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尊严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模板5篇)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模板5篇)

ID:4279364

时间:2023-10-07 05:57:56

上传者:XY字客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其实就是卢梭对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猜测。主要描绘的是人类从自然状态如何进入社会状态并产生不平等。

主要围绕私有制、语言的产生、道德、法律、“尊重”/“自尊心”,卢梭展开了其不太详细的论述。

社会和法律的出现,使“弱者有了新的束缚,富人则拥有了新的权利,自然的自由一去不复还”。

“那些始终保持活跃的公民却为找到更加费力的工作而不停地劳累着、焦躁着、痛苦着:他一生都在劳动,直至死亡。”

“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而另一方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篇二

《论人的欲求与社会的疏导》一书之读后感作者:吴亚夫

吴亚夫按:这是一位朋友曾经写给本人的一篇读后心得,收阅之

下,颇有难得的知音之感。为表本人至真至诚之谢意,特将该文

本博,置诸文顶矣。

我们的民族从来不曾缺乏那种不计名、不计利、惟心中事业至上,以致常常远离着社会实践而孜孜于学问的执着的人。这种人通常被称作隐者,他们的成果在当时大多是收之名山、传诸后世,如:鬼谷子、王夫之等。

该书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尚在人世。

我们经常看到或是听到有所谓“人性闪光”、“人性的丑陋”,还有“人性化设计”等说法,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性,当今社会又有几人曾认真进行过研究并真的拥有了认识呢?该书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人的最为深刻的著述。它将人性归到若干最基本的冲动即“无意识欲求”,认为:人大体有15种欲求,分为善、中、恶三类;人的行为乃至行为的善恶全都是这15种欲求在不同境遇下的客体化综合产物--书中所讲的“欲求”,是指处在意识之前,甚至还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之前,那种最原始、最前端的一霎那存在,用数学的语言可描述为:无限趋近于零。

人的行为原动力是什么?人归根到底由什么所支配?这是人性考察中的.关键疑难。作者不落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是从意识(包括现代西方理论从潜意识或潜意识欲望)上加以解决的成规,提出人是受自己纯然无意识的欲求所支配;并且指出,这种欲求所要求索的,其实不是任何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不是任何一种社会化的实体,例如金钱、权力、荣誉、地位、某种理想的生存境界等,而是他自己的“在世的形式”,他的存在形式或活动形式。人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极力实现着自己的无意识,一切意识性的追求都不过是追求的“外罩”甚至假象,真正的追求恰恰是掩盖在这一外罩里的、完全不被他自己意识的、对自身活动形式的追求。

由于这样,作者也就把他自己的观点与其它一切流行于世的观点泾渭分明地区别了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更为深入的当代最新人性观。

在做了上述探索之后,作者进一步论及社会。指出一切社会冲突最深刻的原因无不在人的无意识欲求:社会出现了无意识的“欲求对峙”,社会不可避免地便将陷入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内部倾轧,乃至严重腐败;要消除这类社会病变,避免“欲求对峙”给国家、民族以至个人自身带来内伤,国家则惟有系统性构建“社会反冲突工程”或曰“国家治理工程”。这样,从无意识如何引发冲突,到社会如何建造反冲突工程,作者便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人性-政治”论。这是一种从人类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出发,把对人本身的原始需求性研究与对外在的社会客观性研究结合起来,来综合解释国家政治现象的理论。它不仅为我们铺垫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思路,更要者是:在人的恶性(首先是无意识的恶性)极度泛滥并业已造成种种不良现象的今天,它恰恰为执政者开出了一剂如何从人的本身来驱除恶性、调整人欲以实现社会和谐的良方。

该书肯定不是通俗读物,估计一般读者很难轻易就能看懂,就能真正理解她的涵义。最关键的它不是为一般性文化消遣所写,它是为理想、为未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而思而著。作者三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负债出书,实在是希望通过它能找到一二知音。想我泱泱大国,十数亿人众,谅不至于找不到可耐着性子认真读完此书的人吧?倘若有,则作者幸甚、此书幸甚!假使还能被那些真正肯为国家、民族之大计殚精竭虑的智者所研磨,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某读者

10月写于长沙桔园书屋

【敬告列位网友】:您如果有兴趣阅读此书,翻到本博最后几页即可点击全文。

_

【新增内容】关于欲望与欲求的异同

今临:如有时间想请您谈谈欲望与欲求的异同,谢谢!

我的回复:我们可以先来做一种推想,假定有一列正行驶在由a地通往b地的火车,如果把这列火车就看做是一个人的话,从它我们便可发现如下一些情况:

最先,在它没被发动之前,既无运动也无动向,这意味着它既无欲求也无欲望;而一旦发动起来,发动的本身便使得它同时具有了运动和动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它既了欲求也有了欲望。好!现在我们把这个完整的运动折开来看:这个完整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一)需有一个能动的火车作为运动主体的存在,(二)需有一条由a地通往b地的铁轨作为运动客体的存在。我们想:如果把这两个基本条件中的一个,即作为运动客体的铁轨,从我们的思考中抽掉,这会发生什么情形呢?这列火车不再能进行由a地向b地的行驶了,这意味着它没有了欲望,从而没有了实现欲望的一系列有方向有目标的客观的运动。但是,没有了这些,它是不是就什么都没有了呢?不!由于它已经被发动了起来,在它,不可避免地便仍有着一种东西,即纯粹的自身冲动,离开了按一定方向和目标进行沿铁轨奔驰的纯自身冲动。这种冲动,便是我所讲的“欲求”。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其实都无异于上面所述情况,我们的存在(运行)都需要一条有方向和站点的“铁轨”,这铁轨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任何一个行动,一开始就已经处在了某特殊的环境中,没有一个行动能离开环境而使然。所以,只要一动,欲求和欲望就已经存在于我们,夹杂于我们。这使得我们要想对欲望和欲求以有区别的认识非常困难,我们往往没能认识到:欲求才是我们自身的东西,欲望则不过是我们带着纯自身冲动(欲求)进入环境之后才有的东西,才有的一种加入了意识的自我冲动。

欲求与欲望间的异同,归总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欲求是我们的纯能量冲动,欲望是我们的纯粹能量加上意识(显意识或潜意识)性能量的联合冲动,或者说,合二而一的冲动。

(二)作为我们的当下冲动,欲求不被我们意识,欲望被我们意识。

(三)我们每一种实际的存在(或活动),无不既有形式也有内容,不可能有形式而无内容,也不可能有内容而无形式。但是,欲求作为我们的一种追求,它仅仅是追求活动中的形式,欲望才达到同时追求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

所以,很显然,欲求作为需要,它仅仅只是我们的一类抽象需要,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原始抽象需要;欲望作为需要,它才在我们的意识里,达到成为了(升华成了)将客观内容与客观形式两相统一的具体的需要。

谢谢今临君!迟复见谅!

msn(中国大学网)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篇三

卢梭在本书中塑造了人类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自然阶段和社会阶段。在自然阶段的过程中所有“野蛮人”都是平等的,野蛮人拥有欲望,这种欲望只是为了保存自身,也就是活着。是没有求知欲的,因为他的欲望不会超过他的身体额需求,只有来源于自然冲动的欲望。同时野蛮人只拥有怜悯心和自爱心,关注自我保护,丛之产生仁慈和美德。

伴随着人类的不断繁殖导致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占有导致私有制的产生,从而使人进入了不平等的社会阶段。因为私有制的产生,人产生了尊严,关注他人眼中的自己,使得每个人都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从之产生虚荣和伪善。人生下来产生的身体差异以及后天财务及权利的不同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当然我是这么理解的。

在书中,卢梭同样论述了在社会阶段不平等进化的三个阶段。由于私有制财产的确定导致的“富与贫的不平等”是第一阶段。富人建立起的权力机关,产生”强与弱的不平等”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人民授予国家的合法权利转变为专制暴力,统治者滥用民权,最终激起下层使用暴力来革命抵抗,从而产生了一个轮回,卢梭在翻译的原文中是这么说的“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

后者是纯洁的自然状态,而前者乃是极度腐化的结果。在其他方面这两种状态则很少有什么差别。建立政府的契约已被专制制度破坏而完全丧失效力,因此暴君只在他是最强者的时候,才是主子;当他被驱逐的时候,他是不能抱怨暴力的。以废黜或绞杀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的顺序进行着。”

卢梭这部作品成书于法国大革命前夕,从书中我可以感受到卢梭强烈的民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意识,他强烈的呼吁一个清明的政权和社会,也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在狂热的18世纪,他的思想在一开始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但却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针兴奋剂。卢梭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违反神的旨意的一个过程,他并不同意存在即合理这样的理念,自然人是完全平等的,社会性使人产生了痛苦和矛盾。当然在当时自然知识的限制,卢梭对原始自然的论述我想还是比较全面的。

然而,我想卢梭忽略了自然状态下,野蛮人也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生存的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和坏的意识以及报复心理,总有人生下来体质不好被遗弃无法生活,总有人体制出众力能扛鼎,其实不平等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而人类的社会性加深了这种不平等的痕迹。我认为卢梭想通过这篇论文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能够认识到政府对人民的政策是否是像“主人与奴隶”这样的状态,唤起人们的思考与行动。这本书还要多研读几遍,看完第一遍我的感受只是到这样的一个层次。下次阅读纸质书看有啥新的感悟。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篇四

做一个非常粗糙的分类,有一些关于平等/不平等的原则是纯粹社会建构的,诸如关于财产、权势的。对于财产和权势,我们一般关心的是:它们被分配得是否符合“公正”、原先的不均是否造成更大的不均。对于"平等交换"的原则本身,则很少有人不接受,我们总是觉得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可以匹配到一定量的其他资源。

举例来说,不同人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收入不一样,导致它们购买的服务的机会不平等。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导致不同人收入不均的外在/社会原因是合理的吗?收入是不是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但不会质疑这一点:一定的收入可以换一定的服务。而且,恰恰是因为后者,我们才觉得在收入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实质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在这类似事情上,我们对不平等的看法建立在相当确定的平等原则上。

与钱财与权势这样的“身外之物”不同的是,有些不平等关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容貌都是与之有关的东西。试想,如果我因缺钱买不了奢侈品,我会考虑问题出在老板没有对我的劳动基于公平的支付,我不会认为获得奢侈品需要付出钱或某种报偿是错的。但我坚持不会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论证一个相貌平庸的人不应该爱一个容貌出众的人。

这个例子更可能清楚一些:如果一个人因为没钱而被心上人抛弃,ta不会认为这件事蕴含的不平等性在于他没有钱,而是ta一定会认为,就算ta没有钱,是个烂人,而且这一切和别的社会制度没什么关系,渴求另一个人这件事也绝对是正当的。我爱更美的东西,我爱更智慧的东西,没有一种“平等交换”或“公平观念”在诸如恋爱和爱智这样的关系里。只要追求不能满足,同时就会有嫉妒、失落和不平,这是《会饮》这样的哲学对话所暗示的。

不过,这就可能暗示:只要与他人稳定的有选择关系存在,就有一种不平等不能消除。真正的平等,不仅不能有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甚至连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追求——这些人心中对高低排序的意识也需要被排除。设想绝对的平等,也许就要设想一种人与人并无社会关系的“孤独状态”。

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谈不平等问题时的命意所在:才能和容貌的不平等比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更根本,其背后则是人性中蕴含的不平等要求比为社会制度所确立的不平等的不平等更根本。不过,人性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自然”的吗?卢梭在这个问题上又更进了一步,让我们设想一种对“科学”与“艺术”皆无所求的人性,一种比我们自然接受的人性更“自然”的人性。

论人的尊严读后感篇五

二百多年前的经典,在今天看来应该容易阅读的,事实上,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简单的想法往往增添了阅读的困难和难度,因为不重视、不用心,所以阅读存在障碍,这障碍使你欲读却难以流畅的阅读下去。

卢梭之后的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理论学说,进化论成为流行一时的学术;但这丝毫不影响卢梭学说的伟大和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和探究,正如我们现代人一样,孜孜以求地探究不平等的起源,结果到头来仍然没有一点头绪,“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整个地头绪繁杂,难以梳理,这正是思想的深刻之处,难以洞察之处,难以言说之处,这是哲学家、乃至思想家穷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

不平等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平等的社会一直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任务。卢梭生活的年代,正直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先贤学者从当时社会出发,希望社会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摆脱专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这项崇高的使命感意识,从自己独特的经历出发,从社会现状的洞察,思考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从来不乏伟人智士。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言行,一直践行者对理想国的憧憬;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从未停止对儒教学术的探究;耶稣和乔答摩悉达多,为人类道德的重塑殚精竭虑,21世纪的到来,对平等和不平等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格局和学术。

今天重读这部卢梭的经典之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任然能感受到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浪潮的冲击下,思考成为现在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狂欢化、戏谑化、碎片化和信息化、时尚化让一切的探讨成为多余和累赘,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降临到我们这一代,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可能成全了这一代,也可能摧毁了这一代,这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

平等的探究一直没有停下来,也不可能停下来,除非人类裹足不前或者停止不行,这还是个问题。

致敬卢梭,致敬那个启蒙的时代!

致敬这个时代,致敬为平等不停探索的人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