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庭读后感(大全9篇)

最新家庭读后感(大全9篇)

ID:4411673

时间:2023-10-09 00:38:35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家庭读后感(大全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家庭读后感篇一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读后感篇二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庭读后感篇三

通读此文,孩子犯“倔”的原因大概为表达不清,家长误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致使孩子未能如愿的得到快乐。孩子自然表现出一种“倔”的状态。孩子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家长应当耐心寻味孩子的真实需求,尽可能的多层面去意会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使其得到快乐。

家长不应当仅以满足孩子真实需求为限,更应当主动地引导孩子,玩什么,做什么,认识什么,将一个世界观逐渐地介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当以乐观,饱满的状态展示给孩子,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成长环境。

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必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读后感篇四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是接纳而非对决。接纳其实是老生常谈的教育理念,这句总结性的观点,一说即懂,适用于各种亲子矛盾的处理,接纳他的不完美,同时也接纳自己的非全能。读了这篇文章有四点感受和大家共勉:一是接纳孩子躁动不安的情绪。不止孩子会有情绪,作为成人能随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个很高的修为。给情绪一个释放的出口,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或是静下来排解,或是动起来发泄,总之不能让坏情绪持续发酵。二是认同他的感受。孩子向你抱怨学校的某些不平和是非时,是强烈需要感同身受的。给予他的回应应不含褒贬,只需确认孩子的感受承认他的`观点,作为他永远的臂膀和靠山,跟他站在一侧。三是不要挑刺、揭伤疤。我们家长总是控制不住的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希望他们及早改正,却没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场合。可能还会在少有敞开心扉的聊天中提及他过分在意却不愿意让你挂在嘴边的事,最终导致争吵和不欢而散,丧失了沟通的意义。理智面对他们的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才能避免冲突发生。四是学会倾听。有时候和孩子聊天,总是抓不住他要表达的点,丢失了彼此继续沟通的兴趣。静下来细想,是专注力不够的原因,孩子表达的同时我可能还在想单位的工作或今晚的饭菜呢,一心多用的结果就是孩子一句‘‘算了,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为了与孩子建立深层次链接,我们要积极倾听,少说多听,带着共情与真诚,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尊重。

家庭读后感篇五

今天,观看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开学第一课》之幼儿园学段——“做好规则教育,护航健康成长”。

主讲老师陶真讲到,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性以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规则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三到六岁是培养一个人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专注能力,情绪稳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家长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更改,不能半途而废,时间长了自主意识就建立起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成为孩子的导师,陪伴、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和改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错误,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家庭读后感篇六

最近读了美国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作品《原生家庭》一书,该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子女造成的伤害。同时,本书不仅给予受伤子女挣脱的勇气和力量,还传授了具体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两岁宝宝的母亲,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思考了另一个问题:父母总是会无意间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一些伤害,那我们怎么来克服这些行为来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呢?
众所周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厚。而一些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实可称之为“有毒”。但为顾及家长读者的感受,以下都将“有毒父母”称之为“问题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呢?作者认为:当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但这里的“持续性”和“反复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伤害巨大,往往一次就可以给孩子造成重大伤害。
作者将“问题父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类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子女在其影响下,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他们否认父母对自己行过虐待,否认父母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且,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2.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甚至要承担父母角色该承担的责任。
3.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公开的、具体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会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你必须……否则我就不爱你了”;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子女的操控常常表现为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而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是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后者,子女则与父母对抗,造成“适得其反的叛逆”。这种叛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割开了,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型父母
作者说,酗酒就像客厅里的大恐龙,生活其中的人,无法驱逐,只能装作视而不见。“不认账”对酗酒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受酗酒父母的影响,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另一种情况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都有重复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无论这些情感痛苦与否;另一方面,人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希望这一次能让事情进展顺利。此外,酗酒父母的子女易对亲密关系心怀畏惧,这是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关系教会他们:他们爱的人也会伤害他们,而且非常难以捉摸。
5.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二是他们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几乎毫无意识;三是体罚孩子已成为他们的惯性做法;四是这些父母往往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6.言语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样,这类父母也有两种行事风格。一是直接公开地贬损孩子,比如,骂孩子愚蠢、没用。二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孩子取侮辱性的绰号。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认为这类现象不多,但实际上比例并不低。据相关研究及数据表明,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在18岁前曾遭到家庭成员的骚扰。而这类伤害会造成3d遗毒,即肮脏(dirty)、伤害(damaged)、异类(different)。受害者的生活因这3d而严重扭曲。他们觉得自己肮脏,认为自己是异类。他们受到的心理伤害就像心理癌症,令其痛苦的同时,也让其生活严重受损。
8.有问题的家庭体系
这一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独个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它们是逐渐累积而成的。这种体系的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模糊。它要求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保持一致;认为不同即不好,不允许任何自主和独立。为了避免家庭中各种力量的均衡被打破,所有人都须遵守家庭规矩。当家庭现有的秩序被打破时,问题父母将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推诿指责、强行阻挠等方式来应对失衡的危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叫做“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在阴影里,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呈现。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生活得更加阳光,更具有自控力和幸福感呢?那就需要我们成为有爱的父母。要做一个有爱的父母,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先让自己内心能量充足,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如果父母要种下爱、尊重和独立的种子,那父母首先得具备这些特性。所以我们说,父母也需要不断的修炼。让自己内心充满爱,充满尊重和独立性。
2.回归平等,不要总觉着自己是父母,高高在上,排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想法。不要总想着给孩子制定规则,进行审判。尊重孩子,平等地与他们交谈,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
3.做一个称职的父母,让孩子做个孩子。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必须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4.自信的父母无需去控制孩子,如果您会为了孩子该穿什么什么衣服而和孩子争论,您会因为孩子不回家过节而恼怒,您会总拿别人来对比自己的孩子,那您可能就是操控型的父母。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应该开始了。
5.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不要酗酒,吸毒,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身体上和语言上的虐待。研究表明,就算是惩戒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体罚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它的威慑只是暂时的,但它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很明显,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如果说身体虐待是用小鞭子抽打,那言语虐待无疑就是插在心口的一把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可以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评价。所以,不要贬损孩子,甚至对他们说出一些侮辱性语言!
6.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里的难点,但是父母们其实不知,真正的性教育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在生活里的,异性父母在家庭里的着装,言语方式都是性教育很好的媒介,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什么才是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该有的样子,有时候身教大于言传,便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父母只有成为更优秀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孩子。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坚守一个原则: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活。关注呵护孩子的独立性,让我们的孩子活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王菁)


家庭读后感篇七

通过阅读家庭教育手册,让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家庭的'责任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力;父母双方应当共同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要做好引导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家长要有科学的育儿观念!

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也了解的更透彻,此政策也确实帮助到了不少家庭,解决了不少家庭的现有问题!感谢政府、学校对我们的辛苦付出!

家庭读后感篇八

在我的感受中,家就是静谧安全的港湾。无论为求生计在外打拼多么辛苦,回到家中我们都会放下一切伪装,和家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苦与乐,让内心回归平静,找到漫长人生奋斗的目标。如果说家是港湾的话,那我们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她的维修匠,只有互相配合悉心经营,我们的港湾才不会为风浪所扰。

首先,一个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性格肯定多少都会有所不同,然而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在说话办事、举手投足间往往会透露出一些共同点,这足以说明一个家庭的风气对一个人的成长多少都会有所影响。家庭是我们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我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基本上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中的成年人尤其要做好自身约束,以中华传统美德为行为规范“诚实守信,开明勤俭,团结邻里,家庭和睦”,为儿女做好榜样。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都说读书改变命运,但我觉得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开阔视野和增进沟通。我们也许都曾想过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的生活,然而人生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将所想一一实现,然而通过阅读却能使我们看到更多理解更多,大到读名人传记、小到听小人物的生活琐事,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我们视野的一次拓展。当一个家庭具有了阅读的习惯时,它的视野同样也会被开阔,会具有更强的包容力,家人间的隔阂就会越小。一个会阅读的家庭,它是充满活力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书店外,电视、手机、网络等都构成了我们更快、更便捷的阅读渠道。年轻人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接触外界最新鲜的思想,老年人则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有了可以了解时代发展的窗口。通过阅读家人间即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也多少能够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最后,生活中的小装饰能够使家庭生活更加鲜活。说到底,家庭生活主要就是由最基本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所组成的,生活环境舒适了,人的心情自然也就平和快乐了。当然,舒适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并不是靠金钱的多少就能完全衡量生活的舒适度。家人一起开动脑筋,将废旧物品进行二次改造,一起动手改变家里的装饰,或者一起养几盆盆栽,周末一起动手学习新的菜谱改善伙食,都能很好的增加生活的情趣,既健康环保增加了生活舒适度又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

一个和美的家庭,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带给人舒适静谧。作为在绿洲上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和睦经营好我们的家园,才能永葆绿洲之生机。

技术中心乔雪

家庭读后感篇九

无意中看到了小孩不笨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两个孩子,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的话, 没有自己主见, 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 一个有绘画天赋, 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 两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幼儿家庭教育。

关爱孩子,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小胖子terry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导致姐姐叛逆,而terry呢,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我相信会变成这样,一定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的父母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了。他们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很多调查显示:家长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他们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

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我想每一对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尽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重要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轻松的学习。

国彬的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应该说家庭氛围很好。但是国彬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可他却热衷于绘画,并且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可是国彬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当国彬考的不好时,还用棍子打他,甚至不让他画画,使国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更严重的是:国彬居然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出了傻事。不仅仅是小学,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父母还帮他们报了很多班,舞蹈,唱歌,钢琴,画画,围棋,英语,孩子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试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负担会有多重,他们的天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据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我想学习固然重要,可幼儿期是孩子天性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看重他们的学习,那我想可能会事与愿违。各种兴趣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适当的参加,如国彬的妈妈,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可以发挥他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样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还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有从众心理,不可以别的孩子报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报什么班,而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还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上是我看了《小孩不笨》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我想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抽时间看一看,我相信这对你们教育孩子会有特别的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