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6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6篇)

ID:4278381

时间:2023-10-07 05:31:29

上传者:书香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今天浅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该这样教。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倘若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 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第14条建议中,复习旧知时我们都喜欢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殊不知这样反而让教材束缚住了学生,让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的确给了我们许多指导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建议。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刘坚2012-2-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三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四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课堂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面对错综复杂的课堂情境,总是不知所措,几天前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课堂管理 65 条建议》。给我很多启示,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甚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这本书共从五个方面来讲述课堂管理的方法。分别是课堂环境的调控、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课堂问题行为的纠正。书中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班级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与操作。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解决了一些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这学期,我的同事一直被一件事困扰着,那就是她所执教的三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课堂秩序混乱,经常是一节 40 分钟的课要花去十多分钟来组织纪律,时不时还有学生顶撞她,这令她十分气愤与苦恼。她也经常跟我抱怨学生是如何如何地不懂事,不可理喻。虽然我知道那是老师的责任,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这种现象叫做“涟漪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的效应就更加的严重。这让我想起我教的这些学生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在模仿一个学生的形为,而且整天围着他转。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听他的“领导”,跟老师对抗,班级纪律极差,成绩滑落迅速。我一直都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这本书真是及时雨,让我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课堂中出现不良行为时,可以通过涟漪效应避免今后发生同样或类似行为问题。教师应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做出明确的辨认,而且清楚他们哪些地方错了,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对问题形为给予简单的惩罚。书中提到了教师所应关注的三种形为:一是目击者形为,即教师自己亲自看到的学生的问题行为。目击者与有效行为管理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目击到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加以纠正,会使学生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二是复合形为,即教师在特定时间内能注意到多个问题、活动和群体的行为。能在同一时间注意到不止一个问题或活动的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中会更加有效。三是群体聚焦行为,即教师将目光聚焦在群体而不是某一个学生个体身上的行为。这样教师在促进学生目标指向的行为和预防学生问题行为方面会更加成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形成合力的理念,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师生集中时间与精力于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 其次,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以预防为主,即避免产生而不是不断地去解决问题 ; 再次,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通过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促使问题解决 ; 最后,希望每一个课堂管理者都能够在注意细节的同时,从大处着眼,统筹课堂要素,最终形成正面的、积极的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都说开卷有益,这话一点也没说错,读完左玉龙老师的《做优秀管理者》就有一种温故知新,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提到的大局观和本位主义、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能力、执行为王、有效沟通、知人善任、时间管理、职业精神和责任感、品德修养等内容,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单从理论方面说似乎没有多少新意,现在的管理理论一套一套,什么军事化管理、中国式管理, 6s 管理、精细化管理等等,虽然各有各的论调,但核心的东西还是人的管理,追求的都是优质高产低消耗。但我们从每一本书中都能够学到经验、学到教训、拓展认识、开阔视野并提高自身。

做为一名煤矿中层技术管理人员,我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主要就是四点:一是执行有力,现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不缺理论,不缺方向,缺的就是坚决彻底的执行,就像唐安煤矿出的书《从执行力到行动力》说的一样,只要我们始终盯着目标,抓好细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而且是持续地抓下去,一定可以取得高效率。二是办事公道,办事要公道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非常难。公道绝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需要人情练达,需要处事智慧,分配工作和利益都要做到办事公道,奖罚分明才能够服众。第三就是团结一心,对科室员工在工作、生活上都要关心和了解,尽可能的排忧解难,为员工争取福利和机会,要让科室集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效率必然大大提高。第四是目标明确,目标明确是做领导的一个最重要和最起码的前提。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分配任务和日常管理一定要让科室员工明明白白,有的放矢,否则就纯粹是一个糊涂官。要对每一项工作从头到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能哪黑哪宿,要计划周详,要会总结工作,一项工作完成,不仅要能够用文字准备的表达出来,还要有能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便今后加以完善。 结合我现在从事的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我觉得一名优秀的煤矿基层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专业技术拿在手上,做行家里手的标兵。

目前,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电专业人员在煤矿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都必须由机电专业人员来安装,调试和试运转。因此,加强煤矿机电队伍建设,提高机电人员素质,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机电科的主要工作任务,做为一名科室管理人员首先自己的专业技术必须精通,对各工种、设备、电气、材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同时要通过培训、技术比武、“师傅带徒弟”活动等活动,巩固机电人员的自身技术能力,提高机电队伍的技术水平,激励职工不断学技术热潮。

二、安全理念牢记心中,做遵章守纪的典范。

什么领导带什么兵。在科室内部,其它同志都在看着我们干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处理的每一件小事都在影响着科里的一般同志,尤其是安全方面,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安全制度的落实,实践证明很多安全隐患都是在领导的忽视或纵容下造成的,甚至是领导在工作中使用特权,使制度形同虚设,这正是安全之大患,这是一种对人严对己宽的特权思想在做崇,安全法规面前应人人平等,做为一名领导更要首先做到遵守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行为规范,严以律己,做出表率。

三、学习培训积极自觉,做知识员工的表率。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迅速地更新,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尤其是现在的煤矿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对学习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才能增长才干,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煤矿管理工作的要求,尽快成为行家里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善于学习,要把从书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要注意学习一些领导科学,要学习一些方法-论,以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科学决策能力,达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标准。要减少一些应酬,多读一些书;少一点喝酒时间,多一点读书时间;少一点娱乐时间,多一点学习时间,真正把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四、关注细节形成习惯,做精益求精的榜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小事情上都敷衍、拖延、马马虎虎、对付迁就、粗粗糙糙的人,难以成为人格伟大的人;而这样的企业,哪怕再轰轰烈烈,也必将很快招致土崩瓦解。 在员工眼里,再小的事情,一旦为领导者所关注,做好就成了大事。组织的运行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由无数细节相互连接而形成,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定会有“细节梗塞,小事挡道”的现象。因此,对每件小事的处理是否得当,都会对整个大局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比如,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专门找到大事才做。就像我们现在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只要我们把简单的事做对,而且持续做对,量化管理细节,每个细节做到“零缺陷”则我们的管理工作必然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

总之,管理是一门艺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遵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但需要认真、负责、能力出众,更要靠自身拥有一份真挚热忱的心,努力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下足功夫耕耘,同时还得细心观察、勤奋学习耕种技术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五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本教育经典书。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震憾了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就以以下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我的感想。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觉得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希望我们教师教育儿童是应持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即“因材施教”。书中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的确,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父母的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源于孩子的生活环境等,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此时,教师就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以此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由于小学阶段各学校重视程度、办学条件的差异,家庭经济、家长的思想意识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取向等原因使得中学生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参差不齐,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否认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不采用分层教学;不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拓展思路,同时更会挫伤具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多数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未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各个阶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有所得,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尽的义务。

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工作很忙,很累,一天到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写论文、培训、评职称等,下班回家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感觉时间总不够用。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正视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从而把自己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悠闲的享受生活。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平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常常还兼任着其它的工作,而且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劳技课,不为教师和学生重视,使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有时把握不了工作重点,极少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虽然,较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较有兴趣,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不及网络的吸引力,而且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毒害。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吸引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难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解决了我曾经遇到的很多难题,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经典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六

哲学家叔本华说,整天苟且于世俗交往的人,往往是低智和庸俗的代表。孤独不是坏事,人人都值得享有宁静和精神的富足。

《建议与箴言》是他针对不同人生阶段开出的53条深刻而实用的良方。他用这部作品告诉读者,由于交际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才会选择另一种生活,而它恰好被命名为“孤独”。孤独,是一条捷径,通往安宁、简朴、智慧;自由,是经过省察,为我们所选的生活找到哲学的依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