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读后感(优质7篇)

2023年杜甫读后感(优质7篇)

ID:4268928

时间:2023-10-07 01:30:59

上传者:飞雪 2023年杜甫读后感(优质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杜甫读后感篇一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的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读后感篇二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洪先生引用杜甫给李白的诗,用来说明杜甫的一生。

很惭愧,我了解的杜甫只在于以前读过的零零散散的诗: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读过这几首诗,感觉那未必是李太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豪迈可比的。而杜甫那幅有名的愁容满面的画像更加增加了我对杜甫是个失败的印象。

我在看洪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查阅过新唐书文艺传内的杜甫传记:什么少贫不自振,困,流落等等词不断,可见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短短的几百字的传记,却显得杜甫毫无建树,除了忠君和诗歌为人称道。

看过洪先生的这本书,我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洪先生以时间为横轴,杜甫的足迹为纵轴,以杜诗为z轴,给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杜甫,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画里愁容满面,营养不良的诗人,而是一个忧国忧民,内心充满对普罗大众的怜爱之心的圣人,诗人只是这个圣人的一个外在的形式。

杜甫的诗,不像李白的诗,给人浪漫的想象,而是对社会的反映极尽写实,举个例子: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杜甫并不是去歌颂盛唐的辉煌,他已经看到,唐朝的对外战争造成的悲剧,比如兵车行这首诗: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不是看到朝廷开疆拓土的胜利,而是关注着民生的艰难。又比如,在贫病交加的时刻,他由自己的困苦而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是仁者爱人的嘛。

诚然,在中国的编纂史书的人眼中,唯一值得记载的是明君和贤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里那些肤浅的记载不足以表明诗人的伟大。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

杜甫读后感篇三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欣赏杜甫,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连自己的亲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拯救国家呢?不过这次从书中较多地了解了杜甫后,我才对杜甫产生了很大的歉意和敬意。

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读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也是在目睹一种伟大的形成。杜甫从少年时代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长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现实打碎。官僚的险恶腐败,亲人的生离死别,自身的飘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让他在现实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挣扎,他确实是“诗圣”!

不过无论他遇到怎样的艰辛,心里永远脱不开百姓。

“莫辞酒味薄,黎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长期于下层,亲身体验了百姓受过难以忍受的苦。纵然一声怒吼突破胸腔,却不能惊起半点涟漪。他愤懑,无奈,却只能寄托于诗,用《三史》《三别》这样留着血的文字奏响无人忘怀的遗憾。更令人震憾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悲天悯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怀是多么可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满腔的辛酸和仇恨,汇成苦难的笙歌奏响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执着的爱国之情摇曳着地燃烧起来,燃烧进骨子里,燃烧到顽固。纵使朝廷一次次地抛弃了他,悲苦了他,纵使岁月无多,仍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叹,这声感叹,淹没了诗人和读者的双眼。他对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关于杜甫的冰山一角,这个人,这种伟大,甚至是这种灵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他悲天悯人的善良,尽心尽力的忠诚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完《杜甫传》,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将他的灵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无尽的忧虑,深藏于内心。心中的那份渴望当官,在59的岁月中被坚持直到死去。执着的期盼,化为不截的动力,催促这这位贫穷伟大的诗人在历史的轮番中不管向前。

幼儿时代的甜蜜,让他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长大做官报效国家,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在苦难中长大,饱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泞中前行,品尝着生离死别;他在国家与民前挣扎着徘徊着,真是“到处潜悲辛”

而今我们长大了,成人啦,很快就会毕业,走向社会。对于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百年前的杜甫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坚持。遇到困难坚持面对。当我们的学业下降时,请不要放弃,咬一咬牙,擦去无用的泪,坚持!当我们为了环境不好而忧虑时,笑一笑,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给他们,也许有时孤军奋战会很累,但请坚持,水滴石会穿,绳锯木会断,只要我们坚持,环境会为我们变好。坚持吧,收掉那浪费力气的叹息,用最有活力的一面迎接明天,挑战未来;坚持吧,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相遇,相遇在那成功的彼岸。

杜甫一生是悲的,但因悲而伟大,因伟大而是我们铭记。铭记那份敢登峰俯视苍穹伟大气概的杜甫吧!杜甫因有你历史将不会在寂寞!

杜甫读后感篇四

杜甫之七言绝句,现存107首,约占其诗作全集十分之一弱。其对七言绝句题材的开拓主要是以联篇绝句反映重大政治题材和以绝句论诗,对抒写个人感兴等传统题材的新变主要是以描述等手法具体细致地摹写景物以表达其闲适之情,此与传统七绝力求浑然悠远的风格以及主要抒发送别、宫(闺)怨等情怀有所不同,显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少年行两首】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其二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绝句四首】

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读后感篇五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读后感篇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那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此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及时的春夜细雨,让大地上的一切变得生机勃勃。而那春夜细雨,却只是默默的,随着风,在夜里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没有一点声音。

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我觉得,如果我们也像春雨一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社会不就会是一片和谐了吗?我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啊!

杜甫读后感篇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