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优质5篇)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优质5篇)

ID:4291620

时间:2023-10-07 09:14:55

上传者:翰墨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优质5篇)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篇一

2015

57

号)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为重点,按照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工作要求和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工作步骤,切实有效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

遵循教育规律,把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是坚持质量为要。

切实增强质量意识,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育督导和质量监测,大力培育名校、名师和名校长。加大开放力度,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是坚持改革为先。

把保证

“三个优先”“三个增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全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承接全国、全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创新突破,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坚持依法治教。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教育管理,构建新型教育治理格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着眼发展和完善现代教育制度,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

2020

年,初步建成布局结构合理、教育质量优良、特色项目鲜明、国际交流活跃的临空都市教育强区。

一是基本实现办学条件一流。

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建成投用一批城乡学校,完成学校升级改造,完善实验室、功能室建设,解决城区学校

“入学难”问题。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形成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二是基本实现师资队伍一流。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敬业奉献精神明显增强,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等次和数量进入全市前列,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名师比例进入全市前列,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业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

三是基本实现教育质量一流。

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水平进入全市前列,迈上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和三年入园率分别达到

99%

90%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

99%

以上,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

99%

以上,高考水平进入主城区第一方阵。

四是基本实现特色品牌一流。

建成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学校

5

所、特色学校

30

所以上。引进或筹建国际学校

1

2

所,建成重点中学国际部、职业教育国际培训学校

3

5

个,建立国外友好学校

30

所以上,打通国际交流通道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教育国际化水平进入全市领先行列。

2020

年,初步建成办学条件一流、师资素质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品牌影响一流的临空都市教育强区。

全面推进阶段(

2015

年)。在

2014

年启动全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发挥好区级统筹指导作用,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重点突破阶段(

80%

的教育改革任务基础完成,初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优化提升阶段(

年)。完成全部教育改革任务,梳理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着力推动各种教育制度有效整合,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突出教育公益性,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健全完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大力推行“集团化”联合办学,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有序实施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和参与办学,探索试点“校企合一”,形成园校互动、资源共享、校企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格局。坚持“两条腿”走路,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优质公办学校通过品牌输出、管理植入等多种形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化驻区高校发展环境,服务和推动驻区高校发展。强化校地共建,在开发园区建立联合实验室,在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办公室,提升研发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2.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全区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设置总量按有关规定核定,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动态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多渠道补充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健全中职学校外聘专业教师机制,外聘专业技术能手按照工作经费每人每年

4

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教育系统干部管理体制,各学校(幼儿园、直属单位)校级干部、区管学校二级班子正职由区委教育工委考核、任免、交流,区管学校校级干部由区委考核、任免、交流。完善镇街教管中心管理体制。

3.

推进激励机制改革。

建立教学质量和技能大赛奖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改革校级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考核。建立优秀人才激励制度,设立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项工作经费,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发放。

4.

推进督导机制改革。

成立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下设区政府教育督导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统筹督政、督学、监测工作,独立行使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实行督学聘任制,

4

5

所公办学校聘任

1

2

次教育质量监测。推进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作为被督导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考核、任免的重要依据。

1.

完善教育布局规划。

加强城市建成区学校布局调整,做好迁建和改扩建规划,有效整合和扩大城市建成区教育资源。加强新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修订,统筹零星教育用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编制开发新区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科学预留发展空间,超前规划布局各类学校。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原则上一个镇布局

1

所中学和

2

3

所小学、

1

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严禁挤占教育用地。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需要迁移学校的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重建学校。

2.

加快城区学校建设。

建立开发新区学校建设考核机制,纳入国有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学校建设质量和进度。完成重庆八中、职教中心龙兴校区等

10

所政府性投资新建学校工程,完成渝北中学、实验中学等

10

所城区学校扩建工程,实施松树桥中学、庆龄幼儿园等

10

所学校升级改造,引进

10

10

个开发新区配套中小学校建设并交付区政府使用,新增开发小区配套幼儿园

20

所以上。

3.

实现农村学校提档升级。

完成茨竹中心校迁建工程。完成玉峰山中学、大湾明德小学等

8

所学校寄宿制项目建设,完成华蓥中学、龙兴中心校等

20

所学校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学校改水、改厕、改电项目。建成统景镇等

3

个中心幼儿园。完成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改造。统筹推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提高带宽接入标准,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智慧教室”为切入点,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基本完成“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施实“互联网

+

”行动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发挥“数据谷”优势,依托“云计算”技术,建立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

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清理整顿非法幼儿园。建立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等级补助制度,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补助标准,吸引优质幼儿园进入普惠系列。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政策,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2.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强化政府职能,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完善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加强学校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高位均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全面落实重点中学高中招生指标

70%

以上到校制度。

3.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

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集中办好一批理念先进、环境优美、质量拔尖、影响力大的优质学校。加强高中教育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目标考核,重点本科上线率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创新普通高中多样化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巩固扩大德语班办学成果,加强重点中学国际班或国际部建设,探索高中学生国际交流新途径。推进普通高中布局调整,适度调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促进普职规模大体相当。

4.

推进职业教育品牌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临空制造基地、临空商务中心、临空物流枢纽、临空会展中心建设,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职专业布局。巩固扩大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成果,建成全国一流中职学校。发挥市级装备制造教育集团优势,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新增市级以上重点专业

2

3

个。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峡移民培训和企业职工岗前、转岗、提升培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

着力深化素质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齐开足课程,深入开展课程辅助活动。创新实施体育、艺术、科技“

2+2

”项目计划和“

1+5

”行动计划,制定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市级特色项目学校。制定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方案,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和竞技能力。

2.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实行教育质量校长问责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坚持科学保教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建立中考、高考目标责任制,创新教学质量目标奖励机制,全面提高中考质量,大力提升重点本科上线率。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推进五年一贯制、“

3+4

”本科试点,拓宽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立交桥”。加强技能培养和技能竞赛,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技能人才。

3.

着力推进名校建设。

充分发挥重庆八中等市级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名校建设新途径。建立名校建设对象遴选机制,推行项目管理,对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校进行重点打造,从专家指导、经费保证、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力争建成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学校

5

8

所。深入推进市级示范(特色)高中建设,创建市级示范(特色)高中

1

2

所。

4.

着力强化教研科研。

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积极创建教师进修学院,建成区域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完善区级、片区、学校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健全完善区级优质课大赛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突出教育教学实用型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申报和承担市级、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科研质量。

5.

着力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积极引进或筹建国际学校,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机会,选派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赴境外学习、培训。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大力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加强与国内沿海和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把全体党员培养成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带动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形成师德师风教育新常态。加大优秀典型教师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开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规补课、有偿家教、买卖生源等行为。

2.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切实加大校长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的名校长。坚持标准拓宽思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建立干部选拔、任免、交流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监管,健全完善校级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市内外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新任校级干部任前资格培训,定期选送校级干部参加高级研修和挂职锻炼。完善校级后备干部培养、选用机制。全面落实校级干部任课、听课、评课制度。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选聘渠道,重点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完善教育人才引进办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重点,加大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力度。创新开展名师培养,推进区级名师工作室常态化、优质化,力争创建

1

2

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支全市领军的名师队伍。建立名师、特级教师送教到校制度,发挥名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教师交流补助资金,建立完善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走教制,促进紧缺学科教师均衡配置。

4.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公开遴选制度,配齐配强教研员队伍。建立完善退出机制,优化教研员配置。加强教研员培训,提高教学研究、教学指导能力。建立教研员教学示范制度和定点帮扶学校制度,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创新教研员绩效考核办法,突出所任学科教学教研业绩、定点帮扶学校成效、组织和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比赛等重点,强化综合考核和结果运用。

1.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优先保障教育基本支出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专项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时、全额划拨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用于教育事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2.

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教师个人政策性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机制,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总额

2.5%

的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3.

深化拓展教育民生。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杯奶”工程,逐步扩大非寄宿制贫困学生“爱心午餐”覆盖面。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多渠道解决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机制。全面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家庭困难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就读高职学校补助制度。做好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贷款工作。成立渝北区教育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积极支持教育改革。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将改革及时落实情况纳入部门考绩,建立改革突破考评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等组织监督、促进作用,发挥教育领域学会、协会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加大对改革试点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改革试点转示范的办法,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区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把改革试点成效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密切跟踪改革试点进程,定期通报情况,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各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要建立健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落实责任人,确保可衡量、可检查。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全面深入宣传我区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争取各方理解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媒体深度参与宣传报道教育改革的机制,完善教育改革新闻发布制度,主动通报改革进展,掌握舆论主动权,集中力量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经验进行重点宣传。建立教育宣传信息考核制度,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建设临空都市区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篇二

实施方案

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沟亭小学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了转变观念,及时领会教育改革的精髓,学校多次派领导、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课程改革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回校后进行交流分享,使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本学年我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州、县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加强教学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重点

1、深入学习和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交往与合作、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艺术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队伍。

5、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认真分析研究本组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整的教研工作计划,在第二周内交教务处,批阅后能较好地执行计划,期末有实事求是的教研组工作总结。

2、每两周分学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五有:定时、定内容、定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原始资料积累,有效果,有教研组活动总结。学科教研组要经常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小型多样的活动,形成“随时平时研,隔周重点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做到目标明确,研究深入,扎实有效。

3、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课前共同探讨教材教法,课后认真反思得失,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成为主流。在积极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试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

成果,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5、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观看教学录像、集体备课,认真组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履职汇报课、优质课等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听课评课机会。学校领导深入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分析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使教师对当前实施的新课程理念有新的认识,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针对教师最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让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事先做好发言准备,讨论时重点发言,使大家受益。

6、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打破以往“少数人说了算”的评课方式,让所有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所思、所悟进行反馈,互相帮助,不断提高。

7、抓好“七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上一节优质课;写一篇优秀论文;40岁以下教师自制一个多媒体课件;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每年订一份教育刊物;承担一次讨论的中心发言人。

8、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互动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先进带后进,最终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9、继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与生活教育,发挥“心语小屋”的心理调试作用,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每天利用15分钟的晨读时间以南屏小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为主要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和传统文化知识。

(三)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重点开展好国家级课题《阅读。积累与习作的链接》、《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策略研究》、《语文教学中实现对话的有效性研究》和校级课题《循环日记》。

2、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学校开展好《校园周边小摊小贩的治理》、《非法小广告的现状调查研究》、《网吧对青少年危害的调查研究》、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获得大量教学计划以外的新知识、新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内部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各种校本培训的热情,努力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不断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1、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

组长:王荣春

副组长:王正华韦华

组员:王邦娜彭盛珍班积玉岑武斌梅才银

2、健全评比奖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激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教师更适应新课程要求。每个教师依据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使教师养成善于总结教学经验、重视平时资料积累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打造自己的品牌。

3、改革评价与考核制度。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所有班级均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和《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册》评价手册两种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及成效。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师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展示空间,从根本上改进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有个性、有创造力、身心和谐发展、能肩负起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一批批人才茁壮成长。虽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会群策群力,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开创南小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沟亭小学

2014年3月31日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篇三

2018、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各项任务,根据《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和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镇,实现“两个率先”奠定小学教育的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1、构建新型的课程管理体系。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努力适应课程功能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构建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新型的教师队伍。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造就一支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为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提供人才保证。

3、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施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创主动活泼、民主开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新局面。

4、完善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大考核考核力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

5、建设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市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为课程改革提供先进的信息平台支撑。

6、培养现代的先进典型。弘扬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开拓进取,大胆实践,培养和造就一批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组织建设

1、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设:组

长、副组长、组

员。

2、课程改革办公室。

设:组

长、副组长、组

员。

四、重点工作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措施,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切实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切实把握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特点,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部分与全体、学科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为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注重实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规模和速度,把通识性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把市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师训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要求及其实施方式作为师训工作的核心内容,把创新培训机制作为师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把引导教师追求学习化的教育生活作为师训工作的理想境界,注重培训实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3、严格严格执行,规范实施。各班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积极实施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积极慎重选择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和各门学科。加强外语和停息技术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停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4、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教科室要加强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学习,努力实践,注重案例研究,加强积累。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合作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5、改革评价,促进发展。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结合教育督导室评课要求,制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努力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各组要强化管理职责,重视制度建设,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高效运作。各学科攻关组,要在组长的领导下,切实开展研究,积累经验,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不竭动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学校全员发动,营造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在面向教育内部宣传的同时,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引导家长积极支持教育、支持课改。

2、配强新课改师资。从起始年级起,逐年配备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承担实施任务。

3、设立课改专项经费。学校适当增加投入,保证学习培训、资料供应、教学研究和设备的添置,保证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一年级起每年新建一个多媒体教室,以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学校对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并纳入教师月工作考核中。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调市局组织的“五优”(优秀课、优秀教案设计、优秀课改论文、优秀校本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把承担课改课题的研究作为评选各级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必备条件。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篇四

新办发[2015]27号

xx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市人武部: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新泰市委办公室新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1月18日

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泰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泰办发〔2015〕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依法治教,着力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目标任务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机会、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逐渐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重点(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全程育人。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推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浓厚的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深化新道德教育研究,积极推广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幸福班级建设为抓手,推进幸福学校建设。开展‚四德‛工程、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和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联合育人格局,打造新泰德育品牌。(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负责)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培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探索建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课程体系,大力提升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构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在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学生自主选课‛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立‚自主选课学习日‛,积极进行课程统整改革,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家校共育。丰富高中学校选修课程,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组织实施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探索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行动。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推广一批有价值、有特色、可操作的学校课程研究成果,打造一批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市教育局负责)3.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完善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规程,研究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明确教学基本常规,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针对不同领域课程,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3443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成立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和教学成果推广中心,推广教育教学成果,探索超常儿童、少年识别推荐机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市教育局负责)4.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相同项目、同一水平的学生相对聚集。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学校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校运会,开展一次冬季长跑活动,举办一次综合性阳光体育节、两次以上全校重点体育项目或特色项目体育比赛。加强学校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区域体育交流竞赛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特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推动校园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普及提升。加强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基地建设,建立项目多样,区域发展平衡,小学-初中-高中递进式体育人才输送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立疾病防控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实行市、校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和龋齿率,控制近视率发展,并向社会公告。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和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制度。全市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中小学生艺术节,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美术展览、音乐会等艺术交流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基础组织综合性、普及性的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与宣传、文化部门联手,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结合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积极开展‚艺术家进校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到2017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等达到规定标准,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试行并逐步推广体育、艺术等课程弹性课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优化课程资源,探索长短课时。义务教育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让每个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推动艺体特色学校建设。(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负责)(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5、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落实省、泰安市关于初中学业考试办法,将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都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语文科目考试,逐步将艺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学业水平考试分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一般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考查科目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选择部分科目为学生提供2次以上考试机会。(市教育局负责)6.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建立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社会参与监督的招生录取机制。普通高中招生,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招生工作中的比重,可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考试成绩等值对待。清理规范高中招生加分项目,取消国家明文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在高中录取时采取等级或‚分数+等级‛的方式。完善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方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需要和办学特色制定录取方案,实行综合录取、特长录取和推荐录取等多种方式。利用好高中阶段学校(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实行一考多取,统一组织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和分批次录取。保持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招生数量大致相当。招生政策、程序、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教育局负责)7.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初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的原则,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毕业考核和招生录取中的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度,确保规范透明、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初中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制定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评价结果采用‚等级+描述性评价‛方式呈现。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市教育局负责)8.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初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与分布状况、学校分布、规模、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合理确定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范围,实行划片招生。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办法,科学划设学区,严格按照学区招生。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和不同学段的运作模式,探索中小学集团化办学,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工作。统筹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市教育局负责)(三)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9、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等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班额标准化、家庭教育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价内容,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市教育局负责)10.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把党的建设、团队建设、规范办学、安全稳定、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等纳入底线管理指标,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设开发、文化特色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改革创新等作为特色发展指标,鼓励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自主发展。探索建立多元特色办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中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1.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评价导向。建立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评价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岗定评,制定完善不同职务岗位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根据教师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工作绩效。注重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先树优、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严禁单纯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负责)12.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教师教学状况、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学生、家长评价学校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学校等发展专业评价机构。(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负责)(四)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13、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立党委管理。组织部门牵头,教育部门参与实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办学规律,体现职业化、专员化建设方向的校长选聘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校长任期交流制度和校长职级薪酬制度。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14.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削减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严格控制涉及学校的检查评估项目。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鼓励学校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在副校长提名、中层干部聘任、教师聘任等方面的用人权。扩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的评价权,在绩效工资、优秀教师激励等方面的分配权,在内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社局负责)15.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监督保障。党员行政干部一般进入党组织班子。党组织书记、校长由同一人担任的,一般应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学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可配备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进一步健全党群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16.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要健全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机制,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探索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方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学校财务预决算以及教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树优办法等重要事项,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负责)(五)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

17、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强化县域统筹功能,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补充教师空编岗位,保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确保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合理确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按照‚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原则,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方法。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建立县域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探索建立动态岗位管理机制。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后的教师职称评聘衔接问题。创新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形式,教师公开招聘办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从教潜能。制定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由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负责)18.健全完善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教师管理机制。在教师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评先树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落实教师机动编制政策,确保用于农村学校急需学科教师。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农村学校在分配绩效工资时,要向名校长、名教师和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倾斜。积极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校教师走教等交流办法,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在人才递进培养工程人选,优秀教师、班主任、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时,适当增加农村教师(校长)名额或比例,适当放宽农村教师评选条件。(市教育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负责)19.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与省、泰安市级教师教育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全市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规范教师发展平台,统筹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按照‚统筹规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分类、分层、分岗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开展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鼓励开展名师名校长挂职培训、海外研修。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外侨办负责)(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

20、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办学,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举办中小学校。鼓励优质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支持名校办分校、优质学校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房地产企业按相关规定投资参与建设配套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负责)21.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各类投资、捐资、办学积累等形成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对非营利性学校,凡捐资举办的,所有净资产归社会所有,终止办学后,由批准设立该学校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收作国有,继续用于教育事业;其他非营利性学校,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营利性民办学校,学校所有者权益归投资者所有。(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负责)22.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平等参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民办学校按规定享受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学校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其办学结余由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进行分配。民办教育机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办学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对民办教育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价局、市金融办负责)23.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先树优、课题申请、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户籍迁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我市同级同类公办教师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民办学校教师被聘用为公办学校在编教师的,其在民办学校期间的工龄、教龄可按规定连续计算。市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支教人员工资福利由财政负担。(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负责)(七)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24、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出台和实施重大教育决策时,听取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施新闻发布制度,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定期聘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评议教育工作,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完善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育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和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即时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及时提供教育服务。(市教育局负责)25.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市政府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充实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定期聘任兼职督学和教育督导员,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教育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表彰和问责的重要依据。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等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市教育局负责)

四、组织实施

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项目5项:‚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根据泰安市安排,我市在‚明确民办教育法人财产权和所有者权益‛上先行先试,市第一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

向阳实验学校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上先行先试。3.泰安市重点联系单位及项目:

我市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等6个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单位。

新泰一中为‚创新教学方法‛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汶城实验小学、翟镇初级中学为‚改革教师评价制度‛项目的泰安市级重点联系学校。

1、由泰安市其他县市区或学校先行试点的‚学区制改革‛、‚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奖励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等项目,按泰安市全面推开的时间要求启动实施。

2、‚改革学校校长评价制度‛、‚探索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等项目,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

五、保障措施

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全文篇五

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规划提出,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加强命题和考试的组织保障,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真实可靠。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创造条件淡化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安全。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查处违规行为力度。

规划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健全学前教育、护理等领域和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招生制度。

规划提出,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合理设置学校或学区,保障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