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班科学说课稿(优质5篇)

2023年中班科学说课稿(优质5篇)

ID:4451237

时间:2023-10-09 14:30:23

上传者:文锋 2023年中班科学说课稿(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说课稿篇一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

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中班科学说课稿篇二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所切身接触的,可以帮助幼儿去了解种子的传播过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而在操作中,我们需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并且学会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

1.知道种子传播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种子播种的过程。

2.乐意和同伴一起进行观察,讨论,并积极思考。

这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种子的传播过程。

因为这次活动名为《种子的传播》,也就是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这个作为重点解开幼儿的疑问。

活动难点,幼儿学会使用铲子和锄,乐意与同伴合作。

这一时期的幼儿大多不知道铲子和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更不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通过这次活动,正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锻炼操作能力。

为了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教学活动,更加深刻清楚的明白种子的传播过程,我作了以下准备:

1.一个关于蒲公英的故事;

2.各种植物的种子;

3.铲子,锄头,小桶等工具。

1.听故事,导入主题

教师讲述“蒲公英漂流”的故事,让幼儿在听故事的乐趣中初步了解蒲公英的传播过程,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从而进行教学。

2.幼儿讨论“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1)还有哪些种子会旅行?

(2)这些种子是怎么旅行的?

3.认识种子,探索传播过程

(1)教师出示常见的几种种子

(2)让幼儿指认是什么种子,怎样进行传播的?

(3)教师进行指导并举例

(蒲公英的种子就像小伞一样,风婆婆带者她落到一个地方生根发芽,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

4.学习播种

(1)教师示范播种

(2)幼儿自己播种,教师进行指导

说明:经过教师示范,激起幼儿想亲自动手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播种,教师在旁给予指导。

5.活动延伸部分

1 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

2 让幼儿发挥想象,将种子制成漂亮的小饰品。

中班科学说课稿篇三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多变的风》这一主题中的《风车转起来》。

孩子们对于玩具是很喜欢的,而风车这一荷兰国宝,孩子们也许在动画片或者书里见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探索研究风车。所以选择风车这样一节活动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适合大班孩子,对于他们经验上的挑战也是适合的。同时有关风车的资源,图片,机构图等我们也很容易从身边搜集到。像董教授说的那样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有趣味性、能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发展、并且这种资源能够很容易找到。

1,激发孩子喜欢探索风车的兴趣,体验探索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喜欢上了风车他们才愿意探索,孩子们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发自于内心的,当然老师的教学也就做到了有效。孩子们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2,观察风车的结构,感知风车的工作原理。

一方面是对幼儿探究兴趣上的进一步延伸,具体化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步幼儿制作风车做好认知上的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融合,整合。

3,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风格不一样的风车。

之所以说是尝试,主要是体现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的理念,孩子们的作品不会都是精美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用发展的目光去关注孩子。风格不一样,一方面老师要在材料的提供上支持到位,要丰富。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做自己的风车,做风格不一样的风车,在某种意义上老师真正有效的做好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着”。

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先看、讨论风车----观察感知风车的结构,探究风车的工作原理----尝试动手操作,制作风车。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整个活动对幼儿的能力和已有经验的挑战更接近成功,自然老师的活动所要让孩子们得到的发展也会更接近实效。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教具方面:课件:内容是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以及风车的工作原理图、风车制作过程图解。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车实物。“纸、塑料、木制的等等”另外还有风车叶片。

a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1,“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图片演示各种漂亮的风车,让孩子们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漂亮的风车,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2,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风车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

b幼儿的学法主要有:

“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法”也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要制作的风车,并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看风车说风车引题激发兴趣——做风车——玩风车——展示交流等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你们见过风车吗?看看大屏幕上的风车,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还知道哪种风车?知道风车有什么作用吗?”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风车,比较哪一个风车自己最喜欢。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做风车的意愿。

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讨论后,孩子对于在制作风车过程中需要把握幼风车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做风车做好铺垫。

1、教师示范讲解风车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图。

2、老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你想制作什么样子的风车?谁有跟他不一样的?”让孩子们都说一说自己想的风车这样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制作风车。

请幼儿根据现有的风车种类和风车制作过程图,探索、研究风车的制作,自由的选择材料,尝试制作自己的风车。教师巡回指导,给幼儿适宜的帮助。同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幼儿对现有风车拆卸,进行研究。

(三)在幼儿玩风车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探索出风车与风力,风向和自身速度的关系。

1,“请孩子们试试用慢走、快走、跑步看看风车是转动有什么不一样的?”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自身速度的关系。

2,“请孩子们站在原地,试一试顺风和迎风中,风车转动有什么不一样?”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向的关系。

3,请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法,进一步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力和风向的关系。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风车有哪些特点?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作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动手制作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中班科学说课稿篇四

《科学技术真神奇》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文是第一单元学习主题《科技改变世界》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单元领头羊的作用,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本单元的兴趣,充分调动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虽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单元学习的主体的、直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具体“事实”——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介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探究、敬业的故事、儿童科技探究精神、兴趣、方法的培养等作为教育的素材,因为道理往往蕴含在具体的事实和行为当中。《科学技术真神奇》一课在内容上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

2、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3、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4、当今及未来的科学技术探究。

根据内容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感受科学技术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探究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2、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是: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和“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综合起来确定的。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指出:“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指出:“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各行业的劳动和智慧,关注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故教学重点的确定符合课标精神。正因为科学技术的神奇才能改变世界,从课题中“神奇”一词就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教者应该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来深入体会神奇的内涵。

学生在“科学技术究竟神奇在哪里”这一重点问题的牵引下,充满好奇地去探究科学的奥秘,所以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既能激发学生学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也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在具体的事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处。这一教学重点的定位既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情。

根据本课特点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合作学习法。2、观察研究法。3、参观访问法。4、应用资料收集、观看影像资料法。此教法、学法是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求知欲来制定的,努力体现了课标精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教学的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成为孩子们探寻科学奥秘的真实旅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求知,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此教法、学法体现了自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力求凸显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合作探究:主要是通过表演小品——烟熏火燎的材灶做饭和清洁、省力的电饭锅做饭,让学生讨论小品中两种方法的利与弊。采用分组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扩展了解、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学技术运用。 (二)观察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推理创造发明的过程。并且通过实物引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过程,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电力、核能、风能、太阳能、磁场等动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科技改变人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参观访问: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有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主要是指农业技术、医疗技术、交通发展等方面的科技发明成果。可联系学生参观东莞科技馆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分享,增强直观认识。

(四)应用资料、质疑创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了解现代科学的成就及憧憬未来科学的发展,本环节将以太空科技为立足点,拓展了解现代乃至未来新兴科技诸多领域。通过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纪录片,如神舟号飞船纪录片、国际空间站纪录片等,组织探究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而又有探究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想象和创新能力。展示未来科技发展动态资料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热情。

以上教法和学法适合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把活动、观察、质疑、调查访问、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融为一体的科学有效的综合性实践学习,能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中班科学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 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 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 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