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门前读后感(通用5篇)

2023年门前读后感(通用5篇)

ID:4281645

时间:2023-10-07 06:54:05

上传者:薇儿 2023年门前读后感(通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门前读后感篇一

一本纪录片式的巨著,记录了1988年k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rjrnabisco)的来龙去脉,这场价值25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被称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其规模之大直到十七年后才被刷新,这场大收购将几乎所有华尔街的知名金融大鳄系数卷入其中,它标志着美国80年代企业并购浪潮的最高潮,也最大程度的揭露出商业和金融世界的血腥和贪婪。

1、80年代末美国为什么会出现企业并购浪潮?

(1)股市低迷,华尔街被迫转型。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股票交易量骤减,美国大公司没有动力发行新股,华尔街只能转向只赚不赔的并购业务。并购是华尔街的法宝,因为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华尔街都能赚到手续费,包括咨询费、业务剥离费和借贷费用。整个80年代,这些费用都促使华尔街快速发展起来。

(2)蓝筹股出现估值洼地,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好机遇。

(3)垃圾债券盛行,为杠杆收购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最终使得华尔街停下并购脚步的也正是之后垃圾债券市场的震荡(垃圾债券违约)。

2、何为杠杆收购?何为”野蛮人“?

(1)杠杆收购(lbo):收购方在金融机构帮助下,以借债方式(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收购公司股票从而取得公司控制权,随后通过削减财务预算、出售部分业务等方式偿还债务。

(2)根据收购方不同,可以分为管理层杠杆收购、外部方杠杆收购,若外部方并未得到公司内部认可而强行收购,则可归为恶意收购,收购方即被称作”野蛮人“。

(3)lbo好处:金融机构将获得巨额的贷款利息、手续费(债券发行费、咨询费、管理费等)以及品牌声誉;债务使企业变得更加精简和节俭;主导lbo的管理层将变得极其富有;股价拉升有利于股东短期利益的迅速增长。

(4)lbo坏处:高筑的债台会使得公司被迫削减研发费用和其他方面的预算,从而削弱公司竞争力,rjr-rabisco后来的衰落正是印证;管理层、公司员工的职位不保。

3、这场收购的博弈关键因素有哪些?

(1)资金:德崇证券作为“垃圾债券之王“为kkr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弹药;

(4)公关:约翰逊对媒体的口若悬河使其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董事会的最终站队。

4、这场收购的评价?

一方面,这场收购具有自上而下的偶然性。在这场通过垃圾债券完成的巨额杠杆收购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大环境对金融界及实业界的影响,”喧嚣的80年代“是”赌场社会“,投资银行家们既充当庄家,同时又是炼金士,他们编造荒诞的方案,引诱公司管理层上钩。如果不是股市低迷造成蓝筹股被低估,如果不是华尔街制造出垃圾债券这一杠杆收购的资金引擎,那么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收购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这场收购具有自下而上的必然性。在这场犹如野兽追捕、分食猎物的激战中,人类对于名利亘古不变的贪婪本性暴露无疑,管理层、董事会、投行、商业银行等各方无不进行着精密的利益算计,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这便是这场收购的微观基础,它决定了收购发生的必然性,即使没有约翰逊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情ceo“开门揖盗”,但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其他的“理性人”发现市场的错误从而演绎另一版本的“门口的野蛮人”。

门前读后感篇二

本年度第一本书《门口的野蛮人》,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读完,按照当初给自己的要求,每读一本书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是被划分为经济类的书籍,我了解到这本书也是在一些给投资者推荐的书单上,《门口的野蛮人》给我们详细的铺陈了80年代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被收购的对象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收购的对象则几乎涉及了当时华尔街上所有知名的金融大鳄。

为什么这场收购能吸引这么多的金融大鳄争相抢夺?因为这次收购的规模达到了250亿美元之多,其规模和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收购绝对是华尔街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次收购。它带给收购者的,不单单是巨大的利润,更是在杠杆收购行业的口碑和地位。其中不乏有一些竞逐者,他们的加入不主要是为了利润,而是意图通过这场收购,从而奠定他们在杠杆收购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本书的叙述完全是历史书式的,前半部分别介绍了本次收购中收购各方关键人物的发展成长史。所有的人物,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前半生一步步走来,中间经历的种种各种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

本书的主角——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是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各方分别是:以公司总裁罗斯约翰逊为首的管理层团队,和他们这次收购的主要代理机构——协利证券公司,主要人物有协利证券母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董事会主席吉姆罗宾逊、协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彼得科恩,主要的资本支持者是所罗门银行,主要人物是董事会主席约翰古弗兰,他们聘用的公关公司是吉姆罗宾逊的妻子琳达罗宾逊的公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琳达罗宾逊为约翰逊和克拉维斯牵线搭桥,所做的工作几乎差点促成了两方的合作,也足见琳达罗宾逊的公关撮合能力。

另外一方是kkr团队,也是本次收购的最终胜利者,主要人物是克拉维斯,是一个果决冷毅的领导者,kkr也是最为专业的杠杆收购公司,在规模和专业性上是其它的竞争者无法企及的。他们雇佣德崇证券公司主要为他们负责垃圾债券的发行。

在资本方面,kkr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本实力,所以他们不像协利,需要找一家或几家大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kkr只会和几家银行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他们甚至有实力和其中一些银行签订排他的合作协议。

而协利方面则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克拉维斯一开始怀疑协利会和合作的银行签订排他协议和阻止银行和其他竞争中合作,但是他猜错了。协利公司可能是一开始就没有想到去这么去做,也可能协利本身就没有这个实力,毕竟如果和银行方面签订排他协议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kkr的另外一个合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摩根士丹利,但是公司参与的人物并不多。

以上是两家主要的竞争者,也是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两家,但是在招标的最后阶段,用书中那一章的名字来描述就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第一波士顿公司中途介入,他们之前在收购行业也是顶级公司,但是却因为两个重要人物的离开,之后业绩一路下滑,但是在这次竞标的最后阶段,因为公司里一个成员的“创意”,公司决定加入这场竞争,但是他们参与的时间太晚,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连具体的竞标方案都没能完成,但是仍然参与进来,不过他们的方案确实给收购委员会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一旦可行,他们的方案的最终报价将远远超出另外两家,不过他们的想法最终还是因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它参与者还有弗斯特曼利特尔公司,弗斯特曼也给我留下的较深的印象,他像极了一个老学究,倔强而固执,自我标榜为金融界圣洁的守护者,坚决抵制垃圾债券的人,极度排斥克拉维斯,他一开始选择参与这次收购,不是为了利润和地位,纯粹就是为了要和克拉维斯交锋,击败他,打击他。

可是实际状况是,他们显然并不被约翰逊和协利公司的科恩等人重视,他的不厌其烦地抨击垃圾债券,每次会面其他人都要听他发一顿牢骚,连约翰逊和科恩都无法忍受这一点,以至于在开会的时候他们的团队被晾在会议室没人搭理,但是为了对克拉维斯进行打击,他们一再忍让,可是最终他们明白约翰逊和科恩等人显然和他不是一路人,他们没他人格高尚,后来他们选择抛弃和管理层团队的合作,单独参与竞标对抗克拉维斯,可是最终还是因为弗斯特曼的一些固执,最后关头选择放弃竞标。

在最后的等待竞标结果的那天,书里的描述很有意思。kkr团队已经得到通知和收购委员会进行最后的商议,结果几乎已经毫无悬念,但是管理层团队通过其它有段得到了他们的报价,并且提高报价,要高于kkr。

面对这种情况,特别委员会的代表们重新考虑给他们机会,但是这也惹恼了克拉维斯等人,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除非现在放弃,否则还得继续等待,但是巧合的是,他们等待的房间离竞标会议室不远,所以每当特别委员会的人去洗手间,他们也派人过去打听消息,或者催促委员会委员们,以至于,董事会主席休格尔为了不见到他们的人,而忍着不去洗手间,直到忍不住了才不得不去。可是当他过去之后毫无意外地立即被kkr的人跟上了,并被催促。很显然,为了为公司赢得最大的利益,他们三番五次地改变自己的决定或时间安排,连自己都不太好意思。

最终结果还是kkr胜出。kkr的胜出,其实如果读到最后阶段,即使结果没有揭晓,大部分也应该能够猜出这个结局了,kkr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只善于捕杀猎物的经验丰富的老虎,而协利只是刚出茅庐的缺乏战斗经验的小灰狼。

在延迟竞标的一周时间里,克拉维斯欲擒故纵,他飞到自己在其它城市的别墅,明面上已经不再过问竞标的事情,给其他竞争对手造成他们已经放弃的假象。这一招还真的起效了,协利的科恩就真的相信克拉维斯放弃了,并且放松了警惕。剩下的第一波士顿的方案可行性又不高,他们的胜利似乎指日可待了,所以他们第二次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报价,只象征性地提高1美元,最后当得知他们的报价要远低于kkr的报价之后,他们又通过采用增发债券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报价到112美元,高于对方的106美元,但是他们却不愿为自己的债券启动重启的程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发行的债券的实际价格并不到这个价。即使这样,最后阶段kkr在特委会的几番诱导下再次提高报价到108美元,已经远远胜过对手了。

kkr之所以能够胜出,并且是在没有管理层团队支持的情况下胜出,赢下了华尔街金融史上当时为止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kkr的专业性和实力是最强的,他们最大的阻碍来自于管理层团队,在管理层团队拒绝配合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得到真实准确的公司财务数据,所以他们第一次只有94美元的报价,他们没有掌握充足而真实的信息,不敢给出太高的报价。而在之后,管理层团队在收购委员会的压力下,不得不提供和其他竞争者一样的公司信息,kkr的专业性和经验便体现出来,他们对公司的评估足够精准,他们对自己的报价也足够有信心。

其次,在等待第二次竞标的过程中,克拉维斯的策略也起了作用,故意装作放弃投标来迷惑对方,而这一招也确实奏效了。这是克拉维斯个人的能力。

另外,管理层和第三方竞标者的自身的问题,尤其是管理层团队,他们是最了解公司的团队,但是他们在竞标过程中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比如约翰逊,他很擅长结交人,但是他在管理公司的层面,尤其是不喜欢控制成本,反而喜欢用各种奢华的支出和巨大的报酬来拉拢他需要的人,一开始他是极力排斥杠杆收购的,就是因为如果被收购了,按照一贯的做法,新东家接手后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控制成本,节约开支,这个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约翰逊不行,他最反感,也最害怕,他怕自己的私人飞机被降级了,怕各种俱乐部被取消了,等等。

在第二次竞标阶段,形势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他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因为到了100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之后进行大规模的削减开支是势不可免的了,对他来说,成功或失败对他个人来说都已成为灾难了,所以在第二次竞标的时候,他接受媒体采访,言谈话语之间已经是有无所谓了,所以等报道一出来,约翰逊的形象彻底崩塌,成了一个贪婪无度的利益追逐着,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公司里普通工人的日后生活,不惜辛辛苦苦经营数十甚至上百年的企业,只为个人的私利,在舆论上,管理层团队彻底崩塌。

本书的结尾,也用了极具文学讽刺意味和哲学性的一段终极发问:“雷诺兹烟草公司和纳贝斯克公司的创始人们肯定没法理解这场收购。不难想象,如果理查德·雷诺兹和阿道夫斯·格林游荡在这场收购大战的战场上,他们肯定会相互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人如此在意电脑里的数据,而对从他们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漠不关心?为什么他们总是一心想拆散公司而不是将公司发展壮大呢?归根到底,这些东西和公司的业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巨大的利润,其利润之丰厚和得到之容易,都远远胜过正常去经营建设一个公司,所以,为了利益,他们根本不会顾忌什么原则和道德,甚至无视法律,只为更快更大地实现他们需要的利润。

这就是资本!这就是人性!

门前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场疯狂的资本游戏,游戏中的形形色色都可以在现在的产业界、金融界等行业中得到印证。门口的野蛮人?他们不是什么好人,至少对于一个想搞实业的ceo来说,对于一个忠诚于企业,并且想在企业中有所发展、长期依托下去的普通员工来说。在华尔街,那些野蛮人是不怀好意的收购者,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未来,企业员工的稳定,他们的想法就是想通过收购大捞一把,然后急冲冲地离开,留下一个破败的企业、烂摊子。

罗斯•约翰逊是这场收购的主角,他是将公司这艘大船推向站场的船长;尽管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在这场收购中损失惨重,尽管公司中的员工在诅咒罗斯这个推手,但罗斯最终不算太差的结局和他一厢情愿的自以为豪的心态让我觉得:他已经逃脱了惩罚。将近40岁的时候,这个即将成为里根时代商业楷模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一家猎头公司成为了约翰逊生命的拐点,凭借这次机会,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标牌公司的总裁,接着鲸吞了纳贝斯克公司,最后借着雷诺兹公司的变革,一举成为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首要人物,疯狂的游戏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场失控的资本游戏,游戏结束了,我发现没有一家是赢家。有的人输掉了公司,有的人得到了公司却背上了债务,最可怜的是那些普通的企业员工们,他们失去了他们曾经忠诚工作的公司,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那些可恶的高管们,却还无耻地享受着高额的退休金和补贴。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手段固然是发财的捷径,但并非长久之计、长远之谋。资产与资本并不对等,管理资产如走楼梯,管理资本如坐电梯,经济是身体,如果想身体好,还是应该多走楼梯,少坐电梯。资本的残酷性可见一斑,而要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首先要做好资产的管理,少玩资本的游戏。

游戏结束了,对于结果,我还是很不痛快!

门前读后感篇四

本书详细的叙述了80年代末华尔街最大的一起杠杆收购案-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作者直白的揭露了收购各方在金钱与声望的驱使下如何完成并购,以及野蛮收购以后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逐步拆分与没落。

触摸华尔街的经济脉搏不是任何一个对国际形势、对经济起起落落都热衷的人们所能做到的,更不要说普通民众。

在《门口的野蛮人》这一完完全全地影像化并真实化的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也使任何一个普通的阅读者都能够通过这样一次简单之简单的阅读而轻易获得那些曾经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事实。本书不论从视觉冲击还是从思想认知,扣人心弦的故事也让读者见识到高层社会交际、博弈、谈判、智慧的种种,并从中得到很多过去的工作和学习所不曾涉猎的知识。

门前读后感篇五

其实是一本很多人都读过的老书了。看这本书跨了一年,上一次翻开,还是去年8月一个闷热的晚上。作为一名在国企上班、6点就闪人的老宅男,晚饭后无聊的趿拉着拖鞋,进了中财后面大钟寺城铁旁边的costacoffee,一边翻着,一边心想国企的生活也真是不错啊,舒服,呆着挺好……这时候电话响了,现在公司的hr说,明天你来终面吧。尼玛啊刚刚培养出对国企的热爱好不好。

怀念住在学校边上的日子,学校里漂亮师妹多的乌泱乌泱的啊唉。扯远了扯远了。

由于对交易细节没有做更多的查证,本文闲扯的基础仅限于这本书。

(一)关于内容

这本书把历史上最有名的杠杆收购,即kkr收购纳贝斯克案,写成了一个好读的故事。80年代,美国生产奥利奥饼干、乐事薯片和骆驼牌香烟的纳贝斯克公司,因为食品和烟草业务的充裕现金流,过着非常不错的日子,直到它的ceo决定发动一场管理层收购。华尔街当时的知名机构几乎都卷入了这场收购,竞购者大概分成四组:聘用协利(雷曼兄弟前身)做顾问的纳贝斯克管理层、杠杆收购大佬kkr(80年代,这些公司还没有被称为pe)、第一波士顿和它拉来的投资者、kkr的对头弗斯特曼(中途退出)。经过激烈的角逐,kkr队在与管理层队的最后较量中胜出,以108美元/股,总价250亿美元购得纳贝斯克。

作为一本畅销的商业图书,《门口的野蛮人》的落笔的重点是人物的活动和对话,紧张气氛的渲染,着重展现的是谈判、谋划的过程和各方的活动,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不能指望书里展现太多的技术细节,开篇就放一堆财务报表的书估计也很难畅销。还有一本写单笔收购交易的畅销书也不错,关于米塔尔收购安塞乐交易的《冷酷的钢铁》。

关于这笔交易的数据和技术性描述,主要集中在“尾声”和“后记”两个部分。

(二)关于杠杆收购的争议

交易发生的时点,正是杠杆收购活动的顶峰。除了这笔巨额交易不断登上诸如《时代》等重量级杂志的封面之外,美国业界当时已对杠杆收购本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反对者认为,杠杆收购创造的“价值”只是增加收购者的个人财富,对于企业本身或整个商业社会并无好处。

抛开复杂的技术名词,杠杆收购大致就是收购方大量举债、用各种借来的钱购买企业的交易。重要的可能有两点,一是杠杆收购中收购方借钱的数额一般远远超过自有资金,偿还有压力;二是成功的交易里,这些债务偿还的资金来源多是被收购公司,两种方式比较常见,一是将被收购公司分拆,出售部分甚至全部资产,得来现金还债,二是依靠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还债,前者可能更多一些。

抓住杠杆收购的上述特征,至少能够部分理解杠杆收购遭到反对的原因。杠杆收购者向公司董事会推销方案的核心是“改善”二字:通过分拆出售“改善”被低估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更换管理层“改善”经营,削减成本,提升盈利。听起来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收购者不是慈善家,“改善”终究是为了先将收购中借的债还本付息,还完债后再尽可能多的取得属于自己的利润。“改善”可能将一家运营情况较为稳定的大企业拆解的支离破碎,也可能在严厉的降低成本政策之下大量裁员或降低单位劳动成本。于是在被收购企业的一般员工和社会公众眼中,杠杆收购的结果就是好好的企业被拆碎,原来温和的老板换成裁员专业户,而这一切只换来与他们无关的、少数人的财富。

任何一笔交易都会招来利益损失者的反对,杠杆收购也不例外。

(三)关于本交易

野蛮人在书中即是指代伺机收购企业而“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的收购者们,在本书出版后这一释义被广泛接受,并且外延有所扩大。

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曾在序言中对barbarian即“野蛮人”一词做了专门讨论。“在古代史中,罗马人把帝国以外的民族一律称作野蛮人,这显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此,后来在英语中barbarian也具有了“非罗马人”的含义”。

kkr作为在收购阶段的胜者,其实并没有那么“野蛮”。其一,kkr最终报价低于对手4美元/股而获得董事会的支持最终胜出,其方案的合理性功不可没:承诺只出售纳贝斯克不超过20%的业务基本保持公司完整、书面承诺股东收到25%利润、给普通员工充分补偿。作为正式的方案,这些承诺确实是以诚意和周到的考虑打动了董事会。其二,kkr在最关键的融资能力上完全过硬,高达200亿美元的举债,过程算是干脆利索。

(四)交易之后

之所以称说kkr是“收购阶段”的胜利者,是因为收购之后的事情并不太顺利。总结下来内外因素都有。

“内因”其实触到了杠杆收购的基本问题:被收购企业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不得不大力削减成本,但偿债压力过大,管理层很可能做的“过头”而犯错。本案中纳贝斯克被收购后的新任ceo为了提高现金流以偿还债务,一方面提高产品售价,另一方面削减营销费用。由于奥利奥饼干、乐事薯片等著名产品的品牌忠诚度,这两项措施短期内有效,但时间一长,即使是最忠诚的消费者也会转向其他品牌。

“外因”包括收购后垃圾债券市场整体恶化,货币环境趋紧导致再融资困难,竞争对手、也是更加强悍的烟草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趁机将万宝路香烟降价以打击纳贝斯克的烟草业务等等。

最终这场收购盛宴在光环退去之后,kkr最终在这笔交易中算是勉强盈亏平衡。

(五)关于几个人物

1、罗斯约翰逊:枭雄的ab面

约翰逊是纳贝斯克的ceo,收购的发动者,喜欢私人飞机和名车豪宅。多数的评论已经给他定了性:“一个贪婪的、奢侈成性的管理者”。交易过程中,《时代》把他的照片登上了封面,配上的标题叫做“贪婪的游戏”。

约翰逊的喜好“奢侈”确实属实,但这只是a面,他的性格中存在着非常令人折服的另一面:心胸宽广、天性乐观、极少动怒、大而化之、慷慨大方。事实上,他的b面颇具大将之风,王侯之气。

几个简单的事例就能反映他的性格:输给kkr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结,意味着他在商业世界彻底出局,而他能第二天就心平气和的到机场迎接前来接管公司的kkr的人,而且衷心对胜者表示祝贺,毫无成见,这种气量绝不是能装出来的,也不是普通人能有的;交易结束后,痛骂他的那期《时代》杂志依然在书架上摆着,可能是好大喜功者的做法,却更可能是能容下批评者的行为;约翰逊喜欢奢侈,更喜欢把奢侈的享受分给他的朋友和团队,湾流喷气机和高档公寓大家有份,并不打算独享。

更重要的是,约翰逊的奢侈是建立在他对公司的卓越领导之上:先有公司稳健的业务发展和良好的现金流,再有烧钱的公司飞机和公寓。拿公司的钱大手大脚虽然不是值得赞誉的做法,不过先能挣后能花、为公司挣的钱远远比花的多,应该也不算什么罪大恶极之事。

2、弗斯特曼:坚持原则的魅力

弗斯特曼不是主角。

弗斯特曼领导的公司当时在街上也颇具实力和影响力,弗斯特曼本人不喜欢kkr,痛恨垃圾债券。作为核心商业价值的信奉者和这一原则的坚持者,他认为垃圾债券支撑下的杠杆收购除了让少数人发财之外,并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在这场交易中,他不是主角,但他做到了坚持原则。

弗斯特曼出于“不能输给kkr”和“不能缺席最大的杠杆收购”两个理由加入了收购战,他当然很想拿下。但是无论胜利本身的诱惑或是投行的游说,始终没有让弗大爷改变不用垃圾债券的原则。在付出了大量努力之后,弗斯特曼发现必须使用垃圾债券才能筹到足够的杠杆,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退出。

为了原则的重大放弃和牺牲利益,值得收到一点尊敬。

3、马赫:隐忍和坚持的力量

马赫更不是主角。

他的身份是第一波士顿并购部门的主管,在克拉维斯和几家顶级投行ceo级别的人物中间,这个职位显然不会特别显眼。马赫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作为后备的继任者,马赫在前两名主管离开后开始负责第一波士顿的并购部门。而离任的两人,则是当时华尔街如雷贯耳的顶级并购大佬,是他们支撑了第一波士顿的并购部门,离开时也带走了大批优秀员工和重要客户,给马赫留下一个烂摊子。

马赫一面需要苦口婆心的劝每一个职级的员工留在第一波士顿,另一面需要拼命寻找新客户支撑部门业务。加入纳贝斯克争夺战的初衷,可能仅仅是为了避免自己的部门被彻底扔进垃圾堆。作为后来的仓促加入者,马赫带着第一波士顿拼命的搜集数据、设计方案、寻找任何可能的投资者,试图赶上投标的截止期。输在起跑线上的第一波士顿当然不会有最后的胜算,但还是拿出了像样方案让投标进入了下一轮。这支“配角”队伍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竞购失败之后,内外交困的马赫依然坚持着,而且结果不错,第一波士顿的并购部门当年在街上依然跑在前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