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游读后感(精选6篇)

最新西游读后感(精选6篇)

ID:4315572

时间:2023-10-07 14:49:45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西游读后感(精选6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读后感篇一

西游记是一本长篇神魔大战的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的情节生动,人物的刻画和场面的描写活灵活现,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屏住呼吸,一气呵成看完。也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学以及我的朋友。

唐僧是一位佛教徒,大怀慈悲,认为这个世上只有善,没有恶,孙悟空斩妖除魔,却被唐增误解。

孙悟空机智聪明,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让神仙见了头痛,妖魔见了心惊胆战的一位人物。

猪八戒虽然贪财好色,但也开朗乐观。在保护唐僧的路上也立了不少功劳。

沙和尚憨厚老实,团结兄弟保护师傅上西天取得真经。

他们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坚持,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你才能攀上你理想的高峰。师徒四人的团结协作、铲除妖魔的精神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西游读后感篇二

《西游记》是一本讽刺明末社会的书。

这本书讲的是唐生师徒打怪升级的故事。哦,不!是孙悟空打怪升级的故事,那三个人怎么不说他们呢、是因为他们不打呀,唐僧说是有德高僧,真是!唐僧看美女活活两小时。

还有那头猪,会是会,但是佩奇都比他强,没事就弄孙猴子,有事也求孙猴子,本事虽然不行,可是脸皮都能当原子弹了!

还有沙僧,他有什么勤劳啊,他只是一个牵马的。

可是孙悟空他没有报复这三个人,一直去救他们,但那三个人不知道,有的还捉弄他,可孙悟空一直保护他们,他真棒!

我觉得读这本书对我很有价值!

西游读后感篇三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让人心静,读书能让人变得智慧,读书能让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已经把西游记这本书读了第七遍了。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作家吴承恩,吴承恩用它的神笔描绘了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有趣的故事。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他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那就让我给你们先来讲讲他们的人物性格吧,首先肯定就是说孙悟空了,孙悟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有个性,有金箍棒。再就是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性格温和。沙和尚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唐僧的话,英雄无畏、坚韧不拔、执着。

这四个人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孙悟空了,孙悟空非常的酷,有72变,还有随时都能变的金箍棒。要是说谁有爱心就是唐僧了。

人物性格说完了,那就让我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吧,师徒四人经过81难才得到了真经,走时菩萨发现才80,然后又派人制作了一难,九九八十一难。才取经成功。他们取经成功,靠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永不退缩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取经的一路上,孙悟空打死了许多妖怪,可师傅偏偏说他是在害人,就这样活生生害死了许多好人,师傅说。唐僧看着看不下去了,就把它出佛祖,可有一次遇到了困难,孙悟空马上赶来救了唐僧,后来唐僧冤枉了孙悟空,他总知道了,原来你那些人都是妖怪啊。

读完这本书,我也得到许多启示。但总而言之,只有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像孙悟空一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大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会成功。一句话,要想办成大事,必须团结一致,坚持不懈,才会取得成功。

西游读后感篇四

《西游记》,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的名著书籍!

大约很小的时候,具体也记不清是几岁了。当我第一次翻开文言文版的《西游记》时,虽然看不懂书上的文字和意思,但是我第一次被孙悟空无边的法力和大闹天空的神通所感染!心里想:“要是我也能有齐天大圣的法力,那我就不用怕坏蛋了!”于是天天缠着妈妈要买“金箍棒”。现在回想起来,不觉会然一笑。

等到大一点的时候,我接触的是少儿版的《西游记》。这是我关心的是每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我不有发现:“我不再喜欢孙悟空,而是喜欢一切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沙僧。我觉得他像极了我。不管何时何地,它都能帮师兄们解除误会。”

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是如此的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我想,当我68岁、80岁、90岁(但愿可以)到时候,不知又会读出怎样的故事和深长。

有时,我会自己幻想成一个“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歌曲,一遍遍的表演着“猴王出世”。那是我曾经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回到现在,我已经14岁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文言文版的《西游记》。这一次我才读懂了什么叫真正的《西游记》。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打打杀杀。而是情感的纠结——猪八戒对月宫嫦娥的思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的犹豫和沙僧为师兄们调解矛盾的诚恳等等!

不知到何时,我还能读出“新”的《西游记》!

西游读后感篇五

看完了《玄奘西游记》,再一次看到了真真实实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而不是吴承恩笔下那个去西天取经的笨笨的唐三藏,颇有些感概。

玄奘十三岁皈依佛门,二十八岁只身一个远赴西天求法,经过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求得真经返回祖国。十九年的留学生涯,十九年的译经弘法,玄奘终成正果,安然地去了自己一生所向往弥勒佛净土。

玄奘的一生,可谓是取经译经的一生,也是求道弘法的一生,他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大智大勇,在一个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取得了难以想象的伟业。作为一个僧人,它完成了一个僧人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在他的求法过程中,由于他的聪慧和勤学,他在印度和中国都达到了专业的顶峰。无论是民众和国王都以能见玄奘为荣,以能请他讲法为幸,在印度的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对玄奘的尊崇就说明了这点。而那烂陀寺更是以外国留学生身份的玄奘代表本寺进行辨经,多次击退小乘佛教和外道的挑战,玄奘俨然成为了那烂陀寺的一个品牌。

在中国,玄奘得到的荣誉和待遇就更高了,唐王一直关心着他,关注着他的译经工作,并给予他的工作极大的支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神圣而正气的灵魂里,求经弘法的目的是主要的,其方法和手段则是可以通融的,他并没有表现出像人们对圣人要求的那种通明。为了求法,他可以偷渡出境;为了博得国王的高兴,他可以按他的要求做国王喜欢的事,说国王喜欢呼的话;为了译经工作能够得到开展,他可以住去唐皇身边,随时听候差遣;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也不惜打击的排挤不同意见者......

可以说为了真知,他舍弃了自身。

季羡林先生对玄奘的评价是中肯的: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事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由于他的关系,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季先生同时也指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是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

是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无损于他的伟大。他做人的方式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借鉴。因为他的目标的伟大的,其它的问题相比于这远大的目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为真理而牺牲的人是勇敢的,但为真理而忍辱负重活着的人才是伟大的!

我们重温一下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掷地有声的话吧: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往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玄奘这种舍身求法的人,当然也是中国的脊梁!

西游读后感篇六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找到了那本皮革外表、又厚又成了《西游记》,它再一次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再次沉迷其中。

这本书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整本书有满满的魔幻气息,每个故事生动好看,要说我最喜欢的情节,那肯定是“大闹天宫”了。

在整个情节中,孙悟空势不可挡,一路打到凌霄宝殿,真是大快人心。在这一刻,孙悟空就给了我武艺高超,不向强权者低头的印象。

作者将师徒四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孙悟空——火眼金睛,看透一切妖怪,武力高超;猪八戒——憨厚老实,却有些贪图女色,没有一点出家人的样子;沙和尚——一路上忠心耿耿,和孙悟空、猪八戒一起斩妖除魔,可是缺乏主见;唐僧——品格高尚,心地善良,可是非不分,一路上全得靠孙悟空,有时还会误会他,赶他走,所以他没给我什么好印象;白龙马——全程将唐僧驼到了西域,任劳任怨,一路忠心到底,值得咱们学习。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唐僧,坚持走完一万八千里,我可以坚持吗?孙悟空勇敢地打妖救人,但我有胆子吗?我们身上有着冲动、懦弱、懒惰……在成长路上,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何尝不像是取经的历程呢?有的人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最终圆满了;而有的人始终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最终一事无成,甚至中途退场。

我认为《西游记》是一本奇书,我相信,每个人读了它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