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优质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优质7篇)

ID:4377777

时间:2023-10-08 17:06:16

上传者:念青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优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一

主题: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8课时 维护生态平衡

姓名:林凤茹 1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概念,认识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教具准备: 2 1.图片:鹰、兔、草原

2.文字资料:沙尘暴、发菜、鹰隼 3.课件:ppt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先学后教

3.以“蝉、螳螂、黄雀”为例,让学生讨论,如果环境破坏,对这三种生物有什么影响?(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温故——回顾上一课《改变生态瓶》得出的结论: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喝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研究是视角由模拟的生态系统(生态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

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学生熟知的故事为分析背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让学生谈论如果环境破坏,这小小的生态系统里会怎样。通过谈论,学生自然地得出生态失衡的结论。

(二)新授课——学而时习之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并饱览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

况?

师:如果草原上的草减少了很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4.学生小组谈论:(小组活动)

如果草原上的兔子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草原上的鹰减少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5 篇二:科学课蜗牛的教案

蜗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泉州师院09级特殊教育专业郭亚伟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蜗牛使孩子们体验到原来认为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意识到科学观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关于蜗牛的谜语:(1)背着包袱不肯走,表面坚强内里柔,行动迟缓很拖拉,碰到困难就缩头。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20分钟)

师:我们刚才看到什么啊。一只蜗牛背着很重的壳很慢很慢的往树上爬,用什么爬啊,肚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二

教材通过照镜子这一日常活动,引入学生对平面镜的研究,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的反射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以及对物质世界中光的传播这种能量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做玩镜子游戏,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3、用平面镜做玩具或游戏;

4、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

如果没有制作望远镜的材料,可组织学生制作万花筒。用三块小平板玻璃和一块塑料薄模以及一些线和纸即可。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和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尝试制作潜望镜、万花筒;

3、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师——镜子、汽车或摩托车上的凸面镜、万花筒,、潜望镜。

学生——镜子、蜡纸等各种反光物体,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不锈钢汤匙、小件玩具、彩笔、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

:2课时

1、师:你们看,室外的阳光多么灿烂啊,老师想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

教师演示用镜子把光反射进教室。

2、学生分组做光的反射实验。(除了用镜子,还可以用其他物体。)

3、讨论: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

4、看书中图像,思考:怎么让小女孩的脸亮起来?

5、交流方法:可以用镜子、蜡光纸等

6、出示19页两幅图,讨论:闪光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光……是怎样产生的?

(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会弹回来,这就叫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物体做反射实验,防止局限于镜子,从而为反射概念的建立奠定好基础。

1、师:看来,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接下来我们再来玩玩镜子。大家拿出镜子照一照、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指导学生借助教材p20页提供的四种的方法进行实验。

3、小组实验。

3、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根据学生的观察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填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发现,使学生在尽情“玩”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随之得到培养。教师把学生对光学知识的一些零散、不完整的认识加以整合,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了解一定的科学道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布置学生准备下节课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的材料。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示意图。

2、游戏要领:在室外背阴处,选择有光线射进的地方进行;每组四人,一人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其余三人阳光接力。

3、学生室外小组活动。

1、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潜望镜,让学生玩一玩,仔细观察其构造。

(2)看书中图解,学习潜望镜的制作方法。

(3)分组制作潜望镜。

2、玩一玩做好的潜望远镜。

3、小组活动:结合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用语言或图画的方法试着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4、教师出示万花筒,让学生玩一玩,再介绍其制作方法。

(留给学生课后制作。)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活动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玩耍、游戏、制作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同学之间交流、参与、合作的精神。

2、学生猜想、交流。

3、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并前后移动,看看有什么发现?观察、记录。

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

5、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发现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而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即可,不一定解释成像原理,可留下悬念。

制作万花筒。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三

我以“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对蜗牛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蜗牛有一些模糊地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本课是他们开始观察动物的第一课,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但观察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

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历经观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经历细心地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

在有序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对蜗牛身体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生准备:每组2-3只蜗牛、放大镜、培养皿、观察记录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新鲜蔬菜

本节课我以“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猜想—合作观察—交流发现—总结”为主线,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一、猜谜语引入

1、课件出示谜题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说它是头牛,不会拉犁走,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小动物,猜猜看。揭谜底(蜗牛)

2、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对蜗牛的身体你都知道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蜗牛,好吗?

揭题

观察蜗牛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想观察蜗牛的腹部看不清楚、蜗牛太小看不清楚)

2、现在你准备怎样观察蜗牛的身体?(用放大镜,看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等是怎么样?)

3、观察蜗牛可以从蜗牛软的一部分开始,你打算用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指导学生按头、腹、尾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有序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多,更仔细。)

4、出示观察要求

(1)小组合作,可用放大镜观察

(2)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仔细观察蜗牛的头部有什么?

(3)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5、观察要求有了,观察目标有了,我们的观察活动可以开始了。

6、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下组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察收获。

7、完成的小组用玻璃盖把蜗牛暂时盖住。

8、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的特征你们发现了没有?

(2)、请几个小组上台汇报一下?发现了几条就汇报几条,汇报的时候,我们比哪一组的同学听的最认真。(学生汇报)

(3)、别的小组有新的发现继续展示。

三、蜗牛壳的观察

1、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引申出来蜗牛还有一个壳。

2、观察过吗?有观察过的,请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呢?还想不想再仔细地观察蜗牛的壳?你认为壳可以观察些什么内容?(利用放大镜,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

(1)蜗牛壳上的线,像田螺壳上的线,取名叫“螺线”。

(2)如果有学生数圈数,汇报一下怎么数?在图片上数。示蜗牛数圈图,一起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请学生上来展示。

(3)展示学生画出来的蜗牛壳图,观察螺线展开的方向。

示图

了解左旋和右旋

(4)你看了这些图,想做什么?学生仔细辨认自己的蜗牛是左旋还是右旋,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汇报。

1、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了一些关于蜗牛身体的知识,关于蜗牛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看来同学们想观察研究的问题真不少,我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像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学习,你一定会有很多重大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四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准备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活动一:观察布料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三、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3、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四、活动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 4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 4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6)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再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叶子画出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细致。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 4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 4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篇七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

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

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