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精选5篇)

2023年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精选5篇)

ID:4364858

时间:2023-10-08 14:22:11

上传者:笔舞 2023年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篇一

略读课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_同志的生平及革命事迹,体会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乐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剪裁的方法。

4.结合古今实例理解“清贫”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新时期“清贫”的新内涵,将廉洁奉公的正义感纳入到生活的实处。

教学重点: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_同志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堂堂的苏维埃政府主席在严冬腊月穿着一件露着棉花的破棉袄度日吗?你们能想象他所有的家当只不过是几套旧衣褂裤、几双旧线袜吗?也许你不相信,但他就是凛然对敌的_,一位我党我军的优秀的领导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他在狱中写下的文章——《清贫》。

二、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提示:本文主要写了_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2.读罢本文,_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提示:本文着重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廉洁奉公、正义凛然的一面。(补充其逸事:有一次,_到下面检查工作半个月,在返回省会葛源途经家乡漆工镇时,顺便回家看望母亲。_刚到家,那些受苦受难的婶婶们听说了就来看望他。“唷!正鹄(_的乳名)当大官了,难得转来!如今兴苏维埃了,大家都奔好日子,可我们家还常缺钱买盐吃。你在外面又照顾不到我们,唉……”_早领会婶婶们的来意,是向他讨买盐钱,便笑着答话:“哈哈,我什么时候成了财主老板,回来就可以照顾你们,帮你开销买盐钱了!”婶婶们涨红着脸,辩解说:“都说你掌管着苏维埃几十万、几百万呢!你们公家饭碗里撒掉下两个饭粒也够我们开销一年半载,还在乎这两角子盐钱!”_解释说:“我管的花边(银元)是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却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全部用在苏维埃事业上。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

有一年寒冬腊月,_穿着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从弋阳去参加贵溪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冷得瑟瑟发抖的方主席,令身穿新棉袍的代表们于心不忍,于是大家合伙买了件新棉袄送来。他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执意不收。一旁的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了,说:“当个苏维埃主席,穿件破棉袄,人家都看不过,收下了又有什么了不得?”_说:“当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注意。一个不留意,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补充介绍其生平。)

四、研讨文本

_的《清贫》(节选)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的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的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唐《同志的信任》(节选)

“由于叛徒告密,_同志不幸落到敌人的手里,国民党兵士认定他是个当‘大官’的人,身边想必带着很多钱。他们威胁他,搜索他,结果却连一个铜圆也没有,失望之余,就抢走了他的怀表和钢笔。”

提示:同是国民党士兵在_身上搜索钱财的材料,在《清贫》中是详写,在《同志的信任》中却是略写。作者这样剪裁的原因是:_的《清贫》,是用这件“趣事”来表明一个共产党员廉洁奉公的品质,因而作了有声有色的详尽描述。唐的《同志的信任》只用了几十个字来记叙这件“趣事”,这是因为它在本文中并不是突出中心思想的重点材料,而只是作为交代_被捕经过的次要材料。由此也对我们的写作活动有所启发:同样的一个材料,如果对中心思想突出的作用比较大,就应该详写,反之,就应该略写或者不写。

2.在这件事情的讲述中,除此之外,主人公的个性还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提示: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中。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提示:面对凶恶的敌人仍然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提示:作者运用了讽刺的语气,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4.读罢本文,再谈对课题“清贫”的认识。

五、延伸思考

清贫精神从古有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贫穷面前不低头,在富贵面前不动心,仍然能够清清白白做人的英雄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这里,安贫乐道,恪守气节是有骨气的象征。

1.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笼络英勇善战的关羽,给其名马、重金、美女、高官,但关羽最重忠义,不为富贵所动;他“封金挂印”,身在曹营心在汉。其最终“千里走单骑”,寻找回归刘皇叔的义举流传为千古佳话,他的行为成为无数忠义之士效仿的榜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不仅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品格风范,它在一般凡夫俗子的身上照样闪烁着其坚强的光芒。因此,古人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格言警句。中国古代的圣人贤士,非常重视平时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的修养,以谨慎谦虚勤奋正直的优秀作风,养成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正如古圣孔子所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言论充分说明了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的重大意义,强调保持“安贫乐道”的坚贞气节对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现在多么需要_烈士那种身体力行的“清贫”精神啊!所以在新时期还是应该提倡老一辈革命家的“清贫”精神。

3.“清贫”在新时期有何特殊的意义?

提示: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_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拒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4.试着找出名人的有关“清贫”的名言加以体会。(如果学生找不出,教师可提供。)

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徐特立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陈毅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雷锋

必须把钱用在最需要、最有益的地方。——鲁迅

只有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饭,才能获得人生的真价。

——冼星海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伯庐

六、总结

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让我们重读《清贫》,重温_提出的“清贫”精神,提高人生的质量,成为有骨气的新一代中国人。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仲马靠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想象等途径,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请学生试着读一读“大仲马”、“小仲马”两个词语,纠正读音。

2、引入课题。其实大仲马、小仲马是两位在法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看到他俩的名字,不难猜出,他们是一对——父子,当时的大仲马可谓在文坛上春风得意,他的很多作品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可见大仲马已经在文坛上有了一定是“高度”(板书),而他的儿子——年轻的小仲马却尚未出名,但是他也想获得与父亲一样的高度,而且是”真实“的高度(板书)。

3、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标上段号,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圈一圈,碰上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停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小组生字词学习情况。

a、分步出示三组词语。

第一组:广为流传名不见经传

第二组:大名鼎鼎盛名一举成名

第三组碰壁冷酷无情退稿笺

b、检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词语,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

练习:从所给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语段中。

一举成名敲门砖盛名名不见经传广为流传不露声色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他的儿子——小仲马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父亲想要帮助他,但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上的(敲门砖),面对挫折他仍然(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最后,小仲马(一举成名)。

全班交流。重点解释:名不见经传、敲门砖。

完成了学习单,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段文字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长长的一篇文章可以精炼成一段话,一段话可以浓缩成几个词语,这就是我们挖掘主要信息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感悟“真实的高度“。

解决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一起去感悟何为“真实的高度“。

1、小仲马渴望成就一定的高度,他做到了吗?文中那里可见?(交流)

他的《茶花女》可谓大获全胜,此时,他拥有了他想要的“真实“的高度(板书)。

想象说话2:如果你是编辑,你会在退稿笺上说什么?

如果你是小仲马的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小仲马的父亲,看到儿子面对挫折,他对他说了什么?

4、小仲马有一条捷径可以走,但是他拒绝了父亲,他说。

“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请结合这句话说说小仲马为什么不接受父亲的帮助。(交流并练读)

此时,小仲马,已经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真实“的高度(板书)

四、小练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免不了会遇到挫折。有的时候,我们会躲在爸爸妈妈身边,希望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帮助我们解决难题。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有了新的收获。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说,现在,就请将你想说的话流泻于笔端。

五、小结。

依附着父母成长就像一根藤,自己无法独立地成长,我们要做一棵树,脚踏实地地站立,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这样才能和他们拥有一样的高度,并肩站在一起。

板书设计:

真实的高度

真实

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篇四

燕 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春天的歌。

教什么:

1、以电影镜头的方式,感受课文描写的顺序——第一自然段为燕子的特写,写它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为燕子活动背景的展开,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第三自然段为动态燕子的跟踪定格,它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第四自然段为静态燕子的远镜头,它们停息在电线上。

2、熟练朗读课文,并分段积累背诵全文。

3、课文十个生字的音形义。

4、积累文中的新词,并从“俊俏”“活泼”“机灵”等词语感受拟人的写法。

5、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外形的方法。

6、想象课文描写的春天景象,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吹拂”“洒落”“展开”“赶集似的”“烂漫无比”“生趣”等词语的妙用或意思。

7、在阅读中,感受燕子的可爱及春天的美丽。

(第一次教四年级,感觉这篇课文经过改编,不是我熟背的那一篇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多么有动感!为什么没有了呢?不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照样可以教吧!以上六点,是我根据文本特点、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我以为本课教材所体现的教学价值。为什么将背诵积累放在最前面?因为,我们要教的应该是完整的语言,不是零碎的汉字。所以,我希望学生首先要接触到的是完整的课文,一个完整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从中感受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语境,学习十个生字,并指导书写“微、稻”二字,积累本课新词。

3、学习本文写法:以精当的比喻,适当的拟人,描写外形;以精准的动词描写燕子的动态;分段有重点地描写燕子。

4、想象课文描写的春天景象,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吹拂”“洒落”“展开”“赶集似的”“烂漫无比”“生趣”等词语的妙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描写燕子动态时的准确用词及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导入,激发兴趣

(一)共写“燕”字,感受汉字象形特点,激发对燕子的喜爱。

1、师生共写:

“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在写“燕”字时,各部分紧凑些更好看。

2、读题,呼唤“燕子” 燕子在你们的呼唤声中飞来了,它在春天里飞翔,可美啦!今天,我们就跟着郑振铎爷爷的文字,去感受春来燕子飞的美丽景象。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要求,自主读书

1、要求:朗读课文数遍,直到自己觉得通顺流利为止。预习时圈出了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并已经通过查字典弄清它的意思了,可以和你的同桌说说。预习时,提出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他的想法。

2、自主读书

(二)课堂检查反馈

重点检查朗读的流利程度,难读句子的朗读和课文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学生应该学习自我监控,感知自己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是不同的,因此,不规定读几遍,只是提出结果要求。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自己能读懂老师不说,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己学不懂的,老师也不急着出手,要让学生先讨论。但前提是,学什么要十分明确,这样学生就能跟着)

(三)分段朗读,整体感知

1、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同一部风光片。你的眼睛就是摄像机,都拍下哪些风景呢?

2、指名分段读,并指导概括,训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这个环节,看似只在感知全文大意,其实,笔者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能够转换角色,将文字化成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画面。)

三、精读课文,聚焦燕子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如果让你画燕子,你会画什么?

2、结合交流板书:羽毛 乌黑发亮

翅膀 俊俏轻快 尾巴 剪刀似的

3、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而不写嘴巴、眼睛或别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此处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本文写法之一:抓住特点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讨论没有采取小组合作之类的形式,但是,其中有自主合作的成分,学生通过互相启发,感知了本文的写作特点,接下来,要让学生运用这种写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以致用。)

4、小结:写动物的外形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描写就行了。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用词中蕴含的喜爱“活泼机灵”“俊俏”等词语,充分体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

6、请同学们学习郑振铎爷爷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学生自由练笔,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进入情境

二、想象画面,感受生趣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什么画面?

根据学生发言,用彩色粉笔画出 风 雨 柳 草 芽 花,让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

2、品“赶集”,想美景

你看,二三月间,微风细雨,柔柳嫩叶,青草绿芽还有各色的花,全都来了。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赶集”。

板书“赶集”。

你知道什么叫“赶集”?根据学生发言,出示“赶集”的画面,体会原意中的那种热闹,红火的景象。

3、感受用词精妙

(1)这样红火热闹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课文片断。(2)出示填空题,重点品味。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所填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入手,想象体验春光之美,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为什么文章中,作者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为什么用这个词语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用另一个词语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在这个片断教学中,结合课后题的要求,以各种策略,让学生不仅知道词语的意思,更感受到词语的妙用。)

4、小结: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那些拟人、比喻的运用,使我们好像也看到了花儿、草儿,都变得生机勃勃,春天多么热闹红火啊!

5、朗读刚才填空的语段,尤其注意读好所填的词语。

6、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生趣,是什么意思?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7、给本段分层,并训练概括段意:第一层写春光,第二层写燕子。连起来,全段便是:燕子给春光增添了生趣。

8、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微风、细雨;第二句,写柔柳;第三句,写了草、芽、花;第四句,写燕子。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三、品味动词,感受“生趣”

1、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画下它。

2、学生自读,并圈点相关词语。

3、交流: 预设学生关注到:

掠过、沾、荡漾等词语,引导感受燕子飞行的速度快,轻巧。“唧”的一声,写得有声有色,仿佛听到燕子的啼叫。

“斜”,很有意境的一个词语,令你想到那句诗?引导积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这样的燕子,给你什么感觉?(轻快,美好)

4、指导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在圈点品味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孩子面对相同的文本,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自己觉得用得好的词语,接着交流,这个教学环节,既能让学生在自读品味中感受到文本用词的精妙,又能在交流对话中学习别的同学的见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充分预设,发挥主导作用,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3及教学重点的效果。)

四、品味比喻,感受赞美

1、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画下段中的比喻句。并说说用什么比喻什么。

2、感受比喻句中用词的准确:

3、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4、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只有燕子,没有春天的映衬,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5、练习感情朗读,读出对春天的赞美。

五、朗读背诵,积累全文

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2、朗读全文,试背

3、小结: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停息的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就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回去接着将课文熟练背诵,并朗诵给家长听。

关于怎样教的综述:

一、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空

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自己读懂的,老师不教;学生不能自己读懂的,老师也仍不急着出手,而是让将问题抛给学生讨论。综合本课六个教学目标,哪些是学生无需帮助,便可自己做好的?哪些是学生个体不能很好地完成,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哪些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顺利解决,哪些是需要丰富学生内心视像,促成体验并使之有效学习的?凡此种种,我们在确定可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时,均需心中有数。对于本课教学目标,我认为目标1、2课文的朗读和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和同桌之间合作,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目标3的达成,则充分运用体验式学习,通过唤起学生的旧有经验,想象画面等策略,让学生感受本文写法。在学习本课抓住特点写的基础上,还能进行迁移运用,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每个孩子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

二、抓住语文本体任务,促进语言学习

语文学习的本体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品味,既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又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为达成目标3、4,落实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多次安排指导学生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积累背诵。通过增删调改的对比,通过突出重点的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当堂迁移运用等方式,学生积累了语言,品味了语言,运用了语言。

四年级语文语文教案篇五

讲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故事导入,理清作者思路,复述课文。再精读课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汇报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生质疑

在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先小组讨论,然后把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四、整体感知

1、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过课文之后,对哪句话印象最深?并说出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口述)

三、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一)讲读三、四、五、小节

2、书上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联系前两个小节,试着提出问题。如:

中了大奖,心情当然应该很高兴,他为什么神情如此严肃?

家里很穷,终于有了一辆汽车,更应该高兴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