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画教学设计板书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理念(汇总5篇)

最新画教学设计板书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理念(汇总5篇)

ID:4371239

时间:2023-10-08 15:46:07

上传者:GZ才子 最新画教学设计板书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理念(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画教学设计板书篇一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儿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讨论哪几节分别写了两件事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意见,部分学生认为“我”想法和“我”与爸爸的对话不属于事情之中。可见学生对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划分段落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画教学设计板书篇二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图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主要事件。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朗读指导教学。

学法:朗读联想感悟学习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美妙的声音,会唱歌的小鸟。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它就是(课件1出示课题),一起读。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课件2)。

(1)同桌互读,纠错。

(2)开火车读,纠错。

(3)抽生分行领读,巩固。

(2)(课件3、4)重点学习“枣、馋”,记准“枣”的字形,理解“眼馋”的含义。

2.初读课文,巩固生字,感知内容。

(1)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2)完成“带刺的朋友小档案”(课件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会概括事件的主要方法。

三、品读高明。

(一)浏览课文,理解高明。

1.用文中的句子来夸一夸小刺猬,理解“高明”一词的含义。

你们能用文中的句子夸夸只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吗?(课件6)(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二)品读偷枣,感悟高明。

大家想不想跟着这只高明的小刺猬,一起去偷一回枣?

(生答:想)

那就让我们出发吧!亲爱的小刺猬们,不过有个要求,你要努力向刺猬老师学习,不要被主人发现呀!

1.爬树高明,高在小心谨慎。

(1)我们的刺猬朋友偷枣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答:爬树)

(2)找出文中描写刺猬爬树的语句:(板书爬树)

(3)朗读品悟。(课件7)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聪明的小刺猬们,你们注意到刺猬朋友是怎么爬树了吗?自由朗读。

抽生读,采访。教师范读。

集体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缓慢地往树上爬……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2.摇枣高明,高在用力。

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板书:摇枣)

指导朗读6自然段。(课件8)理解“兴许”的意思,从拟声词中感受刺猬的聪明。小结动作描写中拟声词让刺猬偷枣更加生动有趣。

3.跳树高明,高在迅速。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9)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4.拢枣扎枣,高在周到。

(1)谈话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10)

生自由朗读,交流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板书: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5.小结:

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课件出示11)

理解“钦佩”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复述偷枣,再悟高明。

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请你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开头,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课件出示12)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抽生讲故事。

五、推荐阅读。

1.齐读(课件出示13)。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2.推荐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带刺的朋友

跳树

摇枣归枣

爬树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画教学设计板书篇三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fu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单元的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画教学设计板书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引导学生比较词句活动室2(1)的两句句子,体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

学生朗读句子。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它是谁呀?

出示“——刺猬”,再读。

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爬停住脚摇晃掉归滚驮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摇晃”、“归”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刺猬:出来散步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掉过头去哀叫着溜走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

生接: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

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

出示说话练习。

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

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

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

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画教学设计板书篇五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宁可少讲一点课文,也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为什么刚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反复出现错误?”如果我能在字词教学中在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那学生的字词错误率可能就会随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我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感情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小刺猬偷枣儿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这堂课的语文味道不足,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没有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要带着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灵得到触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