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山的读后感(通用5篇)

最新高山的读后感(通用5篇)

ID:4284764

时间:2023-10-07 07:36:04

上传者:雨中梧 最新高山的读后感(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山的读后感篇一

没有一个人知道,

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

风从什麽地方来,

风到什麽地方去。

它从某个地方飞来,

以它最快最快的速度,

我总是没法儿留住它,

我拼命跑也赶不上它的脚步!

如果我放掉手中

那系在风筝上的绳索,

那麽风筝就会随着风

飘上一天一夜也难说。

我将去寻找风筝,

看它停落在哪个山坡。

我知道那就是风

曾经在那儿留下脚步。

因此我就能告诉大家。

风到什麽地方去过。

但风是从什麽地方来的,

还是没有谁能说个清楚。

高山的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部表现和平时期局部战争的小说,由原三连的指导员赵蒙生口述而写成的,以战争作为背景,是一部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的悲剧,但它在壮丽的悲剧中,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饱含着对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赞美和歌颂。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是那样的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命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他们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震撼人心,引人思考。
连长梁三喜,他是文章中悲剧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渗透着农民的简朴和无奈,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并不为他人所动,无私无畏,在自己生命的尽头,还记得自己所欠的债,并叮嘱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也要帮自己还上。当我看到梁三喜的那封遗书时不禁湿了眼眶,遗书中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账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我们的国家不富裕,我们应该多想想国家的难处!”唐代诗人杜甫有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又何止万金?
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战士们义无反顾的上战场。艰苦的环境里,战士们干渴难耐,豪爽大度的副连长靳开来,为了全连战士的生死身先士卒,到甘蔗地里去取水而被炸死,也许很多人的想法和那些连部的长官一样,认为他死的不值,甚至是违反了八大纪律,可是,如果没有那生命之水,又怎会有战士们的生还?又怎会有后面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人却连一个勋章都没有,真的让人有点不甘心;炮手“小北京”因为一发臭弹误了战机,被敌人的手枪击中而牺牲;通信员金小柱被炸断了双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赵蒙生中了敌人的冷弹倒在了山坡上,愤怒的赵蒙生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山洞,为赢得胜利立了功……
战斗结束了,高山下的烈士陵地里堆起了一些新的坟头,在花环的掩映下,是那样的庄严肃穆。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昨天,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和平年代里,也有无数的英雄为国献身,他们用自己的血泪和身躯,推起中华民族的根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烈士乃至更多中华民族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吗?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教我们奋发,催我们奋进。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今天的美好和平生活,时刻牢记习主席的话,不仅要用友谊的纽带把各国人民联结起来,让战争没有存在的土壤,更要富国强兵,能战方能止战,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保卫全人类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


高山的读后感篇三

你是否愿意拿起久未触碰的笔,找一张干净的牛皮纸,写下你的烦恼,记录你的生活,分享你的故事?留下的不是署名,而只注明收信人的地址。没错,让你不愿被人发掘,从未被人理解的秘密,随着邮车和信箱生锈的铁味,消逝于迷乱世界中的小小森林中,让它们远行于你的心。

是罗莎发起的书信接龙,为了单亲家庭的邻居――一位胖墩墩的红发女人。帮助她留在这个快不复存在的高山里。继续她平淡幸福的生活与工作。这里的人们都快走光了。只留下长满杂草的'旧屋子和爬满蜘蛛丝的栅栏。信件越来越多,这让萨拉惊喜不已――这也意味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心事将穿越街道,连接屋栋,长达首府,使它坚固屹立在高山之中。

这里的人们都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追求与烦恼。罗莎写了二十多年的慰问信,想念着二十多年前与她一起躲雨的女孩路易莎,但她们不幸爱上同一个男人,尽管罗莎隐藏着内心的爱,那抵挡不住的告白终光临她的耳畔,把她坚固的保护伞扯得粉碎。无数次未说出嘴的道歉因为种种原因说不出口,挂念与祈祷在梦中翻来覆去。这场三个人的爱情与友情没有对错。但涌到嘴边的话总被害怕与踌躇刹住了车,那些话语只能永远停泊在无人知晓的海平面上。

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终于在信中得到了真正的诠释。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都需要逃避自己,需要成为他人,需要在远方的时候有回家的感觉。

信里的他们,都对自己生活自怨自艾,很多想要实现的东西都销声匿迹,得不到答复。在紧皱的眉间划为遗憾。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逃离父母的人生规划,逃离不幸的婚姻,逃离颠沛流离、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来到这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因为一封封散发着薰衣草或者酒精的信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找寻丢失的安宁和平静。很多时候,反而是那些不起眼的微小事物,蕴含着人生最原始的美好。

“简单”两个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本温情的小说在复杂的故事中,也在我们心间撒满阳光。若我也参与其中的接龙,在阅读那么多个人生之后,只会留下一句简单的话――如果天堂存在的话,它就在波韦尼尔。

高山的读后感篇四

再次的感动在激动和震撼的情绪下再次捧起这本书,把它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为我们广大塑造了一群既保持着我们军队光荣传统,又具有八十年代鲜明色彩的当代军人和普通群众的英雄形象,在矛盾、对比中写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九连连长梁三喜与指导员赵蒙生。他们两个人一个是老区人民的儿子,一个是将军的后代,历史使他们曾经生活在一起。吮着同一个山村母亲的奶汁长大,但是曲折而复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经历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之后又走上了共同的战斗道路。在紧张、艰苦的备战时刻,带着“曲线调动”的目的来到九连当指导员的赵蒙生,既经受不住连队摸爬滚打的训练之苦,也吃不消连队单调简朴的生活之苦,完全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

而出生在沂蒙山区老根据地的农家子弟粱三喜是个忠于职守、带兵严格的连长。他宽厚通达、质朴刚毅。面对新任指导员赵蒙生心神不宁、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决心有一次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当他得知赵蒙生在临战前夕拿到调令,要临阵逃脱时,他怒不可遏,破例训斥了赵蒙生一顿。在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为了给爹爹治病,他负债累累,一声不响;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件用塑料袋装着的新军大衣,这是他为自己万一牺牲后留给妻子改嫁用的“礼物”为报效祖国和人民,他立下以身殉国的誓言。

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最后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在他牺牲之后,留下的欠账单和遗书交代了两件事:“人死帐不能死”,要家人用抚恤金还清债务;希望妻子韩玉秀改嫁。对国家没有提出任何一点的要求。这些细节的描写,把梁三喜高洁的情操、传统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阳刚之气,也是一种民族志气。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是两个感人至深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当她们得知梁三喜牺牲后,到前线奔丧,未来节省路费,婆媳两人竟然徒步走到军营;在处理儿子的后事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恪守儿子的遗言,一次偿还了亲人生前欠下的债务;生活艰难却拒绝一切的馈赠。表现出了老区人民克己奉公、深明大义的崇高品德,也进一步地拓展了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虽然是再次翻看这本书,但是每每都被这些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自身回到了那真实的现场,又由此生发开许多的感慨和想法。当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

但是当他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就毅然放弃了许多人舍不得放弃的东西。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数的英雄。在2008年那场突然来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子弟兵在灾难面前不顾一切,英勇奋战的热血场景;也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真的,他们无愧是时代英雄。

同时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让那一面面承载着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与梦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是运动员们通过他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永争第一,让我们挺起胸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是富饶而强大的!他们也无愧是时代的英雄。

无论是作品中的英雄还是现实中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应该给我们任何一个国人都以鼓舞,都以力量,教我们奋发,催我们上进,使我们懂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秉承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广大的教育长线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做一名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英雄”。

高山的读后感篇五

应该算是一部治愈系的小说,但并不很能吸引我,可能因为我比较肤浅吧。

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人拯救一个人,最后成功的故事。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评分能推那么高,甚至打上了超过《追风筝的人》的噱头。

“拯救他人也是拯救自己”

村子里唯一的邮差萨拉被上司通知将调离这个村子,并关闭存在了一百年的邮局,因为村子里很少有人写信。萨拉不想离开,邻居罗莎也不愿意看见自己当做亲人的萨拉离开。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萨拉留下来,她写信给一位绝交已久的老友,希望能求得她的原谅,并讲述了萨拉的故事,恳求她能帮助萨拉,写一封信,开始文字接龙。信的主人早在十几年前就离世了,收到信的是她的`孙女,而后由她发起文字接龙,萨拉的袋子里装的都是沉甸甸的信封。每个写信的人都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再寄给下一个陌生人。最后萨拉没有被调走,大家都送上礼物为她庆祝。

「我们每个人都终有一死,但是我们在一起便是永恒。——阿普列尤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