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转折点 人生的亲证读后感(大全10篇)

人生的转折点 人生的亲证读后感(大全10篇)

ID:4412872

时间:2023-10-09 00:56:41

上传者:曼珠 人生的转折点 人生的亲证读后感(大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生的转折点篇一

《人生的亲证》读后感(2)

《人生的亲证》读后感(2)小华2009.98、个人自私的过度,则导致自闭,导致孤立,由此,就远离了快乐与幸福的本源。9、心有多宽,幸福快乐就有多宽。10、心理心灵的调节,也是爱的调节。11、自由与规则同在。12、花朵的`美丽芳香,是生命的喜悦,也是生命的本能。13、人类的一个共同病源是“贪得无厌”。14、喜在万物,由心感之。注:《人生的亲证》[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1版

人生的转折点篇二

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我有幸遇到了这样的一位老师,从她身上,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悟了师生之情的真谛。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白杨老师很特别,在她的脸上永远都是很严肃的表情,可私下她的脸上却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有一件可能很微小的事情,却深深地影响我至今日。

那是一个阴冷的早晨,我没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起了早,我以为老师会狠狠地批评我一顿,但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一到班级就和老师主动承认错误,老师很平和地和我说:“你这是第一次犯错误,而且还能知错就改,老师这次原谅你,下次就不要再犯了。”虽然这次老师没有说我,但那一刻,我终生铭记。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许多——承诺、责任、尊重还有信任。我学会了在老师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要用尊重和信赖搏得他人的肯定。在这样小的事情中,我体味到师生之间的真情。从那以后老师不仅是严厉的长辈,更是值得尊重、值得信赖,可以去诉说心事的朋友。

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那就是我的父母。“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又何止是亏欠呢?我甚至有时给他们带来了伤害。

一次,我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她的妈妈因着急给她打电话,寻问她身在何处,但朋友却不理解母亲的`担心,她的态度很恶劣,语气更是生硬。

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一双体贴的手,对于老师,对于父母,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只要我们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都会令他们感到欣慰。善意、理解、尊重、宽容,这一切,都将为我们的未来指引前进的道路。

我坚信终将会有一天,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每一份贡献,都将于神州一起,在这世间永恒!

人生的转折点篇三

暑假期间,我读了德国作家佩特拉。敏特尔写的《不要随便亲我》。

这是一本绘本,有一个叫莱娜的小女孩,她的邻居每次到她家里来都会亲她。她很不喜欢,但是又不敢拒绝。终于有一天,小莱娜受不了啦!她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了大象,这样大家都不能强迫她啦。最后,妈妈和邻居们都知道了,莱娜不喜欢别人亲她。以后就不去亲她了。

在生活中,我有的时候也很胆小,自己不喜欢别人这样对我,却不敢说出来。看完这个绘本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要变得勇敢。比如说,晚饭时,妈妈又做了我不喜欢吃的土豆,我就告诉了她,我不喜欢土豆,我想吃花菜。又比如,晚上小弟弟总是在我旁边闹我,我很烦,我就跟妈妈说,可以把小弟弟带走吗?我想一个人静静的看看书。

我还想提醒大家,如果在学校里受了欺负,觉得不公平的地方也要跟爸爸妈妈和老师说,这样他们才会及时帮我们解决问题。

看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有问题就要和别人沟通,沟通了才能解决问题,不然这个问题会一直放在那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勇敢的说不!

人生的转折点篇四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

人生的转折点篇五

“请把握好这如锦年华,星火人生,因为,你一松手,它变成了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月如钩,慢慢长空。星星投下一层淡淡的银辉,演绎着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影如幻,拉开序幕。

那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满身书卷气,带着浓浓的清高与潇洒。他的父亲——一个清苦的农民,给他取了个好名字:高加林。他有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一位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正想着要过几年转为正式教师,却被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当不成教师了!这意味着,他得重新回到土地去,操起锄头当一个满身泥土气儿的农民。

他曾经不振,曾经烦恼,却不得不接受这现实。当他提着篮子去叫卖白馍时,他意识到自己与这世界,与曾经的自己有多少格格不入!就在他如此不幸的时候,那个脸庞生动的姑娘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巧珍出现了,她渴望知识,所以也就爱上了满腹经纶的高加林。她是多么地倾慕着他啊!这个傻女子!后来,她确实美梦成真了!在她和高加林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巧珍感到幸福,是的,幸福!

命运终究是有转折的,在与巧珍经历了风风雨雨后,高加林离开了这大马河畔,靠着关系来到城市当了记者,成了风云人物,他看到了对未来的一丝希望,是呀,美好的明天就要到来了。

然而,高加林却为了自己,没错,自私地抛下了巧珍,准备与高中同学亚萍结合。我唾弃高加林,这个无耻的、忘恩的、自私的人!我为巧珍感到悲哀,这个美丽的女子,再也不能扑进自己所爱的人的怀抱里,甜蜜的笑了!命运啊,命运!

人生啊人生!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它给你,也会让你失去。人生不像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人生终是有坎坷,有路障。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人生是你自己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它就像是你骄傲了,它会毫不留情地给你一个巴掌;你灰心了,它会欢呼着鼓励着你前进。人只有勤勤恳恳才会有有光明,拥有未来,拥有人生。

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生是否美好只在于你如何看待。如果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如果没有挫折,那就体会不了生活的美好。挫折使人生更精彩,使我们更强大!总之,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锦绣年华,品味人生。即使失败,也不遗憾!路遥先生写下了《人生》,现在,我也要书写自己的人生,让它更精彩,更灿烂!

“我要努力,我要前进,我要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去编写灿烂的人生!请记住,对自己说:“因为努力,过所以不后悔!这人生,灿若星火。"

人生的转折点篇六

有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而这句话就是高尔基说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读书都有着自己的意义——我就是为了让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还要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

小时候,爸爸给讲《勤奋人生》这则小故事。那时候我只明白:人生是需要勤奋的。不过,今天当我再一次走过这篇文章时,似乎有了新的领悟,真是“温故而知新呀!

在美国,有一个人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天刚刚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写作。这个男人就是斯蒂芬·金,是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艰苦,为工作努力拼搏的精神。

斯蒂芬·金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后来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恐怖小说大师。如今已经成了大富翁了,而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勤奋。在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不写作。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国庆节。他和一般作家不一样,一般作家在没灵感时不会写作。但他每天都要坚持写五千字。他说,他没有过没灵感的惊慌。从这里我明白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干不成的。

勤奋给了他永不枯竭的灵感。季羡林说:“勤奋出灵感。”而勤奋也会源源不断的给人希望。人类的发明无不是人勤奋思考的结果,勤奋不仅是学习上的刻苦,更是积极的思考,这也为成功之路上的荆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人生的转折点篇七

人的一生要走不知不觉,幼小无知,学和干,孝敬付出等历程。有的人做到了后部分的一半,有的做到了多半,有的恰到好处。后部分的十全十美,是人们所希望的。

娘怀十月苦里熬煎,无怨无悔。幼小心灵来到人间,一派空白,一切一切都由父母来照看,来承担。娘的喂养,父亲的呵护付出,使其渐渐长大。入托入学是父母的责任。为此父母早出晚归,奋力拼搏。用血汗换来的钱,供其上学。到大学毕业,已经柜囊空空。然而,为了找工作,父母还要东跑西颠,托人靠脸不知又付出多少。为了儿女,宁可倾家荡产。古代孟母的断杼和三迁,都是望子成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父母的苦心经营,使其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有了本领,见到回报。使这个家初呈盛景。父母感到无比欣慰。然而好景不长,儿女的家事,做父母的无一不牵?挂肚。为了确心事,还要夜以继日拼死拼活地干;还要东挪西借,把儿女大事娶嫁到家。从此,使这个家暗淡无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熬得二老苍苍白发。在外的儿女,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到如今二老该享点福啦!这福咋享?要钱,儿女挣钱有数,不宽裕;想儿女,他们没空回家看看。只好电话里倾听。无奈,父母相依为命吧。

老啦,干不动了,老伴又去了。孤苦伶仃怎麽过?去谁家?孩子多的相互推让;有的报怨,有的干脆我不养;有的宁可出钱也不愿把老人接回家。为甚麽?给自己添麻烦,端屎端尿不好干。使老人心灰意冷,悔恨交加。养育之恩,培育之情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老人归西,假惺惺灵前哭诉,才好了心病。此人此事此景,屡见不鲜。鼠目寸光之人,虽是少数,但有一定的代表性。人生一世谁无病?人生一世谁无老?人生一世谁无死?要留取丹心示后人。墨子曰:“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忠心孝心德行,是做人修身的根本。不立本于人世间,最后是恶贯满盈,被世人所唾弃,成为人们贬骂的话柄。

孝敬父母恰到好处,还是多数。这是人之常情,是应该的。至于十全十美,对农家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达到。只要尽力而为就是了。昨天,报纸上刊登一则实事:结婚不到二年的夫妇俩,为了伺奉不能下炕的母亲和体弱的父亲。卖房搞烧烤,把钱用在父母的医疗费上。为了攒钱,他们有病不愿去医院;为了照看老人,他们五年了不要孩子。他们对老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谓是人间揩摸了。

从古到今,尊老爱老敬老的事例不胜枚举。像宋代朱寿昌五十年不见母亲,“弃官寻母”誓不见母不回还;还有南?庚黔娄“尝粪心忧”,父病重,尝粪甜,心忧面北磕头代父去死;还有“扼虎救父”;还有“哭竹生笋”......凡此等等,无一不是孝敬父母。

人生的转折点篇八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转折点篇九

最早听说毛姆是在看史铁生的书里,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有点自传性的小说,读起来有点痛苦,它不停在提问,每个问题都值得想很久,我自知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明了有些想法,不过有些时候,这本书倒是给我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写这篇文章只为理一下脑中的思路,做些记号以便日后再思考。

人生的枷锁,可以说是一部主人公菲利普不断挣脱枷锁的成长史, 生理的残疾、宗教的束缚、艺术上天赋的缺位、经济上的不够独立、情欲的纠结,包括到最后,他的爱情——有人说——成为了他最大的枷锁。看到三百多页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候的菲利普就一彻头彻尾的loser,甚至为他感到脸红,不过越到后面,就算是当他买股票亏光了钱而不得不暂停学医去商店打工的时候,那时候书中对他最频繁的评价是,他——菲利普是个绅士,他不断在成长,这对于一个落魄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就是天大的褒奖。他过往那些巴黎学画经历和从小看的那些书,还有那些年轻时走过的那些所谓弯路,都让他非常受用。

“在书里面,有很多大段精彩的对人生、对艺术、对道德判断、对宗教的争辩,看完大多都忘记了。但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这个情节里,提了一个问题,然后,难得地,在很靠后的地方,给了一个作者的答案。克朗肖送了菲利普一条地毯,他对菲利普说,人生的意义,你自己去找,就在这条地毯里。这是个很悬疑的问题,推动着小说里故事的发展,推动着菲利普的成长。地毯,人生的意义,呵呵。菲利普快饿死的时候,他躺在街边的长椅上,他说:人生,它本来就没有意义,和这条地毯一样,没有意义。走投无路的时候,菲利普想到过自杀,这是最坏的结果,但是,他对死亡已经没有畏惧。”天生残疾的主人公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史铁生也是如此,因为身体的缺陷和限制,天然的为他们抵御了一些外在诱惑,增加了他们对人生等精神领域问题的深度思考,这点来说上帝是公平的。

作为一本又长又务虚的书, 它倒是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人生的枷锁是什么,书中的观点大概是以为人生有意义吧——是人生毫无意义的那个意义,而当人真正参悟到这个层面的人生无意义的时候,他便挣脱了枷锁,于是他的人生又似乎有点意义了(这点还没完全参透,慢慢理解吧)。在其他人的读后感看到一句话: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人能够面对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从小习惯了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希望能在生活中有所获得,能赋予生活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以为,这样,叫做有意义的人生。可悖论就是,这些,恰恰是我们给自己按上的枷锁。就像菲利普的学画,在我看来,成为一个画家、艺术家这一目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学画的意义在于,他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美感,他最后能说,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能理解美、感悟美。对我们来说,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 给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获得什么名利,这些都是表象的,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如果有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在于,这些东西,作为路杖,它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身有所感悟,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而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大概却是,反过来,要去挣脱人生大大小小的枷锁,去探求本真的生命吧。

伟大的作品是能让人从中看到自己,主人公的有些想法和心理也在自己脑中出现过, 希望通过不断成长,能把隐约领悟到的人生的枷锁挣脱掉。

书中有太多精彩的地方,推荐一读。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欲望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了。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得一个先令而付出高于一个先令的代价。你常听到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尝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他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地吞蚀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

菲利普对理想主义怀有某种厌恶感。他一向强烈地热爱生活,而就他平生所见,理想主义在生活面前大多胆怯地退却。理想主义之所以退却,是因为他不能忍受人们相互你争我夺;他自己没有勇气奋起而战,于是把争斗说成是庸俗的。他自己庸庸碌碌,可当同伴们并不像他看待自己那样对待他时,他就蔑视伙伴们,并借此安慰。在菲利普看来,海沃德就是这样的人。海沃德五官端正,精神萎顿,眼下变得体态臃肿,秃了脑顶心。但他还精心爱护着几处残留的俊俏的容颜,仍旧趣味隽永地谈论着要在那含糊不定的未来作出一番成就。然而,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却是威士忌,在街上追逐女人,恣情纵欲。与海沃德所代表的人生观恰恰相反,菲利普口口声声要求生活就像它现在这个样子,什么卑鄙、恶习和残疾,这些他都无动于衷。

这么说来,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得搞清楚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点清楚了,你的一套哲学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菲利普看来,有三件事需要了解清楚:一个人同他借以存身的世界关系如何;一个人同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关系如何;一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如何。

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我的目标是要探索生活所提供的多方面经验,从生活的瞬息中捕捉它所激发的感情涟漪。我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一种幽雅的才艺,是用它来增添而不是减少现实生活的乐趣。

人生的转折点篇十

读着《别问我是谁》,感受犹太人的纯朴,因为战争,因为生活所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身边的人。爱米萨、爱飘妮娜、爱乌里……爱他们每一个人。

没有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米萨也不例外,他以偷东西为生。他没有父母,他为孤儿院偷食物,为飘妮娜一家送吃的……因为没有人为他过生日,所以从来不明白生日蛋糕上为什么要插蜡烛……这一切都显示着米萨的善良的本性,可他却是一个小偷。乌里是一个染红发的犹太人,不要说他不想承认自己是犹太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一次,他打掉了米萨一只耳朵而救了他。这一群本性善良的孩子,成为了流浪儿,在城市的角落,默默地生活。

战争、美丽这两个词在我们脑海里怎么也连不起来,可往往有人在战争时代拥有一个美丽人生。当一个人生活在战争年代,他身上的所有特质:自私、无私,善良、邪恶将会充分显现。没有人能完全善良、美丽,没有人一定是丑陋、邪恶。在战争中,世界上就没有糖果山。

跑、跑、跑,人的一生都在跑,永不回头,纯真的信念迎来的总是希望,美丽的人生带来的是一世的幸福。只有坚信,无论现在的生活怎样,以后总会有人开怀大笑。

快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想着快乐,多么希望你是天空的一角,无忧无虑,望着自己人生道路上开出的每一朵花!

当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你的面前是一条美丽的道路,回首往事,多么希望自己曾爱过的每一个人快乐,尽情地奔跑在鲜花遍地的田野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