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 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汇总5篇)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 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汇总5篇)

ID:4342867

时间:2023-10-07 21:16:19

上传者:字海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 孟子气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作用探究论文(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篇一

传媒作为社会学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以及其他的系统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传媒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传承!建构的作用!功能上”更有重要的一点,传媒还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既有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传媒通过强化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提供全社会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念,促进伦理道德的社会化过程,阻止群体/个体的伦理道德越轨行为。

1.正向的引导!强化作用

传媒通过传播符合社会要求的!既存的道德观点、规范,形成社会道德舆论,促使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认可、遵循和发扬,并强化社会成员已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正向的引导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通过日常的宣传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传媒是具有权威的信息提供机构,唱片、电视、电影、广播、收音机、互联网。它们不断地向社会和人们提供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的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在形式上或以新闻报道或以人物论谈等不同的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地进行传播和教育。这些日常的宣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舆论氛围,社会成员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潜意识里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2.舆论监督!纠偏作用

作为一种维持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有力工具,传媒还通过道德舆论的监督、纠偏的作用维持社会的伦理道德。所谓道德舆论监督、纠偏,是指传媒对社会上偏离,错误的道德行为进行曝光,从而发动!形成道德舆论批判与谴责背离社会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不道德行为,促使公众行为符合社会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正常的道德秩序。一方面,传媒通过对少数社会成员的道德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引发社会关注,引导公众对越轨行为进行批判!谴责和制止,激发越轨者的良知与自责,停止其以后的越轨行为。另一方面,公众在道德现象面前不可能无动于衷,通过传媒的谴责对象,公众也得到教育,大家往往会形成或对或错,或好或坏的倾向性意见”这样众人一致形成的道德认识以后会引领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指导人们正确处世,不至于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从而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伦理价值取向一致趋向于正确。

三、优化传媒建设社会伦理道德的现况

(一)传媒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众传媒对于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理念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影响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的,倡导、反映了社会中的许多优秀事迹,传递了正能量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商业化思想与环境的影响,在新型的传媒中出现了一些商品化,导向错误的价值观念,与如今所倡导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系的构建不相协调。

传媒自身价值失范,出现了诸多虚假消息。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提高新闻消息的点击率,部门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有夸大事实,扭曲真相的想象发生。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许多媒体职业者忘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与职业规范,进行虚假宣传与报道。使得传媒的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有效、正确发挥。

传媒的价值理念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提高。真、善、美是社会所弘扬的主旋律,传媒节目与作品的价值理念应该向着正确的价值观发展。然而,部门电视节目成为了许多明星、歌星炒作的舞台,同时一些相亲娱乐节目,各电视台之间相互追捧、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低俗之风气,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传媒自身的职业伦理道德建设

坚持以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传媒伦理道德。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科学、先进的思想与理念为主题,引领时代新风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核心,树立典范、学习榜样、教育鼓舞年轻一代。坚决杜绝有损于良好社会风气的传媒节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敏建设。

提高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媒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平台与载体,其不仅仅是一个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企业组织,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正确价值的宣传与教育。其必须将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丢失了自身的职业操守与基本的职业伦理道德。

(三)社会成员应增强对于传媒的鉴别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传媒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社会成员需要不断提高其鉴别能力,面对一些低俗化、娱乐化严重的传媒节目,需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自己内心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公民应当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与法制理念,对于一些影响不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信息,及时向管理部部门进行反应,净化传媒环境。

传媒作为新时期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加强传自身职业素养建设的同时,相关部门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社会大众及时监督,发挥好新时期传媒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承、构建、维持作用。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篇二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类自从产生,就依靠各种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传播观念,交流经验,分享知识,沟通情感,规范行为,实施管理。这些传播手段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运用语言,借助手势、表情、姿态和通过书信或其他机械媒介等进行的间接方式。可以说,传播与人类社会共生,又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先秦,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播事业,但却有着广泛的传播行为。这些传播行为使先哲们的思想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衣被中华民族数千年。诸子百家之中,几乎各个学派都涉及传播问题,但最重要的当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其中儒家的传播思想又占有极重的份量。本文拟对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传播思想与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孟子的传播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与孔子隔了两代,其思想则是直接从孔子那里来的。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在传播方面的言论也追随着孔子。首先,他认为必须通过“仁政”学说的传播来规范人们的道德标准。他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1](《尽心下》)通过传播“善教”的学说,从而激发人性深处的“四心”。这种“四心”,孟子将之作为传播者和交际者的最基本的修养和出发点。其次,孟子将“仁义”作为传播、游说的根本准则和主要内容。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时,梁惠王劈头就问:“臾,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您不辞千里来到我国,对我国会有利益吧,孟子则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梁惠王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第三,在传播道德上,孟子认为应该做大丈夫。他强调讲仁义,而反对讲利。他认为“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1](《公孙丑下》)没有正当的理由给我送钱,这就等于收买,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呢?传播者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四,在传播过程中,孟子认为要保持自我,不能因为受者的地位而改变自己的传播原则。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游说诸侯的时候,必须器宇轩昂,不卑不亢,藐而视之,不因其巍巍然而畏俱。这样,才可能志意舒展,从容大度,言语得尽。对于受者的态度是,诸侯不来见他,他不主动去朝见诸侯,因为他不是为了去求官,他曾明确表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滕文公上》)

二、孟子传播行为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诸候争霸,礼崩乐坏统一的西周王朝已日趋没落,分裂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诸候国。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事实上各地诸候多下服从朝廷的号令。

各诸候国的君主又常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名义相互讨伐,攻城掠地,以扩大本国的地盘。到后来连“尊王”的旗号也不要了,公开撕杀。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到公元前四百余年左右。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此后直至公元前21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二百余年,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总体特征正如刘向所说:“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君,兵革不休,诈并起。”[2](《书录》)长期的兼并、掠夺战争,一方面使人民辗转沟壑,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各诸候国为求生存,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速了我国封建制的形成。

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候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于以采纳,但是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疾苦。他的这些思想反映出封建制度新兴时期,新的'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的解放,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篇三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的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让政府的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还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让政府各项事务处理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也加深了政府对社会的掌控力度,对社会的稳定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透明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的促进行政管理的发展,让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掌控力度得到加强。

关键词:信息技术;透明化;行政管理

我国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行政管理事务也非常的繁杂,这就使得政府对行政事务进行处理的效率并不是非常的高,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让管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还让我国的政府变得更加现代化,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得到了增加,让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群众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行政管理中,让我国行政管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行政管理变得更经济、更快速,也使得信息化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新的潮流。

1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概述

1.1行政管理透明化概述

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教育、经济、社会秩序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方面,在行政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更多的开始在行政管理中應用一些信息技术,这种方式毕竟让行政管理的领域变得更广泛,还让行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公众能够好的了解政府的行政管理,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变得更高。

1.2信息技术概述

现代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了,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手段来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处理和管理,在通信和计算机的领域应用的是最为广泛的,主要被用来开发和设计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多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信息技术进行识别、变换、提取、分析等,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1.3信息技术作用于行政管理

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如:(1)过度的政府主导损害公民参与权;(2)轻率的暗箱决策损害公民知情权;(3)欠缺的制度保障损害公民表达权;(4)堵塞的反馈渠道损害公民监督权等。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发的加快,传媒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同时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传媒与社会伦理道德释解

(一)传媒内涵

传媒是社会的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首先,传媒是指承载信息的物理形态,例如,电视节目的播出,报纸的物质形态、新闻联播的播出等。其次,指传媒机构,如电视台、广播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传媒分为不同的类型与种类。根据其物理形式,可以将传媒分为电子、印刷传媒;依据其所使用的科学技术,通讯技术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旧传媒与新传媒。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等是旧传媒,而如今的互联网、博客、微信等是在信息化时代产生的新媒体。

(二)社会伦理道德的当代表现形态

1.制度伦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制度理论是社会伦理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如今已不断走向世界。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制度均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的。制度伦理贯穿于各项制度的制定、运行、实施、监督各个环节,使其价值取向、道德原则的重要体现。制度伦理,是指对以社会性正式组织为主体的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的伦理思考和要求。制度伦理对于社会法律制度的实施与运行进行了合理论性思考,主要体现在了各项制度的制定、运行、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均以公平、正义、人民利益为主的原则为中心。

2.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在个人、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人对于他人、社会的态度、价值取向、品性等都是个体道德的重要体现。自觉性与自律性是个体道德的重要特点。社会公德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道德的基础。在生活、工作中,我们要诚信友爱、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国家、集体的利益是置于首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的利益。同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开展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目标。个体道德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传媒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

(一)传媒传承社会伦理道德

传媒作品作为如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其作为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于社会科学知识、价值理念、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媒传承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主要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的传播方式是指,上代的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传媒载体,将当时的伦理道德思想传递于下一代,下一代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条件,适应角色,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适应于最新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横向的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一个群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着其他的群体。代际与群际传承作为两种主要的社会伦理道德传承方式,实现了社会文化、思想道德的传承与发展。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现实意义篇五

孟子的气论思想被引入艺术中之后,很多艺术家都强调要通过养气来提高人品修养,培养正气,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正是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而要提高人品,就必然要养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认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元杨维祯说:“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图绘宝鉴序》),清王显也认为人品是画品的基础,强调“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三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客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东庄论画》)。可见他们都很看重人品,人品有关乎人的立身处世和伦理道德问题,孟子谈到养气时,其实是想通过培养正气来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进而树立人的高尚品质,艺术家参悟了这一点,更加腐服于他的气论思想,并加以继承和发挥运用。受此影响,很多艺术家都强调修身养气是书画创作的前提,“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气不和平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清张式《画谭》),这是孟子修身养气论在艺术上运用。吴昌硕在《歇仲熊》中也说:“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吴氏说的“养气”和孟子所说的“养气”是一脉相通的,吴氏既强调以“养气”“气充”来提高学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又主张艺术家要培养自身的“气”,可见孟子的气论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同一般。

孟子的气论思想为“骨气”论、“气韵”论等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很多画家在谈论艺术创作时,都离不开对“气”的论述,强调“气”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如明汪坷玉云:“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灵;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类敷彩,非气韵不妙;……所谓气韵者,乃天地之英华也”(《跋六法英华册》);元倪攒云“松最易工致,最难士气。非初学入门之道也”(《云林画谱》);宋米萧在评论关全和巨然的画时说“关全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画史》);五代后梁荆浩则云“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笔法记》);唐窦蒙评论尉迟乙僧的画时说“澄思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可与顾、陆为友”(《画拾遗录》);晋顾恺之云“天师瘦形而神气远”(《画云台山记)))。汪坷的“气韵”是毓秀钟灵、天地精华汇聚而成;倪攒的“士气”是读书人所应具有的气概;米带的“秀气”和“爽气”其实是反映画家特有的内在气质;窦蒙的“气正”是为人的凛然正气,即画家的人品修养和品质特征;顾恺之的“神气”乃神情气息、精神气息,是一种精神风貌。它们所提到的“气”,无一不有孟子气论思想的影子,如汪之“气韵”带有神秘感,很难言明,正与孟子认为“气”难言也相因;窦倪的“气正”和“士气”则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相承,它们在创作和评论中国艺术时,都受到了孟子论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气论思想渗透到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气”在中国艺术里几乎无处不在,孟子的气论归根结底是要人回到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高尚人的情操,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骨气、正气、柬气、神气、浩然之气……这是孟子气论思想的精髓和要义所在,同时也是它两多千年来得以传播、扩展和发扬的原因。不仅在书画方面,舞蹈、击剑、音乐和雕塑都有孟子气论的影子。从吴道子作画,张怀草书,裴眠舞剑到李杜赋诗,无不体现出气吞山河、意气风发的高尚情操,挥洒间进入纯净的艺术境界,直奔艺术殿堂的顶端,因此,中国艺术的表现本质,是在反映“气”的精神,将“气”推演到艺术家本身的内在精神上来。诚如在击剑和音乐中一样,首先要对即将抒发的胸中之气生发出一种合于气机的连贯的意象心志,从而将内心生命的跳动,与所传达的一招一式妙合一体,构成一种舞动的冲动的力量,气壮于胸,大有欲发之势。这样,一旦抒发,便气势雄壮,不可遏止,勾点划刺、高低快慢,任意所为,所为愈到,便愈发气势雄浑,从而达到“意”与“气”的互发。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就提出艺术家应修身养气,以此来提高用笔表现审美的效果。孟子气论思想在艺术理论领域的传播,使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理论探索和构建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气论为中心,强调气在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作用,由于他们认为自然宇宙和万事万物都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整个世界都充满气,万事万物都由“气”而生,而艺术作品的创作作为一种宇宙生命的律动不断转化为旋律与节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气更是不可少的。

艺术家对自然宇宙之“气”的理解,其实是对人生理解的一种延伸和扩展。这种理解的核心就是“生命力”,孟子的'气论思想对艺术家思维的浸润,使艺术家始终以“万物有灵”的观点看待世界,这种观点倾向于把自然界的一切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志、有情感、有活力、有生气乃至有道德特性的事物。由于在自然界中,万物也存在着强弱盛衰、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人自身生命力的运动形式正好相似,这种相似,启示了艺术家把自身的种种气质、精神、情感外射到自然万物中去,因此,艺术中的“气”实际上是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是人的生命活力和思维情感的表现。譬如在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和集歌舞乐一体的((秦王破阵乐》中,战争场面的恢弘气度、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气势—个人或群体那种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气,艺术家在创作这两部气势宏伟的乐曲时,胸中不可能没有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也不可能不把孟子的那种浩然之气注入到作品里面去。杜佑描述《秦王破阵乐》的舞蹈和格调是“发扬蹈厉,声韵慷慨”,气势和音乐风格则“擂大鼓,杂以龟兹乐,声震百里”,其阵容气势之宏大壮观可见一斑。显然,孟子的“浩然之气”已经转化成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内驱力,作为一种精神方向和精神力量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