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散步读后感(优秀9篇)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散步读后感(优秀9篇)

ID:4289607

时间:2023-10-07 08:44:57

上传者:笔尘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散步读后感(优秀9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一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而且我相信,陶乐赛,你一定也承认我一向是很喜欢一位老妻。”这是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中那位守旧的老头儿哈德卡索先生说的话。他的夫人陶乐赛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一点高兴,这风流的老头子还是喜欢她,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愠意,因为这一句话的后半段说透了她的老。

这句话的'前半段没有毛病,他个人有此癖好,干别人什么事?而且事实上有很多人颇具同感,也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旧的好,除了朋友、时代、习惯、书、酒之外,有数不尽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旧越陈越好。所以有人把这半句名言用花体正楷字母抄了下来,装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欢除旧布新的人挑战。

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但是他在这件破旧衣裳遮盖之下优哉游哉的神游于太虚之表。

《世说新语》记载着:“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进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着之。”桓冲真是好说话,他应该说,“有旧衣可着,何用新为?”也许他是为了保持阃内安宁,所以才一笑置之。“杀头而便冠”的事情,我还没有见过;但是“削足而适履”的行为,则颇多类似的例证。一般人穿的鞋,其制作设计很少有顾到一只脚是有五个趾头的,穿这样的鞋虽然无需“削”足,但是我敢说五个脚趾绝对缺乏生存空间。有人硬是觉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弃。

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例如阳历尽管是我们正式采用的历法,在民间则阴历仍不能废,每年要过两个新年,而且只有在旧年才肯“新桃换旧符”。明知地处亚热带,仍然未能免俗要烟熏火燎的制造常常带有尸味的腊肉。端午的龙舟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几个人想到那“露才扬己怨怼沉江”的屈大夫?还不是旧俗相因虚应故事?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永远一年一度的引起人们的不可磨灭的兴味。甚至腊八的那一锅粥,都有人难以忘怀。至于供个人赏玩的东西,当然是越旧越有意义。一把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纵然破旧,气味自然高雅。

“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更是足以使人超然远举,与古人游。我有古钱一枚,“临安府行用,准参百文省”,把玩之余不能不联想到南渡诸公之观赏西湖歌舞。我有胡桃一对,祖父常常放在手里揉动,噶咯噶咯的作响,后来又在我父亲手里揉动,也噶咯噶咯的响了几十年,圆滑红润,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泽,现在轮到我手里噶咯噶咯的响了,好几次险些儿被我的儿孙辈敲碎取出桃仁来吃!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书画瓷器,可是溜酸双腿走出门外便立刻要面对挤死人的公共汽车,丑恶的市招,和各种饮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注:“其寝不梦,神定也,所谓至人无梦是也。”作到至人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要物我两忘,“嗒然若丧其耦”才行。偶然接连若干天都是一夜无梦,混混噩噩的睡到大天光,这种事情是常有的,但是长久的不作梦,谁也办不到。有时候想梦见一个人,或是想梦作一件事,或是想梦到一个地方,拼命的想,热烈的想,刻骨镂心的想,偏偏想不到,偏偏不肯入梦来。有时候没有想过的,根本不曾起过念头,而且是荒谬绝伦的事情,竟会窜入梦中,突如其来,挥之不去,好惊、好怕、好窘、好羞,至于我们所企求的梦,或是值得一作的梦,那是很难得一遇的事,即使偶有好梦,也往往被不相干的事情打断,矍然而觉。大致讲来,好梦难成,而噩梦连连。

我小时候常作的一种梦是下大雪。北国冬寒,雪虐风饕原是常事,哪有一年不下雪的?在我幼小心灵中,对于雪没有太大的震撼,顶多在院里堆雪人、打雪仗。但是我一年四季之中经常梦雪;差不多每隔一二十天要梦一次。对于我,雪不是“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承吉句),我没有那种狂想。也没有白居易“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那样的雅兴。更没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那分幽独的感受。

雪只是大片大片的六出雪花,似有声似无声的、没头没脑的从天空筛将下来。如果这一场大雪把地面上的一切不平都匀称的遮覆起来,大地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像韩昌黎所谓“凹中初盖底,凸处尽成堆”,或是相传某公所谓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一觉醒来便觉得心旷神怡,整天高兴。若是一场风雪有气无力,只下了薄薄一层,地面上的枯枝败叶依然暴露,房顶上的瓦栊也遮盖不住,我登时会觉得哽结,醒后头痛欲裂,终朝寡欢。这样的梦我一直作到十四五岁才告停止。

紧接着常作的是另一种梦,梦到飞。不是像一朵孤云似的飞,也不是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更不是徐志摩在《想飞》一文中所说“飞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著,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我没有这样规模的豪想。我梦飞,是脚踏实地的两腿一弯,向上一纵,离了地面,起先是一尺来高,渐渐上升一丈开外,两脚轻轻摆动,毫不费力的越过了影壁,从一个小院窜到另一个小院,左旋右转,夷犹如意。

这样的梦,我经常作,像潘彼得“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说飞飞,来去自如。醒来之后,觉得浑身通泰。若是在梦里两腿一踹,竟飞不起来,身像铅一般的重,那么醒来非常沮丧,一天不痛快。这样的梦作到十八九岁不再有了。大概是潘彼得已经长大,而我像是雪莱《西风歌》所说的“落在人生的荆棘上了!”

成年以后,我过的是梦想颠倒的生活,白天梦作不少,夜梦却没有什么可说的。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由是文藻日新。

文档为doc格式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二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的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雅舍梁实秋赏析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梁实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鲁迅先生曾痛批梁实秋的杂文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风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参见《才子梁实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版)。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译,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们学到散步这一课了,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作者的母亲老了。不想出来散步,但作者希望母亲出来走走,锻炼锻炼身体,母亲顺从了儿子,一家四口人出来散步。在路上时,小家伙天真的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家的融洽,三辈人浓浓的情。但是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和孙子要走的路不一样,毕竟是小孩,喜欢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是爸爸即是儿子的作者还是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最后婆婆疼爱孙子。走小路,最终一家人决定走小路。就这样走到一处,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他们都特别小心,最后作者还写到他们背上的全世界。

“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们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说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从没觉得珍惜。现在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辛苦的在外赚钱,回家还得照顾老小。我以后会在家照顾爷爷,爷爷那么疼我,有时我还冲他大吼!想到这里我很惭愧。爷爷虽然瘫痪了。但爸爸给他买好吃的,他总是悄悄留着给我。看了散步这篇文章。我懂事了。一定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力所能及的分担他们的担子。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四

梁实秋先生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实秋先生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五

梁实秋先生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实秋先生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六

作家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作家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作家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七

麦当劳乃macdonald的译音。麦,有人读如马,犹可说也。劳字胡为乎来哉?n与l不分,令人听起来好别扭。

牛肉饼夹圆面包,在美国也有它的一段变迁史。一九二三年我到美国读书,穷学生一个,真是“盘餐市远无兼味”,尤其是午饭一顿,总是在校园附近一家小店吃牛肉饼夹面包,但求果腹,不计其他。所谓牛肉饼,小小的薄薄的一片碎肉,在平底锅上煎得两面微焦,取一个圆面包(所谓bun),横剖为两片,抹上牛油,再抹上一层蛋黄酱,把牛肉饼放上去,加两小片飞薄的酸黄瓜。自己随意涂上些微酸的芥末酱。这样的东西,三口两口便吃掉,很难填饱中国人的胃,不过价钱便宜,只要一角钱。名字叫做“汉堡格尔”(hamburger),尚无什么所谓“麦克唐诺”。说食无兼味,似嫌夸张,因为一个汉堡吃不饱,通常要至少找补一个三文治,三文治的花样就多了,可以有火腿、肝肠、鸡蛋等等之分,价钱也是一角。再加上一杯咖啡,每餐至少要两角五,总算可以糊口了。

我不能忘记那个小店的老板娘,她独自应接顾客,老板司厨,她很俏丽泼辣,但不幸有个名副其实的狮子鼻。客人叫一份汉堡,她就高喊一声“oneburger!”叫一份热狗,她就高喊一声“onedog!”

三十年后我再去美国,那个狮子鼻早已不见了,汉堡依然是流行的快餐,而且以麦克唐纳为其巨擘,自西徂东,无远弗届。门前一个大m字样,那就是他的招牌,他的广告语是“迄今已卖出几亿几千万个汉堡”。特大号的汉堡定名为bigmac(大麦克),内容特别丰富,有和面包直径一样大的肉饼,而且是两片,夹在三片面包之中,里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国酸菜(sauerkraut)、牛油蛋黄酱、酸黄瓜,堆起来高高厚厚,樱桃小口很难一口咬将下去,这样的豪华汉堡当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价在三元左右。

久住在美国的人都非万不得已不肯去吃麦克唐纳。我却对它颇有好感,因为它清洁、价廉、现做现卖。新鲜滚热,而且简便可口。我住在西雅图,有时家里只剩我和我的外孙在家吃午餐,自己懒得做饭,就由外孙骑脚踏车到附近一家“海尔飞”(herfy)买三个大型肉饼面包(hefty),外孙年轻力壮要吃两个。再加上两分炸番薯条,开一个“坎白尔汤”罐头,一顿午餐十分完美。不一定要“麦当劳”。

在美国平民化的食物到台湾会造成轰动,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我们的烧饼油条豆浆,永远吃不厌,但是看看街边炸油条打烧饼的师傅,他的装束,他的浑身上下,他的一切设备,谁敢去光顾!我附近有一家新开的以北方面食为号召的小食店,白案子照例设在门外,我亲眼看见一位师傅打着赤膊一面和面一面擤鼻涕。

在台北本来早有人制卖汉堡,我也尝试过,我的评语是略为形似,具体而微。如今真的“麦当劳”来了,焉得不轰动。我们无需侈言东西文化之异同,就此小事一端,可以窥见优胜劣败的道理。

从梁实秋《雅舍谈吃》谈吾之所吃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也算是一部另辟蹊径的奇书了,全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全都围绕“谈吃”这一主题展开,真可谓是将中华五千年美食文化中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梁实秋是大户人家子弟,从小便可称得上是遍尝了珍馐美馔,所以才会写出“海参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这类读来令我们平头百姓汗颜的句子。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比他人更有资格去写这么一部专门谈论食物的散文集。

我的人生阅历毕竟还是有限,品尝过的美食到底还是不能同梁实秋先生相比。但我这些年来走南闯北游山玩水,也算是吃过了不少佳肴。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趁此良机,也正好拿出来分享一下。若鄙人之愚见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然是一件快意不过的事情。

苏南一带的人似乎都擅长料理鸭子,南京的鸭血粉丝,高邮的咸鸭蛋都称得上是天下一绝。我算是半个南京人,多次去过南京,但印象中自己倒真未有过品尝鸭血粉丝汤的经历,倒是南京的烤鸭年年都能够品尝到。南京烤鸭,不同于北京的烤鸭,是不需要面饼或是大葱的。从烤炉里抬出来,用力旋成大大小小几十块,再加上一包秘制的.卤料,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烤鸭油大,直接吃来没吃几块就会顿感腻不可言,老北京想到用酱和大葱掩住油腻味,南京人则把鸭肉放进了卤子里。就着又甜又香的卤子一蘸,鸭油味没了,鸭肉也显得愈发脆嫩可口。放入口中一咬,个中滋味更是妙不可言。鸭肉吃完后,卤子往往还剩下,我喜欢将其拌饭就着其它菜吃,不仅大开了胃口,鸭肉的香嫩也一直缠绕在饭粒之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南京烤鸭与北京烤鸭做法、吃法皆迥然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不过名字相近罢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烤鸭成了一道“国菜”,南京烤鸭的名气却远不如这般响亮,以致天下无数食客无缘享受这道口福。其实在我看来,北京烤鸭也未尝就有那么好吃,名气大了做的自然也就杂了起来。那全聚德的烤鸭简直不能入口,徒有个名声罢了。

青岛是个滨海城市,海鲜自然是当地菜谱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海鲜正如同荔枝与椰子,是非要吃当天的新鲜货不可的。青岛人口味相较于合肥这边淡得多,食材自身的鲜美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在青岛待了五天,天天晚上都去吃大排档,也算是将当地比较有名的海鲜吃了个遍。现在回想起来,最难忘却的还是鲅鱼水饺。鲅鱼是什么鱼,我也不大清楚,似乎是一种海鱼。我做食客,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鲅鱼肉鲜而不腥,放在嘴里富有弹性,来回咀嚼几口便化成一团鱼糜。吃鲅鱼水饺就像是着了魔,吃完一个便还想再吃一个,肚子里仿佛有着一个无底洞。及至整盘扫净,杯盘狼藉,大呼不过瘾,还想再点一盘。吃鲅鱼水饺切忌不可蘸醋,要品的就是这股鱼肉鲜。若是连着陈醋一起下了肚,倒成了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的普通饺子了。

日本有道名吃,叫做“亲子盖饭”。光听名字,能让人想起其乐融融的场景,显得含情脉脉,充满温馨。然而亲子盖饭却是将鸡肉饭上打上鸡蛋,母子共处一碗,故美名其曰“亲子盖饭”,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亲子盖饭我没吃过,但玉子烧我是的的确确吃过的。玉子,蛋也,玉子烧也就是鸡蛋糊。奇怪的是日本人吃蒸蛋不放银鱼,不放干贝,偏偏要往里面放糖。本来金黄灿灿的鸡蛋糊,看着让人倍觉胃口大开,跃跃欲试。及至放入嘴中却完全成了另一番滋味。似稀不稀,似稠非稠,而且还甜腻齁口,我实在是不忍心再下箸。至于味噌汤,我倒并非觉得它难喝,只是感觉味道有些怪异,咸中还带有一丝清凉,不及中国的酸辣汤或泰国的冬阴功汤,也就诧异于日本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此汤。看来品食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的口味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万万不可人云亦云。

梁实秋的饮食散文中我们还能体会到蕴育其中的那种充满乐趣的生活情怀。在《雅舍谈吃・自序》中,他用不多的文字就直截了当地陈述了自己的意向。“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从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在这里,梁实秋道破了他56篇“谈吃”散文的旨,谈吃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在轻松、幽默之中渗透着自己率真、温厚之底蕴,从吃中透露思乡之情,作品作者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在饮食中品味人生三味,才是“谈吃”文字的旨归。

梁实秋在雅舍里谈“吃”,书中无论吃过的、没吃过的、家常的、昂贵的,阅读时,都是珍稀美味,令人有垂涎欲滴之感。就是这样一部饮食文化方面的优秀读物,作者在谈美味的过程中,又时时寄托了他思故土、怀故人的真挚情感。在当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空前碰撞和交汇中,梁实秋的恬淡、诙谐的情怀,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种审视和理解。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八

原文: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他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上土桥,天天如是,仍然去,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挪动,没有人杀害他们,在这时候这些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辗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怵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锯着三三两两浣女,态度并不轻闲,他们上午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洼见肃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民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禁。

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否则好象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的需要策杖。一杖在手,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原故,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的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己定,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时候才特别容易领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人,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的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说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他们不嫌多事。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那里去了。

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在晚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者是在河谷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的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象是猛虎出柙一般的露面了,行人总要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散步》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到散步这一课了,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作者的母亲老了。不想出来散步,但作者希望母亲出来走走,锻炼锻炼身体,母亲顺从了儿子,一家四口人出来散步。在路上时,小家伙天真的说:“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家的融洽,三辈人浓浓的情。但是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和孙子要走的路不一样,毕竟是小孩,喜欢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是爸爸即是儿子的作者还是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最后婆婆疼爱孙子。走小路,最终一家人决定走小路。就这样走到一处,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他们都特别小心,最后作者还写到他们背上的全世界。

“全世界”我想他指的是一家人的全世界。我们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说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从没觉得珍惜。现在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辛苦的在外赚钱,回家还得照顾老小。我以后会在家照顾爷爷,爷爷那么疼我,有时我还冲他大吼!想到这里我很惭愧。爷爷虽然瘫痪了。但爸爸给他买好吃的,他总是悄悄留着给我。看了散步这篇文章。我懂事了。一定会听爸爸妈妈的话,力所能及的分担他们的担子。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篇九

梁实秋将多年来的读书札记、书信和诗歌收录在这本《雅舍随笔》,这本书题材丰富多样,文笔精妙既涉猎外国文学,又有古诗词,还有自己写的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外,通晓古今,博览全书。读书札记中他独到的见解,书信中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诗歌中饱含人生的感悟,读完让人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梁实秋是以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闻名中外的,他对外国文学有很深的研究,这在读书札记中就有所体现。不管是亚瑟王,莎士比亚,约翰逊的字典还是桑德福与冒顿这种儿童读物,都有很深的体会。尤其是关于莎士比亚的解读,见解独到与众不同,消除人们对莎翁的一些误会。梁实秋对林肯告别春天一文中对林肯演讲词的简洁精炼推崇备至,这从他个人的其他作品中能能看出他直截了当,典雅凝练的风格。此外,他还总结出具备历史小说的几点条件,异常深刻。

对古诗词,梁实秋提出不必为贤者讳,他就很直接的指出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意义嫌晦,构想平庸。同样,精妙的地方他同样给与赞扬,如评价《词林摘艳》中的戏曲词调明白晓畅,朴素天真,是其可喜处。读书札记中还表现出他细腻的一面,他在杜诗中对于“丧家犬”中丧的读音的看法可以看出来。在梁实秋的那堆书信中,可以读书他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和思念之情,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老伴意外去世后的通过书信表达出的哀伤,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让我们认识到了书外的梁实秋。

《雅舍随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梁实秋,他的赤诚感染了每一个读者。让我们读懂他的内心和人生。“快乐本身就含有苦恼;快活若不含有几分苦恼,苦恼会从外边惨进去的。”这大概是也他对人生最高的领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