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大师读后感 大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

影子大师读后感 大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

ID:4339570

时间:2023-10-07 20:29:59

上传者:XY字客 影子大师读后感 大师的读后感(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一

古人总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扶公却私,种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话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许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像宗月法师一样豁达、一样牺牲一切去救济劳苦大众,但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师的慈悲为怀、物我两忘的`人格魅力。在此之前,谁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宗月大师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拥有坦荡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是宗月大师以佛心引领他向善。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再就讲到恩人刘大叔(宗月大师)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正是在这样朴实的叙述之中,我们看到,是刘大叔牵着幼年老舍的手,带他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是刘大叔不计回报的资助,帮助老舍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孩童变成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并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艺术家“。是宗月大师不惜一切救济穷人的无私行为教会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样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肠。

”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宗月大师虽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因为他以自身的行为、自身的品性德行,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

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很调皮,对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太认真,但是面对真正原则性的事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态度模糊的。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能自觉站好,表情肃穆;讲课讲到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屈辱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情绪激动,恨不得能亲自回去改变历史;听到新闻说某国抢注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时,他们脸上心中的愤怒也绝不是装得出来的。所以我常常会有些自豪地说,我的学生尽管调皮,但是决不冷漠!其实,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我实在是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讲过,那么,这些可能就是自己平时言谈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再仔细想想,其实我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之所以会这么想这么做,也是因为自己在上学的时候接受了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读《宗月大师》,老舍先生之所以会饱蘸激情地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在宗月大师的帮助下,自己能够读书并因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不仅仅是因为受他的影响自己确立了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借宗月大师歌颂一种精神:一心向善,坦荡无私,施惠于人,不求回报,”仁者爱人“!

老舍先生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刻制出的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的岁月里能透过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时时得到比照。就让我们的心灵在这些高贵心灵的指引下,更加洁净、更加善良、更加热爱生命,然后,再用我们的那颗重归宁静的心,去引导另外的一颗颗年轻的充满向往的心。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二

我爱看书,没有偏好,小说诗歌、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等都有兴趣,受益无穷;但让我在教育方面走向成熟的却是一篇题为《大师风范》的文章。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习惯用自己的琴声去指导学生的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一次收徒拜师仪式上,听完一个新生完美的演奏之后,放弃习惯的示范演奏,当众赞扬新生的高超水平,并承认最少在这一曲上自己已无资格指导学生。他的举动赢得的热烈的掌声,既是对新生精湛琴艺的肯定,也是对老师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逊的赞赏。

文中的大师既是一位琴艺超群的名家,也是一位师者。身为小学老师的我,虽不是名家,但毕竟也是师者。因此,这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也就不同一般了。

首先,大师抛开个人名利,抛开师道尊严,由衷地赞美一名刚投身门下的学生,大师磊落的胸怀,让我为之震撼。在大师眼中,新生与盛名之下的自己是平等的。拥有一流盛名的大师对学生的这种尊重,是身为教师的我应该追求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我们也能像大师那样平等的去赞美和尊重学生,那么在尊重与赞美中长大的他们将来也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和尊重他人。

其次,面对一个刚投身自己门下的新生,一个无名小卒出色表演,当众承认自己技不如人,大师可贵的谦逊,让我心生敬佩。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也因为自己从小的经历,老师重视自己的权威和面子,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老师,有时也会有没掌握的知识或是过失的。但为了面子和尊严,有时老师就会掩饰自己某些知识的缺乏和过失。无形之中,孩子就从老师这里学会了掩饰,学会了撒谎,性格中不诚实的因素,因此而诞生了。而文中的大师,不受盛名所累,当众坦言对于学生所拉的曲子,自己的任何指导都是对学生的误导,自已没有资格指导他。这种谦逊让人肃然起敬。

孩子们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更是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不是技艺超群、拥有一流盛名的名家,但我是一位师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决心像大师一样,拥有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逊。放下所谓的权威和面子,去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尊重学生,由衷地赞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和付出的劳动。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之路上,我拥有从容和智慧。

……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三

近日有幸拜读肖川先生主编的《大师谈教育激励》一书,不禁百感交集,深深感到“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

多一份教育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这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经常对孩子说“继续下去,你会成功的”、“我相信你的妈妈看到了一定会为你高兴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感到乐趣无穷。

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举个例子,如果一首很长的儿歌要求孩子一节课下来能在集体面前表现,就有可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如果教师选取简单的儿歌,要求孩子学习之后进行表扬,孩子就能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因此根据现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面临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

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一个常被老师批评的调皮男孩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喜出望外地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老师说我检讨写得不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笑之余更耐人寻味,今天的孩子更渴望什么?渴望“肯定”。尤其是平时不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就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老师肯定,渴望得到周围人积极地鼓励。因此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当然,以上这些感受,只是沧海拾贝,相信你读完此书后,一定会充分体会到。你以后也一定会时刻告诉孩子:“你真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四

原创:钟皓楠

托马斯・伯恩哈德(1931-1989)是奥地利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伯恩哈德于1931年生于荷兰,上学的时候进的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学校,1945年后在萨尔茨堡读天主教学校,其教育方式也与纳粹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于是他不久便放弃学业,去店里做学徒。青年时代,伯恩哈德染上肺病,为了抵御疾病带来的恐惧与寂寞,伯恩哈德开始了写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伯恩哈德与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均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德语国家文坛,不久就排进了德语国家重要的作家之列。伯恩哈德于1968年获得奥地利国家文学奖,于1970年获得毕希纳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等小说作品,《英雄广场》等剧作。

伯恩哈德一直以来都享有许多独特的称谓,诸如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作家、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社会批评家、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的作家等等。他的小说作品一般并不富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也并不复杂,而是以对人性弱点的充分展现、对社会弊端的猛烈抨击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悟而见长,他的语言具有流动的音乐特性,因此,伯恩哈德也被称为“语言音乐家”。伯恩哈德作品的主题常常涉及疾病、精神错乱、封闭、孤独和死亡,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一种封闭的生活状态之中。他的作品也非常具有批评精神,矛头所向从国家首脑到平民百姓,甚至还涉及已经被盖棺论定的着名历史人物。在伯恩哈德的几乎所有作品里,主人公都会有大段的对奥地利国家、政府的激烈而极端的抨击,并经常会使用类似于麻木、迟钝、愚蠢、虚伪、低劣、腐败、卑鄙的词汇。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他也对奥地利政府进行了尖锐而无情的批判,甚至导致出席颁奖典礼的文化部长拂袖离去。

小说《历代大师》出版于1985年。《历代大师》通过“个体艺术家”阿兹巴赫尔与雷格尔之间的讲述与回忆,以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了主人公雷格尔充满矛盾的艺术人生。三十年来,雷格尔每隔一天就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的长椅上就坐,整个上午都呆在那里,观赏历代大师的艺术作品,但妻子的意外去世使得他意识到,所有的艺术杰作也无法与他唯一所爱的人相比。当他再次面对着历代大师的艺术珍品,他却从所有的作品里都看出了缺陷,看出了它们作为经过挑选的“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并不再能从其中得到安慰,不再能借助它们的力量度过人生中真正的困境。小说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对奥地利政府的批判与嘲讽,例如“天才和奥地利不相容,我说,在奥利地你得做一个平庸的人,才能有发言的机会”以及“奥地利是个低劣、糟糕的国家”,展现出了伯恩哈德对奥地利政府的强烈不满。

“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

小说《历代大师》被认为是一部基本上回避了所谓现实因素的作品,但其中也并不乏典型的伯恩哈德式冒犯。伯恩哈德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对奥地利政府、哈布斯堡王朝、哲学家海德格尔、作家施蒂夫特、奥地利本国的许多着名音乐家,以及许多已经在博物馆里展出、也就是在艺术史里已经享有了确切地位的历代大师都进行了各种各样尖刻的挑剔与嘲讽。在雷格尔看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仅仅是咆哮,莫扎特的作品中尽是廉价的煽情,海德格尔是一位愚蠢、可笑、国家社会主义的小市民,蒙骗了整整一代德国的人文学者,至于奥地利的几位着名作家,他们根本上就缺乏写作的能力,他们作品中的哲学思想都是虚伪的。

雷格尔对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属于所谓的“国家艺术”。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伯恩哈德也通过“国家”与另一个名词相结合的构词,例如“国家学校”“国家人”“国家死人”等,讽刺了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以及国家在各个层面上对个人的压抑与抹杀。雷格尔以学校中的艺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在这样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国家权力之下,自然人的存在是怎样受到了威胁,“国家学生”是怎样失去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自由的.判断力,接受国家对他们的教育与熏陶。由于任何发表出来的艺术作品也都要经过国家的挑选与判断,符合国家对艺术的需要,因此在小说人物雷格尔看来,只有从未发表过自己作品的阿茨巴赫尔可以称得上独立于国家艺术而存在的“个体艺术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作为自然人的完整属性。

雷格尔在评论艺术史博物馆里的作品的时候提到,这里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在讨好他们的委托者,是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创作出来的,另一部分人的作品则只为教会和权贵服务,因此他们的艺术是虚伪的,是多少脱离了他们本人的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是“把自然置入画布上将其杀死”。以雷格尔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指摘为例,雷格尔认为贝多芬的一切作品都是滑稽的,在他的所有作品里,“我们听到的都是轰隆隆作响、气势磅礴和进行曲的愚蠢。”贝多芬作品里不断循环的乐观、坚定不屈的意志所营造出来的空泛的幻想令雷格尔从中看到了国家主义的步伐,对于反抗国家权威的雷格尔来说,这种精神其实是十分空虚的,它的结果只是摧毁了人的自然属性,使人服从于国家的规训。

艺术史博物馆里所展出的艺术品,展现出的正是国家对于艺术的挑选、掌握与控制的结果,是“被规矩、被约束、被训练、被扭曲、被登记在册的”,都符合国家艺术的标准,都服务于国家的利益。而创造他们的艺术家也不过是“国家人”,甚至只是“国家仆人”,他们代表了国家甚至是天主教国家的价值判断,因此他们的艺术也具有狭隘而反自然的一面。也正因此,雷格尔认为搞艺术史的人就是真正的消灭艺术的人,因为艺术史恰恰体现了国家主导的审美对艺术品的挑选与评判。

《历代大师》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讲述一位来自英国的收藏爱好者与丁托列托的着名画作《白胡子男人》的故事。在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展厅里,一位英国收藏者见到了一幅与自家卧室里悬挂的《白胡子男人》一模一样的画作,而那幅画是他作为遗产继承下来的,他对它的真实性一直都深信不疑。面对艺术史博物馆里陈列的画作,英国收藏者无法找出它与自己所收藏的那幅画作的任何不同之处,因此他不得不面对可怕的事实:要么他收藏的是赝品,要么博物馆里的这一幅画才是赝品。两者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要么是收藏者个人的艺术世界迎来其支柱的崩塌,要么就是艺术史博物馆的权威受到挑战。伯恩哈德借由这一插曲表现出了他对一部分艺术欣赏者的嘲讽,对这些欣赏者来说来说,艺术作品本身的优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愚昧、僵化的方式来分辨所谓的真伪,并对真品的价值盲目信任,甚至是盲目崇拜。

面对这种对历代大师的作品盲目崇拜的现象,伯恩哈德也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表示,面对艺术品的赞叹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愚蠢行为。赞叹,意味着全盘接受历代大师的艺术标准,也即全盘接受国家对艺术品的欣赏与评判标准,从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并将吸收、接纳了这样的评判标准当作一种品味与文化的象征。与这种做法相反,雷格尔对待历代大师创造的艺术品一直保持着非常严苛的态度,在他看来,反抗国家推行的僵化的艺术品的关键,就在于坚持自己个人化的判断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经得到盖棺定论的所谓“完美”的艺术品,致力于寻找它们的缺陷。“人的头脑只有去寻找人类的缺点才称得上是人的头脑”,从这样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伯恩哈德借由雷格尔夸张化的论断,表现出了他对批判性的审视与个人化的判断力的重视程度。

艺术作品与人生危机的关系

《历代大师》的创作,与伯恩哈德的个人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开始创作《历代大师》的时候,伯恩哈德的多年挚友、资助人、“毕生的恩人”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刚刚去世。伯恩哈德与她多年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正是通过了这位寡居的、年长他三十七年的女士的扶持,伯恩哈德才得以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在伯恩哈德死后,根据他的遗愿,他与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及其丈夫葬在了同一个墓地。而小说的主人公雷格尔也是依靠其夫人的大笔财产才过上了不愁衣食的优渥生活,并在婚姻生活中逐渐与他的夫人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与相通。雷格尔夫人的猝然去世、雷格尔谈及此事时强烈的情感迸发以及“她用其智慧和财产拯救了我”这样的描述,也令人联想到伯恩哈德与其资助人的关系。

相比于《历代大师》前半部分的冷酷与极尽嘲讽,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表现出激烈的情感波动,流露出雷格尔对妻子的一片温情。小说的主题也从对“国家艺术”的抨击转向了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到的茫然与无力,以及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危机的无能为力。从中可以看出,雷格尔对奥地利政府与“国家艺术”的强烈抨击与吹毛求疵,除了与他一贯的人生与艺术观念有关,还与他突然丧妻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历代大师》的前半部分,伯恩哈德已经对艺术史博物馆对于雷格尔的地位之重要、丧妻事件对雷格尔的打击之严重进行了充分的铺垫。每隔一天去艺术史博物馆上的长椅已经成了雷格尔赖以生存下去的习惯,但这样的习惯却并非是出于雷格尔对艺术的热爱与欣赏艺术的需求。雷格尔与妻子是在艺术史博物馆的长椅上偶然相识的。在婚后,他们延续了雷格尔之前就有的生活习惯,每隔一天都要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位置的长椅上观看画作。有一天在他们一同去往艺术史博物馆的路上,因为市政部门没有在道路上撒沙土,他当时已经有些上了年纪的妻子就摔倒在地上,因为抢救失败而猝然离世。雷格尔在谈及此事时愤懑而极端地攻击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医院,“我现在就一个人了,而且有生之年就这样孤独一人生活了,维也纳市、奥地利国家以及天主教会对此要负责任”,“所谓仁慈医院是我认识的最不仁慈的医院,除了卑鄙无耻拿上帝做招牌外,充斥在那里的无非是技术低劣、利欲熏心”,“我妻子的死是维也纳市的过错,是奥地利国家的过错,是天主教会的过错”。通过这些措辞激烈的话语,雷格尔在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出的尖刻甚至是疯癫也就变得更可以理解,雷格尔对妻子的无限深情由此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雷格尔艺术观念的改变,也与其妻子的去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雷格尔曾寄希望于依靠艺术的安慰度过人生中真实的危机。在妻子生前,雷格尔曾经十分热爱艺术,并且一直都在努力地引导自己的妻子进入文学、哲学和音乐的世界,对她进行所谓的“启蒙培养”,在漫长的讲授与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与妻子达到了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但在妻子突然去世以后,这些历代大师所留下的精神成果都因为他与妻子的回忆而产生了变化,被他和他妻子的交流过程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因此,当他的妻子“带着经我传授给她的广博知识离开了人世”,这样突然的丧失令他感到生活中的空白,仿佛这些知识也随着妻子的生命而一起消逝了,失去了它们的意义与光彩。当雷格尔转而希望从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的时候,他却发现艺术作品并没有能够给他足够的慰藉,“这些历代大师装满我们的精神保险箱,在生命的决定时刻我们寻找他们的帮助,但当我们打开这精神保险箱,它空空如也。”

由此,雷格尔开始认识到一切艺术都存在缺陷,而正是艺术上同样普遍存在的缺陷使得他可以接受自己人生的缺陷,“这是真理,这个真理使得像我这样一生都处在绝望中的一个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他的艺术观也因为突然丧妻得到的认识而变的悲观,“我们喜欢哲学和整个人文科学,从总体上说是因为它的绝对茫然和无可奈何。”这一认识通过雷格尔在阅读的时候对断片性质的阅读的偏爱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他认为通读全文是一种囫囵吞枣的行为,只有关注细节,我们才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完美和完整”,如果把这样的阅读观念迁移到整个人生观上,就是“在生活中,每当我们把生活作为片段去关注,那我们才有生活的乐趣”。对雷格尔来说,生活的不确定和人生的茫然无序才是人生的本质,而“完美”是不存在的,是脱离了个体生命的痕迹的,因此也是可怕的。

在《历代大师》的结尾部分,伯恩哈德的笔调回归了小说开头的冷酷与尖刻,再次开始猛烈地抨击艺术作品、国家、政府的虚伪与全盘接受国家标准的艺术欣赏者的愚蠢。但在雷格尔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的故事以后,这些看似极端而夸张抨击也就带上了一丝悲凉的色彩,表现出人物面对茫然无序的生活所感到的极度孤独与无助,这也成为了《历代大师》真正的主题。“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抱紧莎士比亚或者康德,但这是荒谬的见解,莎士比亚和康德,以及一切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所谓大师,恰好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刻将我们丢下不管[……]他们在我们生命的关键时刻给予我们的仅仅是,让我们就是在他们中间也是孤独的,让我们把自己交出去听凭命运残酷的摆布。”

参考文献:

欧南.锋利的伯恩哈德.载《作家走廊》,2008年4月号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五

近日有幸拜读肖川先生主编的《大师谈教育激励》一书,不禁百感交集,深深感到“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

多一份教育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这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经常对孩子说“继续下去,你会成功的”、“我相信你的妈妈看到了一定会为你高兴的”等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感到乐趣无穷。

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举个例子,如果一首很长的儿歌要求孩子一节课下来能在集体面前表现,就有可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如果教师选取简单的儿歌,要求孩子学习之后进行表扬,孩子就能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因此根据现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面临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

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一个常被老师批评的调皮男孩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喜出望外地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老师说我检讨写得不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笑之余更耐人寻味,今天的孩子更渴望什么?渴望“肯定”。尤其是平时不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就像干涸的小苗,渴望被老师肯定,渴望得到周围人积极地鼓励。因此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孩子需要张扬,不要怕孩子骄傲,他张扬的时候就会把个性表现出来,这时家长与老师要对他说:“孩子,你真棒!”

当然,以上这些感受,只是沧海拾贝,相信你读完此书后,一定会充分体会到。你以后也一定会时刻告诉孩子:“你真棒!”

影子大师读后感篇六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怪物大师》,我听说这本书非常的好看,让人看了就入迷。这是一本冒险类的书,非常刺激。

这本书主要写了在影王村里发生的一个奇怪的事情。两个巨大的灵兽打了起来,一只大蛇吐出了一个奇怪的纸片。就在这时,主人公布布路(他是守卫墓地的男孩)和他的大姐头跑了过来。布布路拿起纸片,他为了影王村的安全决定要去摩尔十字基地,要去成为一个怪物大师同时还要寻找自己的爸爸。在摩尔十字基地布布路有了两个伙伴,他们齐心协力通过了很多难关。谁知道这里有一种怪病,还没有得到怪物大师的名称就有几十个同学病倒了。墓地里的导师非常无奈,只好把他们带到一个禁区。从而基地也受到了很多灾难。布布路拿到一个奇怪的果实这就是宠物蛋。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宠物,这也不像那也不像,只好给他起名叫四不像。布布路带着四不像和他的小伙伴打败了很多怪兽,他们非常高兴。

布布路再厉害,他一个人也是不能完成这些任务的但是有了小伙伴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布布路是又勇敢有爱帮助别人的人,所以他也总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一定要向布布路学习,团结同学,让大家齐心协力攻克更多的困难。

团结就是力量!又一次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参加一个比赛,我们几个被分到了同一个组,我们都很高兴。题目出来后,我们就开始分工,一人负责一个题目。前面几个很简单,大家很快就做完了。但是后面的题目难度渐渐加大,我感到做起来很吃力。再看看其他队员,也是抓耳挠腮,看来他们跟我一样也遇到了难题。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我心里更着急了:如果时间到了我们都没有做出来的话,那我们就输定了。这时队长小声对我们说:“后面的这几个题难度太大,咱们一人一个太难了,而且耽误时间。咱们调整作战计划,集中起来做一道题。团结就是力量,相信凭借集体的智慧我们一定能解答好所有的题目。”果然,人多力量大,大家的智慧果然厉害,不一会儿拦路虎就被我们一个个消灭了。

读《怪物大师》,让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大家要齐心协力,借助集体的力量,只有这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老师点评:符合读后感“引、议、联、结”的写作方法,文章显示出你较强的文字掌控能力!“议”“联”两部分与文章观点非常贴合。继续努力,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