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朗读者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朗读者读后感(大全5篇)

ID:4319530

时间:2023-10-07 15:46:30

上传者:笔砚 最新朗读者读后感(大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朗读者读后感篇一

当看到我最喜爱的凯特・温丝莱特终于苦尽甘来捧得小金人,我知道和她一样,很多人的等待是有价值的。奥斯卡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尽管直到此刻,我还没有看《生死朗读》这部电影,但是我相信凯特的选择,正如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自从在《泰坦尼克》里看到这个当时过于丰满的美女之后,我就迷上她的美丽,但是同样美丽的是她的演技和她与众不同的眼光,与其她很多演过商业大片的知名女优不同,凯特一直以来坚持出演文艺片,以至于《泰坦尼克》之后她竟然没有一部像样的商业大片,以她这样的条件和资历可以说极为罕见,这样看来,她选择下嫁给山姆・文德斯(《美国丽人》导演)也不足为怪了。然而这样的才女数次提名奥斯卡每每铩羽而归,新世纪之后的奥斯卡一向青睐极具眼球牵引力和商业吸引力的美女(希拉里・斯万克算是个例外,毕竟实至名归),对于凯特这种坚持艺术创作的美女竟然数次视而不见,不可谓不恶劣矣。有意思的是每当戴上奥斯卡影后桂冠之后,一干票房美女居然立马成为票房毒药,同样也是新世纪颇为称奇的怪现象,好在凯特肯定不会受此影响,因为她本来就不是票房巨星。

虽然一直想看到《生死朗读》这部电影,只要看一看封面凯特和拉尔夫・费恩斯的样子,就不得不让人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是数次扫片都没有淘到,未免失望之极。于是决定要先找到这部小说先睹为快。

《生死朗读》的小说很短,我几乎用了半天就看完了,看完我得出一个结论,能够支撑我几乎一口气读完此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我一直是把汉娜当成是凯特的形象来读的,这样我看的时候才会如饮醇醪,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看,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而且读后会让人回味不已。

据说影片制片人最早是希望凯特来演,后来不知何故又改为妮可・基德曼,恰逢妮可身怀六甲,于是又改回凯特。看完全书,我直感谢妮可的那个小孩,因为她挽救了整部电影,其实妮可也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但是喜欢一个演员并不是说她演什么都是好的,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妮可出演那种神经质女人(如《小岛惊魂》)和惊艳美女(如《红磨坊》)自是形神俱备,但是汉娜这个形象对她来说显然不如凯特来得好。

整部小说的最大悬念就是汉娜为什么会数次误解男主人公,并且会在法庭上毅然承揽罪责,最后男主人公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是和他的朗读有关,这个谜团才被解开,小说的包袱的铺垫和抖露还是比较符合逻辑并有一定的吸引性。

小说对于男女主人公的性爱描写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这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所在,可能很多读者或者观众都会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或者情爱小说,想必抱以猎艳心理看待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想必这样的人也必定失望而归。

这不是一部讲述爱情或者说畸形爱情的小说,这部小说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部赎罪类别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爱情和赎罪都只是构成小说主体的一部分,但是显然还不是全部。

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精神救赎与理性思辨。毫无疑问,二战之后对于纳粹份子的清算在很长时间里构成了对那个时代回忆的标志性烙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纳粹被作为一个整体永久性的被钉在历史的审判台和耻辱柱上。

但是,人从来都是有着社会属性和个人特性的,这点无论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同博爱还是德国人严谨的哲学观里都得到承认的,只是这一普世原理在纳粹标志面前是否可以依然畅通无阻呢?我们已经有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在尝试法西斯主义下人性的检讨,但是对于那些被迫绑上纳粹战车的人,人们似乎还不愿意去审视其作为个体的特性,对于这部分人历史该如何去审判呢?显然,《生死朗读》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有着浅尝则止的意味,但比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蜻蜓点水又有了不小的进步。

整部小说在前半部行云流水的写作,使得读者对这段忘年恋产生无限遐想?试想谁在年轻时没有像迈克那样去对一个成年的成熟女性产生那样的遐想呢?这段文字写得貌似轻松,但是作者巧妙的设下了伏笔,等到笔锋突转的时候,读者才会发现很快将堕入一个不曾设想的深渊。前后半部的强烈反差使得整部作品带有极强的戏剧性,也使得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产生了莫大的悲剧效应。

不管怎样,我想汉娜都会宽恕他的。

朗读者读后感篇二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读后感篇三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近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读后感篇四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天气冷得让我直发抖,我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整个世界都阴沉沉的。

我生病一个星期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我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医院,心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害怕。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并不想浪费这个看书的好机会,所以就打开电子书,找到了我喜欢的《朗读者》阅读起来。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写的。第一位朗读者是一位演员,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们常常这样评价他,在靠墙的桌子边随便一坐,就是一台戏。濮存昕爷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给我们朗读的文章是《宗月大师》。在濮存昕爷爷小的时候曾是个残疾的孩子,他遇到过一个像宗月大师一样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一个叫容国戚的大夫,他给濮存昕爷爷做手术,才让濮存昕爷爷变得像正常人一样。后来濮存昕爷爷读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对宗月大师的感恩之情时,他就会想起容国戚大夫是第一个真正帮助自己改变命运的人。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别人帮助过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我是被别人帮助过的人,我也可以去帮助身边的人。

朗读者读后感篇五

小说前半部作者以回忆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汉娜相识,相爱,又分开的一段过往。比较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当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作了非常细腻的描述和分析。特别是有这么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很多遍。

“我不知道那儿来的那么大的勇气,会又一次去看施密茨太太。……这些就是我当时的冷静思考,从我的欲念出发,从道德上说我从没有这样深思熟虑过,终于找到了一条途径,从而使我的作孽之感也沉默下来,但是,这还不足以给我带来勇气。我于是又编造种种借口。”

可见米夏当时是知道他对汉娜是怀有欲念的,他也明确知道这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但是是道德并没能阻止他的行为,通过费心的思考,他反而在道德中找到了他必须要去见汉娜的理由。

“如果不去,倒反而是危险的,……所以,我去看她才是正理。她会举止正常,我也会正常举动,一切都会重新正常起来。”

名义上他是抱着想恢复正常的理由去见汉娜的,实际上他的内心是渴望着相反的东西。如果去见了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也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不去见当然肯定什么都不会发生,所以必须要去见,抱着不会发生什么的侥幸的理由,内心实际渴望的是发生点什么。

所以作者又写到“思想和行动要么一致,要么分离。我是这么想的,……在我生命的流程当中,有的事情不做决定,却去这么做了;有的事情做过决定,却不去那么做,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如果真出了事情的话,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牵扯到行动。……我并不是说思考问题和做出决定对于行为没有影响。但是,行为所实施的,却并不简单地就是事先所想到的和决定的。行为有自己的来历”。

那么行为的来历是什么?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内部原因,是动机的力量推动着有机体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理论上任何的行为都是有其动机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动机是行为的真正原因,去做一个行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只有真正的原因才能叫做动机,其他的理由都是为动机服务让行动得以实施的借口。

然而,真正的动机大都是被隐藏的,人们出于种种原因,或高尚,或卑鄙,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守口如瓶。有限而肤浅的表面和行为就好比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动机则隐藏在海面之下。所以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精华在于“动机”,在于知道“做什么”背后的“为什么”。

当米夏坐在法庭聆听汉娜被审判的过程时,汉娜的种种奇怪举动,勾起了他的疑问,他心中突然得到了一个答案,一刹那往事涌现,汉娜和他在一起时的种种奇怪行为都得了合理的解释。她为什么让他为她朗读,为什么让他一个人去安排旅行的行程,为什么没看到他留的字条而与他争吵等等。这么多复杂的行为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动机,那就是汉娜不会认字,并且她在极力掩饰这个秘密。时至今日,汉娜依然在守口如瓶,甚至为了这个秘密,拒绝法庭查验笔迹的要求,承认自己没做过的事,即使为此她将会被判处比别人重的多的刑罚。

在明白了汉娜的秘密之后,米夏的行为就显得十分的耐人寻味。他完全可以公布这个秘密,去拯救汉娜。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当然他也在内心挣扎过,他不去的理由是认为不公布秘密是汉娜自己的选择,他要尊重汉娜的选择。但这明显是个愚蠢的选择,他可以救她,即使不是为了救她,还原事实的真相,让判决能够公正,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考量。米夏依然犹豫不决,为此他去求助了他的父亲(电影中是他的老师),长者告诉他,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是不错,但当事人可能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选择的重要性,你可以当面告之厉害,并让她在再做决定,如果当事人依然如此选择,你当尊重内心的选择。

米夏预约了和汉娜会面,在看守所外,米夏焦灼不安,或许是不敢面对曾经深爱的女人如今憔悴苍老的容颜,或许是害怕如果汉娜改变主意,那样他和汉娜曾在一起的秘密也将被公布,或许是不想为了帮汉娜洗脱罪名而被舆论和大众谴责,被同学们看不起,或许……哪个是米夏的真正动机,我们无从知晓。但是米夏最终选择了不去。如果不去肯定什么都不会发生,如果去了肯定就会发生什么。

“有的事情不做决定,却去这么做了;有的事情做过决定,却不去那么做,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从小说中我们看出,米夏是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内心总是在彷徨挣扎,天人交战。他的所行和他的所想经常是不一致的。米夏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他都非常清楚,所以他的行为也都受这些因素牵制,但是当他真正欲行或不行某事的时候,即使和道德良知有冲突,他依然会在道德中寻些借口去行欲行之事。在这里道德反而成了其掩饰隐秘动机的遮羞布。这让我想起了所谓的伪君子,伪君子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仁义道德只是他们的工具,让他们打着光明正大的旗帜,行的却是内心肮脏龌蹉之事。

汉娜的性格与米夏恰好相反,汉娜做起事来干脆果断,经常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做了,内心很少会纠结和徘徊。米夏当初为汉娜所吸引,也许就是因为喜欢汉娜的这种气质。

“我至今还记得,要说起她的身段、姿态和举止,……那情景更像是她在向自己身体内部收敛进去,任其独自行事,以一种安详稳重的韵律行事,并且不受她头脑中任何命令的干扰,也就完全忘却了这纷扰的外部世界。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风格,原来就蕴涵在她的姿态和举止当中。”

汉娜的行为都是非常果敢的。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她可以不断的更换工作,可以不告而别的离开米夏,可以在法庭上承认不属于自己的罪行,即使被判了无期徒刑也无怨无悔,甚至连她最后的自杀也那么的毅然决然。无疑汉娜是个真性情的人,也许是因为不识字,没受过太多的教化,她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会控制它,她不管不顾的从背后抱住小她十多岁的米夏,她听米夏为她朗读时的嬉笑怒骂,她和米夏单车郊游时的幸福表情以及她在法庭上与法官的对答等等,都是汉娜诚实自然的流露。我想如果汉娜没有心中的哪个秘密,汉娜一定是个内心坦荡,光明磊落之人。这让我想起了伊甸园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伊甸园中,因为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树的果实,有了羞耻之心,而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从此在世间吃苦受难。

在法庭上,汉娜可以说是最诚实的人,法官对她的提问,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她就怎么回答了。她唯一隐瞒的是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而其他看守为了能减罪都在为自己辩解,找理由。他们都是识字的,受过教育。甚至是法官大人,当汉娜反问他“如果是你,当时在哪,你会怎么做?”时,他也沉默了,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思虑至此,我不深思所谓教化对于人的意义,我们会识字读书,我们受过教育,我们知道礼义廉耻,然而当我们的隐秘动机与道德良知发生冲突的时侯,我们会如何选择?然后又付诸于怎样的行动?是妥协掩饰还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要做到真正的身心一致真的很难。

小说名叫《朗读者》,除了对应米夏为汉娜朗读这个核心情节之外,我认为还蕴含另一层象征意味,朗读和阅读不同,人在朗读时,口中所念即是心中所想,朗读是一件身心一致的行为。作者也许是想告诉我们,人心如一本书,一本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书,只是自己默念是没用的,请把它大声朗读出来。因为怎么想不重要,怎么感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行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