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孽子读后感(模板5篇)

最新孽子读后感(模板5篇)

ID:4411776

时间:2023-10-09 00:40:24

上传者:温柔雨 最新孽子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孽子读后感篇一

《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所著,它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一群聚焦台北中央公园里的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故事以这群下层同性恋者的生活为主,旁及隐身于各行各业的同性恋者,一段段同性恋曲,反映同性恋者族群被家庭、学校、社会放逐的边缘处境,呈现同性恋者身体与心灵双重流亡的困境。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折射。

在现代社会,同性恋依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所以他们只能躲藏着,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王国。书中这样描述他们的王国:“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挡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小说浓墨色彩地描绘了王夔龙和阿凤的故事,龙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实,用情专一,阿凤潇洒矫健,浪漫多情,他们的爱可谓是轰轰烈烈,凄美而又浪漫。在新公园这个男同性恋的世界里,“龙凤深情”已流传为永不退色的神话传说,无不令每一个倾听者充满着强烈的羡慕与向往。书中这样描述:我对他说:“我一身的毒,一身的肮脏,你要来作什么”他说:“你一身的肮脏我帮你舔乾净,一身的毒我用眼睛替你洗掉。”龙子的爱太强烈,以至于阿凤想要逃,爱的深处没有理智可言,也注定了要以悲剧收场。

“龙凤之情”真的那么令人羡慕吗?我不这么认为。他们的爱是变态的,不是因为同性恋,而是太过疯狂,爱并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和自由。得不到就要将之毁灭,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同性恋者在社会里属于弱势群体,我们是否应该尝试着去理解他们,而不是投之以歧视的目光?他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应该由于性取向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么一个与自己爱好相同,理解自己,惺惺相惜的人,是那么的神奇难得。有人说他们的爱是病态的,但是又有谁敢说他们的爱不会比我们的更真挚呢?所以请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其实在国外有些国家已经颁布了有关同性恋者可以结婚的法律文献,只是我们还太过于封建。

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孽子》,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父亲都不赞成他们的这种取向,在他们眼里,公园里的那群“青春鸟”就是孽子,他们的行为就是大逆不道。但是结局还是很完美的,阿青他们并不像郭老所说的:“早晚有一天,你们要回到我们这个窝。”“青春鸟”的翅膀还真的硬了,要离开了!

孽子读后感篇二

木木

(一)

这里不是主流社会,所有有趣的事都在黑夜发生,他们称这里为“黑暗王国”.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在公园里,那掩藏在每一具身躯里的挣扎与苦痛、彷徨与无奈,像洪水猛兽,在情欲的掩饰下,浩浩荡荡地淹没每一个人。他们,带着往事而来,却不谈往事,在这里寻找救赎。

(二)

阿青其实是深爱着他的家的。他对他父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一面是羞愧,羞愧于被学校以令人不齿的原因驱逐,有愧于父亲的期待;一面是同情,同情其一身正气,时运不济,又一生潦倒;一面又是怀念,这个感情起先是掩藏在一言一行中,又在经傅老爷子点醒后,愈发强烈。“阿青,你父亲呢,你知道你父亲也在为你受苦么?”他愈发意识到父亲沉重如山的苦痛,那种孤寂、痛苦、愤怒、惋惜、怜爱的复杂心情,却到底不敢去正视那张痛苦不堪、灰败苍老的面容。阿青的父亲,时常让我想起我的父亲。从一生来看,父亲是不幸的,一生流离颠沛,从意气风发到头发花白,我想,他最大的慰藉就是我们那一个安稳的家庭。

阿青早年间是畏惧他母亲的,甚至于愤恨。直到他被赶出来再见到母亲,母亲都是作为一个遥远的记忆而客观存在。而他的母亲,那副凄惨的模样,再加上得知弟娃死去的消息之后的那一声声尖锐的惨嚎,让他恐惧。母亲一生惊恐、窜逃、流浪,最后万分孤绝凄惶的死去。有趣的是,阿青也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就好像步上了他母亲的后尘,就像一个轮回。而许多家庭,就真的是一个轮回。年轻时心心念念的逃离,恍惚间却是都成了那副模样。

阿青命运的改变,是从弟娃的死开始的。有三个人,有过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而阿青,是因为弟娃的死。被开除的那天晚上,脑子想的都是铁锤将铁钉敲到棺材里的敲击的声音。极度的悲恸使他的脑袋像被挖掉一般,那支口琴,是弟娃在阿青心里的寄托之物。母亲走后,阿青和弟娃便相依为命。直叙胸臆的场景不多,而无论是之后的赵英还是后面的小弟,在阿青心里都是弟娃的形象。深藏于心的思念与悲哀,是阿青沉沦的源头,也是最深重,最过不去的坎。

阿青的整个经历,与其说是被推着向前,更像是在救赎自己。他是转回去了,去学会放下,去学会理解,而有的东西,只能被遗忘。他最终也学会主动地去走自己的路,在市井中沉沦后,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当他看到罗平的时候,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他的援手,也是对自己的救赎的完成,兜兜转转中,他有了新的生活。

(三)

若说有着粉红泡泡的,莫过于小玉了。他一直在追寻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那只精工表,比如父爱。他面上是放荡不羁,油嘴滑舌,又更像一个为自己战斗的勇士。“找寻父亲”是小玉经历的主旋律。但是当他的继父出现时,他抛弃了这个客体上的父亲,而是选择去追寻主观上的“父亲”.转过头想,这个其实是他的情感寄托所在。虽然听起来很难以置信,但是我觉得小玉就是为了这个在继续生活,就像当初坚信美国梦的那群西部仔。在某种程度上,小玉是一种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他不能求仁得仁,而要的正是求之不得。

然而,小玉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场哭戏。小玉向来笑嘻嘻的,但是那场哭戏,来的猝不及防,来的轰轰烈烈。小玉在母亲面前,放下所有的防备,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满心的委屈,满心的失落,莫名的,就全都哭出来了。就好像当初规培政策出来的时候,我一时手足无措,打电话去母亲那里哭了一场一样。母亲后来说,当时她在打麻将,听到我的哭声就心乱如麻,她说我哪里知道她当时的那种心痛。或许,这就是家的感觉吧。

(四)

吴敏是一个可怜人,小时候四处流浪,总是被人扫地出门,他穷其一生,就是想要一个落脚的地方,所以哪怕是张先生家的厕所,他都感到十分幸福。他说张先生可怜,其实自己更可怜。张先生的反复无常,让吴敏受尽委屈,却又满心欢喜,他处处想讨人喜欢,又让这个刻薄之人耍得团团转的。当他自杀后,得知张先生漠不关心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如何驱走这寒意的。然而,我一想到这里,便想起那些浸在冰窖的日子,便连大热天都生出一层层的鸡皮疙瘩。却有些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而已。最后,吴敏还是去照顾了这个绝情的已经中风的“刀疤王五”,连同他的赌鬼老爸,这重压,还是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吧。我未曾知道,只能猜测。

(五)

傅老爷子代表的是父亲,代表了无论是龙子还是阿青,还是他的亲儿子傅卫的父亲形象。他可以说是悲剧的,但又不是一个悲剧人物。是啊,越长大才越明白,世界哪里是非黑即白的。他对傅卫,骄傲与失望混杂在一起,汇成自己尝不下去的苦,而儿子的自杀,更是让他精神崩溃。他对龙子说,“你父亲是不忍见你”.这有何尝不是自己对自己儿子的想法,又何尝不是阿青父亲对阿青的想法。有些矛盾,并不是一方痛苦,另一方才解脱,对于亲情来说,尤甚。只会双方都陷入绝望的深渊。

傅卫死后三年,傅老爷子也是形同槁木,而直到遇到阿凤,才又恢复知觉,这此后,才萌生出救在公园里沉浮的孩子们的念头。后来又在孤儿院照顾傅天赐,傅老爷子在儿子死后,一直在用移情的方法,去寻求心灵的慰藉。由爱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公园里面的孩子,是慈悲,亦或是补救?未曾得知。

(六)

龙子和阿凤的故事,是公园里的传奇,这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哪里都是被传诵的对象。就好像每个地方都需要传说来吸引人一样,龙子和阿凤的爱情,在公园里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虽然是悲剧,但是那里面浓烈的爱,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龙子后来归来,最主要的还是对父亲、对台湾的留念。然而,他的父亲给他的规定,让他甚至无法见到最后一面,这种横亘在两人心中的沟壑,让龙子和他的父亲都备受煎熬。龙子后来在傅老爷子葬礼上的恸哭,心情是复杂的,那种无法再自己父亲葬礼上表现出来的痛苦,在最后一个亲近的长辈去世的时候,一概倾泻了出来。这十年,是漂泊无依的十年,是惶惶不安的十年,是心如死灰的十年。这一哭,把这些都哭出来了,也把自己哭醒了。

龙子和阿青,无法回避的是,龙子是把阿青当做阿凤,但是不一样了。我没有太明白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可能也是一种天雷勾地火的东西吧。两人都痛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互相抚慰。或是如此吧。

(七)

无论是公园还是安乐乡,其实质都是“窝”,充当的是,是一个家的感觉,而杨教头就是这个王国的头,也就是家长。在我们一群无所依靠的人被赶出家门后,很幸运的就是,来到公园,进入另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更大,又更复杂,或者说,更简单。情欲构成了这个家的框架,但是不仅仅如此,情,类似于亲情一样的东西,从杨教头出发,辐射到周边的一大群人。这个家,不是主流意义上的家,它不正统,以情欲作为基础,又有那许多的偷鸡摸狗的事,而正是这种不正统,让它流出一种包容的感觉。无家可纳,便自成一派,是无奈,也是自主的选择。

(八)

这本书,哪里仅仅写的是同性恋,更多的超越这个题材的东西,亲情的辗转反侧、社会的歧视、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命运轮回,若是因为这个题材,而没有悟出这许多的东西,只能说是暴殄天物。有看过电视剧的评论,大家都太纯情了,以现在的观点去评判过去的事情,在大前提下就已经错误。要真正去感受过台湾60年代的情况,可能才会真正去理解这本书有些巧妙的构思。父亲心里面对大陆的怀念,对戎马生涯的执念;阿青的无奈;社会的歧视;观念的对立冲突;社会底层的.生计……其中描绘的百转千回的情感,那种复杂的心绪,用心去体会,去共情,会发现,平常怎么写都不对的感觉,在文字中透露出来。它不直白的表述,而可能就是那一点的描写,蓦然有一种心绪涌来,而这种心绪有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但是就是自己怎么都表达不出来。我想,我可能感悟到了一点文字的力量吧!

愿我们能一生被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孽子读后感篇三

当初看到作品开头:“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夜里,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

这句话时,就感觉仿佛有那么一场大雨,它阴黑又沉重,直击心脏。

白先勇写了一群人,没有丝毫避讳,甚至是有点剖腹割心的样子——我把我们最阴暗的东西掏出来给你看。但正因如此,书中的每个人物才能如此真实。他们本无交集,却又神奇地聚在一起,在这浮沉世界中有些茫然但却不失坚定地闯荡。

最触动的还是阿凤和龙子的故事吧。我知道这么说有人可能会觉得烂俗,但确实,当夜空中的星星出现,当那田间的白鹭鸶飞起,当阿凤如捧起火焰一般捧起那朵红莲花,当龙子在雨夜发出野兽一般的悲鸣,我禁不住地透过他们的命运一次次感受到生的执着和死的热烈。

其实我觉得书里的这群人不管他们是何身世,有怎样的经历,向何处走去,他们那种骨子里的炽烈与野性都是惊人的,是现在这个庸碌的世界所缺少的。

白先勇并没有许诺什么未来一定会更好,但他记录下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一生有这样活过。这就已经很好。就像扉页里写的那样,这本书让人能看到没有人会真正的在夜里孤独前行。

整部作品还是压抑的,看完心里仿佛堵了一块大石头。希望未来真的能有那么一天,这些青春鸟们能不再那么无依,不用再如《阿飞正传》里的鸟一样落地的那天即是死去的日子。

尤其喜欢这句赞誉“将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剧”。

他描写这些在公园卖淫的男孩子们,没有一丝俯视,没有怜悯,没有鄙夷,甚至有种珍视尊重。像是在描写一群美好的人事物的感觉。但还是难受,读着时很难过,读完却又平和,一声叹息。

这是完全和耽美不同领域的文字。

起初读,我是不懂的,阿青虽然被家人赶出,但他也读到高中,找一份工作谋生不是问题,为何要做这种不安全又耻辱的事,漂泊不定,载浮载沉。我太现实了。

不过他们仍然是英雄,他们创造了不同的神话;在这些神话中,嘲讽、妄想和狂热痛批虚伪社会的谎言。马尔桑认为白先勇描绘的是一个边缘世界,在被接纳的边缘之内的边缘:“我们这个王国,历史暧昧,不知道是谁创立的,也不知道始于何时,然而在我们这个极隐秘、极不合法的蕞尔小国中,这些年,却也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不足与外人道的沧桑痛史。”

马尔桑同时以为,难能可贵的是,白先勇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带着理解、默契和温柔的眼光来看男妓问题,他掌握的是基本性欲和以无希望的贫穷及无未来的爱情为其基础的两种骄傲违抗的悲剧美。在处理如此一个超越任何观淫癖之上的棘手主题时,白先勇有如一位大胆的走钢索演员,他也许带着怜悯,但却是一位无先天推理的见证者,滑入了书中买春客丰富的幻觉和猎物伤感的梦想之间。”

孽子读后感篇四

何为孽子,初看书名,我不明白。直到书页的最后,我想,这是一群很难找到归处却渴望一个归处的男孩们,他们好像生活在最肮脏的地方,在花园里寻得片刻栖息与自在,外界的种种他们无处逃避就选择了这处地方,阿青无数次的回忆起和弟娃的相处,无人慰藉的时候,小时候短暂的温情是支撑他的良药,所以在半夜惊醒感觉有人摸他的时候他逃跑了,他好像又活回自己了。故事通过“我”阿青的叙述将一切娓娓道来,龙子和阿凤的故事大概是整本书最高潮的部分。没有自由,宁可死。阿凤他爱龙子吗?我想一定是爱的,只是他太倔强,太固执,他说他没有心,别人说他是野凤凰,龙子同样太执着,刀子捅向的,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心,他在莲花池旁仿佛看到火光坠落,他们的爱太决绝,阿凤太害怕,害怕被束缚,害怕固定的居所,与其说他太矫情,不如说生活大抵如此,一瞬的心动太简单,阿凤许是害怕。

小玉此人,表面放浪,实则最孤独,他好像是嘲讽着所有人,所有事,却同样有割舍不下的樱花梦,书里有一个细节,傅老爷子给吴敏表的时候小玉羡慕的说“我什么也没有”,他的圆滑让他在世间的任何地方都能自如的应付。

书中的父辈们,饱受着和孩子同样甚至更深的苦痛,阿龙的父亲,至死不和他见面,阿龙从傅老爷子的嘴中知悉父亲也承受了许多,傅老爷子也因为自己对儿子的过失而内疚一生,老爷子反复地让“我”回去与父亲和解。

安乐乡的落幕令人遗憾,他们终究敌不过世道,繁华只有一时,在外人眼里,他们是人妖,他们下贱,骨子里那只是一个个迫于无奈,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们只能回到花园,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里挣扎生存。

很喜欢最后每个人写的信,鸟儿们各自飞往世界各处,到底是能找到位置而不是沉在阴沟里。最后,得不到的,失去的,盼望的,就随着奔跑的步调,散于风中。

孽子读后感篇五

读完本书让我想起是枝裕和老师的电影《无人知晓》,两部作品内容上没什么相似性,仅借以标题抒发自己的感慨。选材很有意思,描写的是一群边缘少年,从社会背景来看,这群青春鸟实在是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

他们扑棱着翅膀,在自己的王国里互相依偎着取暖,在泥沼中挣扎。作品本身没有是非的批判性,也没有丑与美的界限,所有的不安定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摇摆。

男妓们可以为了生活献出身体索取金钱,却也可以为了某种情感依托不断付出,困囿在笼子里。在光照不到的地方,在无人知晓的角落,他们为现世所不容,却天南海北地飞着。最大的动容是虽然这个王国是禁忌的,但是白先勇先生用包容温柔的文字,让这一切黑暗的悲惨的生活笼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文字最终归于平淡,情感却丰沛得满溢出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