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十年以后读后感(优秀5篇)

2023年二十年以后读后感(优秀5篇)

ID:4279348

时间:2023-10-07 05:57:55

上传者:笔砚 2023年二十年以后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篇一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是写给家长的,从中我获到了许多的启发,在此与大家共享。

“学习――成长”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成为家长、教师的发展动力。《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家长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父母应尽自己所能,亲子教育孩子,不应托管给老人。随着孩子

一同学习,成长,这才是人生中精彩、重要的一课。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篇二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载体,合力打造和优化教育这一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现在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进入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与价值都以知识为主,而一切知识的基础都自阅读开始。新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

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这又和我们学校安排的阅读、经典诵读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每天坚持的晨诵、午读、暮省,学校的校本读物《语文主题丛书》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跳蚤书市,校园时时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学生和教师都在平时的阅读中共同成长。读着这本书,我有一种莫名的骄傲与兴奋。

新教育让我领悟了理想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超越知识”,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篇三

在这个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这一本书,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在阐述教育理念的同时配以生动的实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讲的内容能够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边读边想,也逐渐明白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理解。

本书一开始就从课堂教学入手,深入浅出的点出了课堂教学时教育改革的起点,也点出了我要讨论的重点――素质教育。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刚上小学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没人举手回答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觉得不答不会错,万一答错了可能会被批评,这反映了教师在反馈方法上的不当,另一方面,在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提出问题并不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说求同存异,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得学生听到问题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测教师提问的意图,来回答教师心中的答案,那这样学生的思考范围就逐渐囿于教师教的内容里,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常态的教学模式是接受性教学,它追求标准的答案,追求升学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师要逐渐清醒,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圆满的教授规定的教学任务,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这些数字,更应该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问题,能思考,学生才会创新,才敢创新,才能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篇四

《新教育》读后感,二十年后的“善待”

二十年后的“善待“

--《新教育》有感

文/姜书珍

从教已有28个年头,回首过去的教学生涯,自感无悔教师这一光辉职业。也曾血气方刚,尽职尽责、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也曾爱生如子,可谓桃李满天下。本想过几年悄然而退。殊不知今年春节的一次师生会,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善待”一词,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

那是今年正月初三,我应学生的再三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同学聚会,那是所教的学生,到现在已有19个年头,学生的名字我都叫不全,再加上他们已变成成人模样的脸,我更是认不出几个,内心甚是尴尬,好歹有一两个热心、熟悉的学生偷偷地帮我,让我不至于太没面子。地点在“香樟树”大酒店,场面之大,听说多一桌,盛大的接待沟通之后,我已了解了大部分学生的现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我也替他们开心。几次交谈后,其中一个学生马正贤说了一件往事,他说:“记得当年他因为吃口香糖,我罚他在讲台上吐泡泡,泡泡吹到脸上不许擦”。我一时语塞,说没有这件事吧!他说:“老师有的”,我更加难堪,可他的脸上却没有一点恨意,其他的同学都笑了,说当年他太调皮。的确,他是班里最令我头疼的学生,说着没意听者有意,真没想到当年那样顽皮的他如今却长大了懂事了,学生感到我内心的纠结,他们轮流给我倒水倒酒,几个女生满嘴抹蜜的夸我不老,还是那样的年轻。我没有过多的打扰他们难得的聚会,半个钟头后我就离开了,临别学生送给我两盒面膜一瓶香水一个口红,一个个握手拥抱,感动幸福洋溢在心里,他们说只要聚会都要邀请我,我一时语塞,几个代表送我到楼下,其中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学生还送给我一箱蜂蜜,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开车慢点注意安全。

28年的.教学生涯不止一次的抱怨,可这一次我有了新的感想,我想我会在余生的教育生涯中善待每一个学生。朱永新的《新教育》说得好,在我们的冷眼下,可能就会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有爱迪生。是啊,有意无意中,我们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任何教师都不会与善待无缘,但要与善待结缘,你就要弹出爱心的红线,抛出爱的绣球,这虽然不是“充足条件”,但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作者简介

姜书珍,宜阳柳泉镇一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二十年以后读后感篇五

我从上班至今已有七八年,从当初毕业时的心怀梦想与激情到如今的平平淡淡,在这过程中时常在想: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永保内心的激情?假期中我有幸读了朱永新《新教育》一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说道: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所有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朱永新教授还谈道:“不管教育怎么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阅读都始终没有变过。”而新教育将“营造书香校园”列为首要行动,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提升。

读到这里,我的心也随之凝重起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环境?怎样的童年?是自信的?是快乐的?是难以忘怀的?是忧郁的?我不敢想象。

书中还讲到了“潜力论”。即人们通常所说: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成功。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自信。”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而在今天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同学都需要成长,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认为,成长的动力之源就是学习。所以,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让反思成为习惯,在工作中反思,一个学生、一个教案、一堂课、处理一件事情、开展一次活动的体验与思考等等。而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渗透和深化《新教育》的理念,实施《新教育》的方法,因为我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