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读后感(精选5篇)

孤儿列车读后感(精选5篇)

ID:4285115

时间:2023-10-07 07:43:48

上传者:琉璃 孤儿列车读后感(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孤儿列车读后感篇一

事有凑巧,当我第二遍翻开手中的《孤儿列车》这本书时,电脑里正好传来齐豫的经典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再看到书封上站在列车车厢里,满含期待目光望向远方的小姑娘,心中竟然是莫名的一痛。“流浪”对于这首歌的词作者三毛而言,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词汇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是文艺范儿十足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字眼。然而,对于《孤儿列车》里那群被带往陌生远方的孩子们而言,“流浪”,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个字眼。

在这本书之前,我未曾听说过美国历史上曾有如此黑暗的一个角落。然而当我查找资料时,却被庞大的数据惊得说不出话来。从南北战争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在美国,孤儿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仅在纽约街头流浪的孤儿就有数十万之多。美国儿童援助协会发起的“孤儿列车”项目先后将20多万名孩子通过列车从纽约送到美国的中西部地区。最初的期望当然是美好的,希望他们免受流浪之苦,有一个温暖的新家庭。然而现实往往很残酷,对于很多孩子而言,登上孤儿列车未必是幸福的开始,甚至不如在美国街头擦皮鞋活得自在,可是他们被没收了勉力维生的擦鞋工具,强制送上了孤儿列车,之后不管受多大的苦也很难有人问津,毕竟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说:“你们一定要表现得端庄礼貌,有教养,能有家庭愿意接收你们就谢天谢地了。”

《孤儿列车》带给我的震撼并不在于作为孤儿的薇薇安曾经遭受的磨难,而是即便历经如此的人生坎坷,在她身上所散发的人性光辉,她纯善的内心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深具感染力,在她身上我看到希望的力量跨越所有苦难将她带入积极丰沛的人生。有些成长充满痛苦,有些失去满是辛酸,但无论如何,都要像书中的薇薇安一样坚韧与坚强,以爱与勇气面对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以积极的信念迎接人生。

孤儿列车读后感篇二

《孤儿列车》是由英国作家克里斯提娜贝克克兰所写的长篇小说,文章通过少女茉莉的。生活和老人薇薇安的回忆展现出一段命运的悲欢以及感人至深的友情。向我们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的那一段心酸孤儿列车。两位坚强少女的成长历程,同时照亮了美国历史迷幻却被遗忘的一个章。让我们感悟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生活总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与你。

故事背景: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弃儿数量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纽约市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此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的美国南北战争,仅仅士兵死亡就达75万之多,9万人成为孤儿。一样的悲剧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时重演了,自杀率飙升了3倍,每年十多万人非正常死亡留下了很多孤儿。于是无数辆“孤儿列车”出现了,将这些孩子送到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火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人来选走几个孩子。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另一部分则不然,充其量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

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悲伤的延续。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

薇薇安的性格特别坚强,当自己的亲人因为火灾而丧命时,她没有被厄运击倒,而是坚强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怀着希望踏上了孤儿列车。她也特别善良,91岁时认识了因为闯祸而需要进行社会服务的莫利,莫利也是一个孤儿,人们纷纷躲着她,觉得莫利是个“不良分子”。只有薇薇安帮助了她,给她社会服务工作“将功补过”。薇薇安也是个倔强的人,但她性格中的倔强和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因为薇薇安从小就失去了亲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养成了她不依靠任何人,独立承担任何决定的行事风格,渐渐地薇薇安就变得有些倔强,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故事最终,两位孤儿成了朋友,莫莉做事不再乖张,薇薇安开始接受现代科技文明,并利用网络,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与女儿。

“两位主角坚强又勇敢,故事感动人心又难以忘怀。揭示追求归属、追求家庭、追求肯定都是人共同拥有的渴望,也是我们势必要踏上的旅程和追寻的目标。”著名作家凯瑟琳·肯特是这样评价的。

薇薇安乐观坚强的心态,让她的一生没有一直处于悲惨的境地,她在莫利的帮助下找到了以前的小伙伴,知道了一直以为在火灾中失去性命的妹妹并没有去世,而是被一户人家收养,只是可惜消息来得太迟,妹妹在83岁时已经去世了,她们今生没能再次见面。薇薇安失去的部份终究有了答案,正如这本书上所写的一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有别一种方式回来。它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点点滴滴,不要辜负每一天的美好阳光。

孤儿列车读后感篇三

《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之时,写道“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黛玉即便有着贾老太太的疼爱,在贾府也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尚不能融入其中。生活中,一个人要进入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更可谓难上加难,在英国作家克兰的《孤儿列车》里,能深切得感受到这种游离于家庭外的孤独和寂寞。

小说《孤儿列车》交替叙述两代人薇薇安、莫莉的故事,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后期的薇薇安看似生活富足、心态平和,莫莉看似穷途潦倒、离经叛道,但两人孤儿的身份和寄养于不同家庭的经历塑造了她们相同的内心,那就是永远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无人怜爱、无人关怀,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在寄养家庭小心翼翼生活,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家的那份归属感和温暖。也正是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最终使两人有了忘年友谊,心心相惜,彼此给了对方最后的归属。

作品试图平行叙述薇薇安和莫莉两个生于不同时代、命运相似的孤儿故事,甚至安排了很多相似物件,比如薇薇安爱读的书《绿墙上的安妮》、莫莉爱读的书《简爱》;薇薇安脖子上一直挂着祖母送的吊坠,莫莉身上父亲给的吊坠项链,但通读下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多是薇薇安的故事,莫莉似乎成了薇薇安故事穿针引线的人。薇薇安的命运一直揪着读者的心,在孤儿列车上的忐忑不安,对自己命运的未知;在伯恩家受到的排挤,夜宿黑暗走廊的孤寂;在格罗特家的穷困,险遭侵犯的惊惧;最终薇薇安遇到好老师拉森小姐和房东墨菲夫人,被尼尔森家收养,但即便如此,薇薇安仍然没有找到心的归属,直到又重遇“德国仔”,她才开始卸下自己伪装的面具,做回真正的自己。

寻找归属一直贯穿这部小说始终,就像封面上的小女孩,在列车上一个人孤独地向外望去,只有深深的寂寥,对自己无法把握的未知命运的忧虑。心的归属并不是找到一个家庭,供你吃穿,而是要找到能给自己归属的那个人。

孤儿列车读后感篇四

据说,1854-1929年期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薇薇安只是其中之一。在薇薇安还不叫薇薇安的章节里,那些惊心触目的文字让我皱眉、让我揪心。薇薇安的遭遇很悲惨,感觉她的童年就是在不安、抛弃、虐待、煎熬与痛苦中度过的,生活越是艰苦越体现出薇薇安超强的自立自强能力。中国有句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薇薇安就是人们口中的穷人家的孩子,被逼着长大、逼着懂事、逼着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他人。
列车,在今天许多人心中是一个与“家乡”联合在一起的物体,它能带你回家,回到那个给予你心灵慰藉的温暖的港湾。但薇薇安所在的那辆孤儿列车,是一个个无家可归孩子的聚集处,等待他们的下一站是无限的未知。
全文文笔细腻,情感不由自主溢满纸面,带给我丝丝的触动,之所以说是“丝丝”是因为有看到有人的书评说看得泪流满面,我没有那么深的触动,或许是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影响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力。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情的发展,给我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得薇薇安如此的坚强???
有人说是信念,这是一个很广泛很奇妙的词,书中没有明说,用“信念”来概括也不能说错。是什么信念呢?妹妹生死未卜、孤儿列车上小伙伴的命运不知怎样还是祖母送给她的那条项链?或许是拉森小姐、范妮的善良给了她希望让她看到了曙光?也许不是,也许都是。


孤儿列车读后感篇五

从去年七月就开始读英国作家克兰的《孤儿列车》,断断续续最近终于读完了。每当读完一个长长的故事,就感觉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抵达。写读后感的时候,回首那些个深夜翻动手机屏幕的片段,也成了难忘的、甜蜜的瞬间。

薇薇安吃了很多苦。第一次她在被收养的家里吃不饱,睡在过道里,但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女工人。在第二个家里她险些被男主人侵犯,幸好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生活啊,总是在很绝望的时候给薇薇安一点希望。生活教会了她察言观色、隐忍坚强,也让她懂得知足。在第三个家里,她凭着自己的聪慧与灵敏,振兴起了养父母的商店。她决定余生就在明苏里达州安静地度过,即使她的导师建议她可以修读其他州更好的大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