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灵魂的事读后感(优秀7篇)

最新灵魂的事读后感(优秀7篇)

ID:4372193

时间:2023-10-08 15:57:44

上传者:LZ文人 最新灵魂的事读后感(优秀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一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与此了。”

我们的身边往往有着很多先辈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每一句话该怎么去说,每一条路该怎么去走,而我们往往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似乎就不再迷茫了,似乎就得到了自己的真实一般开始向着明媚的未来走去了。这样真的就不再迷茫了吗,他人说的话真的可以代表我自己的想法了吗?这是我常常在问自己的问题,而读《灵魂只能独行》的时候,我又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反省着,因为真实的自己,并不仅仅是靠忠告可以来圆满的。

周国平的书在之前读过《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或许于我而言,周国平比起作家,更重要的身份是哲学家,是一个去读人的灵魂,去升华人的灵魂的哲学家。虽然这两本书,一本是介绍他人的哲学观点,而另一本是写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同样都令人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着问题难以入眠。读《灵魂只能独行》的一个又一个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应该去走向怎样的路,但同时,每个人自己最为清楚的是,这条路并不是光靠想就能够想得出来的。生活、实践、受挫、改变,我想,大概走在梦想的大道上的人们一定一次又一次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省,他们所坚定地走下去的路,一定是自己的灵魂作出的选择,因为自己的路,不能靠他人的帮助;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够使之成长。

知道得越多,就会愈发觉得自己无知。当一个人确立了自己想要去的彼岸,就会发现摆在面前的路是那么得多。可是人只有一个,路只能走一条,放弃的路就越多,所以人就会因为知道得多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和失落。梦想看似接近,其实是十分遥远的,在梦想的道路上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阻碍,如果没有确定下自己的道路,又有谁能够一路坚持到底,从不迷茫呢。你,作为独一无二的你,面前的那么多路,并不是只靠先辈的指点就可以做出选择,也不是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就可以确定道路,这是一件作为自我需要反反复复去实践的事情,这是只有自己才能够决定的路。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灵魂的人,我们开始进行朝圣,而朝圣的路,只能让灵魂做出选择。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1000字]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二

在海底,她们拥有一切,有父母的爱,姐妹的关心。但是最小的小人鱼却和其他的小姐妹不一样,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人”,想着成人后就可以拥有人类不灭的灵魂。她苦苦地等,终于盼到了。她长大后就可以浮上水面了。有一天,从船上下来了一位王子喜欢上了她。第二天,她用自己美妙的嗓音和巫婆换来了双腿,代价是永远不能再开口说话。而不知情的王子又喜欢上了邻国的公主。此时的小人鱼悲痛欲绝,彻底绝望了。她用一把刀刺进了自己的胸口,变成了泡沫,飞上了蓝天。

小人鱼是伟大的,在她伤心的时候,在她想念的时候,在她忍受剑刺穿身般疼痛的时候,在她每一步都如踩着利刃的时候,她都没有放弃坚持。即使不能为人,哪怕化为泡沫也要拥有一个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灵魂。

这就是可爱的小人鱼。

我们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吗?如果你还没有,那么你就去问问安徒生爷爷笔下的小人鱼吧,她会告诉你拥有不灭灵魂的法宝,那法宝就是——勇敢,牺牲,坚持和善良!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三

徐阶是嘉靖时期的首辅,是明朝诸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一位。究其原因,就在于通过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乖乖大学生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狡猾、更善于与他人周旋、敌对的人的。

徐阶是高考中的探花,也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三名。全国第三名对徐阶未来的人生来说,就是意味着荣华富贵。但从后面的史实上来看,徐阶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隐忍低调、卑躬屈膝的状态。

徐阶可以说是圣贤书读的滚瓜烂熟的人,当他第一次进入官场的时候,笔者仿佛看见了同样刚进社会的自己与同学们一样。大家相信真理,相信仁义道德,相信刚直不阿,但进入社会久了,才发现这些在读书时期被捧为圣经的理念与思想在他人看来一毛不值。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学的仁义礼智信,学习的仁义道德以及各种知识真理都看来这么无用呢?老师很少给我们传授学校以外的事情或知识,在现行教育制度或老师的应试任务下,我们显得如此一无所知。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发现社会好残酷,发现社会好现实,怎么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一点都不通人情,一点都不仁爱,一点都没有人情味?相对于甜蜜而言,我们可能品尝更多的是苦闷、无语、尴尬或者痛苦。有人说,成长就是把闹铃调成静音的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哭闹泪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永远是在知道规则情况下的技能和关系最大化。

同样,徐阶也和我们这些刚出社会的大学生们一样,同样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怎么真实的社会与我们书本上学到的社会是这么不一样呢?聂豹(徐阶的老师)曾经告诉徐阶心学的真义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当时聂豹问徐阶懂没有?徐阶说懂了,关于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和内容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聂豹会意地一笑,说你还没有懂。徐阶说知行合一不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吗?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徐阶刚开始没有懂得,当他想跨入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时,他才学到了读书时期所学不到的东西,才理解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书中圣贤和各位名人所言的理想与愿望看起来都是这么诱人,催人奋进。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徐阶后来才发现,真正理想的实现,愿望的达成从来不是靠正直、一五一十做事来完成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法则是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徐阶在权力仕途中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堪称明朝第一奸臣的严嵩。严嵩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的人生方向是这样的:只要能够飞黄腾达、位极人臣,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背叛所有的人,背弃人世间的所有道德。看到严嵩的人生准则,让我想起了曹操当年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过曹操较严嵩好的地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曹操做事不是完全为了私利,他爱才惜才,希望恢复东汉统一的盛世。相较于严嵩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精神不知强出了多少倍。二是曹操是真君子,有真性情。曹操敢于说自己是小人,敢于直接说出自己不是好人,敢于说出自己的野心。从某方面来说,他有真性情,不做作。而严嵩了,则是满口仁义道德、圣贤要义。这也是曹操超过许多人的地方,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太多,但真小人太少。而曹操就是那个具有真性情,敢作敢当的人。

这个世界的主题是利益,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太多,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话,那么社会就没办法发展。对于徐阶这类真正的政治家而言,本身是无所谓坏,无所谓好的,关键是他们所做的行为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考虑更多数人的利益的。严嵩就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徐阶是一个胸怀天下、懂得隐忍的人。要对付老奸巨猾、混迹官场数年的严嵩,徐阶看起来毫无胜算。但徐阶不愧是徐阶,经过了时间的淬炼,他掌握了权术的规则,通晓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她知道,仁义道德、胸怀天下是战胜不了老奸巨猾、自私无比的严嵩的,同样也不能真正赢得皇帝的信任的。真正能打败严嵩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胸怀天下,也不是理想愿望,能打败严嵩的是妥协、隐忍、时间、谨慎,是不恪守绝对的仁义道德,用利益打到利益的经典反击。

世界的发展前进从来都不是革命理想主义的主观臆断,而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步步为营。正如陈云老先生所说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真正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提升,而个人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送礼拉关系。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利益的面前从来都是充满残酷的斗争与牺牲,在利益的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妥协与抉择。一步错步步错,人生就是一出戏,看你如何演。要想进入舞台,就要遵守舞台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迟早要被规则所惩罚。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四

《不灭的灵魂》不是一本多高深的书,它其实是一部讲述哲学家叔本华一生的论文。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是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

我与他结缘于一名才华横溢的女文青介绍的一本小册子《论孤独》,这是一部讲述孤独与人性的小文,当我开始读这部书的第一段文字时,就再也无法放下。一口气读完后,我对这个语气理智到刻薄,理论执拗到偏激的哲学家充满了亲切感与同视感。

于是乎,我开始好奇这个人的成长经历。《不灭的灵魂》里提到,他的父亲是当时非常成功的商人,却死于自杀;母亲是当时颇有才气的作家,甚至与歌德交好。但是他们母子之间却一直相处的很不愉快,母子关系自打叔本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虽然他还有个妹妹,但叔本华却一直拒亲情于千里之外,从未对妹妹尽到过自己作为兄长的责任。

他一生风流,有过几段刻骨的爱情经历,却终生未娶。他的哲学观点备受争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言论,饱尝被忽视的孤寂。总的来说,他的一生是孤独的,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当然,我觉得这些不幸大多是他的性格释然,然而,也正是得益于他那孤傲的性格,我才能在今天读到他那些闪烁着天赋的智慧言论。

书中有一段《论财富》中写道: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但同时其他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对于像人类这样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财富比起任何其他别的东西都得到人们更多的和更真诚的尊重,甚至膜拜,这是毫不奇怪的。甚至权利本身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不足为奇的还有:为了达到获取财富这一目的,一切尽可以抛开,一切都可以推翻。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在古时,还是现在,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一直从未改变。所以,我们不应该抱怨现在的社会多物欲,人多拜金,亘古至今,人性所使。我们能做的是适应这个社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和选择。

如果你对你的现状不满,你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或者名利,那么不应该抱怨什么,而是应该考虑是不是妨碍我们成功的条件因素没有得到改变?譬如,我有个朋友她总是抱怨自己的上司偏向,老提拔别人而看不到她。而对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小错误和低效率工作状态视而不见,总以一句马虎,或者太忙了,作为借口。最后,她气不过老板不给她加薪而辞职,自己开始了创业。自己当了老板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状态是多么糟糕,也承认了当初她老板的判断是明智的。

人要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虽然你努力了,但也不证明你就能满足你的欲望,因为现实是不会因你的意志而改变规则的,你的付出要满足现实需要时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就是说,即使失败了,你也没有必要气馁,你只是没有满足那个条件,也许努力不够,也许方向错了,总之保持理性、审视,坚持。就像我那个朋友,她现在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性格优势,自己创业,自己做了老板还雇了员工,虽然依旧辛苦,可收入远远超过了她当时向老板所要月薪的多少倍。

人生道路多崎岖,人们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无需纠结于选择那条路才对,边走边看,边看边学,道可道,非常道,读圣人书,鉴寻常路,走自己的路。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五

稻盛和夫作为我非常推崇的日本企业家,敬天爱人的《活法》《干法》以及修炼到极致的企业家精神时常让我自惭形秽,与西方企业家的张扬和洒脱不同,责任感和心力经营力透纸背,是个人修炼的极致。古森重隆是同样是路林教授课上提到的人物,作为带领富士胶片二次崛起的领袖,相对于胶片行业没落的柯达,不得不慨叹东方经营智慧带来的震撼。

日本企业自广场协议以来,在经历中国崛起挑战的过程中时不时给人日薄西山的没落感,但从《创造知识的企业》和《灵魂经营》中时常能感觉到日本企业家对企业本质,对伟大产品的创新以及用心经营的竞争力,也许是环境,机遇给予了我们超越的机会,但从企业经营,产品创新,组织文化,竞争力营造的角度而言,仍有不少值得学习与借鉴。

虽然日本已经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中做出了改变,古森重隆也进行过两次规模性的裁员,但古森重隆20岁进入富士胶片,终身服务公司的经历作为普遍存在,也令人感慨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价值,在国内互联网领域目前不到3年的普遍任职过程中尤其值得深思。

而提出的五体经营术,整合人的生命认知感官抓住事实与本质,头脑看透本质制定战略,心胸共情,肚量勇气与决断,坚持,表情深化涵养磨练人格,口舌积极沟通,手腕磨练技术和技能,腰腿行动效率,典型的东方式经营智慧与感悟。而see,think,plan,do,see,相对于pdca强调了感知,思考,决断的重要性。

古森重隆和富士胶片的成功经营哲学不是通常西方领导力与管理的范畴,更多的是经过长达20年追求极致精进形成的的敏锐,洞察和融入到血液里的判断力,以及义无反顾不成功便成仁的决断力和勇气。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其中的管理价值和基于分析,科学,共同努力的现代科学带来的经营价值,也未必认可意念带来成功,但是古森重隆失败宁死的那句话给我的震撼依然无可复加,脑海中映像的竟是神风敢死队誓死如归冲向美军航母的决绝,强调战斗意识的日本企业家,在这个方面着实值得尊敬,而中国企业家未免对经营挫折带来的挑战,在这方面确实值得警醒,勇气和决心能否经得起挑战和考研。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六

《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的一本书,不知从好久开始喜欢上了哲学,尤其是喜欢周国平的哲学,不算很深奥,却易读懂。在深夜的时候,轻轻的翻开这样的一本读物。

灵魂只能独行,生活在和平安定,繁荣生活的我们,每天都是在灯红酒绿,或者是在电脑面前度过的,伴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渐渐忘记了我们的灵魂,有个哲人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走的快了,请停下来,等一下你的灵魂。在黑夜里,捧读起了周国平的书,和灵魂有个约会。

很少和灵魂这样的交流,我们都习惯了和朋友,同学,亲人交流,一起,但是却少了我们最应该交流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容易让外面的世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影响自己,结果是最后失去了自己,为什么不抽抽时间和自己交流下了。

孤独,以前一直认为是一个人孤单,但是现在才明白,原来有一种热闹也叫做孤独,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罢了。我们总是被和别人一起打牌游戏,和别人一起下棋,唱歌,一起灯红酒绿,一起风风火火,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红尘中的我们,欢欢乐乐,开开信息,但是却忘记了什么是开始,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和人久了,渐渐的失去了自己,不知道是谁说起的,和人久了,一起去逛着,聊着,最后的结果是失去了自己,失去很多的东西,也许我们就是因为这样走久了,都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理想。有的人,一辈子走完,繁华一世,子孙满堂;有的人,一辈子走完,可能潦倒一生,孤单一人;有的人,一生嘻嘻哈哈;有的人,一生齐凄凄兮兮;都是人生,重要的是,你最开始是想干什么,你是想当一个医生,济世救人,华佗在世,为自己积了一生的德;还是当一个黑医生,卖假药,赚个一世繁华,却留下一世臭名。我想人一开始都是善的,人性本善就是这样的道理,但是我们走的远了,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我们被酒水醉了我们的灵魂,被金钱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被烟酒乱了我们的方向,我们没有去问我们灵魂,我们最初的打算,最初的梦想,最初我们想怎么样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问问我们的灵魂,可能金钱不是我们需要的,可能酒肉真的只是佛祖心中过,还是那灵魂的一抹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初的东西。

想着想着,我在想我最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了孤单寂寞?为什么耍朋友的那么的多,却最后都不了了之,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很多的无解的答案,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那些的痕迹。有的人说的很对,当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请回到这里看看,或许有你需要的,我以前就不懂,为什么我们会去读哲学,看都看不懂的东西,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了?牛顿最后找不到了,却去在神学方面找问题,很多的有名的人,最后都在神学上面去了,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却在哲学方面,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哲学,从仰望天空,到灵魂的独行,从骆驼到赤子的蜕变,这就是哲学。有句古言是这样说的,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哲学家给他加了还可能是哲人。哲人说不上的深奥,也说不上的神秘,只是因为他们总是给人的感觉把简单的东西深奥起来,就像最初的蛋生鸡还是鸡生蛋一样,世界是怎么来得,这些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像”1+1=2”这样的问题,也会有人用一生去证明,很多的哲学家就是和这样的问题,探讨一生,从世界的本源,从风水地火,到后面对人性,社会的探讨,但是周国平的哲学里面,却那么的平易近人,直白如话,却又令你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哲学家,从最初的智慧的人,变成后来的`爱智慧的人,不难看出哲学的含义。也告诉了我们不要因为他深奥就不去看它,以为自己看不懂,其实你看得懂的,真的看得懂,很多的东西就是那样的。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灵魂空间,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诚然,在许多时候,尘躯的小爱会妨碍灵魂的大爱,俗世的拖累会阻挡精神的步伐。可是,也许这正是检验一个人的心灵力度的场合。难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着人世间的重负依然走在朝圣路上。一味沉湎于小爱固然是一种迷妄,以大爱否定小爱也是一种迷妄。大爱者理应不弃小爱,而以大爱赋予小爱以精神的光芒,在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爱朋友中也体味到一种万有一体的情怀。一个人只要活着,他的灵魂与肉身就不可能截然分开,在他的尘世经历中处处可以辨认出他的灵魂行走的姿态。唯有到了肉身死亡之时,灵魂摆脱肉身才是自然的,在此之前无论用什么方式强行分开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内心紧张和不自信的表现。不错,在一切对尘躯之爱的否定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就及早割断和尘世的联系,为死亡预作准备。可是,如果遁入空门,禁绝一切生命的欲念,藉此而达于对死亡无动于衷,这算什么彻悟呢?真正的彻悟是在恋生的同时不畏死,始终怀着对亲人的挚爱,而在最后时刻仍能从容面对生死的诀别。生是开始,死了结束,如果没有开始,怎么可能有结束了。一出生就注定了我们要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产生担忧害怕,所以很多的老人老得时候,怕孤独,喜欢子女的热闹,就怕自己一个人的孤独,因为一个人面对死亡,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就想到了死,所以很多的外国的老年人喜欢旅游,诚然的面对死亡,而中国的老年人却很多的在家面对死亡。人生有的时候,真的很令人感慨,时光飞逝不等人,但是却又让人伤心,我们总是在哀怨着时间太慢的同时,哀怨时间太匆匆,这就算人生吧。

人生漫漫路,我们有太多的心情了,需要和我们灵魂做一个的交流,明白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不懂得和我们灵魂交流,或者因为别人或其他的事情忙而忘记了和灵魂交流,从而失去了很多的东西,直到明白的时候,才清楚,原来那些已经不可能回来了,再怎么的去追也不可能了,只是徒增一些的感伤罢了。也许我们会去怪我们年少无知,也许会去怨天尤人。但是最后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去懂得什么的问题。我们会对很多的东西疑惑,会对感情还有生活很多的东西,也许你做着一件你很不愿意的事情,当你放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才是你喜欢的,选错专业在中国是在普遍不过的事情,有的人在一生的最后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做了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可能大学毕业了才发现,原来那不是我们喜欢的专业,我们只是为亲人去读了那个专业罢了。最后只能带着那几分的勉强苦苦的撑着,却不问问自己的另一个自己,为什么我不喜欢了,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了?还有自己的感情,有的时候,明明喜欢却不敢说,明明不喜欢却强撑着,直到最后才发现不是的,就是一种的悲剧,我们的内心弱小而强大,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的强大,没有其他的人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其实不过是一场烟雨一场梦,只是我们在表演我们的人生罢了。生命中,茫茫的人海,注定了我们会相遇,相知,我们会有属于我们的命中注定,喜欢那么的一句话,不是我遇不到更好的,也不是我没有遇到更好的,只是那个时候,你正好出现罢了。其实茫茫人海,我们都会遇到我们宿命中的天使,问题是你怎么的看待,我们把那个人当成那个人就好了,只是很多的人总是怀着以后会更好的心态去寻找,结果只是找到正好罢了。

慢慢的合上了这本书,去睡眠中去询问我的灵魂,我最初的方向在哪里。

灵魂的事读后感篇七

以前,中国的电视媒体还单纯的停留在“节目为王”的阶段,节目战略作为媒体的经营重心,广告经营、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围绕节目战略展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市场力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这个阶段,媒体的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比较粗放,充其量只是简单的卖时间,卖广告时段,而且基本上是站在卖方市场的角度,等客户上门,谈不上真正的专业化媒介经营。

20以后,由于媒体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强,使得媒体的经营方略发生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媒体广告收入的增长率在一个大的层面上出现下滑。大浪淘沙面前,一些媒体为保持广告创收的增长速度,恶性开发广告资源,无限延长广告时段,导致电视媒体价格越来越高,折扣却越来越低,整个行业的价格体系基本崩溃,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行业发展态势的复杂,使一些思维活跃的媒体开始走上探索的道路,追求专业化的媒体营销模式。

在市场竞争日益多变的今天,媒体的营销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时时变、适时变。从根本上说,持续提高媒体的竞争力,使媒体品牌传播的效果更客观实在的反映出来,仍是媒体营销方式创新的核心。围绕这一思路,部分优秀的电视媒体作为先行者,本着科学、规范、持续的原则,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平播广告形式转向创新广告形式

所谓创新广告,就是在不增加广告时长的前提下,对广告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单位时间内媒体传播效益的增值,带来媒体广告经营的突破。如创新广告的表现形式之一“角标广告”,就是在基本不影响观众收视的前提下,对电视屏幕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对广告形式创新的鲜活范例。创新广告形式的出现,首先提供了一个电视媒体广告资源多样化的示范,使电视屏幕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其次也为企业的品牌传播提供一条途径,使企业在单纯的硬广告之外还有更多的选择,从而使企业的品牌传播更富有冲击力,更能显示出效果。在这方面,安徽电视台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节目供应商与销售商合二为一

作为电视媒体,其主要经营的东西是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固定的。在广告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媒体如何才能产生出更多的经营效益呢?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价值,一个就是缩短经营的成本。对于媒体来说,缩短经营成本虽然可以缓解媒体的经营压力,却无法从根本实现媒体经营效益的突破,因此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价值相对于变相增加广告时间,对于媒体实现其经营效益的突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些在经营中处于前列的媒体,采用的就是增加媒体的针对性服务,提升单位时间的价值,更好的塑造媒体的品牌,从而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高。

旧有的媒体经营理念,广告经营是滞后于节目制作的,往往是节目部门把节目制作完毕后,广告部门方登台亮相,进行广告的销售。由于各自为政,媒体的产品有时候并不适合企业品牌的传播,从而导致媒体经营效益上不去。我们反观国外先进的媒体实际操作,一个好的节目在最早形成构思的时候,往往就会去咨询广告商,或进行一定范围的市场调研,考察这个节目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如果这个节目(产品)没有市场,那么则宁可不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景象,节目的供应商(制作部门)与销售部门是合作的,是一起面对客户的。因为事前对节目的前景都有很明确的认知,而且节目的制作费用也有广告商负责埋单,所以其经营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

随着中国媒体经营理念的逐渐更新,我们也将要看到,一些经营意识超前的媒体,也通过整合其节目的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力量,以实现对广告经营的推动,从而带来经营观念、经营效益的双重突破。如安徽经视在其媒体经营的过程中,便有效利用节目部门的力量,在节目部门制订出选题时,与广告部门进行沟通,确定这个选题是否具有市场,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如果选题具有较强的观众关注度,或者有广告商愿意赞助,那么就进行实际的操作;而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节目部门也不会花费成本进行制作。这种节目部门与广告部门的有效互动,真正整合利用好了节目资源,实现了传播效果的增值,当然媒体的经营效益也获得了一个突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