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实用7篇)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实用7篇)

ID:4277767

时间:2023-10-07 05:12:13

上传者:JQ文豪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实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一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二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随后毅然地跟随着他们,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禧之旅”的目的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各人类文明的精华,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觉得这像是一次冒险。途中他们遇到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余秋雨写到:“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三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四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五

世纪之交之时余秋雨先生,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跋涉的四万公里,以记录的形式将这些上古文明,遗迹,思考铺展在了这日记之中。

它不单单是个人的日记,它是对历史,对文明,对世界的思考,跨越千年的流转轮回,化为今世的一叹。

余秋雨先生叹的是什么?是在旅途中忧闷的悲痛,还是因见到如此古迹,从而兴奋、激动发出的长声,亦或是对世界历史文明发出的吟咏。

书中的文字厚重而平实,优美却也伤感。

他们走过的十个古国,各有各的颜色,蓝色的希腊,黄色的埃及,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黑色的伊朗,油腻中带有棕黑色的印度,绿色的尼泊尔,还有连余秋雨先生都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巴基斯坦。

这些千年的古文明,它们不同却又带一致性,都只是剩下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冲刷的残根,但它们的年岁,却也成就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

先生由它度己,联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文明,同样是千年的古国,为何如此不同的际遇,或许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生与灭如同它的`文字一般,中国是很神奇的“一贯型”;埃及是不幸的“中断型”;波斯是睿智的“化装型”。

余秋雨先生称得上是伟大的文人,他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在这件事之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要命的危险,但居然全部都奇迹般通过了,真的是万幸了。

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和他口中的法显和玄奘一样,都是伟大的人,不过他们又有很大不同,法显和玄奘可以途径几万公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支撑,先生呢?或许是那颗对待文明发展史的心吧!一路上他叙说了许多智慧的故事、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想想或许真的是,文明和野蛮是不分界限的。

惭愧了,忧国忧民本不是该轮到我思考的事,不是无心,更是无力,我感觉我就像先生途径恒河遇见的那个女子,无辜的在举目四望着那污浊的河流。这样说,都感觉高估自己了。

别说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民众了,在人类历史文明面前,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余秋雨先生尚且觉得生命微若草芥,何况你我。不过至少可以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思考而思索一番。

它们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六

有两件事会让人类感到生命微乎其微:一是回忆古老沧桑的文明;二是遥想外太空的生命。

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形成多种文明,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消失殆尽。人类创造了文明,又亲手将它毁灭。

地球为人类承受了太多,它就像一个大日记本,把人类的所作所为尽收眼底,藏于心中。

作为文明保存的最完好的国家,中国会被全世界记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自然与文明平衡轻重,以此来保护我们传承多年的文明。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篇七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