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读后感 凤凰山下的红烛读后感(精选5篇)

红烛读后感 凤凰山下的红烛读后感(精选5篇)

ID:4281896

时间:2023-10-07 06:56:55

上传者:JQ文豪 红烛读后感 凤凰山下的红烛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红烛读后感篇一

《凤凰的山谷》是江苏作家金曾豪所写的一部优秀儿童生态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主要写了小女孩豆豆和小男孩奔奔的乡村生活,他们在童年的生活中认识了一只黄色的母鸡,它的名字叫刘桂花,它是旁边刘奶奶家的鸡,听刘奶奶说的它的名字之所以叫“刘桂花”是因为刘奶奶姓刘,而且他们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桂花树,把这只黄母鸡取名“刘桂花”的含义是期望它能像那棵桂花树一样能永远陪着老奶奶。这部作品中令我感动的是:一只白雪的羊,每到晴天,豆豆和奔奔都把白羊用一根绳子把羊安置在田野的某个角落里,让羊在草地里听风、看景、吃草,与蜜蜂在草丛里玩耍,有时他们忘记了时间,到了天黑才想起了羊,就飞奔着去领羊,远远的,羊在暮色里着急地呼唤“快来!快来啊”羊见了主人立刻改口:“慢慢,慢慢”瞧,羊的善良多么让人心疼啊!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奉献给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

人类不是唯一有情感的生物,不是唯一能体验生理和心理欢乐和痛苦的生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一只小动物都有生命,也有灵性,我们就应珍惜和它们共处的时光。虽然它们的生命很短暂,但它们也有和人类同样的情感,也懂得感恩。所以,我们就应珍惜这份情感,别让最后一分钟成为我们的遗憾。大自然因生命而丰富多彩,我们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烛读后感篇二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的朋友,在暑假里,我读了《凤凰的山谷》一书,从中我收获良多。这本书是金曾豪先生著的儿童生态精品系列丛书,这本书中的山谷里承载着人完美而惬意的牧歌梦想。人们团结友爱的完美生活。那里的人们都爱护着山谷里的小动物,小动物对这个桃花源一般的山谷充满了好奇。

人们在这个充满传说的山谷里幸福的生活着。我从小就明白人类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感情、有个性的生物,不是唯一一种生理和心理能体验快乐、悲哀、悲痛的生物。有些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个性是狗,它们为人类看家护院,不叫苦、不叫累。

记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纯真和善意,记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启迪。许多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说:人们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根据狗鼻子发明了电子鼻,从鸟类的身上发明了飞机,从蒲公英身上发明了降落伞。

不仅仅如此,大自然中还发生着一些不可思议的趣事:一头牛击落了一只乌鸦;一只狗懂得了预订座位;一棵豆苗长在了野兔的耳朵里;一根竹笋救了一只兔;一只鸡战胜了一只鹰……这些搞笑的事情都发生在挂着一条瀑布的美丽山谷里。只要相信自己,奇迹就会发生。

人类和大自然以前有一个古老的契约,相约着创造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的自然之美。但是这完美的契约没有维持多久,有人就撕毁了这古老的契约。唯利是图的旺仔开枪射杀了野鸭,破坏了山谷里的宁静快乐、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自然生态平衡被野蛮地摧毁,无数的完美正在离我们远去。

比如,森林被人们砍伐、被人们破坏,导致泥石流,可怕的山洪和山体滑坡等;无数的水源被污染、被破坏。我国的淡水资源本来就不多,河水被污染,河里的鱼虾都死了,田地里的庄稼被化学品污染过的水浇灌后颗粒无收。

《凤凰的山谷》告诉我们,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应懂得,大自然能够透过被人类打败和打败人类,这种懂得是一种心的领悟、是完美情感的升华。

红烛读后感篇三

这几天我一直都在读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凤凰的山谷》。

凤凰的山谷里的人物有小男孩奔奔,小女孩小凤,母鸡刘桂花,黑公鸡赳赳,水牛豆豆,白狗银子和曾婆婆家的小鸭子都住在凤凰潭,它们都很团结,很关爱。在它们之中我最敬佩的是黑公鸡赳赳,因为它心胸宽广,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我敬佩的还有小凤,因为小凤心地善良等等。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母鸡刘桂花被猫头鹰抓住,幸好是黑公鸡赳赳把它救了,可惜刘桂花还是死了。黑公鸡赳赳每次都被刘桂花排斥,它还去救它,真是心胸宽广。黑公鸡赳赳的这种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给我的启发是对人不要有一点小事就怀恨在心。

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是:黑公鸡赳赳真是太好了,不会因别人排斥它,而怀恨在心,有些人会这么想:赳赳,刘桂花排斥你,你就不要就它了,让它死了,算了。我相信赳赳会这么说:”虽然它对我很排斥,但是我们是同一个主人养的,所以我要就它,而且我也不能因为它排斥我,而不就它,这样我会后悔的。”

我觉得我们就应学习书里赳赳的精神,同学们,我们都要学习赳赳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也一样,我们要互相帮忙,关爱,如果不这样,既维护不了班级的荣誉,也浪费了全校老师和校长对我们的关爱。

红烛读后感篇四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凤凰的山谷》,这本书主要写了:在凤凰的山谷里有着仙境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小黑鸡赳赳被男孩子刘奔带到山谷,感受了这山谷的善良和美丽,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冒险,虽然开始母鸡刘桂花对它并不友好,但是当它看见母鸡刘桂花为了自己的孩子们,跟老鹰以命相搏时,公鸡赳赳义无反顾的加入博斗中,最后救下了母鸡刘桂花,但是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鸡刘桂花改变了对它的态度,满怀的感激和愧疚,原本赳赳能够和伙伴们快乐的生活在这山谷里,但是有一天唯利是图的旺仔开枪用毒杀害了许多野鸭,破坏了山谷里的宁静快乐、温馨祥和的生活,银子小狗对伙伴的关怀友爱,对主人的忠诚,却因为旺仔的到来最终被他残忍的杀害,白兔棉花糖对小凤的感激和信任,让我感触良多,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他们都有个性,有灵性的生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有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它们在用心的领悟,这种懂得是心领悟,是一种心照不宣。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在旺仔将山谷变成了度假山庄,把三个动物当场宰杀以祭山庄大旗,豆豆牛和公鸡赳赳备力反抗,赳赳在混乱中逃脱,向着朗朗青天控诉。

读了《凤凰的山谷》,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自然界所有的生物,我们人类都就应尊重它,善待它们,保护养育我们生命的大自然,大地母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珍惜爱护一切生命、爱护环境,从你我每一个人开始做起!为创造自然的生命美和生命的自然美而努力吧!

红烛读后感篇五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

译文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别的三叠阳关曲还未唱完,城上啼鸟已经催人离别。一缕相思之情两行凄清的泪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铁。再不要问今后相会之事,离别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绝。

注释

凤凰山;此指福建同安之大风山。

阳关:即《阳关曲》,因须重复唱三次,故谓三叠。此泛指离别之曲。

哑哑:形容鸦啼的声音。

渍(zi):浸;沾。

描眉:《汉书·张敞传》载:西汉张敝,夫妻恩爱。妻子梳洗时,敞为其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恩爱。

怀:揣。

豆蔻:俗名“含胎花”,有香味,象征处子,旧传宜女子佩带。

桃叶津、莫愁湖:均南京城名胜,与旧时男女风情传说有关。

旅邸(di):邸,高级官员的住所。此泛指一般旅舍。

荧荧: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

创作背景

张红桥因说“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耳”,于是四方才子纷纷投诗。经过严格筛选,最后终于选中了谱署林鸿。从此二人诗词唱和,感情甚笃。后来林鸿游金陵,行前作《大江东去》留别,于是红桥就和了这首《念奴娇》。

赏析

此词一片纯情,出自肺腑,虽不假雕饰,而感人之力犹强。

词的上片写夫妻惜别情景,作者把笔墨的焦距,对准在临别之夜的焦点上。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前两句点明惜别的地点、时间,同时也渲染气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点而言,作者从大处落墨;至于具体的环境,是在饯别的宴席上,还是在闺房之中夫妻俩就着摇曳的烛光对酌,作者均不作进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对时间飞逝的感觉。她恨那时间的尺度——玉漏,怎么今夜一声一声,这么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觉时光“易”逝,曲折地写出良宵苦短之情。

“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三、四句揭示出全词惜别主题,两人的心声尚未尽情倾吐,而城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仿佛在催人道别。“阳关三叠”,揭出惜别主题;“栖乌催别”,烘托当时环境,而“催”字与上文“易”字均具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感受。这两句是给“恨”字充实了具体的`内容,揭示了此“恨”乃“离恨”。

“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五、六、七句正面写惜别之苦,手法全用白描,夸张句想法奇特而不悖情理,极具感情力度。情如丝,正写出了此情不绝如缕之状,偏于写实;而两行清泪浸透千重铁,则用夸张的笔法,形象地刻画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末两句是一跌宕。“重来”句已遥想到将来重逢之日,但“尊前”句又跌落到眼前“愁绝”的痛苦现实。在作者看来,夫婿一别,万念俱灰,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且不说日后重逢时“新婚不如久别”之类的安慰话,就是这眼前的痛苦,已使她柔肠寸断,无法承受了。

下片换头承上转折,追想恩爱之时的幸福与欢乐,与“愁绝”恰成反衬。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浴罢描眉”,作者的思绪从痛苦的巅峰折回到朝夕相处时的欢爱“浴罢描眉”,用典而不“隔”,概括了丈夫平日对她的体贴和宠爱;“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写尽夫妻之间的情意缱绻、兴趣相投,使人们仿佛目睹了这对恩爱夫妻穿行在花前月下,携手并肩,情话绵绵的情景。在一篇愁苦之辞中忽然插入这一段欢快之辞,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夸耀或自我陶醉,而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反衬今日的痛苦。

“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豆蔻”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漫道”两字透露出作者的灰心和失望,又以“虚设”两字回应“漫道”,说尽作者的万念俱灭。在古代社会里,生为妇女是一大悲哀,沦为妓女是更大的悲哀,身为妓女而又富于才情是最大的悲哀。作者出身青楼,虽然从良,但她仍逃不脱当小妾和受歧视的命运,丈夫一走,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支柱,而她又不甘心让自己的人格遭人践踏,所以,她在与丈夫分别的前夜,感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望。

“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桃叶津与莫愁湖指代南京,它们与上文的“凤凰山”构成遥远的空间距离,揭示出作者的孤独。“远树云烟叠”,意境迷茫,正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吻合。这是作者伫立窗前、翘首远望之所见,曲折地暗示了作者的心将伴随在丈夫的身边。

“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词的最后两句思绪再次宕开,揣想同丈夫分别后自己孤独凄凉、苦苦相思的情景。每当夜深人静,自己对着一盏孤灯和落在帘幕上的影子,相思之苦阵阵袭来,但她竟连一个可以倾吐衷肠的人都没有,只好在孤独和寂寞中品尝人生的苦酒。

这首词是古代妇女词作中不可多得的佳构,全词把千般情、万般愁巧妙地编织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