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 六千里寻母记读后感(优质5篇)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 六千里寻母记读后感(优质5篇)

ID:4304122

时间:2023-10-07 12:09:19

上传者:MJ笔神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 六千里寻母记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很多感人的爱的故事。今天我读了“六千里寻母记”一文,文中所写发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家庭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主人公之一――――――马克的母亲。为了生活,为了全家人的温饱,这位勇敢的母亲只能离开他热爱着的家人,尤其是她十八岁和十三岁的两个儿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上流绅士家里做女佣。

在离别的日子里,这一家人无时不刻被思念煎熬着。过了一年多,母亲在最后一封信中说身体略有不适后就再也没有音讯。全家人都着急了!

主人公之二―――――――小儿子马克。在心急如焚之时,十三岁的小儿子马克毅然走上了六千里寻母之路。马克在父亲的担忧中背着行李独自离开了家乡。

“就算是再航行几次也没有关系,哪怕要徒步走成百上千里路,也一定要找到母亲,就算死也要死在她脚下!”马克表现出了他找寻母亲顽强的信念。

最后的结局令人感叹,令人振奋。筋疲力尽、双脚打满血泡的马克和重病难医、生命垂危的母亲重逢了!这是一次爱的重逢。重逢使这个十三岁的孩子热血沸腾,重逢使拒绝手术的母亲重拾生命的希望。他心灵上的创伤、双脚上的病痛以及母亲的病痛肯定能得到医治,他们一家人又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救活你母亲的'不是我,而是你啊!”母亲的主治医生这发自肺腑的语言为这篇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亲情,人世间最醇真浓厚的情;母爱,人世间最宝贵无私的爱!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篇二

《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只身一人去寻找远在天边的母亲,在路上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而不动摇寻母决心,终于找到了自已亲爱的母亲的故事,我看后,心情即高兴又惭愧。我高兴“好人总有好报”,惭愧自已对母亲的种种态度和行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不愁吃,不愁穿,爸爸、妈妈又非常的疼爱我。在我第一次接触学习,第一次开始步入知识的殿堂的时候,我退却了,我害怕了,有可能是那时候年少,不懂事,习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学习,我根本没有兴趣。但是每位家长都一样,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我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当时很恨他们,恨他们剥夺了我玩的权利,玩的自由,于是,我做出了本不该有的举动――动手打了母亲。

这件事我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弟弟正在一块玩积木,正玩得高兴时,妈妈催促我该上学了。当时,我很不情愿,嚷着不要上学,可妈妈硬把我推到了门外,我真的生气了,随手打了妈妈一下,不好,妈妈要还手了,我心里这样想着。但是,妈妈的行为与我想的却完全相反。她微笑地走过来,弯下腰,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地那么平坦,一个人,总要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之后,才能攀上胜利的高峰。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的吗?‘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孩子你要明白,学习就是人生中的一个大困难,你首先要把它给解决掉,才能够迎接后面的困难,才能做最终的胜利者。孩子,我相信你能行的,你以后不要再耍小孩子气了,好吗?”我听了这些话,虽然一知半解,但是那一知半解的意思足以激起了我对学习的.兴趣,更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理解。经过这件事后,我更重视那份来之不易的亲情了。

其实,书中主人公恩里科的父亲和我的父母亲都一样,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小就开始教孩子怎样做人,看了这本书,让我读懂了父母的心,也让我更懂事了。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是一个小书迷,我忠心地希望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书出版,希望每一本好书都伴随着每一个少年快乐成长!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当中的《万里寻母》的故事。

故事讲了热那亚一位母亲为了还债,去遥远的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做女佣。两年都杳无音讯,她十三岁的小儿子玛尔可准备去找母亲。他先后去了三个城市,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土库曼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母亲,母亲被救活了,是玛尔可的勇敢救活了他的母亲。

我也被玛尔可的孝心所感动了。上次妈妈生病时,我帮妈妈洗碗,我要做一个勇敢、懂事、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文档为doc格式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篇四

《六千里寻母》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名叫马可的十三岁男孩儿为了寻找在美洲杳无音讯的母亲,踏上了寻母之征,一路上他受尽了陌生人的欺辱,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也遭到过多次的冷水泼头。最终,马可找到了母亲,可他的母亲已经生命垂危了,还想拒绝手术,但因为马可的到来让她有了与疾病对抗的信心,决定接受手术,被救活了。

我的体会是:如果我是马可,我也会不辞辛苦地寻找母亲,六千里它算个啥?只要能找到母亲,一万两千里我也不怕。

我感受到了马可的孝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故事中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也值得我么学习。

生活中像马可这样的人有很多,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为家人和社会努力的,他们虽然不是和马可一样寻找母亲,但他们和马可一样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

我们家也有一次“寻亲”。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了,我在前面跑,奶奶在后面跟着,我跑了一会,回头一看,奶奶却不见了,这下我可着急了。突然,我想起了爸爸告诉我的:如果走失了,快去找保安或警察。想到这,我马上往保安室跑,我在保安室里坐卧不安,心急火燎一样着急,可又不能出去找奶奶。因为,两个人如果相互找的话,两个人可能会分开得越来越远。最后,我在监控里看见了奶奶,我立刻不紧张了、很激动,然后跑了出去,和奶奶一起手拉着手回家了,我们有惊无险。

爱的教育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篇五

夕阳西下,我合上了书。回味着文中的小主人公马儿可那挫折的经历,不禁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故事中十三岁的马儿可经过不停的努力,终于在万里以外的图库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母亲。

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我们的眼中还需要让大人看管,可是他却独自一人坐了27天船,漂洋过海,穿过荒无人烟的森林,徒步翻越了无数座大山,转折了8个地方,几次病倒了又坚强的站起来。当我读到:他用拳头击着舵,暗下决心说:“我太软弱了!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母亲,死也要死在母亲身边!”我的眼角不由地湿润了。

这是怎样的经历啊!他的双脚磨出了血泡,血泡又被磨破了,他经常又累又饿倒在路边,小偷偷走了他的钱,他身无分文,就是讨饭也不放弃,没有钱,为了赶路,他就去给车主当佣人,一路上受尽了脚夫们的打骂孽待,几乎没有睡过觉,要不是车主的鼓励,他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

小马儿可为了找妈妈去跑这么远的路,而我有时却不愿妈妈干一点家务活,为妈妈减轻负担。相比小马儿可,我是多么的惭愧啊!十三岁的马可尔多么顽强,多么勇敢啊!他的毅力远远超过了大人!真令人佩服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