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潜水的感悟 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模板5篇)

最新潜水的感悟 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模板5篇)

ID:4329824

时间:2023-10-07 18:14:25

上传者:文轩 最新潜水的感悟 夜晚的潜水艇读后感(模板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潜水的感悟篇一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作为一名业余选手,无法从专业角度去评判一本书的价值,但能自信的说这本书十分好看。庆幸这本书里总共是9个短篇小说,看完一篇还能歇口气,不至于完全掉进陈春成的文字中。书名来自于第一篇同名短篇小说,十分合适,和书深蓝色的封面搭配,让我感觉,仿佛在一个深蓝的夜晚登上了作者制造的潜水艇,开始一次奇幻探寻。

第一站,坐在潜水艇上,读着“有时我坐在地上,对着大理石的纹理发呆,想象这条细线是河流,那片斑纹是山脉,我在其中攀山涉水,花了一下午才走到另一块大理石板上。”想到我的童年,回忆起我也曾经拥有过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让我“浮想联翩”,我和好朋友手拉手上学,互相讲着我们刚刚编好的童话故事,我甚至可以自己写个隐含了全班同学姓名的短篇小说。我也时常幻想,幻想自己有特殊使命,幻想自己家中的砖头缝隐藏着武功秘籍,幻想院前的泥地下一定有宝藏。就像潜水艇里的陈透纳一样,“这类幻想多半是一次性的,像一小团云雾,随处冒出,氤氲一阵又消散。”最后,不知道哪一天,我“开了窍”,离开了这艘潜水艇。从此书就是书,画就是画,植物就是植物,再也看不到另外一个世界,我在这个世界读书考试结婚生子,然而那个潜水艇却一直停留在“我深蓝色的梦中。”

如果说第一站是先入为主的惊喜,后面陈春成引领我们去的地方就全凭个人喜好了。喜欢《竹峰寺》的幽静,寺庙隐藏在偏远小县城的山间,有悠久的历史但没有太多香客,“枝叶间鸣声上下,却不见飞禽的踪影,又热闹又荒凉的样子。”尤其是那个关于蛱蝶碑的故事,渗透着禅意。多少求而不得、遍寻不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每天在你眼前,却视而不见,需要的只是静下心来的一点思索。这竹峰寺让我想起我的老家,小时候觉得她好,环境幽美,长大后想逃离,因为太小了,觉得封闭且不先进,等到工作多年,完成人生一些大事后,回到家乡。因为是景区的缘故,几十年来不能有什么大的变化,我小时候所看的所摸过的一切事物,还在眼前,没什么改变,变得只有我自己。不像那些年轻人大多向往的繁华、热闹的城市,“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没个定数。有什么喜欢的景致,只当一期一会,不倾注过多感情,也就易于洒脱,没了就没了。”

还有那个关于瓮的故事,瓮本来是用来听兵马动静,到了“我”手里,却可钻进瓮里,有安全感,可在里面痛哭,从瓮中出来后,能感受到平静。如果这瓮的疗效具有普遍性,那一定会供不应求。现代人太需要一个“瓮”,偶尔钻进去躲起来了。

别人却看不到,文学作品自娱自乐终究是远远不够的。《红楼梦》弥撒算是恶搞了一下四大名著之首,《酿酒师》《尺波》同有一种想象力的美,出类拔萃、不同寻常的工匠创造出不凡之物,耗尽心血然后全身而退。《音乐家》所处的那个时代似曾相识,让人想起奥威尔笔下的1984。“老大哥”无处不在,控制着你所想要的一切自由,包括欣赏音乐的自由,古廖夫在自由与禁锢之间划线且挣扎,最终是如“紫翅椋鸟”,找到了自己的旋律后“粉身碎骨”。

陈春成的文字易读、好读,念出来颇有一种文学的美。感觉作者是非常用心在雕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比如《李茵的湖》的故事也许寡淡,可里面的词汇也是丰富的。“从两边园路往中间望,隔着景墙,以为中间只是一条狭长的绿化带,其实藏了一个水滴形的空地,初极狭,当中却很空旷。水滴形圆润的一面,是一排绿篱和森林柏树,浓密而搞,围城弧形的城墙,隔开视线和脚步。”对他来说,文字主要还是创造那一个个奇妙世界的工具。这些世界很容易把读者拉进去,你明知是假,还忍不住遨游其中,感觉很自由。因为我们也都像他笔下的人物,既想行走这世界、创造些什么,又想找一个地方适时躲藏起来。

读完才看了陈春成的简介,居然是同龄人,不禁有些惭愧,感觉他的思想比自己成熟很多,洞察这个世界更为的深入,不过好在我还能看懂跟上。倘若要问我这本书有什么缺点,不好意思,暂时没想到。

潜水的感悟篇二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潜水的感悟篇三

土豪的儿子学习成绩特差,一天课堂上历史课,历史老师问他圆明园是谁烧的?他说不是他烧的!

老师当时就给他爸打电话说:你儿子最近上课越来越不像话了,我问圆明园是谁烧的,他竟然回答说不是他烧的。

回家后,被他爸打了一顿,第二天他爸打电话给老师说:昨晚他已经承认圆明园是他烧的了,老师,无论多少钱,我们家都赔。

第二天,历史老师怒不可遏,对校长说,我问他圆明圆谁烧的?他爹居然说不管多少钱他赔,真是气死我了。

校长听了,语重心长地说,烧了就算了,你有所不知,他爹是政协委员,市著名企业家,市长身边的红人,赞助过咱们学校,惹不起阿。对了,那个圆明圆是哪个单位的?烧了叫他爹再盖一个嘛。

历史老师听了更生气,于是报告了教育局长,教育局长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急也没用,当务之急封锁消息,不能让媒体知道是咱们学校的学生烧的,另外,那位同学先转学,叫他的家长配合做好亲友工作,消息不要外传,影响不要再扩大。

加强媒体监管,做好网络安全,禁止传谣信谣。4、主管教育的副市长,立即停职检查,教育局长撤职,校长开除公职。5、上报省委,听候指示。

第五天,土豪带儿子自首,公安局长指着学生说:你个小兔崽子,硬是烧得干干净净,现场一点痕迹都不留,我们全市查遍了,也没找到珠丝马迹,你说,你在哪里烧的,老实交代,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土豪说:局长大人,这把火其实不是我儿子放的,有人看我这些年赚了几个钱,故意要整我,我是背黑锅啊!局长说:李总啊,这点我们也想到了,他一个小娃娃,哪有那么大的胆量?后面一定有猫腻。

三天后,公安局在市委领导下,对这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最后调查结论是:圆明园的那把火其实是历史老师为了报复土豪放的!

听说历史老师最后疯了!说赤壁那把火也是他放的的。

潜水的感悟篇四

算不上书评,只是记录阅读过程中即时的感受。

多个故事里有通感能力或者类似的语言表达,主角们似乎大都有敏感细微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想象力,这既是天赋又是负担。特别是《音乐家》里的主角,拥有从听觉感知视觉的能力,被称为“联觉人”。

在不同故事里,主角都透露出对变动无常中安定的渴望,以及想从日常生活的逃逸出来,有一个藏身之处,这个藏身之处可以是夜晚的潜水艇、竹峰山的瓮,也可以是传彩笔、洞穴,提供身体和精神的藏匿。

除了藏身之处,主角们还需要储物柜般的寄放之处,用来存放不被日常生活所称赞和肯定的超能力或者记忆。例如,存放不正常想象力的保险柜,像u盘一样存放旧宅故乡记忆的钥匙,而这把钥匙本身也需要一个安稳的寄放之处。

各故事之间有相似的叙事模式,故事里套故事,穿插离奇的、神话般的片段,有如俄罗斯套娃。一个故事生发、枝蔓出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可能有两、三重主角。读者容易滑进故事,躺平在故事的瓮中,在故事展开过程里体会到安心、稳妥感。

主角们容易深度地沉浸于某种知识(海洋、历史、地理、恐龙…)或技艺(写作、海底遨游、绘画、书法…),书中使用词语为“洞穴”。主角们被他人视为“魔障”、“魔怔”之人,一头栽进洞穴之中。

其他多次出现的主题还有主角超能力的无意获得和骤然消失。看似独立的故事间有些微弱的隐秘的联结,同一个的词汇在不同故事间跳跃。梦与现实的区隔以及边界的含糊。日常生活的真实与想象、虚构、虚空的对抗和角力。

《裁云记》关于选择的思考。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时间有限因而“无法逐一尝试”。作者提供了理想主义的、天真的解决之道,通过牌局赢得时间,便可不需担忧时间地从容地逐一进入洞穴之中,长久驻足。

《酿酒师》在讲遗忘的故事。忘掉困苦烦忧,忘记岁月和时间(返老还童),忘记名字(自我的遗失),忘记存在及所有痕迹与记忆。仿佛从不存在,也不存在于他人记忆中,是真正的空。

因为,“违背命运的行为本身也包含在命运之中。”

尤爱首尾两篇,首篇惊艳,末篇臻于完善、纯熟。中后位置的两三篇稍弱。整体而言是好看的,容易滑进并安心地待在每一个故事的“瓮”里,安全舒适。并且觉得自己也从日常的世界里短暂地逃逸开来,因为与同类相遇而获得慰藉。独立一人在夜色中开着潜水艇,于海洋中遨游,有无边的自由。

潜水的感悟篇五

很舒服的文字,悠悠然又有力道。刚读完开篇同名,一个孤独的少年面对一个奇异的世界,梦境与现实互联。想象力是流动的,只想跟随他一直潜入更深。深蓝色的背景中央有一片更深的蓝,那是永远属于他的潜水艇。是一叶孤舟。

“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

《竹峰寺》很好看,好几段都很喜欢,夜深人静要再看一遍,仿佛也被黄昏转黑夜的那一会吸去了什么,没什么是重要的。眼前出现深夜黑暗的山涧,天空那静谧奇妙的蓝色覆盖了世间所有,沉迷其中。

《夜晚的潜水艇》最后一篇《音乐家》,什么也阻挡不了古廖夫的创作,哪怕它只存在于脑子里。当穆辛沉浸自己的音乐宇宙中古廖夫就马上出现,带着沉重的恐惧之感。他在被动地自我折磨慢慢有种荒诞之感。但终究他的音乐属于他,任谁都无法控制,无法夺取,无法焚烧,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想。

读完这本书的“后遗症”是在看其他故事的是时候,会莫名的想把它放置在一个梦境一个幻想一个存在与不存在的场景和关系里。沿着那个神秘的深蓝色继续探下去。

下面是《音乐家》里的一段,很喜欢,可以反复读。

“如今他跌坐在岁月的尽头,沮丧的认识到,这一生非但不是幸福的,甚至也不配称为不幸,因为整个的一生都用在了战战兢兢地回避着不幸,没有一天不是在提防,在忧虑,在克制,在沉默中庆幸,屈从于恐惧,隐藏着厌恶,躲进毫无意义的劳累中,期盼着不可言说的一切会过去,然后在忍受中习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