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秋节读后感(优质5篇)

2023年中秋节读后感(优质5篇)

ID:4273684

时间:2023-10-07 03:21:41

上传者:GZ才子 2023年中秋节读后感(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秋节读后感篇一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中秋节读后感篇二

“中秋节,花灯节,地上花灯亮,赏花灯,望星空,秋月多明朗……”简简单单的歌词,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拨动了我丝丝琴弦般的思绪。随着清风飘,傍着串串欢悦的音符,我的心儿告诉我,新的追求就在前面。

我们这农村里的中秋节,没有都市圈人那般节日的狂欢,没有他们那手挽手漫步般的浪漫情调,亦没有他们心中的梦想顶端般的绚丽。可是我却是自豪地仄歪着头,很高兴地说出:“这儿风景独好!”

“小型的烟火,怎样?”妈诡异地看着我,像是看看我的反应是欢是悲。

操场上,除了几户人家早早地摆上了拜月的桌子之外,便是一群坐在那里纳凉的祖婶婶和她们的小孙子。霖把它们一个个安置好后,胆怯地拿着一枝香烛,捂着耳朵去点燃。我在一旁的角落里嘲笑着:“哈哈哈,胆小鬼!”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自己也是捂着耳朵的蛤!

奇怪的是,点燃了线,没有那一种“啪”的声响,而是窜起了一米高的烟火。给昏黑的天空注上了新的元素,只不过不一会儿便消声隐迹了。在一旁当着“乌龟观众”,手痒痒的,却又不敢靠近。点完了,只剩下那三岁小孩还可以玩的东东。妈忽然对我说:“这一种你应该不怕的,给你玩。”“啊”我大呼--oh,mygad!哭笑不得诶。“不玩就这样浪费掉啊丫头”我冲她吐了吐舌头:“别被那一群小孩子笑话啊,我可是大姐姐了嘛。”

“啥时候变得这副模样了?啧!多有趣啊。”我跑进了巷子,听见了妈在玩着那一种东东,发出“啪啪”的响声。忽然觉得自己为什么要在尽兴的时候跑掉了呢哎哟哟、、、我转过身,从老妈手里撒过了一大把,趁她不注意向她发起攻击。巷子里传来了母女俩久违了的笑声。原来,这就是快乐吶,幸亏我没让快乐从我掉头之中溜走!

中秋节,我要搜集最最多的快乐回忆,在将来长大的时候,用最最朴实的心,串成最最美的回忆!

中秋节读后感篇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

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

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

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节读后感篇四

我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孩子,每年中秋节,一家人团坐桌边,挂灯笼、吃月饼、赏明月,很是温馨和谐。却殊不知,在遥远的北方,中秋节除了吃喝玩耍外,还有卖“兔儿爷”的。这就是我读了《兔儿爷》后的收获。

文中说:这“兔儿爷”是一种用来祭月用的泥塑玩偶,兔子脸,人身,有各种各样的服饰、坐骑,很神气。不同的“兔儿爷”大小、身高也不同。“兔儿爷”的起源大约是在明朝末期,到了清朝,功能便从祭月转变成了儿童的玩具,随之有了更多的种类、形态。“兔儿爷”大的有将近一米,小的有一二寸,捧着沉甸甸的。“兔儿爷”一般都是粉白面孔,抹上一层淡淡的胭脂,让人感到滑稽可笑,而又亲切。

从《兔儿爷》这篇短文里,我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无所不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而华夏人民的智慧也是非常可叹的。从一个个神话故事中,人们创造出了许多有趣、生动的形象,还将这些形象具体化,做成了各种玩偶、物品,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还感受到民间的艺术的丰富多彩,就我所知,除了兔儿爷,在北方,还有吹糖人、捏泥人等小玩意,这些可爱的小东西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不觉中,兔儿爷在我心中已经变得亲切可爱起来,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可以发现更多象兔儿爷一样的民间艺术,生活和学习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发现中越来越快乐,越来越美!

中秋节读后感篇五

很久很久以前月饼也叫胡饼,据说有一年唐太宗和他的爱妃杨贵妃一起赏月,突然杨贵妃抬头一看觉得胡饼这个名字太难听了,就把胡饼这个名字改成月饼了。月饼有豆沙味,有凤梨味,有香芋味,还有莲蓉味……但是我最喜欢吃巧克力味的月饼。

啊!这真是一个难忘的中秋夜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