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书评读后感(优秀8篇)

2023年书评读后感(优秀8篇)

ID:4310822

时间:2023-10-07 13:40:16

上传者:ZS文王 2023年书评读后感(优秀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书评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虽然难啃但值得所有女性捧读的书!

就在我深感困惑时,我在一个女人那里找到了答案。我没有去搞拉拉……只是读了她(波伏娃)写的书——被称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

试读《第二性》,我就感到它很不好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论文集,总字数60多万,严肃且厚重,使无数读者迷失于其丰沛的内容,又深感每个细节都不可或缺。

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关于女人的一切,论证严谨,考据详尽,让我读着读着就想停下来重读一次经典语句,然后跪下感慨一声:太渊博,太深刻了。

除了波伏娃,从来没有人对女性进行过如此系统的论述,她使我感到:我从来都不了解自己。

这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但这是女人们不该错过的书,它使我对性别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

波伏娃的知识储备太浩瀚了,她对女性的审视也远跳出自身的女性身份。我会一遍一遍重读这本书。我也把它推荐给真正对女性感到好奇,愿意一点点攻克它的人。

书评读后感篇二

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着,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

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那么如此说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爱情,是真正的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幸灾乐祸之后,就剩下独自悔过了,呵呵,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

书评读后感篇三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很多好书,最令我刻骨铭心的就要数那本《红楼梦》了。为什么?因为它既令我对这本书回味无穷,让我想再坐下来细细品味一下这本充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书。

书中,贾府可是鼎鼎有名的大府,贾府中除贾母外,权势最大的就要数那泼辣张狂伶牙俐齿,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熙凤了。贾府的上上下下,那熙凤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林黛玉,她是贾母的小女儿贾敏与林如海的女儿,他的个性孤高自诩,目下无尘;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她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叫人喜欢也不是。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穿得彩绣辉煌。她恍若神妃仙子,而且与其他丫头们都不同。王熙凤一说话,就分量十足,怪不得大家都叫他“风辣子”呢。那王熙凤一见了林黛玉,就问长问短的,又问年纪,又问学历;又问病情,又问她习不习惯。来得时间长了,贾母便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母,又听了贾赦的传话,王熙凤还领着那黛玉参观了贾府上下。

不久,林黛玉就来到薛姨妈哪儿,碰巧贾宝玉也在,在后来,她们便在一起饮酒谈笑,一起玩耍了。

这回林黛玉来到了贾府,就很快认识了新环境,也就不再太过想家了。

书评读后感篇四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书评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史记》的书。这本书笔触细腻,能引人入胜,是一本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极高的鸿篇巨制。《史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体例想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高祖本纪》。高汉祖刘邦为人仁厚爱人,喜欢施与,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得大度,他几次看相,人家都说他有贵人之相。

后来称帝后,善用良臣,巧用计谋,打败项羽,终于建立了汉王朝。这件历史事件让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多听别人的意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管鲍之交》的故事令我大有感悟。主要讲了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有交往,两人曾一起做生意。后来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管仲跟随公子纠,小白继位后,鲍叔牙推荐管仲来代替自己,管仲当了相国,鲍叔牙的职位一直在管仲之下。

我觉得鲍叔牙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他本为相国,权利至高无上,可他不贪图名利,觉得管仲有能力便推荐。《史记》这本书人物立体,情节生动,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书评读后感篇六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史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书评读后感篇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读着文中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历程,这让我想起第一次送小女去幼儿园,她的脸上虽挂着泪珠,但却是那么懂事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大哭大闹,老师拉她进教室时,她一直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也眼眶湿润地目送着她,不得不鼓励她向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的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是多少孩子与父母的心声?作者将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内心的那种不舍,痛楚与万般的语言只能用夺眶而出的泪水表达,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让人为之动容。

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一只雏鹰,他的翅膀会一天天的变硬,总有一天,会飞出我们的视线,而我们只能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给他真诚而美好的祝福,惟愿他前进的道路上铺满花香,更充满阳光。

人这一辈子,不光是父女母子,亲人之间的情缘,都在不断地目送,渐行渐远,蓦然回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片空虚与寂寞罢了。

读《胭脂》这篇,也让我很受感动:“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一片一片慢慢上,每片指甲上两层……”多么孝顺的女儿,多么贴心的小棉袄!这静默无言的举动,却表达了最深沉的爱。面对连女儿都不认得,无法用语言交谈的老母亲,女儿用另一种相处方式:认真而细致地“摆布”胭脂阵来哄母亲开心,将母亲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都涂完,又拉着母亲在镜子前化妆,这种女儿对母亲的宠爱,多像一个母亲对幼小的孩子的宠爱!这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最好的回报!

牵挂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永远的“保鲜剂”,“这些是牵挂你的人慷慨赠予你的时光和情感”,那种“想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真挚情感,是多么难能可贵!当读着作者临上飞机前给朋友打电话,让帮忙收拾家,那种口气不像是跟朋友说话,倒像是在叮嘱自己的亲人,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那种如姐妹般毫无掩饰的率真,裹挟着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珍惜的温情,这亦或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纯真友谊。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素,贴近生活,作品所描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题材似乎俯拾皆是,看似像拉家常,娓娓道来,但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把人性的美跃然纸上,毫无矫揉造作之意。文章以“情”和“爱”作为主线,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处处洋溢着真情实感,像一坛醇香的美酒,醉了读者。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我们都无法做到永远陪伴左右:“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这是一种无奈的目送,也揪着心在慢慢地往前挪,“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田静玮)

书评读后感篇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经羞于承认自己爱慕过你。

读书时在外面兼职,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娘炮”的男同事,说起话来捏着嗓子,走起路来风摆弱柳,人送外号“贾宝玉”。开始还只是背地里叫叫,后来发展到,只要该男同事一出现,众女就会用甜得发腻的声音叫他:“宝哥哥!”他倒是无所谓,“哎”的一声应得云淡风轻,我听在耳里,暗自捏起了一只小拳头,心里有个声音呼之欲出:宝哥哥,他也配!

宝哥哥,曾经是这世上最温柔可亲的名字。在八十年代,一部电视剧《红楼梦》红遍街头巷尾,让这个名字从才子佳人的案头书中,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初次见到这个名字的主人,我还只有七岁。那时邻居家有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屏幕小小的,信号不太稳定时动不动就是满屏的雪花,就是在这台电视机中,我见到了你,还有林妹妹。在电视里,林妹妹老是和你怄气,动不动撂下你就走,你追在她身后,一叠声地直唤:“好妹妹,好妹妹,可别气坏了身子。”

我那时太小,不懂林妹妹为何这般爱赌气,所以不喜欢她,认为她太小心眼了。但我还是爱看她和你生气的场景,只为了听那一句句“好妹妹”,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将妹妹叫得如此好听,那样温柔的声音,就算心肠再硬的人听了心里也会变得软绵绵的吧。难怪你再三惹林妹妹生气,她还是放不下你。

偶尔你们也不吵架,有一次,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你坐在桃花树下的大石头上读书,这时林妹妹荷着花锄过来了,伴着你肩并肩坐下,一同默默地低头读书。春风吹得落英缤纷,桃花簌簌地落了你们一身,你们的脚下,是流水潺潺。电视机本来是黑白的,那一瞬间,我眼中的世界却忽然鲜活起来,流水是淡绿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你身上的蟒袍,是大红色的。

在没有懂得什么叫做缠绵之前,我早已经领略过缠绵的滋味,从你和林妹妹的故事。

七岁的我连“贾”字都不会写,只会翻来覆去在旧台历上写“假宝玉”三个字,惹得姑姑姑父一顿嗤笑。姑父问我是不是以后长大要嫁贾宝玉这样的男人,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是的。我还只有七岁,已经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人,他会和你一样笑容永远温熙、声音永远温和,我生气的时候,他会饱含柔情地叫我一千句“好妹妹”。

后来读了《红楼梦》的原著,我确定了你身上的衣服是大红色的,确定了你对林妹妹是一条心,确定了你如我想像中一样完美。不,还要完美。领略过你的柔情的人,不仅仅只有林妹妹,还包括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知道袭人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你就巴巴地为她留着。晴雯冬夜里穿着小衣起床,你忙不迭地为她暖手。

你的温柔纯粹出于天性,即使是对素不相识的女孩子,你也毫不吝惜这份柔情。看着龄官在那画“蔷”字,你一片好心去提醒人家,却浑忘了自己也在淋雨。刘姥姥信口开河胡诌了一个什么穿红衫子的姑娘,你就信以为真,大老远地想去一瞻芳华。你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即使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酒宴上,你脱口唱出的竟然是《红豆曲》那样精致伤感的曲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珍贵,在大多数人眼中,你只不过是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你为姐妹们操尽了心,姐妹们却笑你“无事忙”。幸好还有林妹妹懂你,所以只有她能和你共读《西厢》,只有她从不劝你热心功名。我相信黛玉临终之际并无遗恨,被你那样精美地爱过,这一生又怎称得上遗憾。

成年后我喜欢的每个男人都像你,不管是张国荣还是段誉。我以为全世界的女人都和我一样,渴望被精美地爱着。我以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温柔是男人最重要的特质。后来我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变得如此强硬如此冷酷容不下半点柔情,姑娘们爱硬汉爱浪子爱小开唯独不爱侠骨柔肠了,这样的年代,难怪你要被人弃之如敝屣,“贾宝玉”三个字甚至被误读成娘娘腔。

我一度也曾羞于提及自己深爱过你,这是一个盛产铿锵玫瑰的时代,连女人都修炼成了百炼钢,我又如何能够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只爱绕指柔?于是,我像个男人一样投奔于职场,像个男人一样蝇营狗苟狼奔豖突。我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得铜皮铁骨,可是,当我坐公交被五大三粗的硬汉们挤成一张纸时,当我工作上出了差错被男上司训斥得像一条狗时,当我和老公吵了架默默在床头抹眼泪时,我是多么怀念你。

我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幻想着能嫁给你一样的男人,但是我多么渴望,遇见的男人们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你身上的温柔。也许他们也有温柔的时分,在情人面前,在热恋尚未冷却时,他们谁都比不上你,你的温柔与生俱来,从不更改。

世上已无宝哥哥。

如今遍地都是贾琏、焦大,却再也容不下一个优雅精致的灵魂。你这样的男子,注定只能生长在温柔富贵乡里。红楼选秀里不乏俊俏男儿,但只是空得一副好皮囊,没有人能演出你与生俱来的温柔。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纵然是春风十里,都不如你。

贾宝玉的灵与肉

拙友有云:少女时代最不得看两人写的书,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二乃琼瑶全集。前者使人悲切莫名,后者则让人思之若狂。如能不看,再好不过。笔者少不更事还未能遇着这位奇友,听其诫言,于是早早看了琼瑶,更早早翻阅无数次《红楼梦》,境况如友人描述一般,看时且喜且悲,读后患得患失。这等情状在看到宝玉与黛玉俩俩龃龉,又见宁荣二府“呼喇喇似大厦倾”更得以现。可一旦追溯从前,再来一遍从前当初问我看是不看,我会斩钉截铁告诉你,看。

不看不得过。人若无心,无情,无想,无念,无欲,则是安渡过去了也无甚意义了。

红楼人物,各个生辉,只道是将些许名字一一念出,你就晓得这名字底下各自对称的人物性格,身份名目,如标签也似的,自不必我再多废唇舌将几人遑道。只先说那个“无才补天”忿而不平的“石头”但凡有了些不同寻常的精气,是舍不得凡世俗尘的诱惑,一定要挤进人道里流转一番的。《聊斋》书中的精怪,比比皆是如此。而三生石畔旧精魂,又自枉顾一切开了一枝绛珠仙草。好不好要侍者舍恩露,在五内郁结缠绵不尽之意。古人最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草结环,以报恩德。”好比白娘娘只为西湖来报恩,都是一派好心惹出一串悲情。批曰: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于是乎,黛玉嬴弱之躯,却满腹珍珠血泪,绛为血,珠是泪,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

我将所述,均不与后四十回有关,心存前八十回的念想,已足够花径露台走一遭。又因世人都解“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因而只重重列举此四女来小小的分析一下贾宝玉的灵肉分离。

众所周知,贾宝玉的性启蒙者是死有大蹊跷,身世迷离的秦可卿,曹先生的这股设局有何用意始终令人猜不透,古往今来的学者猜猜测测,并无统一见识。其时,宝玉至多不过舞勺之年,而曹先生通书涉及房事均以俭省笔墨,遮遮掩掩,婉转地一略而过。偶一不仔细,便还就不觉得他们真有些个什么了。当然细究之,宝玉同秦可卿不过梦中相授云雨,而与袭人却是真有其事。第六回章回目录直接点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合着而后还有“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脱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而后,袭人待宝玉更尽职,宝玉也待袭人不同于从前了。甲戌双行夹批在此,“伏下晴雯”。更能与后事对照,可见大不同也。

都说女子因爱而性,因性更爱,故此袭人对宝玉比从前更尽绵力一说足可信,而后若干“隔墙有耳”或以护宝玉之名实赶女侍之种种“罪状”,也因她与宝玉的这层爱欲关系更为人捉住把柄轻易不放。而这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花袭人,最后也并没有能依着这曾关系而最终得到宝玉实在的好处。我若不幸处于袭人的`位置上,我亦是不免要抱屈的,本就也仅仅指望能做个妾室或陪房丫头,竟终于抵不上一篇深情雕琢的《芙蓉女儿诔》,空做了那么多好性情的事儿,倒不如晴雯撕扇来的惹人旖旎之想。怨得了人,怨不了命。

鲁迅说,多所爱者,当大苦恼。有人问我红楼芸芸人物最爱是谁,我答黛玉。又追问我最厌恶是何者,我则无论如何答不上来。我是自都喜欢着的,其中大人好人圣人抑或小人坏人乃至不是人,我都想能怀抱于他们,生出更多些臂膀能包容得进他们,即使是宝钗,我若他年生逢于她,也是不能不爱的呀。也只有她能配得起国色天香的牡丹,也只有她能令聪敏的黛玉都对她俯首帖耳,也只有她将公共关系做到了极致,你道她是假,她也是假的如此浑然天成。与其说是后天练就的功力,不如说是环境赐予她的这种个性。与她相辅相成到了完美,便脱成化为了她这样一个人。而宝玉,不过是个孩子家的人儿,即便能多几个心懂些不同于常人的仁人爱物,也不过是一干书里看过来的东西,这种禅经诗词之说在宝钗雪白膀子面前立马被击毙无疑。正不是那一段“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所描述:“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你难道看了此处要怪责宝玉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吗?但凡是正常男子,看到如此佳人在前,也是要不由得动心一动的,何况“混世魔王”贾宝玉?往往是要多了,才失相对也多,放任他也有偶动邪念于其他貌美女子身上,才是个“真人”呀。

天可怜见,最爱还是黛玉。爱她怜她则有爱怜自己之故,女子往往觉将自己幻做书里的人去一道体尝,便如是看完之后,不能分辨真假,混淆了现世与那世,此时与当时。宝玉与黛玉之爱应是从头至尾自知的,自知之中又涵盖了种种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以至于两人有这样的对话,“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我每每看到这里,心都是要急碎急碎的,总按捺不住自己,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问明白宝玉,究竟懂了黛玉的心思没有。还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黛玉有什么不放心,她打从第一眼见到你起,吃吃睡睡玩玩同住同乐,还有什么能不明白你的?只有你常还会留恋于贪吃丫鬟嘴上的胭脂,惹这个姐姐,那个妹妹的。我不管你有多少个姐妹,只我于你是不同的便就好了呀。话是多说无益,你又是常控制不了自个儿的,我但求一个“绝对”,这种“绝对”有你也是没有你的。宝玉那么欢喜黛玉,还是不及黛玉更懂得宝玉。可男女之间不正是这样的吗?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而了解的往往又是女人更多些,男人不是不了解,真是胸怀鸿鹄之志,也就懒怠去了解女人的心思了。

宝玉对情对性自有他自己的一番分寸,许是他自己也不能解释是为什么。就像为什么对林黛玉只有情而无欲,双双躺在一张床上都如卧镜台;相反对宝钗的一股且敬且喜,却还生出对肉体的遐思来?而众丫头,他或对谁好惹谁招谁,种种行径又对晴雯不同,这两人在一起即是温情,也是磊落的温情,不带一丝一毫浊念的。更不说袭人,他是惯了有这个人,而并不心爱这个人。

昆德拉是大师,他下笔就成就了一个灵与肉分割,轻与重融合的世界。但他比起曹先生来就显得“直白”多了,他一径告诉你了不能承受之轻,不似贾宝玉的灵与肉显然要你通过那么多事件的表象去冥思苦想的。这想的过程更值得人们去尝试和体验,任何以字句剥夺了各人去思考的小说都还不够好。现代人走的飞快,灵魂拉在后头,就是缺了这些“想”,这些“执念”,所越不能通晓彼此。

常人总说,爱是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我则不大赞成,愈求灵肉合一的往往是女人,因她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和积年累月的世俗礼教,教她们定要追求这种“统一”,若不如此,也不会有那么多贞洁牌坊。于是很觉得这是一句女人们顶好的借口。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又有谁能证明爱必定要是有肉则灵的呢?但凡像宝玉此类人,情就是情,欲就是欲,分的一清二楚,倒也是明白人呀。却怕很多人假借爱之名义施肉欲之实,才更令人作恶。女人往往分不太清感情是否跟着身体走,则这对于男人而言,却是天生可以分割的。于是,这种不同就造就了宝玉的“分心”,黛玉的“不安心”。也许,世情本如此。我们解释的只不过是一干“本如此”的情性罢了。

一阅红楼终身误。终身误的不止以此为生的红学家,还有那么许多文学家们,点滴字句都能隐现红楼,当然还有吾等读者,中毒日深不可戒之。越往里究其所以,越觉得不懂。关于红楼种种,世代均不能说尽,况我寥寥数笔就想解释情与性,爱与肉,又是何其流于仓促。只要不是曹雪芹从棺材里跳出来,我们穷尽此生此世也永远弄不清的了。虽一夜苦苦熬成,翻看之中,还嫌大不够,只当博君贻笑之。尽管如此,我也只好同晴雯补裘最后道那么一句,写虽写了,到底不成,我也再不能了。

红学家吴玲女士莅临晋宁举办“《红楼梦》知识讲座”

9月22日上午,由晋宁县委老干部局、晋宁县老年大学和晋宁县老干部诗词协会共同举办的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知识讲座,在晋宁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一楼会议室开讲。

讲座有幸邀请到了红学家、云南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吴玲女士主讲。吴玲会长作了题为“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的讲座。吴会长观点独到,认为《红楼梦》的写作诉求是要求婚姻自主,要求女人参政议政;《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一个笔名,作者是七位女性。作者中,有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的女诗人王采薇、钱孟钿,其中之一是晋宁县下石美村“才高天下”李因培之女李含章,李含章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为贾探春。吴会长说:“《红楼梦》是一部女人的伤心血泪史,一部女权主义的宣言书。”

吴会长的讲课,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为建设“文化晋宁”,更好地学习国学知识,全县十二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的代表117人到场听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