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大全5篇)

2023年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大全5篇)

ID:4267406

时间:2023-10-07 00:20:41

上传者:琉璃 2023年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篇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

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

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

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

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

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时受到洗礼,说这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还不如叫它“清醒记”,边读,边整理自己零乱的心情。整本书扬溢着佛学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这块不可逾越的圣地。

阳光下,历史的长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绿树萌发新芽……

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篇二

《林清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世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期许着孩子们能够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

这讲述的是一个在宋朝的故事,为了抓住小偷,找来了一个钟,让十个嫌疑人去摸,因为说偷了东西的人摸一下就会响,所以真正做了坏事的人是绝对不敢摸的。钟上面被涂满了墨水,坏人因为“心虚”,没有摸钟,所以两手“清白”,而没有做坏事的人,无愧于良心,当然敢摸钟,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时代在变化,从前的小偷还知道羞愧,现如今的小偷偷了东西似乎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做了坏事为了不被发现,甚至还会灭口,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他们被捕,竟然还会对着摄像机,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自己的卑鄙行径。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们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偷盗。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会付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为更加卑鄙和恶劣。

发自于内心的丑陋和虚伪万万不可,即使使自己两手黑黑,也会比虚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宁愿乌黑,也不要那虚伪的清白。

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篇三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家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家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家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家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家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家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家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家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篇四

读到林清玄先生写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欢》,甚是有感: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苏轼与朋友去郊外游玩,喝着雪沫乳花的小酒,吃着竹笋、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人读诗词不解其意:“这有何好?无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说此话之人,必定是没有体会过“清欢”之人。

清欢,到底是何物呢?!解释起来很难,清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清淡的欢愉,但体会起来,确实很难呢!

活在当下,体会清欢难,寻清欢则更难。

当你从一把茼蒿、一盘新笋中品出胜过山珍海味的滋味来;当你从路边一块石头中看出比钻石更珍贵的品质来;当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听鸟鸣比提着鸟笼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悦来;当你从一壶乌龙茶中体会到比喧闹的晚宴更清净的感觉来……这些都是清欢。

可惜,这样的时候实在是少极了,更多的是人世间的混沌、杂乱。

在一天的劳动后,我们想安静的散个步,可路边的烟尘滚滚,到处是“嘀嘀”的喇叭声,闪光灯刺到你睁不开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边吧!那里远离城市。

爸爸年轻时去过崂山,爬到山顶,四处无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雾缭绕的仙人修炼之地,自然是兴奋不已。下边是海,海边是白色的,远些为清,再远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蓝,一海四色,默默惊艳。

现在去了,只有伤心,身边围满推销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张,现拍现取!”一排排小贩,向你出售手链、玩具……哎,只好走开 。

人间时事无常,能在世间找到清欢,能品出“人间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阅历、智慧、勇气……

林清玄的散文集的读后感篇五

《咬舌自尽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类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诚,想着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该有一个好的主人呵护、嬉戏它。还没看完,视线已经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这样的事: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

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始终来寻找主人,寻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接着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两次抛弃撕裂着狗的心。“万物皆有灵”。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