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读后感(精选5篇)

远行读后感(精选5篇)

ID:4350183

时间:2023-10-08 11:08:11

上传者:MJ笔神 远行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远行读后感篇一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能够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梦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滋味。

远行读后感篇二

不得不说,在众多活着的中国作家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余华了。

第一次接触余华是在高中的时候,我还记得那天的下午我刚刚吃完晚饭,准备回校,正好在学校门前遇到了同窗好友,她递给我一本厚厚的书,盗版的,上面写着“余华作品集”五个撒着金粉的大字。

那个时候,除了《平凡的世界》,其他作家的长篇小说我基本都看不进去。于是我说我可能不喜欢看啊。但是同窗好友很坚持地说,你一定会喜欢的,我觉得你看完之后,会喜欢这个作家。

我将信将疑地接过这本缺乏与它体积相称重量的盗版书,随意翻了两页,看着好友恳切的眼神,好吧,收下。

首先看的,是《许三观卖血记》,然后是《兄弟》,那个时候《兄弟》还没有分出上下集。

好友说得对,我确实迷上了这个作家的文字。书中似乎所有的调子都是冷冷的,不管是描述苦难,还是描述主人公如何应对苦难,那种冷眼旁观的语调和温暖的事件,让人既不解,又着迷。

再之后看的,就是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成名之作。

当时的我,是完全地看不懂。

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先锋作家,不知道什么是魔幻主义,不明白里面所使用的大量大量的象征性手法,更无法理解故事里面的情节。我看不懂为什么一个热情满满的青年,在激起了义愤,保护了“和我成为了好朋友”的司机那一筐筐的苹果之后,被人打得鼻子流血时,却发现那司机“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到了今天,重新再看,忽然发现,这个故事写得其实很是精彩。

我们在十八岁的时候,开始出门远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十八岁,每一个人在那个黄金的年华里,都渴望着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在某一天,发现了自己终于得到了外出的自由时,所想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接过父亲的馈赠,然后踏入社会。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在离开了父亲的庇佑之后,前去寻找旅馆。

一个可以安身的居所。

就如我现在安定在家乡的政府一样。这里是一个可以提供吃住的地方,我所要花费的代价,是付出我的时间。而用剩下的时间,让自己增值,可以寻找下一个旅馆。

不管这个旅馆,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而现在我觉得,那位司机,就像一个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处处可见的“机遇”。你没有和它相处的时候,你是不知道那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

我想起曾经的创业经历,当时想得很美好,也带着一丝强求,像极了塞了烟给司机的主角,搭上了司机的“顺风车”。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司机究竟是不是车子的主人,是不是那一车苹果的主人,那都是司机自己说的而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谎言。

而“我”在基于义愤,想要保护司机的苹果时,却发现那司机并不在意这些。或许那司机根本就是一个骗子,车子没有坏,是他弄坏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带走那些苹果,车上能拆走的零件,还有“我”的所有财产――那个红色的背包。

我忽然想起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读到的一句话: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

善人总是容易被欺负,这是大实话。我表现得善,很多不合理的要求或许就找到了我头上,我表现得不善,反而很多事情人家“懒得”麻烦你。

因此我觉得,在体制之内,我们的良善搞错了对象。越是面对同事和上级,就越是不能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而是要意气风发,让他们对自己有畏惧或者平等对待之心。人总是很相信传言的,一个人传你有气势,人人觉得你有气势。而对群众,我们确实应该放低姿态,用我们的良善去填平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壑。

我相信,如此处世,对自己,对政府,对群众,甚至对国家,都是一件好事。

余华笔下的主人公,最后蜷缩在和自己一样伤痕累累的汽车里面。

谁也不知道,那个破汽车是不是他最后的归属。

但是我希望,他能够在稍事休息的时候,继续用自己的双腿“走下去”。而不是再期待着去寻找一辆顺风车。

在人生这条马路上,没有人有义务载你一程。一根烟的代价也不行。

人首先要付出应该付出的价值,才能真正收获应该收获的东西。

我们其实每个人,要问的都是自己,要自己亲身去体会一件事业,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为之付出,是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生命的归属。

然后坚定地,用自己的腿脚去走那一段路。

让这段路的风景,和沿途的收获,都变成自己的。

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却是开头。那个父亲递过背包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总是会接过父辈留给我们的财产,那些言传身教,那些社会关系,还有部分财富。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传递了的,只是亲人之间的温暖,如那个火红的背包。

我们并不能依靠这样一个背包存活于世。路边的野果才是我们应该采撷的,让我们找到旅馆的凭借。

这个看似开头的结尾,是温暖的,同时也让我想起《悟空传》里面那一句“我终不能改变那个开始,何不忘了那个结局呢?”

我们终究是要出门远行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想着自己的结局?

真正的结局,不是一直在等待着我们的,结局并不一定是蜷缩在那个破烂的汽车里面。

谁知道那飞快驶过马路的汽车,错过了多少旅馆?

但我觉得,还是得走下去,用自己的双脚走下去,去遍历这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栖身的旅馆,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终的归属。

远行读后感篇三

青春的秋天,没有多少色彩,但有很多云彩。我在《青年文摘》的首卷语上看到《青春,就是一场远行》这篇文章,这是青年作家韩寒讲述自己的十八岁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激昂、振奋人心的话语。有的只是朴动,没有动人的词藻,只有平凡的经历,十八岁的他正从上海事项北京的火车上,他思索、他沉默、他回顾、他无声、他寻找。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最爱——赛车,并为之不断努力拼搏,就算有人嘲笑也从不放弃。

青春,更多的是代表着勇敢、大胆和拼搏。“年轻人就应该勇敢的去拼一拼。”这是父母经常对孩子所说的一句话。是啊,想到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就应该勇敢的去闯,因为那是的我们拥有的是青春和永不言败的勇气。我们要为梦想不断打拼,每天早晨醒来,总是充满朝气和干劲,那时因为拥有不断进取和拼搏的精神。我们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青春,历经更多的是挫折和坎坷。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在后面笑你,但是我们不怕被人嘲笑,也不轻易言弃。我们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为之不断努力,也会坚守着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最终努力把它实现。或许,在这个征途上,我们也许会走很多的弯路,遭遇许多挫折与失败,但请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

不管你未满十八,还是刚成年,还是已经拥有过十八,我们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拥有青春,都可以向青春的自己吐露衷肠。青春的天空石蔚蓝的,是澄澈的,是充满希望的,是一望无际的,是等待我们去翱翔和开阔的。因为你的心是青春的。

我的青春就是一场未知的旅途,无所谓目的,无所谓距离,无所谓风景,无所谓人群。只想意念中执着,到远方去,便足已。我的青春,在懵懵懂懂,磕磕绊绊中,在世俗的成规下,勇敢的向前行。看过了许多风景,走了许多的路,遇见了很多人和事,有时候一不小心回头,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但是我感激这一切,因为这些都教会我成长和爱。

让青春的行程永不止步吧!你准备好了吗??我已经准备好了。青春的梦想已经绽放,希望的田野等待着你的耕耘。我已经全副武装,青春已经起航。

充满了本真的清新和简单,美好和希望,这才是青春最本质的颜色。我想在青春这场远行中,聆听风的声音,追随风的呼唤,做个风一样的女子。

青春这场远行,我在路上。

远行读后感篇四

时至今日,重温这篇短文,拨开迷茫,我看到了余华应对人性之恶的冷漠、冷静的叙述和极力渲染;看到了那个少年形象,看到了一种孤独的,在路上的精神气质;看到了真实与残酷‘也看到了存在与怀疑。

《十八岁出门远行》展现出的这一系列发展,看似怪诞,云里雾里,却也契合了阎连科这样一段话:“我们忘了,小说之所以是一种虚构,正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我们忘了,其实生活的复杂,残酷,肮脏与完美,都要比他们看到、想到的复杂得多,残酷得多,肮脏得多,也完美得多。就算你是最具天才想象的作家,事实上,你也想象不到生活有多复杂、多肮脏、多残酷、多完美,这也正如我们无法目测大海的深度一样。”

“我”这一切出门远行的遭遇,都让“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起来,这一切的遭遇都让“我”被成长。越长大越懂事,也越笨重,走起路来,身上已经有越来越多,不得不背负的负担,家庭的,信念的,生命的,现实的,其实也包括梦想的。常常是为了走得稍微简便一些,我们忍痛割爱地瑟缩了自我的梦想,逼仄它们到阴暗促狭的角落里去。渐渐淡忘它们、抹煞它们、羞于提起它们、彻底抛掉它们。

生活得复杂、残酷、肮脏、完美,周围人的态度都在改造着在路上的我们。“我们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一些本该一向继续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该关系更好一点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么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明白自我可能成为谁。”——刘同如是说。

我们在路上,我们被成长。

十八岁出门远行,成长不止。

远行读后感篇五

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

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青春无退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