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结构图(优质5篇)

读后感的结构图(优质5篇)

ID:4332955

时间:2023-10-07 18:57:16

上传者:笔舞 读后感的结构图(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读后感的结构图篇一

网上很多留言说,这本书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有可能吗?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怎么可能突然抹去。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确实在发生改变,但书中说到的“自我压缩”、“他制他律”等很多特征,都仍然存在于今人的面貌里。

譬如,在找婚姻对象的时候,大部分人的首要标准仍然是“安身”、“安心”。“安身”对应着好的物质条件,“安心”即找一个靠谱的、为人好的,而不是个性多彩多姿的。

再比如,政府仍然有家长型倾向,把民众当做不能自我组织的小孩,连离婚这样私人的事情,也要设置“离婚冷静期”。

对一个对本民族文化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认知的犒赏。它有系统的阐述,贯穿始终的逻辑一致性,以及直达文明底层密码的深度。对于喜欢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读友,这本书是可以在鲁迅批判的“国民性”的基础上,认知再深入一层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我采取的是精度加泛读的方式消化理解的。第二章“中国人的良知系统”,论述了核心观点与逻辑,逐字逐句来读也不为过。

其他章节的内容,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是如何在各个方面、角度展开的,有利于丰富、加深对本书“深层结构”的理解。但是也有很多重复赘述的部分,所以泛读就可以了。

从这个逻辑原点出发,可以推导出中国人日常生活吃文化发达、注重养生的特点,个人性格上的他制他律、自我压缩的人格,可以推导出历史上的平均主义、专制主义、弱社会、强政治的传统,等等等等,难以述全,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领会书中的丰富洞见。

可见,这一套社会科学理论,对于中国文化,是有多么强的解释力。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在探寻的启示性问题,我很有幸读到这本书。读完后,第一次如此深入的理解了本民族的文化。

有句话说“知道的越多,就越自由”,我读完就有更自由的感受,毕竟,文明是最大的自我设限。看清了身上的枷锁,才有可能跳出“文化遗传基因”的束缚,跳出祖辈们的活法。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本书的不足之处。除了重复赘述内容比较多以外,全书在尽力保持客观冷静分析的时候,仍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厌恶情感,那是一种,身在其中,又拼命想要摆脱的心态吧。

但瑕不掩瑜,供参考。

读后感的结构图篇二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社会科学,它与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在一个最基本的传播过程中,又要五个最基本的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我认为,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虽然每个环节缺一不可,但讯息确是其中的灵魂。讯息是一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发生,最终的结果都是传播者把讯息传递给受传者。1954年,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的传播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相互授受处于你来我往之间,其重点是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中双方的角色功能,这样的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社会传播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并且庞大的体系,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系统分类的是拉斯韦尔。在拉斯韦尔看来,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即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环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同时,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合作上的有机体,只有实了社会各个机构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传播正是实现社会协调的重要社会系统。再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只有将前人的经验,去粗取精,传给后人,后人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因此,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的遗传。

拉斯韦尔的观点被称为三功能说,在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赖特、施拉姆等大师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大众传播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将其全部概括,同时,大众传播在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如何避免这些负面影响,促使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读后感的结构图篇三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读后感的结构图篇四

寒假的笔记:科学累积发展观。

科学共同体的承诺转移,常规研究,反常现象,反常时期/科学革命,新理论的同化需要重建先前的理论重新评估先前的事实。

范式是选择问题的标准,这些问题才被认为有解。常规科学三类问题:确定重要事实,理论和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常规科学的结果是扩大范式的范围和精准度(而不是发现新的)。常规科学类似解谜,有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规则。

现在的笔记。原有范式出现越来越多的偏离时一种方法是修补范式,增加复杂性;一种方式是建立新的范式。因此新的范式被接受的可能性需要旧的范式的偏离越来越多并被大量认识到。(类似政治范式出现并加深,极化现象出现,则政治解决危机的方案必然去失败,不同党派在冲突中只能诉诸唤起民众的技术甚至暴力)。

(类似政治革命)科学革命中不同范式用范式本身论证循环自身合理性。循环论证的意义是描绘采用某种新的自然观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是怎么样的。因此不同范式支持者只能用循环论证作为劝说手段,由于出发点不同而没有讨论的共同前提,不存在超越相关共同体成员间的共识的标准,所有评估都要依据某一特定范式。

读后感的结构图篇五

翻译完全书后,我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

世界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无非那么几条。通过回顾历史,从中归纳、总结出对现时仍有用的内容,对进一步向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之前的翻译不同,翻译本书对我来说有额外的两个挑战。一个是2001年日本对各省(相当于中国的国家级部)进行了重大改组,一些老省变成了新省(如“大藏省”成为了“财务省”,“通商产业省”成为了“经济产业省”等)。译者在翻译时为尊重历史,需要用书成当年或者出现该名词的背景当年的历史名称。

另一个挑战就更大。本书中出现的大量日文名词以及专有名词,是作者根据日文转译到相应英文发音后给出。一些著名的人名(天皇、首相、大臣等)、地名和专有名词还好办,但有一些人名和法律名字却很难找到对应的日文汉字。

在互联网上搜索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译者不是日语专业,更是增加了难度。

在此,我要感谢多年的同事和好友叶毅德先生(mryaptongteck)。他是新加坡人,早年在日本留学,精通中文、英文和日文。叶先生和他太太碇知子(ikaritomoko)根据英文原文以及上下文帮助我搜索原始档案,找到了大量名词的原文,为译文的准确性做出了巨大而独一无二的贡献。如果没有他夫妇俩的帮助,本书中文版的准确性和学术性一定会大打折扣。

这么做,是因为译者相信,直接给出日文写法可以体现某个名词在日本语境中特有的微妙含义(比如“天下り”、“地上げ屋”等)。只有当日文平假名和片假名不利于中文理解,才会进行简短解释。不过译者仍然建议有兴趣的读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感谢好友李勋(leehoon)对书中出现的几个韩语人名的翻译提供了帮助。

我还要感谢对我翻译初稿进行阅读的几位朋友。他们忍受着我译文的佶屈聱牙,做出了批注和修订建议。他们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吴闻杰,郭瑞卿,叶毅德,蒋文敏。他们可以说是我的“一字之师”。

但不论如何,应该由我对最终译文以及其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错误负责。

感谢中信出版社、特别是王雪老师和孙未末老师的信任,将这一本“大书”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希望交出了一本合格的作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太太gloria和儿子peter。翻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很赚钱的事),是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给了我动力和信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