天立地起来。他为一乐闯下的祸卖血,为一家能吃上一碗面卖血,为二乐的前途卖血,为救一乐卖血。在家庭里,他奉献了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

他是个愚蠢的人,会为了报复妻子的不衷而出轨,会为因为怀疑一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恶语相向,会教育自己的儿子去强奸别人,会肆无忌惮地释放自己的恶意。他也是个善良的人,用两败俱伤的方式给自己和对方台阶下,最后才留住了许玉兰和一乐。许三观这个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曾经真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他可能有很多的缺点,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无功无过的普通人。

生活从来不对人公平,有些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甚至用一生,用无数次的妥协一次次适应,在苦难来临时他们习以为常。

甚至到生命图画的末尾,在吃糖之前想着的都是受苦。书中的每个人都很鲜活,但我此刻的脑容量只允许我记下这一个角色了。

一本将近300页的书读到现在,这也是没谁了,大概是拖延症晚期,没得治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上的短评,有人说“我的笔评论不了余华”,我心想这网友挺逗的哈。今天读完《许三观卖血记》,确实是我的笔评论不了余华。别人评论不了是因为人家读懂了余华笔下的深奥,我是因为根本没理解作品。不过我还是想保持一如既往地肤浅来谈谈我的感受。

余华的作品统一一个风格——往惨了写,并不是无病呻吟,而确是来自他的所见所闻。《许三观卖血记》就取材于真实,而许三观就是那一支卖血队伍中的一个普通人,既是缩影又是放大。不只是许三观,小说中的李血头也是有人物原型的。除了以卖血为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许三观一家经历了三大改造,三年困难时期,文革历史时期,撕开了那个年代丑恶之人的面皮,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这也是一部历史的放大镜。有时候我在想,余华真是敢写啊!

卖血必送的礼物成了敲门砖,真是招人恨。而许三观呢,他期待周围人的生活和他一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但是他自身就体现出了不平等“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平等?谈何容易!

卖血记,卖血记,我都记不得他卖了几次血了,为了娶媳妇儿,为了吃面,为了给一乐看病。。。快把自己的命给整没了。不过,他为了给一乐治病,隔三五天就卖一次血真的令人心疼,为了多喝几碗水,就硬吃盐。患难见真情啊,即便一乐不是他亲生的。

庆幸的是,许三观经历虽然心酸,结局是好的,不像《活着》的福贵儿,到头来一无所有。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六

力气这东西,和钱不一样,钱是越用越少,力气是越用越多。

从前穷,只有卖血来钱才快,卖一次血可以挣三十五块钱,于是有了灾祸,儿子生了病,或是为了讨好二乐的队长,许三观就去卖血,卖血来钱快,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

卖完血要到饭店去,要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说的时候,声音要大,手指要敲敲桌面,是用手指敲,不是拳头,不要让人家看出来你没去过饭店。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

六十岁的许三观,三个儿子都已成家,想吃炒猪肝喝黄酒,想到的居然还是去卖血,因为只有卖了血,才配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

自私、自利,是那个年代的人的特点,在知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之后的许三观,态度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以前口口声声说一乐和自己最亲的许三观,摇身一变,成为了“受害者”的角色。细究这个转变发生的时机,是一乐将方铁匠的儿子打伤之时吗?不是。是方铁匠找许三观要钱,要医药费的时候。穷,因为穷,许三观将“一乐不是自己亲生”这一层面具当做借口,为的是不用出钱。许三观真的是毫无人性吗?也不是,正是这一次,许三观开始卖血,应该说是第一次开始为了家人,为了儿子,开始卖血。

感觉自己在街坊邻居严重失了颜面,所以与林芬芳发生关系是为了讨回“自己所认为的公道”。许玉兰被别的男人睡过,对自己不公,所以许三观去睡别的女人,为自己讨个“所谓的公平”,所以我说他自私又自利。但是许三观事后卖血,为林芬芳送肉送黄豆,可见其心有愧疚,卖血还情。

所以说,许三观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但这是那个年代共有的特性,许三观穷,但他识大体,知道善恶有报。

何小勇车祸之后,他让一乐去爬屋顶给何小勇喊魂,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命关天,他知道这时候再纠结一乐的亲爹已经不重要了,于是放下“大乌龟”这个帽子,去救何小勇一命。

许三观把一乐从屋顶背下来,以及前文中提到的许三观背着一乐走到胜利饭店吃面,这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许三观内心最喜欢的就是一乐,他真心把一乐当作是自己亲儿子,只不过为了面子,刀子嘴豆腐心。这两次父亲背着儿子的画面,看的人心底一软。

文革时期,许玉兰被批斗,许三观自己端着铝锅给许玉兰送饭,还将菜和自己特地做的红烧肉藏在米饭下面,偷偷带给许玉兰。许三观有情有义,虽谈不上大义,但他总归内心有柔软的一面。

儿子成年之后,许三观又去卖血,为二乐调回城里,他卖血两次,讨好二乐队长;为一乐治病,他走一处地方,卖一次血,不惜卖命,也要卖血救儿。

许三观是善良的,在那个年代,许三观是多少人,多少父母的缩影。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七

很符合当时大部分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我国国情,有时候生活真的没有那么多光鲜亮丽,有时候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不会知道你朋友圈那个天天笑嘻嘻好看的女孩子深夜崩溃的样子,也不会知道那个活的看似潇洒的同学但实际上很放不开老是埋汰自己的样子。

没有办法,或许我们都太忙了又或许我们都难自渡,连自己都顾不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其他人呢。

要说实话,我感觉许三观在那个时代已经足够幸运了,虽是卖血了,但第一次娶了媳妇,第二次解决了大乐打铁匠儿子时闯的祸,再后年卖血遇到虽是晕倒但遇见好心人最后也大儿子的病也好了。三兄弟还是比较团结的,老有所依。

他也有些不幸,比如大乐不是自己的,生了大病,为了儿子下乡过的好些卖血,不过对他而言最大的打击应该是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时因为年纪年纪过大被新来的血头说他的血毫无价值。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八

许三观第1次卖血的钱帮他娶了他看中的许玉兰。第2次卖血是为赔偿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并保住了他全部的家当。第3次卖血是为了私情,为“报答”林芬芳。第4次卖血是看孩子们饿的可怜,卖血带家人去吃面条。第5次卖血是因一乐下乡插队生病,卖血帮一乐改善生活。第6次卖血为使二乐早日回城,卖血请二乐的队长吃饭。随后因一乐被检查出患了肝炎,为救一乐,他沿路多次卖血。最后一次卖血是他突然想吃炒猪肝喝黄酒,去医院卖血,但因年龄大,遭到年轻医生的侮辱,卖血被拒,没有卖成。

卖血被拒的许三观伤心万分,哭着在大街上一圈接一圈走,他感到自己被时代所抛弃,感觉自己像一头被抛弃的老黄牛,感觉自己再无用处。但他的妻子却一件件地诉说着他为家庭做的贡献,在他妻子和儿子的心中,他依然无可替代。

除了卖血帮助家庭和亲人外,许三观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家人、对儿子深深的爱。如:饥荒时刻,妻子多煮了一碗粥加糖为他庆祝生日。许三观却把粥让给自己的孩子喝,只让孩子们给他磕头当寿礼。如:他卖血的钱一开始不舍得给一乐买面条吃,但找到流浪了大半天的一乐后,最后还是带着一乐去吃面条。当他们看到胜利饭店的灯光时,他不再骂一乐,并对一乐突然变得特别温柔。如:许三观为了二乐的工作,卖血请二乐的队长吃饭,并舍命陪二乐队长喝酒。主动让粥、特别温柔,舍命陪酒,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深深地疼爱着他的儿子们。

如:许三观为了救一乐,被迫多次卖血。在大冬天,他走到有积雪的河边,用碗端起冰冷刺骨的河水喝,一碗接着一碗。因卖血导致他全身发抖,盖了四床棉被还感觉冷。在松林,他为了多卖血筹钱,抽血过频过多导致自己晕倒,差一点把自己卖死。面对逆境,许三观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抱怨儿子,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除了许三观对亲人的爱之外,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展示出了自己真善美,如:二乐发现一乐生病,在冬天的风雪夜,背着一乐走了一个多小时,脱下自己的棉袄给一乐盖上,并在风雪夜再次狂奔为一乐取被子。一乐得病后,许三观找三乐借钱,听到一乐有重病,三乐把仅有的12元钱全部拿出来交给许三观,这都展示了深深的亲情。

许三观找方铁匠借钱,方铁匠干脆爽快地把口袋里的十元钱(或许是仅有的十元钱)借出。在林浦,许三观冬天喝河水时,河边的居民主动送热水。在百里卖血后,许三观因体质弱无法行走,街上的人及时将他背到宾馆,为他盖上四条被子,并帮助许三观买面条吃。这都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善良。

此外,许三观在船上阻止来喜兄弟到继续卖血,并告诉他们尽量不要卖血,除非特别缺钱,至少间隔三个月再卖血。来喜兄弟把自己身上的血卖出,帮助许三多换钱给一乐治病。来喜兄弟为给许三观省钱,谢绝让许三观请吃炒猪肝喝黄酒,道别时,并邀请许三观去做客。萍水相逢、善意相处、真言相赠,美哉美哉。

面对种种困境,普通平凡的许三观没有抱怨,没有通过偷、抢等不正当途径弄钱,他始终坚持善良,为了家庭的维持、为了亲人的幸福、为了度过难关,他一次次去卖血,卖血所得的报酬,勉强帮许三观度过了当时面临的困境。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篇九

余华在自序里说,“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这也许就是小说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缘故吧。作者尊重了这些虚拟人物的声音,不再是故事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而仅仅以一位聆听者的身份记录下了这个普通男人、普通家庭所发生的的一切。虽然没有过多心理描写、景色描写的渲染,但从这些朴实的对话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

许三观这一生一共卖了七次血,第一次属于机缘巧合,用作“娶媳妇”;第二次被逼无奈,因一乐闯了祸“卖血还债”;第三次荒唐可笑,为了可笑的自尊和报复,糟蹋别人家媳妇;第四次走投无路,为全家人的的生存而卖血;第五次卖血求荣,为了二乐能抽调回城,讨好队长;第六次绝处求生,为了一乐治病,频繁卖血,差点搭上了性命;第七次重温往事,却因年老以失去了卖血的资格……这六次卖血也恰恰串起了整个故事的重要节点,每每让我感叹命运的跌宕起伏。

余华评价许三观“有这样一个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里骂骂咧咧。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们没有梦想。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们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余华的这段话高度浓缩地概括了许三观的特性,许三观已经不止是许三观了,他是我们身边最常见到的小人物,同样也是我们自己。

许三观一家人受到了很多磨难,但他们始终都紧紧的凝聚在一起。认为自己帮别人养“野种”时,许三观坚持不把卖血钱花在一乐身上,最后却抛弃了自尊和坚持,为一乐闯祸买单、带一乐吃面条、对众人说“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甚至为一乐治病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当许玉兰文化大革命时收到污蔑时,许三观坚持告诉儿子们“她不是妓女,只是犯过作风错误,我也犯过”,儿子们不敢、不想送饭时,偷偷给玉兰送去肉和菜……当许三观年老因为不能卖血而丧失自我认可时,许玉兰坚定地认可着自己的男人,是他的血让这个家一次次度过了灾祸……这像极了我们所有人的家庭,家人们也许笨拙、也许愚昧,但却总能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

这就是余华的魅力,他用精准的语言,朴实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感同身受的情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