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色散文诗(通用5篇)

最新红色散文诗(通用5篇)

ID:4367449

时间:2023-10-08 14:56:03

上传者:BW笔侠 最新红色散文诗(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色散文诗篇一

一直有个愿望,重看一回红色经典,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之类。这个夜晚,我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

当然先看《红灯记》。感觉相对而言,它的唱段更精彩一些。

意识到样板戏的经典、精彩,是90年代以后。各种场合的清唱、选段推波助澜,让人不仅仅感觉亲切,而且从内心里,觉察到一种纯粹的艺术的震撼。

是的,震撼。遥想30多年前,舞台、银幕上,与这些样板戏的亲密接触,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过,记忆里,那时从来不曾产生过什么异样的感觉,精彩尚无,经典更无从谈起,震撼就更不可能。单一枯燥的剧情、冗长乏味的唱段,叫人昏昏欲睡。只有临近结尾时的激烈战斗,才稍许唤起我们少小心灵的观赏欲望。那时,虽然时时听着,处处看着,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没有感性的'理性的认知,只有荒漠般的印象。灰色、空蒙的印象。惟有那种贯穿全剧的慷慨激昂,长留心中。

《红灯记》看完,换上《沙家浜》,快进至“智斗”一场,专心致志赏下来,心里是一种满满当当的快乐。整个剧里,最出彩的就是这场戏。有两个反面人物参与的戏居然占了上风,可能也是当初剧作者以及别人所不曾预料到的。尤其刁德一,一张口就有味道。他的唱段,像“这个女人——不寻常!……”,百品不厌,其乐无穷。论人物形象塑造,比起“高大全”的郭建光,我更喜欢这个阴险狡猾的刁德一。小时候,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那时候,单单感觉这家伙有意思罢了。此刻,却充分领略到这个人物身上潜藏着的艺术含量。这种含量能够辐射,发散,扩张,渗透,占有。一句话,艺术性强。这便是这场“智斗”越品越有味道的缘由。

屏息静听,三个人物你方唱罢他开口,暗藏锋芒,性格各异,余味深长。我忍不住按下后退键,再欣赏上一遍。

时下,喜欢样板戏的年轻人不多了。好多年轻人根本不接近这些“古董”,当然也就无从感觉到它们的美。想起一次去店里买碟,一位女孩向我介绍,说起“沙家浜”,竟说成“沙家宾”,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呵呵,不怪他们。若非幼年时的经历,打死我,也不认识这个“浜”是个什么字。

红色散文诗篇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俺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俺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俺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擦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暖和,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俺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红色散文诗篇三

去年到庐山疗养,路经南昌,自然就想到去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看一看,于是一行人一路说说笑笑就奔将了过来。

可当大家远远望到这座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时,话语自发性的渐渐稀少,最后彼此都沉默了。广场听不到任何大声喧哗的声音,纪念塔散发着一种雄伟庄严的气势占据着整个广场,步入广场的人,自然而然就以一种肃然起敬的姿态仰望着他挺拔巍峨的身姿。

我迈着一种敬仰的步调向着纪念塔走去。越来越近了,那塔上高举的步枪直指苍穹,我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响彻云天枪声,随即而起的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热血激昂,汹涌澎湃,交响汇聚成一首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无数革命军人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用鲜血染红了那塔上高高飘扬的红色军旗。军旗上那鲜艳的红色,那代表中国革命的颜色,从那一声枪响起,便慢慢染遍整个华夏大地。军旗上那醒目的“八一”,只在入目的那一瞬,便从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那无比深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标志,以及八一出品的一系列革命题材电影,如《南昌起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等,还有电影里那些炮声隆隆的攻城壮景,那些斗智斗勇的搞笑场景,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等等。这些电影我看过很多遍,一路伴随我的'童年成长,是那个年代我们男孩子心中必看的科目,早已无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

我迈着一种沉重的步调踏上石阶。注目着宏伟的红色花岗岩浮雕,慢慢沿着塔身而行。“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这一幅又一幅的壮景从眼前浮过,似乎那种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又从浮雕里演义了出来。用手触摸这坚硬的红色浮雕,那浮雕的红色渐渐渲染了我双手,我的全身,仿佛我成了浮雕的一部分。红色,血洒大地染得江山中国红的颜色,无数英雄魂,漫漫征程路,他们怀着一个信念,无惧无畏用生命谱写的颜色,如今成了屹立世界的颜色,根生于每个中国人的颜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天,偶然翻到这些照片,突发感慨,于是随笔数语,借清明之际,以一种敬仰的心,缅怀无数的先烈们。我们向前,向着追求幸福的目标向前,偶尔的驻足回首,不忘那段历史,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

红色散文诗篇四

当我面对着一片红色的世界,全身的血液都凝固起来。

星象师阿介,站在我左后方,手里捧着那个关于我命运的水晶球。“小非你听我说。”很急迫的语气,令我分外恼火。

我把树上一片红叶取下来,慢慢地撕碎。阿介手足无措,只能在我身后微微地喘气。“我不是故意的,你知道,就算是我这种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我笑了,刺耳的声音破开了天边的朱红:“我什么时候说过我怪你。阿介。你以为我把你看得很重要?”看见火烈鸟在池塘边踱步。

阿介看不出年龄的脸上划过一丝恐慌。他捧着水晶球急急地奔到我面前,大声说:“小非你看这个。”

我转过头默默地望向阿介。他苍白的脸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我淡淡地笑了:“你令我失望。”

阿介已经知道了再怎么隐瞒也没有用。他等待着我。

阿介瘫在地上,嘴里还低低地唤着“小非……小非……”

我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会儿又睁开,天旋地转般。

阿介已经不见。我明白是我将他驱逐出我的世界,那个我忠实的仆人。

只因为他无意中算出了我的命运,但又骗了我。

呼吸轻得像空气一样缥缈虚无,陪伴我的只有大片大片的血腥的红,深沉而低调。

血从头顶上淌下来。爱我,抱紧我。最后一切都对我说不可能。

我只剩下了红色世界。

the,red,world……

……

红色散文诗篇五

岁月像叶子,从发芽到飘落,从新绿到斑驳,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洗礼,经历过无数次的分分离离。有些记忆难免褪色,但也有的至今仍鲜活于脑海。我们的童年时代便是人生中不能忘怀的绿色岁月。

刚入学时,我们只顾了学习,每日重复着追分逐名的文字游戏。“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打纸牌”,这些枯燥的游戏,逐渐不能束缚我们翩翩欲飞的灵魂。于是,我们五个女生便开始了绿色童年中的“红色长征”。

一偷瓜记

我们小学读了六年,换过三个村子。三年级的时候,去了临村商庄。也许是处于这种来回奔波路上的无聊,我们平生第一次做了“贼”。

村外,我们必经之路的旁边有一块地种了菜瓜。这种瓜,成熟之后才会有一种淡淡的甜味。记不清是响应了谁的号召,几只小手伸向了尚未成熟的瓜蛋一子。我啊,可没敢摘,但又怕其他姐妹笑我胆小,情急之下,我捡了一个别人摘下又丢弃的,放在兜起的裙子里。裙子里兜着中午妈妈炒熟,准备去磨炒面的麦粒、玉米粒,最重要的是那三分钱。几个姐妹争先恐后的选大个的瓜时,听到一声猛喝。我们顿时慌了手脚,四处逃窜。玉米地,大豆地,谷子地,我们穿梭而行,最终的集合地点定为桥头。当我们集合在商庄村外的桥头时,几个姐妹仍有收获,而我,裙子里空空如也。一个下午的零食都没有了,尤其心疼我准备用来买拔糖的那三分钱。三分钱买的拔糖,可以吃到晚上睡觉前。

老师正准备上课,瓜地的主人顺迹追到了学校,气急败坏的在老师面前指责了我们。大概意思是,瓜还没熟,摘了糟践,如果熟了,可以来吃。然后是老师的严厉批评,言下之意,大抵如此。我感觉自己的脸烧得厉害,把头垂的很低,恨不得塞一进桌斗里,藏起来。

这次的做“贼”经历,至今想起,胆战心惊。

二告状记

三年级一年我们换了三个老师。第一个是个女老师,姓吴。

吴老师适时正谈恋爱。有一次她男朋友来找她,给她带了一台“燕舞”牌录音机。办公室与教室仅有一墙之隔,吴老师和她男朋友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他们是想遮盖住什么,那时的我们不清楚。但也有个简单的想法,就是他们肯定在说悄悄话。吴老师总是让我们上自习,总是忘了时间,不给我们下课。有时候,我们实在快尿裤子了,不得不出来,自行解决。有的同学见到吴老师正和她男朋友相拥而舞,或是其他亲密接触。看到的同学回来,便发现新大一陆似的和我们汇报。录音机是用干电池的,有八节吧。电池没电了,吴老师竟然叫我们摊钱。那个时代,一分钱就是我们的命一根子。

忍无可忍!也是天赐良机。偶一日,我们准备上学的时候,在村口遇到了一个老师。听说,爱农学校去了位大校长。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扭转路线,直接奔爱农。我们见到了那位胖胖的大校长,大校长坐在一个马扎上,屁一股深深陷入马扎。我们五个轮番哭诉吴老师的三大罪状。一,总上自习;二,日日笙歌;三,剥夺我们的财产。

状告吴老师这一壮举,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效。第二天,学校迎接我们的,便是另一张陌生的面孔。

三夜路行记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又转移阵地到了爱农。我们也就开始了上夜校。

有一天晚上上课前,几个同学在教室门口外码上了一溜砖。老师被绊了一个跤,先是命令我们起立。然后,他手举一个笤帚疙瘩指着我们说:“把手伸出来,我看谁的手上有土,就是谁码的砖。”当时我的心里像揣了小鹿,怦怦乱跳。我没码,但我差点被绊倒时,摸了摸砖,手上也有土。还好,由于惧怕那个因为揍人,没了一毛一的笤帚疙瘩,几个同学没用挨揍就承认了。我躲过了一劫。

每天晚上我们都上两个小时的课,因为是晚上,没处玩,中间也不下课。两个小时,我们总好像要被憋出尾巴。好容易熬到放学,调皮又在我们心头滋生。

那时一般的农户没有院墙,我们走的那条胡同,间间隔隔就有好几户。电视需要架在高高的杆子上的天线来接收信号。看到主人一家兴致勃勃的看电视。我们互相对视,心照不宣的走到电视杆前用手转动。屋子里的电视屏幕雪花片片,嗡嗡作响。主人一个台一个台的找,都一样。最后找不到频道的主人推门而出。我们一哄而散。接下来,便是第二家,第三家,无一家幸免。

一样的动作,一样的效果,一样的谩骂。坑坑洼洼中,跌跌撞撞,滚滚爬爬。

我们哈哈大笑,幸灾乐祸的笑声在高高的夜空回旋。

四说鬼记

上夜校时发生的事比较多,比如前面提过的`给人家转电视天线,还有在铝壶里煮鸡蛋,“啪”的一声过后,成了鸡蛋汤;骑在炉子上烤棉裤,棉裤被引燃;冬季被老师骑着车手举木棍赶着长跑;冬天砸个冰窟窿钓鱼,最为传奇的一次,是夜校说鬼。

一天晚上没电,我们点着蜡。那是总停电,我们都有备存。一人桌角一颗白蜡,白蜡的光比红蜡的亮。老师说出去有点事,告诫我们不许说话。后来也许是时间太久了,有的同学熬不住了,说起话来。在烛影摇曳的夜里说什么最恐怖?当然是说鬼了。我们姐妹中有两个参与并策划了这次“说鬼记”。班上年龄最大,个子最高的男生被吓得嚎啕大哭,眼泪成双成对的落下。

老师回来了,知晓了事情的原委后,给了夜里他们犯错误以来最大的“奖赏”,往几里外的水站跑一圈再回来。我庆幸自己没参与,同时也为他们担心。这么远的夜路啊,肯定又累又怕。

第二天,街上盛传着一首打油诗“黑夜我们说鬼魂,吓得同学丢一了魂。哭爹喊娘非告状,老师罚我们跑一趟。”

悠哉,悠悠哉!

五摘枣记

我们的童年时代没什么零食。一宠一孩子的家长会做一种“嘎巴”,把面和红糖和在一起,擀成薄片,切成小块,在锅里烘干,烤脆。我们的家长中没有一个会这个手艺。我们除了用一分、二分钱买几块糖疙瘩,就是搭伴找食儿吃。榆钱、野桃、野杏、最值得回味的是酸枣的味道。

酸枣长在堤坡上,那片生长酸枣的堤坡离学校很远。我们早早的吃了午饭,十一路大步行军。她说这的好,我说那的好,摘出哪颗酸枣都免不了被刺划,被刺扎。兜里,袋里辛辛苦苦的装满了,我却被马蜂蛰了脖子,有的说,抹点大葱里面那种黏黏呼一呼的东西就可以好。我们又四处找大葱,终于找到后,抹了,一样,只是弄的脖子周围黏黏一糊糊,再加上汗液,心痛欲碎。疼痛难耐,不得不回。走到村边,看到几棵挂满大红枣的树。那种枣,两头尖,中间鼓,老人称之为“棱枣”。有同学吃过,又脆又甜。看看满载的酸枣,再看看满树的“棱枣”,我们垂涎欲滴,既来之,则摘之。

紧赶慢赶,我们迟到了近一节课。看到老师黑乎乎的脸,我们就知道在劫难逃了。凯旋而归的我们霎时变成了斗败的蟋蟀,不寒而栗。战利品全部充公。

最惨的是我,一起写检查的时候,我大着个脖子。

叶子渐渐纹理清晰,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改变了那些红色长征中心照不宣的“恶习”。走上了一条宽广的大路,放眼望去,只有满目的绿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