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读这部书 重读毛泽东从到读后感(精选5篇)

2023年重读这部书 重读毛泽东从到读后感(精选5篇)

ID:4270233

时间:2023-10-07 02:11:12

上传者:XY字客 2023年重读这部书 重读毛泽东从到读后感(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重读这部书篇一

原是想找本轻松点的毛传买的此书,事实证明,想看史书,最好别看文人写的作品。

一方面时间线索杂乱,看起来有些排不好时间,另一方面,文人太爱春秋笔法,说是写毛,更像是作者以毛为主题的杂记,充斥个人观点,很多故事看着很像稗官野史,不知该不该信。

严格来说,这本书其实是按照毛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论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教员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绝对是人类最顶级存在,不过这本书还是有点吹捧味,看起来流畅轻松。

整体看下来,三个观点比较让我赞叹,一个是教员的生死观。人之畏死,一是因为“大变化”,二是因为“不可知”,深以为然。这个说法最早和老师讨论时候有听过,当时觉得很新鲜,而教员二十几岁已经有这种觉悟。

一个是教员对阶层的看法。古代经济体制之下,农民负责交税,官方负责保护城池,这种分工割裂了农民的家国意识,而发动“农战”则激活了这一阶层。在这种思考之下农民是国家绝对的主人。而所谓的权贵阶层也得以打破。回顾来看,中国最活跃的几个时间节点都在阶级固化得以打破,百花齐放之际。

因此对待某些历史节点,作为一个打破阶级的受益者,其实无从谈起对其的抨击。当然,当前随着财富的积累,新的阶级固化正在形成,农民的地位重新回落到最底层。这也让不少人(包括我)开始重新思考教员当初的做法。其实细究之下,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也都是全球领先,因而当下对毛时期的了解已经缺失。一些对毛的诋毁,大概是源于利益。

一个则是对实践的强调。放之文学领域,就是对“文以载道”的强调,这应该是不少文学系学生最嫌弃的看法,个人很赞同。放之现实,就是对空谈理想者的蔑视。华而不实空谈理论的人,说好听叫做理想主义者,说的难听就叫矫情。而脱离底层与实践的思索,看起来总是充满滑稽感,和自我感动,正是这种原因,让我越来越懒于与人讨论理论,生怕陷入这种教条主义的桎梏。

重读这部书篇二

《五彩国的公主》 讲的是一个很富裕的王国里,有两个美丽的公主,很多王子都喜欢她们。

可一天国王梦见两个公主都嫁给了两个很坏的王子,还被他们抢走了领地。

国王因此忧心忡忡,害怕这会变成真的,因此修建了一个金塔,把两个公主关起来,不准他们与外界接触。

很多年后,远方有两个王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国家,他们装扮成士兵给公主送饭,看见两个公主并被她们的美貌给迷住了。他们希望 救出公主。国王知道了,说如果他们能从金塔没有阶梯的那一面爬上去就同意公主出来。

两位王子在一个仙女的帮助下从光滑的金塔一面爬上了金塔。

可是国王又设下难关。

给了他们4瓶水,其中两瓶毒药混在其中。

很不幸,两位王子都选成了毒药,他们被毒死了。

仙女托梦给两位公主,要她们用最美丽的贝壳编织成衣服就能救活王子。

两位公主因此辛辛苦苦编织了整整三年才编好,王子们一碰上贝壳衣服,就活过来了。

国王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姐妹俩分别嫁给了两位王子。

这个故事是说,生活里有很多困难,如果我们注定无法逃避,就要勇敢面对。

不过这个故事还有最值得引起深思的地方。

因为担心会出现可能预测的坏的结果,所以不敢去经历,正是我们很多人的固有思维。这种思维因此束缚了我们对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尝试和探索。

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去闯荡。

害怕拒绝,所以不敢去表白。

不正是很多人干的事情吗?

如果你还存有疑虑,不妨重新读一读这则美丽的童话故事。

阿秋

青衣街的阿秋

重读这部书篇三

《天地九重》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这本书中,杨利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小城少年成为一名军人,又通过筛选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后来通过无数次艰辛刻苦地训练和努力付出,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杨利伟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让自己成功的花朵恣意盛放,鲜艳耀眼。

书中除了讲述他自己的成长历程,还讲述了很多很多。如太空一日、头顶星空、神七问天等。在书中有一整个章节就是写太空一日。

2003年10月15日,从发射到返回。其中不仅有人们广为流传的画面,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看着他一动不动,以为他已经死了。到了3分20秒,整流罩打开,阳光刺进飞船,杨利伟眨了一下眼睛,指挥大厅有人叫了起来:“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航天事业的辉煌,而实现亿万中华儿女梦想的,是那些敢于牺牲、勇往直前的航天员们。

当返回地球时,又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不仅在穿越大气层时看到了炫窗的裂纹,还经历了折磨人的抛伞。在没有先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杨利伟的紧张可想而知。而当飞船重重地砸在地上的时候,他的心也落地了。几分钟后,当他听见外面有人的喊声的时候,他那个高兴呀。终于回家了,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天飞行之后,在准备了5年之后,在亿万中华儿女的注视下,他回来了。当他自主出舱的那一刻,现场的人、电视前的人都沸腾了。那画面永远定格,留在中华儿女心中。他们要将故事讲给下一代、下下一代人,让子子孙孙都铭记这伟大的时刻。

看完这本书,我学到很多,也想到很多,我真正为他感动,真正敬佩他,也为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英雄们而自豪。我们应该向杨利伟叔叔一样,勇敢的克服困难,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崇高的理想。杨利伟叔叔让我明白: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心去克服,就会取得成功!

重读这部书篇四

《天地九重》的作者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太空英雄——杨利伟。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他小时候的无知写到了2007年担任少将。

书里有很多杨利伟生活、学习、工作的小故事,他学习专心刻苦,成绩优异;他喜欢钻研,善于创新;他每到一处,就在哪里留下美名。我要把杨利伟作为我学习的榜样。

书里的好句、好词密密麻麻,我摘抄了不少,我记得最精彩的一句是:“飞机贴着白花花的地面奔跑,飞机飞上蓝天后,电子表上的速度突然降到了零。”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捧起这本书,痴迷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哈哈”、“哦”……让我发出这种声音的,往往是书中那有趣的片段,或者是滑稽的话句。我暗下决心,以后写作文,也要学着他写这种幽默的词句,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情节。

这本书,我看了一次又一次,我真的很喜欢它,它对我的帮助、好处确实很大。

重读这部书篇五

读后感: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臧克家)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