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演讲稿(通用5篇)

张国荣演讲稿(通用5篇)

ID:4439745

时间:2023-10-09 11:41:30

上传者:影墨 张国荣演讲稿(通用5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讲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张国荣演讲稿篇一

在香港,不仅有中环的忙碌和旺角的喧嚣,在马鞍山旁,吐露湾畔,还有一所美丽的校园。与大多拥挤在闹市的香港其他大学不同,香港中文大学依山傍海,从山脚到山顶,校园与整座大山静静地融为一体。

山海之间,栖息着港中大自由的精神和灵魂。还记得进校的第一天,就有人告诉我们,在港中大,不会像在内地大学一样有班级来管理你,有辅导员约束你,你有足够的自由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只要可以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每个学期上什么课,上多少学分的课等都完全可以由你自己安排。所以在港中大,不仅班级的界限不明显,连年级的界限也很模糊。由于港中大特别提倡博雅和通识教育,再加上港中大的各学院发展在香港各高校中最为全面,同学们不仅选择的自由度高,可以选择的范围也很广。

除了个人的学习生活,各种社团的活动也十分自由。港中大的社团大多只受学生会的监督,而学生会则是一个独立于学校的法人。比如港中大的辩论队,除了需要遵守注册时的会章以外,平时的训练和外出的比赛都由队员们大家自己管理,而学校除了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外,从不干涉辩论队的训练和比赛,而大陆高校的辩论队则往往可以享受到从学校领导到团委的层层关照。从请来众多大腕明星的歌唱比赛,到兴师动众的校庆等等,学校里面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几乎都由同学们自己来办,大家得到了锻炼的同时,自己的创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实,在港中大你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在这里,既可以耳闻郎咸平的叫骂,又可以聆听北岛的低吟。港中大图书馆前有一座雕塑名曰仲门,俗称烽火台,是同学们激辩观点交流思想的地方,而它也是香港数次社会运动的.发起处和见证者。无论是对校政的讨论,还是对社会的探讨,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各抒己见。港中大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在更少的束缚和更广的视角下,重新思考你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和信条。而这,虽然未必是你选择大学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却很可能成为你离开大学时所带走的最大收获。

山海之间,有凤来仪。港中大以凤为校徽,凤既是南方之鸟,又是高贵、美丽和自由的象征。在这片思想自由成长的乐土上,引来了并且培育出了为数不少的大师。从钱穆到高锟,一代代大师们或许会散去,但只要港中大追求自由之风尚在,它就将仍是学子们流连的乐土。

张国荣演讲稿篇二

一上来,教授问我在学校教什么(我是大学老师),问上课的内容,教授的方式,然后让我比较一下全英文授课和半英文授课。

然后,问我对sars的看法,大陆的情况,问我对北京的严重情况怎么看,问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敏感,不多谈了)

然后问我对corporatecommunication的认识,(这我到料到了)然后让我把中国政府比作一个corporate,面对sars应该如何解决。(我晕!但是没敢喘气,胡侃。)

再下来,问我平时看什么书,读多少英文,对国外的媒体有多少接触。然后问我对美伊战争的评论,接下来是对“9.11”事件的评论。(幸亏我对国际时事很关心)

最后,是问我的职业规划,和有没有读phd的打算。(提前想到了)教授还替我规划了一下三四年内学习的前景,提出了几条供选择的道路。我很感动,觉得他很负责任。

最终,教授说我的英文口语听力都很好,完全可以应付全英文的授课。另外学习的决心也很强。他个人很满意,会推荐我,但是结果还要委员会定。最后说了一些面试以外的话,可以说这个教授非常的负责,把我去香港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谈到了,又比较了一下其他给我ad的美国学校。让我再三考虑。还提到粤语学习的问题,因为很多选修课是粤语授课,实习也会涉及粤语报道的媒体。所以我必须在开学前学习粤语,他会再次面试我的粤语水平。如果不行,就建议我推迟入学。

总的来说,如果是文科生,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流利的.表达能力在面试中是很重要的。香港教授是从美国回来的博士,英语非常流利,幸亏他说得还比较慢。但只要不紧张,把你的想法表达充分就行,他们的问题都没有什么固定答案,只是看你的反应和想法。

在这里要感谢turtle24给我的建议和帮助,还有兔子,aurora的鼓励,使我在第一次面试时表现正常。

以上是香港中文大学电话面试常见问题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香港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香港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

张国荣演讲稿篇三

学校名称:香港中文大学招生类别:研究生1.香港中文大学简介大学宗旨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二)提供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其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融会双语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

双元教学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学科为本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及兼读本科学位课程一项。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62个学部开设,计有42项博士课程、25项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155项硕士课程及25项学士后文凭课程。截至12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20,256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284名,研究生9,972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如双主修及双学位课程。中文大学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已连续五年获选为全太区第一位。

书院制度-学生为本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人发展。

20成立了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又多添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部分书院采用全宿共膳,进一步发挥书院制的独特优势,为同学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称誉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大学先后成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乃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年6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84项,范畴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国际联系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目前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20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6/有逾8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6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2.入学要求:学士学位或以上。

基本英文要求:托福550,ibt79或雅思6.5或大学六级(430分或旧6级通过)。

3.特别注意:多数专业录取为先到先审理形式。越早报名,获得录取机会越高。

4.排名:香港排名前3名。实力相当于中国大陆前4.

张国荣演讲稿篇四

香港中文大学近日通报,该校今年将通过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在提前批招收内地高考生。考生在填报该校时,也可以填报本科第一批的院校。

为了让考生估计被录取机会,香港中文大学特提供网上报分排名服务,方便考生估计获录取机会。另外,香港中文大学的`内地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分为文、理、工、商四个专业大类,学生于入学时再在大类下选择具体专业,并有约一年时间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适应大学的学习及考试模式,第二年始须确定专业。

-中国大学网(责任编辑:卜范龙)

张国荣演讲稿篇五

以下这篇由本站站为大家编辑整理演讲稿范文是张国荣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稿——《要做你自己的王者》,大家一起来看看张国荣是怎么理解戏与人生以及爱情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跟李碧华是好朋友,主演过几部碧华的作品,都是好戏!

在我眼中,碧华的作品是成功的,有美而壮烈的内在,故事往往能抓住人生最光辉、最灿烂的刹那加以发挥。而我欣赏碧华小说中那种坦荡荡的、毫无保留的风格。

我主演的第一套李碧华改编作品是《我家的女人》,但由于当时此类题材并未流行,而内里有关中港两地的意涵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回响。

之后就是电影《胭脂扣》。当中“十二少”的角色最初选角是郑少秋,后郑因沈殿霞怀孕而辞演,故由我接手。最初接到《胭脂扣》的剧本,我的戏份只有三页纸,对白的总数不过是十多句而已,工作量只有十天左右。

事实上,在《胭脂扣》原着中,十二少这角色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如花,但我接手此戏,到往试造型——一袭长衫,如此风度翩翩——直教人觉得,这角色根本是为我度身定造的。

碧华为我的魅力所打动,于是特别为我增写戏份,而导演关锦鹏也把我的拍摄期增至二十多天,电影最后以两个不同年代的双线形式发展。

这也许说明了,我是一个有魅力的演员,对一个作者而言,或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我对观众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跟叫座力,这正是市场的基本需求。

基于上述的原因,故在电影版《胭脂扣》,十二少这个角色的着墨远较原着为浓,因此这部戏更令我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而在我所演过的角色当中,个人最喜欢的是《胭脂扣》中十二少的角色,当时导演关锦鹏的拍摄很开放,角色情感的表达绝对是义无反顾、毫无保留的,就这点而言,我觉得是关锦鹏导演对我的重视与提升。

对于《胭脂扣》这部戏,有人觉得关锦鹏放大了女性的执着,我的看法是:碧华的原着故事本如此,人物本如此。

至于十二少这角色,实在是相当复杂也是相当简单的,他舍得为如花放弃丰厚的身家,但在生死抉择之时,又表现得极其懦弱无力,乃至逃避。

基本上,我觉得十二少是一个“色鬼”,也是一个“无胆鬼”,演这样的角色是一项挑战,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性”与“爱”的张力。

而李碧华的《胭脂扣》最能吸引人的一点,是她能写出人物那种醉生梦死和为爱倾尽所有的感觉,又能引领读者进入她精心经营的情调和氛围中,使读者可以不断follow故事的情节。

前些日子小思曾介绍我看一篇李碧华的新作《吞噬》,也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作品。所以碧华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演绎她笔下的角色前,先就对角色有了好感。

而《胭脂扣》电影版跟文字版的结局是点差异,这点呈现的是导演跟作者利用影像跟文字两种媒体表述故事时的不同考虑,但无疑电影版本的戏剧性较浓,这也是必要的。

有人置疑,以《胭脂扣》中十二少所服的鸦毒份量,结果是如花死了而他竟能逃过大难而苟活,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关于这点,碧华的解释是:“十二少是一名富家子弟,自小丰衣足食,故身体底子较为妓的如花为佳,抵抗力也较强。”而我的意见则是,如果十二少死了,《胭脂扣》便无以为戏了,而且世事无奇不有,本就没什么不可能的。

但事实上,十二少又何尝不知如花的用心,恶毒却也可敬,这个女子为他香消玉殒,苦苦等了他半个世纪的时光,而他实在负担不起这么沉重的感情,也不敢跟她同死。

因此,十二少要致歉的是他对这个女子真情的辜负。这跟如花蓄意谋杀他是两回事,因为到底如花死了,而他却活了下来!

关于电影《胭脂扣》的结局,刚才这位同学说,不解如花既然见到年老而又活得潦倒的十二少时便对他死了心,为何仍要把胭脂匣还给他。

你是否还没恋爱过,所以才有这个问题?一个未曾真正恋爱过的人,在感情上还是一个小孩,他不会知道爱情会令人何等的刻骨铭心,也不会明白恋爱里的人有时现那种既复杂又矛盾的心情。

爱情绝不是a+b=c这么简单的事。胭脂匣是十二少给如花的定情信物,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归还,表示一切完全结束,如花那多年来的苦苦等待,终于可以真正划上句号。

至于《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结局很吊诡,较之原着的原局相差甚多。

原著是另一个“虞姬”菊仙死了,霸王段小楼“渡江”南临香港,数十年后重遇年迈的蝶衣,洗尽铅华的二人在澡堂里肉帛相见,只是他们都老了,一切暧昧的、似是而非的情感都淡了!

电影则大刀阔斧的删了南来香港这一笔,只交代饰演“虞姬”的程蝶衣在台上自刎,而“霸王”段小楼喊了一句这个“女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小名,而后脸上浮现一抹充满悬疑的笑,一切就此打住。

其实电影这个结局是我跟张丰毅二人构思出来的,因为我跟他经历了电影前部分的制作跟演绎,都有感在大时代的浪涛中,电影是难以安排霸王渡江南来的!

毕竟文化大革命这部分是很沉重的戏,经历了这段,实无必要好像小说那样再安排他们年老的重逢,这会令“戏味”淡了。结局他俩只要凭着彼此昔日的感情和感觉忆起对方,轻轻带过就可以。

我与张丰毅一直着眼于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发展,尤其是蝶衣对师哥感情的变化:由起初蝶衣对师哥的倾慕;至中段师哥爱上菊仙,蝶衣仍固执的爱恋这师哥;到尾段,蝶衣年华老去,不返当年,然而与此同去的,还有他与师哥的一段感情。

所以蝶衣的死,总括而言有三个原因:

一是虞姬个性执着,要死在霸王面前。

故事中,蝶衣其实就是虞姬,虞姬也就是蝶衣,二人的命运是互相影叠。“霸王”既已无用武之地,与霸王演对手戏的“她”——虞姬,是再也不能苟延其情的了,故死也要死在霸王面前。

第二、蝶衣想以自杀来完成故事的情节。

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喜爱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出,也只有舞台上与师哥合演“霸王别姬”时,他才能遂其心愿与师哥成为真正的一对。

舞台是蝶衣实现其梦想的地方。所以当蝶衣发觉在现实生活里,他与师哥没有了以往那种亲密的感觉时,他宁可选择以虞姬的角色来结束他的生命,做一场真正的“霸王别姬”。

第三、年华老去,不能接受,蝶衣选择自杀,因为他是曾经那么芳华绝代而又颠倒众生过。

由此可见,主角二人的感情根本无法走出「霸王别姬」这个典故,是最合理和最具戏剧性的处理!

而且以程蝶衣的性情,他是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爱情:霸王已无用武之地,要在“她”铅华尽洗之际苟延情感,是难堪的局面。

现实生活里,程蝶衣是个放纵的人,却也因此,“她”不能接受现实走到恶劣之境。

再者,在我们理解中的“别姬”程蝶衣,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子”,“她”向往舞台上那种热烈生动的演绎,也只有在舞台上,“她”才有最真实的生命。

所以,让“她”死在舞台上,是最合理,也是最具戏剧性的处理!

小说版的《霸王别姬》,李碧华在同性恋这一主题上的表述和态度是比较明显、宽容和自然的。然而陈凯歌改编的电影《霸王别姬》,却充满了极端的“恐同意识”,扭曲了同性恋独立自主的选择意向。

或许我的确是颠覆了《霸王别姬》这套电影的演绎!

在同性恋这方面而言,就内在题材表述,我认为导演陈凯歌的取镜很压抑,过分压抑,无可否认,国内对这类题材的处理较敏感,陈凯歌有其苦衷,是基于避忌吧!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凯歌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加上他个人的成长背景,所以电影会有这样的表现。

此外,影片能否卖掉或公映都是影响陈导演怎样拍片的重要因素。很多人知道国内的政治审查很严,导致很多电影不能在国内上映。《霸王别姬》的题材敏感,故也入在被禁之列。

就算这部片后来在坎城获得金棕榈奖,又在中国台湾获得金马奖,中国大陆仍在禁映。然而,只要看看京剧发展流程里的特殊状况,就会发现台上的夫妻皆是男人,这造就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特殊感情。这是绝对合乎人性的。

然而陈凯歌在电影里一直不想清楚表明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而借巩俐(按:饰菊仙)来平衡故事里同性关系的情节,这便提升了巩俐在电影里的地位。

所以,作为一个演员,我只有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演好程蝶衣的角色,把他对同性那份义无反顾的坚持,借着适当的眼神和动作,传递给观众。

而某程度上还是要注意怎样平衡导演对同性恋取材的避忌。张丰毅在同性恋演绎的表达上,他也很避忌。例如电影有一场搂腰戏,张丰毅抱着我的腰时,却紧张得全身在发抖!

个人而言,我接拍一个角色,一定会事先挑选好,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拍摄时因而有最投入的演绎。

其实,早些年港台已要开拍电视版的《霸王别姬》,他们邀请我饰演程蝶衣,我考虑了很久,终于还是推辞了。

多年后我接拍《霸王别姬》这部电影,便完全可以把自己放开了。

我以为一个演员应该义无反顾,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创造生命,如此演员方可穿梭于不同的生命,亦让角色真实而鲜明的活起来。

但在拍摄过程中,作为一个演员,我的演绎必得平衡导演对同性恋取材的避忌,而我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

我以为,如果《霸王别姬》的电影能忠于原着,把当中同性恋的戏作更多的发挥着墨,这部电影于同类题材电影而言,地位必定较我后来接拍的《春光乍泄》为高。

而在我演绎的过程中,基本不受原着的局限,我以为演员应有开发的胸襟,而电影亦可以是独立于文字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演员可以透过全新的演绎给予角色另一番生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