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风教案(通用7篇)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风教案(通用7篇)

ID:4410791

时间:2023-10-09 00:25:44

上传者:影墨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风教案(通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一

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追问道:你见过风吗?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没有形也看不到的,我们有怎样知道风呢?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一首关于“风”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我设计了多处读文,初读时解决字词正音,语句读通,渗透识字方法;再读时正确、流利,标明小节序号,理清结构;听读时,学会边听边批注,找到描写风的语句;细读时,具体而深入,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想象诗句内容,从而内化理解。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 “风”的形态,特别在一些重点词语颤动、点头、起波纹的理解上,为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我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氛围,进行换词、表演读、想象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歌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风中了。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

3、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拓展思维,编儿歌,学生兴趣盎然,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学生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车转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和风车做游戏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里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读小诗风时,更是兴趣高涨,入情入境。课后学生积极完成画风及搜集有关风的文章并在班内评比,学生们好认真,他们在学习课文中,观察,想象,搜集,积累等能力不断得到有效培养,真是一举多得呀!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风来时万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自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谈话引入。

1、孩子们,今天天气不错,咱们来猜个谜语吧!(出示: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树儿点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生猜)

2、你们真棒,一下就能猜出这谜底是“风”,板书:风

3、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们都是从哪些地方看见过风呀?(孩子们自己说)

4、是呀,我们生活中,风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爷爷的《风》,去看看风到底在哪里?(补全课题:14、风)生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生轻声跟读。

2、生自读,对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3、生再读,勾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借助自制卡片,玩找字游戏。(如:问:用用用,你在哪里?答:用用用,我在这里。)

5、检查生字学习。

a、 将生字板书黑板,让生上来问,其余生作答。

b、 让全班生找字卡,师说问句,生答,并读。

c、 开火车读生字。

d、 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将生字送进课文,再次读文,边读边思考:风都到过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生自读。

3、交流:风到过“树叶、林木、河水”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理解:颤动)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4、讨论:为什么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时我们知道风在哪了?

5、交流

6、指导生读。

四、课堂小结。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风使周围事物发生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

2、为生字找朋友组词。

3、在上节课,咱们知道了风在树叶、在林木、在河水,还有哪些呢,让我们从生活中来看看吧!

二、画风延伸,背诵全文。

1、让生讨论: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风?

2、交流。

3、用画将你所看到的风画下来。

4、介绍自己画的风。要求:说出风在哪儿?你凭什么说风在这儿呢?(生介绍时补全板书)

5、带领生将补充的内容送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6、借助板书,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让生认读,并说出各个字的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a、 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哪些字应提醒小朋友别写错了?

b、 重点指导:见、正、道

4、学生练习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集体评议,提高写字质量。

四、总结全文。

大自然中的现象有很多,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亲身走进大自然,探索其他的秘密。

板书:

14、风

树叶       林木        河水  ……    

颤动         点头      起波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验诗歌中蕴含的美感。

3、体会风的特点,扩展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仿编诗歌。

教学重点:学习并理解作品《风》及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风的特点,扩展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仿编诗歌,锻炼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记(关于风的词语或古诗)

二、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风”的诗歌。(屏幕出示)

三、学习诗歌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们喜欢这首诗吗?那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用心读读吧?读不少于三次,希望你读出风的调皮、可爱、稳重。

2、再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么多次,你有什么发现?

四、拓展想象

1、展开你丰富的想象,“风”还会像什么?它还会做些什么?

2、生想象说话。

五、仿写诗歌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如果把你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一节很美的诗,请同学们学着这首诗的写法,你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

2、出示写话要求:

当回小诗人吧!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以《风》为题仿写一首小诗。有难度的同学可以在原文上续写一两节诗。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4、展示学生作品。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四

《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十三单元以风和水为主题的一首自读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在课上,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表演等,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学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说风来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领悟风来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2、教学难点:拓展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中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融合起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激发孩子学些的兴趣,练习仿写,动手画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法与学法

(一)把握课标议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多媒体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几种教学方法。

(二)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实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的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并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

七、 教学流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在本环节中我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识记生字。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学习课文

1.指导细读诗歌第1小节,入情入境

a.在本环节一开始我请学生默读诗歌,进行提问:从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来模仿一下吗?用模仿地方法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b.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写,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本小节诗歌所描写的风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

设计意图: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中指导朗读的过程,使学生思维更深刻,感情更真切,而且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组织学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朗读,参与评价,既可取长补短,培养倾听习惯,又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2.引导自主学习课文第二、第三小节。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一小节的学习过程及方法后,小组合作学习诗歌第二小节,最后选择汇报,集体复习。并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是个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且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的能力,为真正达到“教师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奠定基础。

(四)拓展练习

在本环节中我先提出问题:“风来以后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小组活动方式交流、反馈。紧接着引导创造“你能够仿照课文的样子把它写出来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生活中的感受为起点,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课外知识扩展,课程整合,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我还设计了课文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表演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作业设置

1.画“风”。把你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风”画下来。

2.继续搜集了解“风”的有关知识。

通过这两道作业,加深孩子对课文的印象,同时丰富了孩子的课外知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

花儿见它微笑。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动时那点河起波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生带动作朗读)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生试说)

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馈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淘气。

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

我们知道风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六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xx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电子版人教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