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读后感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中(汇总5篇)

最新初中读后感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中(汇总5篇)

ID:4275409

时间:2023-10-07 04:12:33

上传者:笔砚 最新初中读后感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中(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读后感随笔篇一

“真理为何物”,这个问题迷惑了无数人,同时也有不同的人为此做出不同的解答。

在作者培根看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都数人喜欢的是虚假。不乏有人在发现真理之后作茧自缚,并逐渐偏向虚假。

正如作者所述“如果说是人弄虚以寻欢,商人作假为牟利,那一班人就只有为虚假而虚假了”。与虚假相比之下,真理则显得黯淡无光,并非向人们想象的那样光芒万丈,一切真理似乎皆为人们所抛弃,被虚假所蒙蔽,反而为人们心中沉积许久,安如磐石的虚假提供了庇护。要驱除虚假就唯有让真理大放光彩,如此而已。

正如一位哲人所述:追求真理,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是与它相亲相依;相信真理,使用它尽兴尽欢。所以真理才是人性的至福至善。

初中读后感随笔篇二

读蒙田的书,一开始就想到法国其他二位大思想家在写作方式上的共同性,即像散文式的写作方式。因为它缺像德国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那种严谨与逻辑性。如果说他像今天“鸡汤文“之父也不为过?因为今天读他的文字及思路一点也不陌生。

另外,其中一位后期的法国思想家simone weil。她的“重负与神恩”也是类似的写作。现代西方还有研究她“微依的学会”。他们共同特点可能来自,西方天主教背景的思维方式。所以,如果从神学思想背景分析,应该知道为什么了?当然,同样加尔文也是法国大思想家,但是他是西方宗教改革时期的领袖,他的思想非常严谨。

书中的下一段话,更像是对于他个人独特之处描述:

“赞颂自己是蒙田毕生的事业。不是自己的成见,也不是自己陶醉,几乎也从不是自己期许的。顶好的意义上,是一种有限制的自己满足,是令人费解的决心,决心要跟内里的我和平共处。对蒙田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中,最接近、最让人埋头热衷的事物,是蒙田。不是最亲的,却是最近的,因而是最便于了解的”。

当然,就是现代法国的电影中也时不时出现上面,像是很有睿智哲理,又像是没头没脑的话。有很多人探讨,但更多的人只是本能的活着,即使探讨的人也只是想为了肉体活得更舒服。不知道人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若是随机而来,和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父母一样没有门槛,那么做人做得糊涂又随意也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人来一趟世界想必没那么随机,必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争取到这个机会。学习一些怎样不辜负这趟旅行的知识不仅必要,还是必须。

初中读后感随笔篇三

读蒙田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好像昨天才写成一样。翻开任何一页来读,我就会被他的文字捕获,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风格,心平气和地叙说心灵中稔熟的主题。

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他声称仅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的全部关注只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断地思考……品偿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体、感情、习惯、好恶、偏见、恐惧与思想来进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顾后果地将肉体和心灵袒露出来,他以欣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他通过自己的本性来揭示人性。我会原谅他的错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错误;我发现他的自己分析十分吸引人,因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从久远的那样一个宗教战乱的时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怀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我们一无所知。因为蒙田确认“所有知识是由感觉传给我们,而理性依靠感觉,但感觉会欺骗我们,因此严重限制了理性”。关键是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儿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谟、康德前无哲学家提及过。然而,蒙田的许多思想总是在古老中国文化中寻到痕迹,自忖中西文化其实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他写的很零乱,但内容却如袭上心头的灵感,观念复杂而不断改变,并随年变迁,而最后组成的图样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边赞许小加图的自杀惨烈而高尚,一边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几乎无动于衷”。必须加以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蒙田是一个厌恶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话语,旁征博引构成自己的心灵和言词,看起来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尝起来却极神妙。

他将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妇之情之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希望男人30岁之前不要结婚……窄听发晕,却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

初中读后感随笔篇四

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随笔》,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优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事实、讲清道理,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深觉哲学的深奥,内容难以理解,但是越往后读,才发现所有都不是问题了。本书袒露了作者的灵魂和所思所想,原来我们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这样亲近,实在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谈到哲学问题多都深奥难懂,难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随笔》这本书全文文笔言简意赅、睿智夺目,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用极其平易流畅的语言,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精辟而富有哲理。

全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对幸运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这些句子于我们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文章内容还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读完《培根随笔》,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跨越语言和风俗文化的障碍,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大同小异。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也产生了亲近感,并非觉得他古板迟钝,倒是觉得他博学、机智,而很有幽默感。

初中读后感随笔篇五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