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实用5篇)

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实用5篇)

ID:4349934

时间:2023-10-08 11:05:10

上传者:LZ文人 最新文化苦旅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

一、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在《文化苦旅》中,绝大部分文章都贯彻这样的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如在《五城记》中关于广州的描述。作者说,自古以来,由于远离京城,靠近海洋,广州总是表现得离经叛道;而近代的广州,“北上常常失败。那就回来,依然喝早茶、逛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重的情感生活。”是的,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到现在,广州人北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然而失败以后回来,依然继续着自己那悠闲的“饮茶文化”,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作者由评论广州人的“叹早茶”、“逛花街”等一系列闲散生活,将矛头直指广州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与消极心理。随着改革开放,广州人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特有的“饮茶文化”和“花市文化”,但是,他们却已抛弃了以往的自私和消极_“这些年,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开放,以它的勇敢。不过,这次发言与以前不同,它不必暂时舍弃早茶和花市了,浓浓冽冽地,让慷慨言词拌和着茶香和花香,直飘远方。”

作者在对广州人那特有的文化进行反问和思索的同时,也不忘对广州在改革开放所作出的成果给予认可。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许多多的城市、小镇和其它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二、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文化苦旅》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读者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他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没有描写介绍天一阁的景色,而是重点写了范钦和他的继承着们如何不惜沉重的代价去保护那万卷家书。以及朱熹当年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跋涉来到岳麓书院,冒着被免1职、甚至可能被逮捕杀头的危险给学生讲学。余秋雨依仗其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二

得益于农商行的文化熏陶,工作之余,读到《文化苦旅》。跟随余秋雨老师,以文字为媒介,穿行大半个中国,挖掘古迹,解读历史。

我陶醉于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些遗迹沉寂千年,感受他们跨越时间依旧气势如虹,断壁残垣记录书写着我们五千年来未曾间断的历史。余秋雨老师把它记录了下来,供我们拜读,字里行间却透出一股独属于文人的苦。

书写的文字再客观也免不了沾染表达者的情感,就像题目所写——“苦旅”,面对灿烂文化,我不禁问道,何为苦,是衣行简朴,舟车劳顿之苦?八十年代的苦是那样轰轰烈烈,真真切切,余秋雨老师或许还是有更深层的含义。我读下去。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我或许懂了一些“苦”的含义。看过那么多历史遗迹,他们有过最高傲的时光,雕栏玉砌,金砖玉瓦。到头来一地瓦片,绚丽过的日子抵不过历史的一瞬,不禁让人质疑何为永恒,似乎一切都在流浪。格物致知,对事物的思索到头来归结到人生的意义,时间推着一切往前行,没有归宿,没有终结,剩下毁灭,一个坚韧的文明历经沧桑,路过辉煌,余老师看着他前行留下的足迹,满眼苦涩。

一个文明是如此,一个人的一生,摸爬滚打,最后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三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使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文化苦旅》是一部很好的书,是值得细细品味和体悟的书,这本书先后获上海市文协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看了这部书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主要是从描写文化景点入手,他从祖国的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一直到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到境外南洋——新加坡一路上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家住龙华》、《华语情结》、等37个文化景点,共记载文章37篇。每篇文章文辞雍容典雅,在每一个景点故事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每篇文章都耐人寻味,也可以说都成了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我感到作者这趟旅程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不是单纯描写名胜古迹而是带着探索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而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探访“人文山水”,是想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人格构成。那一篇篇文章即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即展示了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二、看了这部书后犹如伴随着作者的足迹再次游览一遍祖国大江南北文化景点,领略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名胜古迹,还有那一个个饱含沧桑历史背后的那一份无奈、失落、彷徨、感动甚至于骄傲。这部书可以说带领我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制高点上,认识了那浮华尘世中的起伏盛衰,也是对拥有着太多苦难的中华民族更多了一份热爱与敬畏。

三、这部书何谓《文化苦旅》,我感到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解读,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从最浮浅的角度去理解我感到有二个含义。

一是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时空去理解。在这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在很多章节里都可以看得到。譬如敦煌的《道士塔》中的文物被王道士当废品一样卖给洋人,当时的衙门官僚们也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文物被洋人运往国外。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写着:“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再譬如莫高窟的壁画遭到无知道士的毁坏时这样写着“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仅这两个例子就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物的遭遇表现出一种无奈,惊叹,震撼,惋惜的心情。我感到作者看得多对历史的感悟也比较多,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他写到:“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这就是文人一种感悟)。所以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最有感悟的一句话这样描写的:“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是作者写完《文化苦旅》后对文化沧桑感提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思想感受。我感到作者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伤感的气息,这种伤感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读了这部书也使我联想到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些历史文物能够保存到今天确实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沧海桑田。举例说:如果大家有去台湾旅游能够看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历史文物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退到台湾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挑出3790箱历史宝物运到台湾,这也是战争带来的浩劫。好在这些文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的手里,只不过暂时与大陆分隔开来。但也使我联想到如果当时战争有现代这样的先进导弹武器很可能这些宝物弄不好就葬身海底。要是那样的话,那真是文物的一场灾难。还有联想到““”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多少历史文物在人为的浩劫中毁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如作者前面说过那样:“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

第二种含义就是作者本身写《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涩的经历。作者在后记中记载:《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版社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单位的同事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退回。但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同行都有心救活它,最后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一本书的出版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这也是《文化苦旅》的又一种含义。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四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身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先生或许已厌烦世间繁华,所以他踏上了这趟“文化苦旅”。在他褪色的青衫里,历史的神秘感更加浓厚了。

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踏过了风景秀丽的江南、冰天雪地的北国、大漠孤烟的西北、异域浓情的西南,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领略了那鲜为人知的历史沧桑……来到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看到那惊为天人的壁画,很难想象那是经过了多少个王朝的共同守护。其中唐朝的`壁画最为最经典,情景也最为欢乐。在历史长河中,唐朝永远是那颗璀璨的明珠,到了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没有太多东西能让人记住,这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陈寅恪先生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代表和缩影。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到别人的唾弃,但文化却也在这无声的寂寞中消失了,只剩些许断壁残垣。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流传至今,走到阳关后,看到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眼前的荒凉: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阳关终成废墟!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尽”的不再是“一杯酒”,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怜悯;“无”的不再是“故人”,而是这千年的文明!看透了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块刚能立足的狭地,居高临下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讽。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万众瞩目,可真正得到后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余秋雨先生似乎很早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脱离世俗的生活,开启了自己的旅程。《文化苦旅》联通了虚幻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情感与文字,在千年的叹息中讲述文化故事。就这样,我跟随他的文笔一路走过,一路收获。

茶,历久弥香,因为其散发的是岁月的味道和风雨的气息;文化,历久弥珍,因为其彰显的是民族的灵魂和人文的力量。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五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具有”天 府 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 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有了他们,才有 天 府 之国 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面对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让悲剧不再重演,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