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逻辑思维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逻辑思维读后感(优秀5篇)

ID:4268471

时间:2023-10-07 01:09:28

上传者:影墨 2023年逻辑思维读后感(优秀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逻辑思维读后感篇一

我在不止一个系列的作品介绍过多次。之前介绍这本书,主要是作为数理逻辑的前置读物介绍。这本书既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用于生活日常的逻辑技巧,也涉及了一些符号逻辑,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主要思想,同时又没有一头扎入符号推演中,保留了相当的易读性和生活气息,很适合在正式学习符号逻辑(或说数理逻辑)之前阅读。

我个人习惯把逻辑归入数学知识中——因为我一般所说的逻辑学大都指建立在形式化公理之上的数理逻辑。但如果探求“逻辑学”一词的严谨词义就会发现这种归类其实并不完全合适。数理逻辑固然可以算作“逻辑学”,但“逻辑学”却不仅仅只有一门数理逻辑。归纳、类比和自然语言逻辑也是逻辑学的内容。

在十九世纪初,还没有什么“数理逻辑”,但“逻辑学”已经存在了至少两千年了。当时的逻辑学虽然与数学证明密切相关,但却更多地被视为哲学的子学科。在当时看来,解决数学家的证明问题或许只是逻辑学的一个副业,而其主业则是解决哲学家之间的争端。

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是充满了辩论与争论的,但很多时候争辩双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歧见,而是在打一些笔墨官司,玩一些文字游戏。甚至还会有混淆、误解、曲解以及谬误混杂在双方的论证当中。为了不让哲学争论变成口水仗,必须厘清一个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能否算作论证,他的论证又是否有效,于是就有了逻辑学。

逻辑学名义上研究语言,这个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虚无飘渺的感觉。但是,逻辑学所追求的三段论式的“合理”却又是非常真实且坚实的。数学公理可以选择,物理假设可以推倒,三段论却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逻辑学是在借由研究语言来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思维,从语言组合变换的规律中窥探部分思维的规律。数学和物理的研究对象,往往就只是被认识的对象,而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却是人的认识方式本身(逻辑学研究的至少是部分认识方式)。

直观上来说,外界的环境相对容易变化,而认识者自身内部却相对稳定——一旦认识的方式变了,认识者也就不是原先那个认识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学研究的是某种比物理定律、几何公理更“高阶”的“真实”。或许正因如此,当初命名这门学问的时候,才从逻各斯(logos)演化出逻辑学(logic)一词。

不要听我的声音,要听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因此逻辑学是哲学的地基。虽然一个哲学家的研究主题不一定得是逻辑学,但如果他不承认任何形式的逻辑学,乃至于不承认逻辑,基本就相当于掀桌了,很难与其他哲学家交流。逻辑学就相当于为哲学讨论准备的语文课。不学逻辑,无以言哲。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传统逻辑学和数理逻辑的关系。有些保守者会觉得数理逻辑不是纯粹的逻辑而仅仅是数学。但实际上,数理逻辑是以数学为工具研究逻辑学的主题。或许方法和形式借鉴了数学,但主题和内容却是货真价实的逻辑学。此时又会有人觉得引入数学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只沉醉于非常早期的哲学史料,那么传统逻辑确实已经非常够用了。

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哲学家所为。曾经的哲学家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用自己的思想贯穿任何能带来帮助的方法。

现在学哲学的人或许不应该固步自封,把哲学研究方式仅仅限制于“纯粹的思考”(实际上是排除掉一切数学和物理方法的“纯粹的思考”),不做任何实验、不进行任何计算、也不学习任何专门知识。把哲学局限在“纯粹的思考”中,只会让哲学变成故纸的复述,变成知识的标本。但哲学的本来面貌是生动鲜活的。

逻辑思维读后感篇二

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

这句话是引自文中的一段引用——周老特别推崇的经济学家科斯引用的一句话:“科学的基本规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这一句用来褒赞周老亦不过分。

首先就是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许是为粉饰太平,或者是跪舔权贵,又或者是为了可笑的民族自尊心,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专家”虽往往沦为笑柄,但前仆后继,何其之多。

周老的实事求是,不需多读文字,寥寥数语即可看出。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人以为是华盛顿共识指导的结果,周老驳斥了这种说法,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国外发生了什么。随即周老又批驳了有人编出北京共识来跟人家打擂台的做法,周老以为大可不必。本来也是,种地挖出了金子也不必往自己脸上贴。

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立场本该是基本要求,在浮躁的当下竟变成了难能可贵的品德。其次是胸怀天下。周老研究改革开放前期农村土地承包权“出身”,字里行间丝毫不掩饰对农民农村问题的关注。书中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在呼吁对农村土地转让权的改制。

书里面举例的时候谈论到过高铁的问题,批判了盲目的提速提价,最后落脚点是在世界最高铁路速度之下,春节仍有大批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这样贴近草根现实的视角,跟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发表的“高铁人太多是因为价格还不够高”的奇葩言论,格局高判立下。

再次是不讳言问题。评述改革,很容易陷入对过去成绩的自我感动,何况周老当年还是亲历者,为土地改制贡献过一份自己的力量。周老的目光却始终看向未来,大声呼吁继续深入改革,向着难点挺进。

周老犀利地批评“裁判员带着哨进场踢球”的经济现象,这样的批评并不是情绪的宣泄与煽动,而是就事论事对后果的分析,“对事不对人”,犀利、幽默又温和。

同时周老又帮助提出解决方案,不管是呼吁设点试行土地流转,还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应在于设立并维护明确的规则,始终体现着一个经济学家冷静、客观、专业的思考。

文字是一面照妖镜,尤其是社会科学相关的著作,希望多一些周老这样的良心经济学家,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分子。

逻辑思维读后感篇三

奥地利/英国哲学家,出生于欧洲豪富家族,师从罗素,主要涉足逻辑学,思维哲学,数学及语言学。一战时从军,战地里写下了这本震古烁今的哲学小册子,之后说哲学的问题已经解决,开始在乡下小学教书。二战中他在伦敦一个医院抬担架,周围没有人知道他是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4个兄弟中的三个自杀了,他自己也曾经考虑过自杀。他后期作品部分(主要是《哲学研究》一书)否定了《逻辑哲学论》观点,《哲学研究》一书也被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在哲学史上非常有名,是天才维特根斯坦成名之作,不像其他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只有薄薄一百多页,而且与康德、黑格尔或文学家普鲁斯特相反,每个句子都很短。尽管如此,仍然字字珠玑,每句话都要仔细琢磨作者究竟说的是什么,即使这样,也未必能看懂,所以还是很费脑子。像其他哲学著作一样,这本书我也是囫囵吞枣,不敢说看懂了,之后有空肯定还要补刀再多看几遍。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结论是,人只能理解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不能跳出人的界限就无法领会任何更高层次的真理。所谓的哲学都没什么意义。说到底这个结论有些悲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人永远都不能自知,是不是永远都得不到光明,注定要活在黑暗中?),属于不可知论。这个观点说到底,跟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很类似。当然维特根斯坦也是因为对传统的哲学的否定而闻名于世。他在书中也惊世骇俗地否定了因果律。强调语言对哲学的重要性。

本书大量采用数学方法和符号,每一段前面都标着段落,也引用了一些物理学、力学的观点(同一个物体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当然,他那时候量子力学还没成气候。

逻辑思维读后感篇四

印象最深的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故事。一个客户反应去买冰淇淋的时候,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汽车就可以正常发动回家,买香草口味的冰淇淋汽车总是无法正常启动。非常的苦恼。福特的员工到现场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跟客户去实地买冰淇淋的时候发现买香草冰淇淋的时间要比其他的时间要短,因为香草冰淇淋是爆款,冰淇淋店单独设置了柜台,而其他口味的则需要排队时间比较长。为什么从汽车熄火到买香草冰淇淋这段时间汽车无法正常启动,而稍微长一点就可以呢?员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蒸汽锁”,给福特公司汽车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于假设思维。是唐朝4个少数民族求亲文成公主,最后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通过了考验不辱使命。

假设每一个问题都是可解的。这个思维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莫大的作用。第三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思维方式。

机器不转的根源在于油泵没有装过滤器,铁屑混入,导致油泵磨损,吸不上来润滑油,导致轴承苦涩,继而保险丝超负荷,电流太大,保险丝断掉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上去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思维方式只要有的放矢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解决大问题,何乐而不为。

逻辑思维读后感篇五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