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斜阳读后感(精选5篇)

最新斜阳读后感(精选5篇)

ID:4358767

时间:2023-10-08 13:01:36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斜阳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斜阳读后感篇一

一下午看完了《斜阳》,特意从直治的死来关注。

贵族的挽歌。看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命题,战后贵族的没落。和子和母亲卖了别墅到伊豆乡下相依为命,直治以一种颓废堕落的状态活着。

不论和子最后为了所谓的革命和爱情疯狂,不远万里倒贴生下一个声名狼藉的小说家的孩子。

只直治的日记和最后的两篇遗书已经说明了他的痛苦,清醒,挣扎,孤傲,以及自杀的历程。

他出身贵族,假装下流堕落试图走民众之友的道路活是他与生俱来的贵族的清高和孤傲使他格格不入。又因为下流被贵族世界舍弃。他有深埋的爱情,只临死前暴露在空气里一瞬。他深知母亲这样的人在当下地世道很难存活,所以第一次出场,看到卧病的母亲,就说出来极其凉薄的话“不如早点死了好,在这世上,像妈妈这号人,是很难生活的,太可怜了,叫人不忍看下去。”这话听上去大逆不道,其实对他而言是极其温柔的了,他从不认为死是罪恶,觉得生和死是一样有权利。

他无限温柔,有着才华却故意写出很糟的小说,只为了逗朋友发笑,结果却被取笑,爱与不懂被爱。他沉迷麻药欠下钱,把老板带到自己家中拿东西典当,那时逞强地拿出自己珍视的东西,尽管他清醒地知道那些东西在药店老板眼里一文不值。他无比清醒,又厌倦着这个世界,也厌倦战争,他说比起卷进自取灭亡里,只想一个人单独而死。

他装出下流的样子,别人就以为他下流堕落,世人是无法理解他的。他痛苦,想到了自杀。又因为对母亲的忏悔,再次想到了自杀。他比谁都明白自己是胆小鬼,或许对他而言,死亡是唯一出路。解脱自己远离他厌倦的世界。

母亲生病说“听说夏花的人死在夏天,我本以为会在今年夏天死去,赶巧直治回来了,所以才活到秋天。”和子说就连直治这样的儿子依然成为母亲活下去的支柱。

其实,对直治来说,母亲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柱。“我本该及早死去。只是为着一件,就是妈妈的情爱。一想起这个,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同时也有随时死去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在母亲活着期间,这种死的权利必须保留。不然也会害死母亲的。”

母亲病重,直治不守在床边,不是因为薄情,恰恰是因为太痛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大多时候直面痛苦,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痛苦后坦然,直治还像是孩子,胆小地躲了起来。

我无法不承认这本书是贵族的挽歌。直治遗书最后一句仍在强调“姐姐:我是贵族。”

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太宰治对死亡的态度,从直治对死亡的态度里。正如书的序里写的,太宰文学所具有的善性,来自作家“原罪的自觉”,所谓“罪多者,其爱亦深。”

斜阳读后感篇二

一般人选择太宰治的作品,可能会首选《人间失格》,但是,不可否认,《人间失格》的出名,夹杂了很多并不客观的因素,这包括作者在成书之后的自尽。《斜阳》也是太宰治创作后期的作品,成书于《人间失格》之前,个人认为,本人是更能代表太宰治作为一名享誉作家的作品。

小说是根据太宰治的情妇太田静子的日记改编的,对于太田静子,能够查到的资料很少。在《人间失格》中,太宰治塑造的叶藏的情人静子,似乎也指向这位日后为太宰治生下同为作家的女儿的静子。在《人间失格》中,阿叶离开静子,是因为对生活的绝望和对加重静子生活负担的内疚。在《斜阳》中,虽然没有一个“失格”的“我”,但是其实,太宰治的痕迹却无数不在。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子的弟弟直治最终选择了自杀,并且给姐姐留下了一封绝命信,而这封信,似乎也可以看做太宰治的心声。

“人啊,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实际上是猥亵的,可怕的,他使人相互提防,一切思想受到强奸,努力换来嘲笑,幸福被否定,美貌被糟蹋,光荣被剔除。我认为,所谓的‘世纪的不安’正是来源于这句不可思议的话。”直治在自己的信中,一直在重复着一句“人都是一样的”,结合和子和直治在小说中的生活背景,可以联想到太宰治的贵族身份。战后的世界,已经大为改变。从前的贵族世界土崩瓦解,然而没有生存能力的贵族却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贵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明治维新经历了战乱之后的日本,很多人,也许像太宰治一样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虽然主观上想要极力的摆脱“贵族身份”,但是潜意识又极力的保留那种“不一样”。外部世界自身的努力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撕裂,在精神上无所依托。同样的纠结,或许想想民国时代的满族贵族,就可以一窥一斑。

对于太宰治,人们向来褒贬不一。一方面因为其对日本文学有所贡献,另一方面,对其人其事,更多的人无法认同,所以向来就有一种“历史的伤痕”的说法。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一辈子自杀五次,其中三次还带上女人殉情,女死而他活。似乎他很害怕死亡,承担不了孤独的死去的恐惧。又似乎他自杀成瘾。这也许和日本人的集体潜意识有关,日本人并不害怕死亡,但是却希求得到一个轰轰烈烈壮美完美的死亡。溺水而亡算是完美吗?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太宰治作为一个人的选择,或许也是日本“历史的伤痕”的选择,但是在直治的信中,多少能看出点他对待死亡的态度。

“你们只要想想我活着的痛苦,想到我从这种痛苦生涯中完全解放出来的喜悦,你们的悲伤就会逐渐消失的。谴责我的自杀,说我应该苟活下去,但又不给我任何帮助,只是在口头上洋洋自得地批判我,这一定是那些可以心平静气规劝陛下开设水果店的大人物。……我还是死了的好,我没有所谓的生存能力……”

贵族终是无法苟活于平民的世界中,就像陛下开不了水果店,或许,选择体面的死去是最好的归宿。在《斜阳》中,能更悲悯的去理解太宰治这个人,而《人间失格》多半会造成一定的误解。毕竟,世易时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去理解1948年自杀的日本作家是很难的。

希望是。

斜阳读后感篇三

太宰治《斜阳》读后感

知道太宰治也是一次偶然,现认识的一位同事爱好文学为我推荐的作家。而我喜欢这种偶然又了解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作家,然后去读他的作品。

读完《斜阳》,有一种深深的哀伤。我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他人生价值观或经历的投射。所以,太宰治的一生也让人觉得悲伤。太宰治一生自杀过很多次,当然很多次都失败了,在他39岁那一年,终于自杀成功。留下知名作品,被众人知晓。

《斜阳》讲述的是没落贵族的姐姐和母亲相依为命,时而出现的弟弟吸毒最后自杀。同样的家庭出生,而一个选择死去,看着脆弱的姐姐却选择活下去。我不想说他是以怎样的手法,不懂太多专业用语,我只写写我在读的过程中和之后的感觉吧。

刚开始看,真不懂,不懂一个人描绘那样的语言,女主人公和子似乎很喜欢她的妈妈,妈妈那种贵族的气息是她一直仰慕的,即使最后没落一颦一笑都保持得原模原样。父亲死后,家庭没有支柱,和子的家庭只好卖掉以前的豪宅,回到了乡野的一桩别墅生活。没有生活技能的他们,只有靠变卖衣物首饰生活。而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和子退去身上的尊贵帽子到田地里干活生活。逐渐的,她似乎开始摒弃了身上的某些束缚,她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而且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不对,反而最后想和那位上原作家有一个小孩是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她细心地照顾自己的母亲到死,她鼓足勇气给六年没有见面的情人(她心中的契诃夫、m.c)写了三封表白信,一封比一封感情炙热,最后找到了他,不问他的一切,只想见到他,知道他的想法,或是怀上他的小孩。()最后他做到了,作为家庭里唯一留下的人,她最柔弱,弟弟总是觉得她养不活自己,而她却是最后留在这世上的。

和子的'弟弟,是一个矛盾的人。也许和子和弟弟两个人是作者的分裂。弟弟从南洋回来,愤世嫉俗,颓废堕落,而他却是母亲生命得到些许延续的根源。而他的活着也是因为母亲的爱,所以他在母亲死后不久,也选择了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我们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或是作者的呐喊:他不想当贵族,他想融入大众中,他认为死也不是罪恶。“直治的遗书:姐姐,我不行了,先走了。我全然不知,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就让那些想活的人活着吧。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死的权利。”

生命的黄昏,艺术的黄昏,人类的黄昏。也许作者那个时候只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感受,无尽的颓唐。

也许太宰治的作品太过消极,其实他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颓废靠酒精麻醉的上原先生、还是自杀死去喊着革命的弟弟、又或是一直温婉保持着贵族气息的母亲、还是坚韧地活下去的姐姐,无一不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在那样一个情感无法宣泄的时代,他们不懂如何生下去,但是他们可以选择如何死去。这也何尝不是一直向命运的挑战。

斜阳读后感篇四

《斜阳》的作者,太宰治。对于作者我不想多做讨论,我甚至不愿意去花那么几分钟打开网页,搜索“太宰治”三个字。尽管简单的几分钟,能让我知道更多,但是说风云,我更想从书中的字句去了解一名作者。

我忘了从何时了解到“太宰治”三个字的。只记得在一个图书馆,日本文学的分栏柜里,静静地躺着几本《人间失格》,但《斜阳》是没有的。把书从书架上拿出来,封皮放了是什么样色,又或者书面的排版什么样的,只记得书的背面的一句话:“最大的悲伤是在最大的欢喜之后。”(或许是这样的意思,但具体的句子我已忘记。)

那个时候就想读一读太宰治先生的书,但此次有幸因一人的赠书读了这本《斜阳》,心怀欢喜,两天之内就潦潦草草或又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

我总是爱看一下一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是何时写下的书,又或者是什么时代写下的书,这是最基本需要知道的。《斜阳》来自1945年的日本,由于战争,变得衰败,又因新思想侵蚀,旧时代日本贵族的废除,成就了这本书。

和子一家是这本书的主线。在和子一家,父亲早日逝世,和子姐姐,母亲和弟弟直治生活在一起。弟弟直治在书的开头便嘲讽着某些贵族,我甚至记下这句话:“不是有了爵位,就是贵族了,即使没有爵位,也有人是天生高贵的,就是个出类拔萃的贵族。”我从不敢深刻去了解这句话,因为在那个时代,这句话的意思甚至可以分化出很多种意思。因为直治就是因为“贵族”的标签,而郁郁而终。

或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会觉得直治真的很坏,桀骜不驯。但真正的了解到最后他自杀给姐姐的遗嘱时,才会明白,直治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罢了,让人可恨,但又让人从心眼里同情着。尽管花天酒地,尽管一副花花公子的样子,随意拿着家里的钱过着挥霍的生活,整日沉醉于麻药和酒,女人,到只不过为了麻醉自己的精神罢了。

那么多的女人,一幅幅漂亮皮囊的女人,但唯独爱上了一个画家的妻子,其温文尔雅,端庄温柔,就像是他心中传世的画一般,刻印在心里。最后对于生死的觉悟,更是让人泪颤。

母亲,最后一名贵族。从书的起端便能了解到母亲的儒雅,之后的伤病,甚至是直至死亡,都保持着贵族的高雅,而在上面也提过直治嘴里的贵族,可能他说的也只有母亲才配得上贵族两字。母亲对于直治与和子的母亲让人深刻,不让孩子担心,强忍出来的健康与脸颊的红意,更让人心疼。

和子,《斜阳》最为重要的人物,不同于直治,直治选择了自杀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从和子一家从贵族打落,进入乡下时便能找到她那种“革命”的气息。始终与旧时代抗争着,她能为了生活种地,尽管因一次“贵族小姐”的失误,导致院内起火,但能深深的感受到她的罪恶感,与忏悔。碰见上原那不顾一切的爱情,冲破时代束缚的爱情的坚持。

写到这,我不知如何写下去了,我羞愧于我的文笔与见识。但幸好能将我的懦弱与缺点公布于世,至少不像直治,不敢一次次坚持着斗争。我不想成为直治,因为他真的懦弱。面对冲击那无力而又随波逐流的漂流,一直胆怯着。

《斜阳》的读后感,至此已写不下去了。但我也深深叹一口气,从太宰治笔下那悲惨的时代逃出来了。我愿意更久的向窗外望去,至少我虽被时代与见识束缚着,但总是在拼命的寻找着世界的那一片温暖。(吴俊杰)

斜阳读后感篇五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宿命式的走投无路:

还有“最后的贵族”,母亲。她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贵族,是因为她不仅能抬着头以最优雅的方式喝汤,还能反叛地,无视自己阶级地位地站着小便。可当家道中落时,她能做的也只是典当家产,对舅舅言听计从。

太宰治给书起名叫《斜阳》。是的,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斜阳早已不是正午轰轰烈烈的日头。它必将渐行渐下,无可挽留地沉入黑夜。

总比变卖家产要更实在。一家子靠卖家产能支持多久呢?家产卖光以后又要靠什么活着呢?不知道,这样的问题没有人想过。所谓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眼高手低就是如此吧。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不如去做图书管理员。对自己的寄望过高,又不能脚踏实地做事,他们的死也许就是注定的命运。

还有一个不能不想到的问题,就是东亚国家个体的被动,特别是女性的被动。在面对变故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社会(华族地位,咳,可惜贵族没落了)或权威(比如舅舅,比如无路可走时投奔那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情人”)为我们负担起责任。从没有一刻想起我们也可以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举个例子,同时代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丹麦贵族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几乎是她的自传体小说),也同样一生坎坷,但每遇变故她都可以冷静地分析,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丈夫常年不在,偶尔回来还给自己染上梅毒。

同样二十几岁的年纪,凯伦难道不慌张吗?但她可以冷静地分析,离开丈夫,先回欧洲治疗(这应该是她当初最好的选择)。她再一次回到非洲,客观地说是因为她的嫁妆几乎全部投进非洲的农场。她敢于直面问题,解决经济来源。她有所有文艺青年的特质,她也更喜欢在壁炉前讲故事,高谈阔论;喜欢精致的餐点;喜欢黑胶盘。但她也肯快乐地下地干农活、开拖拉机,扛死尸……因为这是该做的,她没有自怨自哀。我们不能说凯伦很精明,因为她虽然肯干,但咖啡园的投资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何况之后又赶上了蝗灾(电影里是火灾)。所有积蓄毁于一旦,凯伦任然可以独立地冷静分析现状:及时止损,回欧洲发展。虽然在非洲,有一个她很爱的男人,但她没有一刻想过为他留下来。因为她知道,那终是靠不住的过眼云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