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读后感(大全7篇)

民间艺术读后感(大全7篇)

ID:4294272

时间:2023-10-07 09:48:35

上传者:LZ文人 民间艺术读后感(大全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一

拿着这样一本厚重的读物,我竟有一刻没有继续翻阅的勇气。虽是一本讲述佛教飞天艺术的书籍,但书中处处深谙历史底蕴,这种将历史与艺术紧密缝合的方式竟让人没了底气。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读者带着历史去品鉴过往千百年人类的修为的,而显然我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至于最后我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仅仅是跑马观花,与其说我是拿着历史的眼光去看飞天艺术,倒不如说是带着浅显的艺术嗅觉去聆听历史的遗言更为贴切。

由赵声良先生编著的《飞天艺术》从装潢到内容版式都是很吸引人的`,不论是扉页里对历史流畅的诉说还是每一个章节中对历史片段的详尽探讨,始终牵引着我从头走到了尾,加之书中配了大量的图片向读者最直观的展示了各种飞天,即便是像我这样的艺术白痴也能寻觅出一线生动。开始选择这本书除了对书本身的喜欢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源于自己的敦煌情结。我从未去过敦煌,却总想象自己游走在莫高窟的洞穴里,痴痴地看着满目的壁画,漫步在月色中的月牙泉边,听风穿行沙漠的声音。就是这样一种对敦煌无限的着迷,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飞天艺术。

提到飞天,我想鲜少有人会想到诸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类赫赫有名的古迹,反倒第一直觉就是敦煌的莫高窟。在人们的印迹中留有太多的有关敦煌这块艺术宝地的痕迹。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二

谈话是我们日常做的最多的事情,没有谈话没有沟通,这个世界就会失去很多意义。谈话虽作为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其中是蕴含大学问,尤其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掌握谈话的艺术对我们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拜读本书,希望能从中掌握让自己的谈话变得更自然、流畅、真诚的'言语交流的技巧。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三春寒。谈话的魅力在于谈话者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做到感同身受。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如谈话主体、谈话礼仪、谈话技巧、谈话智慧和习惯等为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例如教师,谈话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保护好嗓子是非常必要的。

反思自身,我觉得自己性格是比较活泼外向健谈的,曾自认为还算会谈话懂交际,但是看完本书后我知道了健谈爱交流不等于会谈话,正所谓“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语言是最能暴露一个人的,一次简单的谈话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修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结合自身的行为来消化书中的道理,提醒自己对于书中提到的禁忌和注意要点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一个不仅健谈还要善谈的人。

“谈话对各种年龄的人都有其乐趣,是很合理的消遣;但是,无知者的谈话就不算是一种谈话,不能给人们以任何乐趣。”希望我能把从本书中得到的智慧内化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三

一次偶然看电视时,节目中提到这套书《希利尔人文启蒙系列》,就买来送给我做生日礼物,可当收到书时我也心动了,拿到书,细细研读后,惊叹不已:真想不到历史地理和艺术还能这样写!这该是一位多么有趣多么有爱心的老师啊,惟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贴心、如此鲜活的书来。

特别是艺术史这本书的文字让人感觉既有味道,又通透,开篇时回忆人们小时候在课桌上所做的'事情,让人感觉门口开得极宽大,读者极易进入。另外书中对艺术的观点令人始料未及,按书中的观点,艺术的范畴是很广泛的,人们小时候随手所绘,随手所作,即为艺术,初想时,有违平时的看法,人们把艺术称为殿堂,实是高高在上,但细细想来,艺术确实不应该像人们想象当中那样门庭森严,依照希利尔的观点,其实人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孩提时随手所绘,即为画作,随手所捏,即为雕塑,道不远人,艺术也是如此啊!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四

《塔莎的传家宝》一书是美国作者托娃·马丁,他还写过《玛莎的花园》、《玛莎的世界》、《玛莎的圣诞节》......

这本书带我们一同走进了玛莎奶奶的家,欣赏她的手工作品。塔莎奶奶是一位非常爱制作东西的老人家,她不仅爱做东西,还爱护树木、保护动物……塔莎奶奶也非常喜欢制作花朵,她有的时候用花朵做花环,有的时候绘画花朵,她把花朵当作‘模特’,当然她有时还会把花做成干花,挂在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

当塔莎奶奶开始制作蜡烛或者其他事情时,她总是做得大张旗鼓。他目标通常是一天只做500蜡烛,当塔莎奶奶做好不少于500个蜡烛芯时,将它们分别记在四英寸的树苗上,拿到屋外后在水中当他们一根根被浸成棍状,挂在木架上,让蜡烛冷却更坚硬一些,再用手指撑着蜡烛芯,让每一根蜡烛都保持笔直,这时候之前记得硬结就发挥作用了,就这样蜡烛制作成功了。

塔莎奶奶还会做很多事,她会饲养很多动物,制作肥皂和蜡烛,还会染羊毛……塔莎奶奶会做的事就是讲一天也讲不完,她会在一针一线中,享受手作的甜蜜和温暖;会在一笔一划中,汲取绘画的灵感;她会在一眼一目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妙。

世界竟然的如此美好,能用双手创造一切,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双手创造世界的话,那世界就不再发生战争,不再发生那些悲惨的故事。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五

关于“领导”的定义在西方现代领导理论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但共性的地方就是领导离不开领导自己和自己领导的人,也离不开组织目标。我认为,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相当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90年代又倍受重视并取得更新发展的领导特质理论,通过分析历史上很多卓越的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取向,总结出了很多领导人具备的共同特点,并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有很多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改变和培养的。尽管这一理论对后天因素和情景因素对人格、气质的影响力缺乏重视,但我从中体会到每个人所具备的特质不同将决定一个人所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质,更好地为公司服务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对《现代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懂得了领导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地创新。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六

今天看了林语堂的《说话的艺术》的上半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教我们怎么与人交谈的,下半部分主要是教我们怎样演讲的。由于个人爱好,我想下部分我是看不下去的了,所以我写的都是有关上部分的感想。

图书馆里面有太多关于怎么说话的书了,而我在众多书中挑选了林语堂写的这本,虽然名字不吸引人,但是内容还是很可取的。

其实话说回来,说话还真是一门艺术啊。它并不比写作容易,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它不像做文章一样可以千改万改,说错了的话是没办法收回来的说话的艺术读后感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避免争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觉得对方错了,而自己对了。或许我们认为对的事物就是真理,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却应该承认对方是正确的,只为了给对方留面子,毕竟我们都不喜欢不欢而散啊。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又必须认定真理,这时候,我们可以委婉地向对方说明,以我的习惯与理解我会说:“可能是这样吧,但是我的理解是这样,不知道对不对。”反正尽量做到给对方台阶下。()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或者是我们需要从与某人的交谈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投其所好,引出对方的话题,这样我们才能进行一次愉快的交谈。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大概不仅仅是说话的艺术了,而是做人的艺术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加乐观更加礼貌更加有修养,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喜欢你,这就是做人的艺术啊!

民间艺术读后感篇七

19世纪实证论批评家圣佩韦等人重视对作家的研究,发展到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符号学重视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研究,直到20十几下半叶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相继出现。

接受美学,诞生于60s末70s初的德国,迅速在世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接受美学主张: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收过程。

主要理论:

(1)姚斯的“期待视野”: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要求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应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其原有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又不能过分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陌生的状态,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接受(先锋派艺术作品曲高和寡的原因)。

(2)伊赛尔的“空白”:指文本中未写出来的部分,只是文本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因此,任何文学文本本身都是一个“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填补“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英国学者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的艺术也是如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