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

最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

ID:4308675

时间:2023-10-07 13:12:50

上传者:紫衣梦 最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篇一

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予的书籍《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书很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从毕业到现在从教四年,自认为在教学中算勤奋,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拜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以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主要包含着语文知识能力与文学人文素养两大方面。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在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依据它属于的范畴,有针对性地选择,要适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接轨。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其发挥例子应有的功能。确定目标后要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抓住了这一点,才算真正地把握了文本。

“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必须删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实质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环节。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把握好年龄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习作教学要明确指导的重点,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教学;习作教学中,评价、修改与指导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方法规律。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只有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像“语文课”。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篇二

读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知识就是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语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言文字的内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篇三

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我陷入了沉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方向的转变,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而要将它当成一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俨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思想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渗透,技能形成。细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助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理解和积累的“内化”与“言语实践”的外化过程。而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止步于语言的理解和积累,处于语言的“内化”阶段,只是完成了“语言的输入”。而要实现“语言的输出”离不开“言语实践”这一途径。在“教语文”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课文课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言语策略”,锻炼“言语能力”,习得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器”“练兵场”。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思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在“教课文”,了解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它凸显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篇四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篇五

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每个语言训练环节都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为学生最终理解课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这势必要求从整体感知课文来着眼选择语言训练点,否则就有可能会不恰当的将部分内容的训练功能放大,从而将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进行。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每个部分都有适当的定位列次而构成一篇圆满文字。课文各部分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也应在文章中统摄下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在中心下的位列来确定的。例如《李时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

1、“完善”一词,为什么换成完整行不行?

2、为什么说旧的药物书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点?

3、你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纲目》是部完善的药物书?(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每种都有图。)

4、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出这样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这个训练点设计由“完善”一次入手,扩展到句、到节,再辐射到全篇课文,由点到面,紧扣编写《本草纲目》这一中心,把课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内在联系融为一体。

二、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来源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

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训练必然涉及到语言知识。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应考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些感性认识,经过迁移内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例如苏教版第七册《九色鹿》中调达受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后来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皇榜后却把九色鹿的踪迹向国王告密,这样的行为课文里哪个词语可以概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样的行为和课文里哪个成语意义相反?(“知恩图报”)这样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容易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表示此类行为的词语的总结、概括、积累与运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