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12篇)

2023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12篇)

ID:44090

时间:2023-03-16 16:09:03

上传者:曹czj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一

最初看的时候,我想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呢,战争与和平就如同生与死一般对立,为什么会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有了战争就没有了和平,整本书看完,我改变了看法。在列夫托尔斯泰内心的世界里,战争与和平从来就不是对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心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看书中那些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荣誉;有的人追求权利;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情欲。。。追求的愈加紧迫和疯狂,内心的战争就愈发惨烈。就如同生与死一样,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灵魂却还活着。列夫托尔斯泰不就是鲜明的例子么?他早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和意识还活着,激荡着后人的心灵。拜读完《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是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于是对他的无限喜爱与崇敬之情让我有这冲动和勇气去记录一下自己浅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书,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如此真实和鲜活地印在我心里,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他们代表着几个非常典型的人物类型。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安德烈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单纯,正值,善良,也固执。这个人物贯穿整本书,他的成长经历让我纠结、心痛、惋惜、也温暖过。安德烈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将死的时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时候活的压抑,自我,冷漠,自闭。义无反顾的参军,面对怀孕的妻子的挽留与想念的无动于衷等等都为安德烈后来的悲情人生拉开了帷幕。安德烈这个人物性格的巨大转变发生在两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临死亡之前的那段岁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头地和夺取荣誉并且被认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内心的战场早已硝烟四起,内心战争的导火索不是拿破仑,而是对于自我荣誉的疯狂追逐。他只向往荣誉,出名,向往受人爱戴,只向往这一切,活着也只为这一切,除了这一切他什么都不爱。死亡,受伤,家破人亡,没有任何东西是他觉得可怕的,父亲,妹妹,妻子,等等这些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不管是多么可亲可爱,但是,只要能够得到片刻的荣誉,出人头地,能得到不认识的,而且也不会认识的人对他的爱戴,不论看起来多么可怕,多么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将这些全部割舍。他时常想象一场会战,会战的伤亡,集中在一个地方的大搏斗,他带领的一团人,一师人,独自一人打了胜仗,一切胜利和荣誉都属于他一个人,总司令被撤职,他得到任命。。。也许就是这略微扭曲的思想让安德烈处于一个相当疯狂的内心世界。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惨痛的一刻开始转变:战争中被敌人一棍子打晕,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么也看不见,高高的天空无限高远和静静漂浮的灰色的云彩,这些安静肃穆庄严地云彩,完全不像他那样在奔跑夺取某些东西,不像他们那样在呐喊,搏斗,也不像法国兵和炮兵那样满脸带着愤怒和惊恐互相厮杀,他在想为什么以前没有见过这么高远的天空?他是那么幸福,终于看见天空了,除了广阔的天空,什么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安静,肃静,什么都没有,他想起了与妻子恋爱时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儿子,想起了父亲,摸着妹妹在参军之前挂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这个时刻,安德烈得到了内心的和平,不是吗?不是经历过死的痛楚,他难道不会真正地认识自我么?其实,战场中受重伤的他得到过崇拜的英雄拿破仑的称赞,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么?拿破仑说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时的安德烈听到这些话就好像苍蝇嗡嗡叫,不仅不感兴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头像火烧似地,他觉得血就要流干了,他又看见了突然让他有幸福感的天空,这遥远高高永恒的天空和他的心灵与拿破仑相比起来,拿破仑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当死里逃生的安德烈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却目睹了妻子带着责备怨恨的眼神死在产房里的时候,安德烈从此进入了一个自闭的世界,与世无争,远离世事,时常走不出妻子临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夺取那虚幻的荣誉感之外,他没有变,依旧高傲固执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内心表面的平静真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想要传达的和平么?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临死亡之前的那段岁月,安德烈终于走出了亡妻的世界并且想要重新选择新的爱情时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坎坷,这一其实是无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点燃内心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他又固执地变成了一只刺猬,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他固执地不愿意去理解更不愿意去原谅。现在看来,至少安德烈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只爱他自己的人,他还是只在意自己的荣誉感,不论是对于事业还是对于爱情,个人的荣誉感至高无上。所以,当安德烈第二次与死神相遇和抗争的时候,安德烈勇获新生的艰难历程才真的让人感动和震撼,当安德烈在战场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决斗的情敌被炸断了一条腿的时候,他突然开始不只爱自己了,开始真正领悟爱的含义和真谛。爱这个东西,不是对某种东西,某种目的或者由于什么原因的爱,而是在他要死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敌人却依然爱他的那一种情怀,因此他突然开始学会原谅并且体会到了强烈的幸福感。他又激动地想起来娜塔莎---那个他深爱过却坚决抛弃的未婚妻,不是只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灵魂。于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耻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绝和决裂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于是在与死抗争的过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见娜塔莎一面,于是上帝安排他们相见了。想想当时那个第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虽然躯体活着可是思想却死了,过着孤独和半昏迷状态的生活的时刻,他越不自觉的摒弃那尘世的东西,与世无争,其实他越发离这个世界远了,对于活着这件事情,他认为是无所谓的。而这次,安德烈祈求上苍给他一次活着的机会,重新爱身边的人。上苍果真把深爱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时候,对一个女人的爱情默默潜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恋人生了,对娜塔莎的爱情唤起他对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两个相爱的人相聚时敞开心扉说出的真实而动情的语言:安德烈第一次对娜塔莎大胆地表白:我爱你!娜塔莎说:原谅我!安德烈说:原谅什么?娜塔莎说:原谅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说:我比先前更爱你,更知道怎样爱你了。。。安德烈这样一个曾经只爱自己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内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说安德烈才是列夫托尔斯泰心中战争与和平最好的化身与诠释。只是,这次,安德烈没有幸运的再次死里逃生。也许剧情只有强烈的冲突感时,才会让人感动。人生有了太多的阴差阳错才会让人铭记住什么,安德烈第一次知道应该去爱的时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爱没处给了;第二次懂得怎样去爱的时候,他也被爱的时候,他死了,让别人的爱没处给了。也许这人世间只有爱情这东西才会让人神伤和痛彻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这爱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纯粹的幸福,尽管最终,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样,还有皮埃尔,娜塔莎,玛利亚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由死到生,从战争到和平过程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样,他们最终都是幸福的。只是这幸福都来得都太过艰辛。

皮埃尔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场浪子,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这个单纯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终获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内心永远的和平。皮埃尔这样一个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但却混沌不堪生活的贵族,他竟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尔被关到棚子里当法国俘虏的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不是从理智上,而是用他整个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创造出来时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于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并不在于缺少什么,而在于过剩;但是现在,在三个星期的行军中,他又认识到了一个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世上没有哪个环境是人在其中过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没有哪个环境人在其中过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还认识到,痛苦有一个界限,自由也有一个界限,而且这个界限非常近;一个人为了他的锦绣被褥折了一个角而感到苦恼,也正如他现在睡在光秃秃的湿地,一边身子冷一边身子热而苦恼一样;从前他曾为穿紧脚的无邪而感到痛苦。他认识到,当时他以为出于自愿和妻子结婚,并不比现在关在牛棚里更自由。他的境况越艰苦,前途越可怕,就越与他的境地无关的在他心中出现那些令人快乐的思想,回忆和想象。。。在我看来,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二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角色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可以掠夺他国的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写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三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角色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可以掠夺他国的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写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四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五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六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七

让白鸽永远飞翔在蓝天

当我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远眺着小城的万家灯火,当我凝望着街道上五光十色的车水马龙,当我欣然看着楼下公园里大爷大妈们神采奕奕地跳着广场舞,当我慢慢合上--读过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潮澎湃,仿佛内心有千言万语。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描写了1820--年俄法战争的全过程,以当时四大贵族家庭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820---年至1820-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抨击了那些谈吐优雅,但漠视祖国命运的贵族,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期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作者托尔斯泰用他的笔都一一作了生动详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如身临其境。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又何尝不是用千千万万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从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到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虽然我们这群00后的孩子从未经历,但是当我们从新闻联播、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足矣让我们感慨万千。就在当代,当我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撒娇,在课堂里安心专注地聆听着老师的教导时,在遥远的叙利亚的人们却在饱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有多少人死在战争的魔爪之下?从20--年3月15日到20--年6月8日的1547天里,叙利亚战争就已确认造成230618人死亡。听到这样的数据,我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了战争残酷的画面:战场上泥沙飞溅,炮声、火光不断,战场上有给火枪上膛和大炮上膛的声音,也有被炮弹、子弹打中,受伤战士的惨叫声,还有双方交战的厮杀声。战场上,有的战士失去了臂膀,手臂流血不止,血肉模糊,有的战士被炮火炸断了双腿,鲜血喷射,不久就因失血过多死去了……城市里大街小巷高楼坍塌,废墟遍地,人们四处奔逃,妇女们惊慌失措的叫声、孩子们绝望的哭泣声,老人们悲痛的的哀嚎声,弥漫着整个城市。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亲;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我们的国家也是经历了这样残酷的战争才得以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繁荣!

“咕,咕……”一只白鸽停在我身后楼梯旁的花窗上,我转身看着屋内温馨的黄色灯光撒满整个家,茶几上摆放着精美的茶具、鲜嫩的果品、香甜的糕点,妈妈正在书桌前静静地写着书法,爸爸正在沙发上陪着外公外婆看着电视里正在播放《厉害了!我的国!》,当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来。我自豪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希望战争永远消失,和平的白鸽永远停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八

两个多月以来如饥似渴的阅读历程,我终于啃完了这部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页的煌煌巨著。心灵仿佛也进行了一场超越时间与空间桎梏的旅行,仿佛我亲自来到了那个传奇而又动荡的1805与18--年,骑着一匹雄健强壮的哥萨克骏马,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眺望着远方弥漫着硝烟、激荡着金戈铁马的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看着拿破仑的运筹帷幄与库图佐夫的高瞻远瞩,用自己的心脏与热血感受着俄罗斯,这片伟大而又广袤的异国土地上在两百多年前发生过的荡气回肠而又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既令我柔肠百结,又令我倍感雄心勃勃。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托尔斯泰最富盛名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小说能够出色地做到将书中的人物如同树木扎根于大地一样毫不突兀地融合进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国家与民族中,《战争与和平》就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全书紧紧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与华西里这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了一幅恢弘壮阔、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画卷,其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托尔斯泰都用他那支被上帝赋予了无限魔力的笔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若身临其境。

托翁在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著时只有37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黄金盛年,他一定是怀抱着极大的民族热情来全身心地创作这部巨著的。这部连罗曼罗兰都为之赞不绝口,甚至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的小说何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荣誉?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这部巨著中倾注的烈火般热忱的爱国热情与简直堪称巧夺天工的文学手法无时不刻地感染着读者,令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脏搏动的最强音。在这部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史诗当中,托尔斯泰刻画了无数个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人物,古灵精怪、美丽顽皮的娜塔莎,忠厚睿智的皮埃尔,理性坚毅的安德烈公爵,骁勇正直的尼古拉,悲天悯人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无不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些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共同演绎了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悲喜剧,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哲学、爱情、人生、死亡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刻画人物与叙事的高明,这一特点在小说的开篇安娜.舍勒家进行的上流社会聚会便可见一斑。首先托翁通过聚会上人物的对话便一阵见血地点明当时拿破仑蠢蠢欲动,大战前夕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皮埃尔与安德烈公爵的粉墨登场。这是整部书第一个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首先皮埃尔介入上流人群的谈话,并忽视上流社会的交际原则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关于当前欧洲时局的高谈阔论,开诚布公而又无比鲜明地将皮埃尔年轻气盛、富有见地与哲思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安德烈公爵对于周围那些只会自作聪明地夸夸其谈的庸俗贵族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顾,以及对自己近卫军事业表现出来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象。当然,一个优秀的作家绝对不可能仅仅将目光投入到主要人物身上,正像一部戏剧,如果仅仅是主角大出风头、独领风骚,而配角都毫无个性可言,那么这部戏剧同样是拙劣而失败的。所以,托翁对每一个配角都给予了充足的发挥与表现的空间。比如安娜舍勒、莫特玛子爵、华西里公爵的女儿海伦以及伊波利特男爵,同样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看了之后会马上说,哦,原来安娜舍勒精于交际周旋,莫特玛子爵彬彬有礼、善于讲俏皮话,海伦高贵美丽但是虚荣愚蠢等等。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篇,托翁就明确了叙事的时代基础,提供了人物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不同的人生际遇奠定了战争与和平这两条主线的线索,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但是单个的人物,托翁所塑造的四大家族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以皮埃尔为代表的别祖霍夫家族,是一个理想式的俄罗斯传统贵族式家族。以娜塔莎、尼古拉为代表的罗斯托夫家族,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小贵族式家庭。以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老公爵为代表的家族是传统的俄罗斯严肃刻板、兢兢业业的爱国者式贵族,而华西里家族则是典型的上流社会虚荣势利、奢靡无度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贵族家庭,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家庭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俄罗斯贵族恰如其分的代表。而通过四大家族成员的思想与言行,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恨纠葛与人生轨迹,便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风貌。

四大家族成员的命运道路各自迥异,然而最终却又实现了理想的殊途同归。皮埃尔在结婚后被不忠的妻子欺骗,思想与精神上感到分外痛苦,犹如被困在了一个金丝牢笼中。后来加入共济会寻求升华与解脱,却又毫无进展,在与罗斯托夫家的交往中他爱上了美丽轻灵、富有魅力的娜塔莎,却苦于自己家庭的累赘无法表白。后来通过占卜异想天开地以为自己将终结拿破仑,率领民团参与了鲍罗金诺会战,甚至留在莫斯科意图行刺拿破仑,结果却意外成为了俘虏,在一位叫普拉东的士兵的开导下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而如愿以偿与娜塔莎结为夫妻。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意外负伤,却大难不死,归国后因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迷惘思索与丧妻的痛苦中而一蹶不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后结识了娜塔莎,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少女美好蓬勃的青春朝气感染,重新燃起了心中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在与娜塔莎经历了一次罗曼蒂克式的美好爱情后因浪荡公子阿纳托里的插足而解除婚约,重新投入到了卫国战争的钢铁洪流中,在鲍罗金诺会战中身受致命伤,在垂死的恍惚朦胧间领悟了爱的真谛,宽宥了娜塔莎的错误,最后在机缘巧合下与娜塔莎共度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平静而冰冷地死去。罗斯托夫家的尼古拉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骠骑兵,参与了奥斯特里茨会战与鲍诺金诺战役,屡立战功,最终与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姐为夫妇。而华西里家族的海伦则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也体现了托翁的道德是非观,这个高傲虚荣、愚蠢透顶却又自作聪明的荡妇最终因误食避孕药而身亡,与其他三大家族获得的美好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托翁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此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与和平》整个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不只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这更赋予了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真实感。例如皮埃尔,这个起先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名门望族的私生子,在接受了先父的财产与同海伦的婚约后经历了一段迷惘而又痛苦的时期,变得沉闷而忧郁,这是他本人性格的第一次转变。在参加共济会后,他试图使自己变得悲天悯人、宽容博爱,然后却不得要领,这是第二次转变。第三次转变发生在他成为了法军俘虏期间,在这期间,在普拉东的精神感染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幸福,因此领悟了简单的生活真谛——毫无理由地去爱一切人,这使他变得宽厚而温和。从原来的我行我素到与娜塔莎婚后的好学深思,皮埃尔的性格是随着他生活的一波三折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同样在娜塔莎身上,这个原来古灵精怪、美丽活泼、喜爱唱歌的百灵鸟式的女孩,在与皮埃尔结婚后,却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有些吝啬的成熟母亲,以至于连她昔日的追求者杰尼索夫都为之惊奇愕然。同样,其他主要人物身上也经历着这样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出了人物所处时代的风云际变,更体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动人。

《战争与和平的》另一大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准确刻画,拿破仑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与自大狂妄,库图佐夫的温和理性,巴克莱.德.托里等人在战争中表现的不切实际与好大喜功,甚至连亚历山大一世这样的帝王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只是实事求是地揭露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没有逃避,没有说谎,没有刻意地去将某个人神化,也没有刻意将某个人贬损。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拿破仑的侵略对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他没有像其他史学家替拿破仑歌功颂德,也没有像拿破仑的敌人威灵顿那样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将军”,他明白任何战争的发起者仅仅是一个妄自尊大的野心家,卫国战争中那些乐于自我标榜的统帅他并没有歌颂他们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甚至对巴克莱.德.托里与巴格拉基昂等人他采取的是一中略含嘲讽的态度。但是对库图佐夫,他却给予高尚的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将平凡与伟大结合起来的英雄,是“民族战争的代表”,因为在库图佐夫的身上印证了托尔斯泰的一个观点:群众的伟大精神力量产生伟大的统帅。他描述这些所谓的伟人也不单单是故事发展的需要,更是借以他们衬托出人民的伟大。

倘若只是一味地讲故事,《战争与和平》也就不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块令人高山仰止的魁伟丰碑了。列夫.尼古拉维奇.托尔斯泰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战争与和平》同样表现了他对于历史、哲学、宗教的诸多看法与哲思。而这一切常常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之间的交谈与思考表现出来,托尔斯泰素来是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他可以在庞大的集体场面将某一个人的内心互动用寥寥数语便和盘托出,也可以用一大段的细致描写展现人物生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安德烈公爵被法军击中后倒在奥斯特里茨战场的那一段他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他望着那高原轩邈的灰色天空,感觉灵魂仿佛已经离开了自己的躯壳,周遭喧嚣激烈的战争仿佛已经化为乌有,就在这样一种超凡空灵的环境下他进行的内心独白,犹如一位沉思默想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思想灵泉的自然流露。安德烈公爵反复思考人生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他与皮埃尔得出了同样的一个结论——爱,毫无保留、毫无理由的爱,如同基督宽恕罗马人一样的博爱,这或许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人生哲学观。而安德烈与皮埃尔无疑是全书当中最为引人玩味的角色,他们二人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对于眼前的现实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并不沉溺于自己所处的显贵地位与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他们所思考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境界的问题,即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个人的生活,而习惯于将自己与整个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两人都曾经经历过迷惘,然而生性乐观的皮埃尔最终在普拉东身上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然而安德烈公爵最终却选择了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娜塔莎的错误却被他视为寡廉鲜耻的背叛,因此他希望投入于伟大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他对现实的批判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尖锐、深刻,因此最终在娜塔莎的陪伴下在孤独中死去。

在看过这本书前,我一直十分崇拜拿破仑,崇拜他的骁勇善战,崇拜他的运筹帷幄,崇拜他的雄才大略,并始终不渝地坚信他是一位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千古一帝。然而,托尔斯泰本人对拿破仑的描写却令我如醍醐灌顶。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伟人只是历史的工具,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已,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战胜的。拿破仑自以为自己拥有无以伦比的天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然而在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的战场上他又能说发挥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他自作聪明地发布充满天才的各种各样的命令,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鲍罗金诺战役期间甚至身患伤寒,战场的局势又是那样地瞬息万变,当通信兵传达了他的命令时,他的命令恐怕早已不适用了。托翁在书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与历史走向的永远是群众,而绝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历史学家惯于寻求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但历史发展是并不存在偶然的,驾驭历史规律的,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事实上,拿破仑在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时发挥出来的天才在俄国的时候并没有消失,但他实际上并不具有天才,他所遭遇的只是一连串微妙的“机会”而已,然而这“机会”在俄国的时候却意外地消失了,因此导致了拿破仑在俄罗斯的溃败,这是历史规律导向的必然结果,与他本人无关。他或许是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游地最快的一位,但绝不是改变大河流向的那个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座哲学、历史、文学、思想的巨大宝库,由于见识与智慧有限,我所能窥探的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文学家,正因为他所拥有的深沉思想与卓越才华,

而这目前仍是令我仰之弥高的。我诚挚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读佳作,届时,我或许将得到更多的财富与启迪。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九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十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十一

《战争与和平》中已显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一个重大事件(如:战争)看似是精心安排并依从于人的意志而发展,这是事物的表层;内层的世界,是由不确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综合有机作用后发展到如今的状况,这种状况或许暗合人的意志,于是人们用各种理性理论观点阐释计划方案的科学完美性;或许异于人的意志,于是人们把计划方案的科学与否归因于个人的歪曲不遵从既定的路线图。

在第一部第四节,以蜜蜂为例,表征了对某特定对象理解的多元性,从每个个体出发而理解的意义都不相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含义。正如作品中所言:“人类在揭示这些目的的智慧发展得越高,最终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显。”

整部小说,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夫的人性变化为主要脉络。人性或灵魂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复杂多样的形态不断运动变化着。这种变化源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双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从因果论来分析四大家族命运,博尔孔斯基老公爵脾气很臭以及个人修养的不足,从而致使儿子和儿媳妇双双早逝,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儿子死前灵魂得到净化归于宁静;老公爵的女儿玛利亚是这个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随人愿地嫁给了罗斯托夫。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位从内心放低身段,鄙视贵族虚伪社会的贵族。他的灵魂一直在忏悔、反思、净化,他的亲赴前线、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因此,他如愿以偿地保有了战后的家业并娶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夫老伯爵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点软弱,虽然待他病逝后,家产尽失且欠下重债,但其儿子尼古拉•罗斯托夫重操家业,娶了家资丰厚的玛利亚公爵小姐。这个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满,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让我遗憾的是彼佳•罗斯托夫的早逝,痛心于他那年轻的生命和执着勇敢精神的殒灭。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虚伪而投机参军的尼古拉从未真正意义上为了卫国战争奉献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与愿违。最厌恶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库拉金势利、虚伪、自私自利,所以他的这个因让他后代吃了这个果——阿纳托利被截肢,另一儿子战死,海伦不守妇道,终而早逝。

最后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利亚分别成立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安德烈的儿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该视角来评价皮埃尔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聪明又思想,后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尔和女主角索尼娅为我最爱。前者是一个一直走在灵魂救赎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自由以及灵魂洗礼净化救赎是我所尊爱,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谅他在爱情上对海伦的失责,那是时势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结果,无自我主张的皮埃尔被绑架上一段众人所认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为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买单。人性方面,他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同情心等。后者索尼娅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对尼古拉•罗斯托夫一直不离不弃,同时她的包容、担当、贤惠、温顺让我感动和欣赏不已。娜塔莎,我只能对她尽可能的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未曾真正走到我的心,未曾引起我的共鸣,未曾让我感动。

《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自从和妻子吵散以及与妻子情夫决斗,内心经过强烈地思想斗争,以及入同济会,他的心灵开始走上救赎悔过觉悟的道路。安德烈公爵自丧妻,以及在皮埃尔的劝说以及自己对生命中种种细腻情感的反思,他也走上了心灵救赎的道路。罗斯托夫自从与情敌赌牌后,面对家人给予他四万卢布偿还欠款,父母的爱以及自己内心的内疚自责也让罗斯托夫走上忏悔心灵救赎的道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是走上心灵救赎道路的人。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人物角色是经过奢华荣光的生活惬意后开始放纵自己,最后因此而造成诸多矛盾和恶劣后果,正式后来对这种后果的反思和内心煎熬,开始走上心灵救赎的道路,托尔斯泰在现实生活定然也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中,当一些让我们快乐放纵的心灵受到自己酿下苦果的撞击后,才会觉醒幡然醒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篇十二

两个多月以来如饥似渴的阅读历程,我终于啃完了这部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页的煌煌巨著。心灵仿佛也进行了一场超越时间与空间桎梏的旅行,仿佛我亲自来到了那个传奇而又动荡的1805与18--年,骑着一匹雄健强壮的哥萨克骏马,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眺望着远方弥漫着硝烟、激荡着金戈铁马的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看着拿破仑的运筹帷幄与库图佐夫的高瞻远瞩,用自己的心脏与热血感受着俄罗斯,这片伟大而又广袤的异国土地上在两百多年前发生过的荡气回肠而又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既令我柔肠百结,又令我倍感雄心勃勃。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托尔斯泰最富盛名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小说能够出色地做到将书中的人物如同树木扎根于大地一样毫不突兀地融合进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国家与民族中,《战争与和平》就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全书紧紧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与华西里这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了一幅恢弘壮阔、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画卷,其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托尔斯泰都用他那支被上帝赋予了无限魔力的笔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若身临其境。

托翁在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著时只有37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黄金盛年,他一定是怀抱着极大的民族热情来全身心地创作这部巨著的。这部连罗曼罗兰都为之赞不绝口,甚至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的小说何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荣誉?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这部巨著中倾注的烈火般热忱的爱国热情与简直堪称巧夺天工的文学手法无时不刻地感染着读者,令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脏搏动的最强音。在这部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史诗当中,托尔斯泰刻画了无数个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人物,古灵精怪、美丽顽皮的娜塔莎,忠厚睿智的皮埃尔,理性坚毅的安德烈公爵,骁勇正直的尼古拉,悲天悯人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无不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些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共同演绎了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悲喜剧,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哲学、爱情、人生、死亡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刻画人物与叙事的高明,这一特点在小说的开篇安娜.舍勒家进行的上流社会聚会便可见一斑。首先托翁通过聚会上人物的对话便一阵见血地点明当时拿破仑蠢蠢欲动,大战前夕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皮埃尔与安德烈公爵的粉墨登场。这是整部书第一个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首先皮埃尔介入上流人群的谈话,并忽视上流社会的交际原则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关于当前欧洲时局的高谈阔论,开诚布公而又无比鲜明地将皮埃尔年轻气盛、富有见地与哲思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安德烈公爵对于周围那些只会自作聪明地夸夸其谈的庸俗贵族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顾,以及对自己近卫军事业表现出来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象。当然,一个优秀的作家绝对不可能仅仅将目光投入到主要人物身上,正像一部戏剧,如果仅仅是主角大出风头、独领风骚,而配角都毫无个性可言,那么这部戏剧同样是拙劣而失败的。所以,托翁对每一个配角都给予了充足的发挥与表现的空间。比如安娜舍勒、莫特玛子爵、华西里公爵的女儿海伦以及伊波利特男爵,同样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看了之后会马上说,哦,原来安娜舍勒精于交际周旋,莫特玛子爵彬彬有礼、善于讲俏皮话,海伦高贵美丽但是虚荣愚蠢等等。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篇,托翁就明确了叙事的时代基础,提供了人物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不同的人生际遇奠定了战争与和平这两条主线的线索,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但是单个的人物,托翁所塑造的四大家族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以皮埃尔为代表的别祖霍夫家族,是一个理想式的俄罗斯传统贵族式家族。以娜塔莎、尼古拉为代表的罗斯托夫家族,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小贵族式家庭。以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老公爵为代表的家族是传统的俄罗斯严肃刻板、兢兢业业的爱国者式贵族,而华西里家族则是典型的上流社会虚荣势利、奢靡无度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贵族家庭,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家庭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俄罗斯贵族恰如其分的代表。而通过四大家族成员的思想与言行,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恨纠葛与人生轨迹,便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风貌。

四大家族成员的命运道路各自迥异,然而最终却又实现了理想的殊途同归。皮埃尔在结婚后被不忠的妻子欺骗,思想与精神上感到分外痛苦,犹如被困在了一个金丝牢笼中。后来加入共济会寻求升华与解脱,却又毫无进展,在与罗斯托夫家的交往中他爱上了美丽轻灵、富有魅力的娜塔莎,却苦于自己家庭的累赘无法表白。后来通过占卜异想天开地以为自己将终结拿破仑,率领民团参与了鲍罗金诺会战,甚至留在莫斯科意图行刺拿破仑,结果却意外成为了俘虏,在一位叫普拉东的士兵的开导下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而如愿以偿与娜塔莎结为夫妻。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意外负伤,却大难不死,归国后因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迷惘思索与丧妻的痛苦中而一蹶不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后结识了娜塔莎,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少女美好蓬勃的青春朝气感染,重新燃起了心中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在与娜塔莎经历了一次罗曼蒂克式的美好爱情后因浪荡公子阿纳托里的插足而解除婚约,重新投入到了卫国战争的钢铁洪流中,在鲍罗金诺会战中身受致命伤,在垂死的恍惚朦胧间领悟了爱的真谛,宽宥了娜塔莎的错误,最后在机缘巧合下与娜塔莎共度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平静而冰冷地死去。罗斯托夫家的尼古拉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骠骑兵,参与了奥斯特里茨会战与鲍诺金诺战役,屡立战功,最终与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姐为夫妇。而华西里家族的海伦则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也体现了托翁的道德是非观,这个高傲虚荣、愚蠢透顶却又自作聪明的荡妇最终因误食避孕药而身亡,与其他三大家族获得的美好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托翁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此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与和平》整个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不只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这更赋予了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真实感。例如皮埃尔,这个起先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名门望族的私生子,在接受了先父的财产与同海伦的婚约后经历了一段迷惘而又痛苦的时期,变得沉闷而忧郁,这是他本人性格的第一次转变。在参加共济会后,他试图使自己变得悲天悯人、宽容博爱,然后却不得要领,这是第二次转变。第三次转变发生在他成为了法军俘虏期间,在这期间,在普拉东的精神感染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幸福,因此领悟了简单的生活真谛——毫无理由地去爱一切人,这使他变得宽厚而温和。从原来的我行我素到与娜塔莎婚后的好学深思,皮埃尔的性格是随着他生活的一波三折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同样在娜塔莎身上,这个原来古灵精怪、美丽活泼、喜爱唱歌的百灵鸟式的女孩,在与皮埃尔结婚后,却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有些吝啬的成熟母亲,以至于连她昔日的追求者杰尼索夫都为之惊奇愕然。同样,其他主要人物身上也经历着这样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出了人物所处时代的风云际变,更体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动人。

《战争与和平的》另一大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准确刻画,拿破仑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与自大狂妄,库图佐夫的温和理性,巴克莱.德.托里等人在战争中表现的不切实际与好大喜功,甚至连亚历山大一世这样的帝王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只是实事求是地揭露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没有逃避,没有说谎,没有刻意地去将某个人神化,也没有刻意将某个人贬损。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拿破仑的侵略对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他没有像其他史学家替拿破仑歌功颂德,也没有像拿破仑的敌人威灵顿那样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将军”,他明白任何战争的发起者仅仅是一个妄自尊大的野心家,卫国战争中那些乐于自我标榜的统帅他并没有歌颂他们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甚至对巴克莱.德.托里与巴格拉基昂等人他采取的是一中略含嘲讽的态度。但是对库图佐夫,他却给予高尚的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将平凡与伟大结合起来的英雄,是“民族战争的代表”,因为在库图佐夫的身上印证了托尔斯泰的一个观点:群众的伟大精神力量产生伟大的统帅。他描述这些所谓的伟人也不单单是故事发展的需要,更是借以他们衬托出人民的伟大。

倘若只是一味地讲故事,《战争与和平》也就不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块令人高山仰止的魁伟丰碑了。列夫.尼古拉维奇.托尔斯泰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战争与和平》同样表现了他对于历史、哲学、宗教的诸多看法与哲思。而这一切常常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之间的交谈与思考表现出来,托尔斯泰素来是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他可以在庞大的集体场面将某一个人的内心互动用寥寥数语便和盘托出,也可以用一大段的细致描写展现人物生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安德烈公爵被法军击中后倒在奥斯特里茨战场的那一段他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他望着那高原轩邈的灰色天空,感觉灵魂仿佛已经离开了自己的躯壳,周遭喧嚣激烈的战争仿佛已经化为乌有,就在这样一种超凡空灵的环境下他进行的内心独白,犹如一位沉思默想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思想灵泉的自然流露。安德烈公爵反复思考人生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他与皮埃尔得出了同样的一个结论——爱,毫无保留、毫无理由的爱,如同基督宽恕罗马人一样的博爱,这或许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人生哲学观。而安德烈与皮埃尔无疑是全书当中最为引人玩味的角色,他们二人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对于眼前的现实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并不沉溺于自己所处的显贵地位与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他们所思考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境界的问题,即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个人的生活,而习惯于将自己与整个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两人都曾经经历过迷惘,然而生性乐观的皮埃尔最终在普拉东身上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然而安德烈公爵最终却选择了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娜塔莎的错误却被他视为寡廉鲜耻的背叛,因此他希望投入于伟大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他对现实的批判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尖锐、深刻,因此最终在娜塔莎的陪伴下在孤独中死去。

在看过这本书前,我一直十分崇拜拿破仑,崇拜他的骁勇善战,崇拜他的运筹帷幄,崇拜他的雄才大略,并始终不渝地坚信他是一位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千古一帝。然而,托尔斯泰本人对拿破仑的描写却令我如醍醐灌顶。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伟人只是历史的工具,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已,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战胜的。拿破仑自以为自己拥有无以伦比的天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然而在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的战场上他又能说发挥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他自作聪明地发布充满天才的各种各样的命令,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鲍罗金诺战役期间甚至身患伤寒,战场的局势又是那样地瞬息万变,当通信兵传达了他的命令时,他的命令恐怕早已不适用了。托翁在书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与历史走向的永远是群众,而绝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历史学家惯于寻求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但历史发展是并不存在偶然的,驾驭历史规律的,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事实上,拿破仑在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时发挥出来的天才在俄国的时候并没有消失,但他实际上并不具有天才,他所遭遇的只是一连串微妙的“机会”而已,然而这“机会”在俄国的时候却意外地消失了,因此导致了拿破仑在俄罗斯的溃败,这是历史规律导向的必然结果,与他本人无关。他或许是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游地最快的一位,但绝不是改变大河流向的那个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座哲学、历史、文学、思想的巨大宝库,由于见识与智慧有限,我所能窥探的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文学家,正因为他所拥有的深沉思想与卓越才华,

而这目前仍是令我仰之弥高的。我诚挚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读佳作,届时,我或许将得到更多的财富与启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