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庄子读后感(模板7篇)

2023年庄子读后感(模板7篇)

ID:4464607

时间:2023-10-09 17:48:30

上传者:笔舞 2023年庄子读后感(模板7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庄子读后感篇一

这几天拜读了明月悠书友的读后感,受益匪浅,有感于自己见解和明月悠书友的异同,也根据自己肤浅的认知发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接触传统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对各别字的意思进行解读了,只把握大义。

第一段,庄子列举了五种人,几乎包括了世间所有人,这里就不赘述了。然后庄子笔锋一转,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从这段文字看,圣人没有刻意,仁义,功名,江海,道引,而达到了高,修,治,闲,寿的.境地。所以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种事物,而达到了别人追求那五种事物境地,此可谓不求而得,无欲无求而得,无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后文也说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无中生有,可谓造化神机也。然后又说,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这句是承上启下句,后文专门解释了淡,不与物交,虚,无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平,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词语,这里引申为造化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可见,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处,都可以无中生有。

下端又说,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亏。这里讲圣人没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却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为平易,已经拥有知晓,所以恬淡,不会有物质的追求。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圣人无欲无求,而自生种种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对德没有损伤,精神纯素。然后紧接着又说,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几个故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解释了圣人如何达到这种无中生有的境界,然后达到这种境界后,无天灾......的种种妙果。其中说明了圣人并不是不与外物打交道,而是不与物交,圣人可自得。因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们种种状态,所以不需要思虑,也不需要谋划,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乐者.......劳也竭。这段是讲的反例,对照圣人,正反论证,最后通过讲水,进一步说明圣人圣人的养神之道。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

下一段讲到,夫有干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这是对应上文水而说的,水者滋养万物,剑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杀,化育万物。不用而杀,可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体现,以柔克刚,恩威并济。后文总结了圣人的养神之道,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伦。圣人之道贵素贵纯贵精。

庄子读后感篇二

本书采取一书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泼、轻松的笔调,让读者看这些高居云端的先人们走入凡间,走入我们的生活里,和我们一起探讨这样一些深层的问题:我们所遗失的智慧在哪里?我们是否太粗心,以至于让智慧擦肩而过?我们的生活是否因为充塞了没有生命的'资讯而失去了生机?我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做某种程度的调整.以和古圣先贤取得精神上的联系?《庄子,你在说什么?》一书,是以故事为表现形式,并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读者借鉴。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书中每个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小人为利,士为名,大夫为势,圣人为天下。只不过目标不同而已,每个人的人生信条不一样而已。但小人也好、圣人也罢,最终逃不了一死,还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乐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见水奔流不息,就想到应该学习它,不舍昼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见水滋润万物,就想到应该效法它。源源不断地养护生命。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资讯;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学习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庄子读后感篇三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外篇: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第八篇《骈拇》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齐物论》第九篇《马蹄》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养生主》第十篇《qu箧》

第四篇《人间世》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马蹄》

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

《胠箧》

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

总结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有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跳跃,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附:本来,对内篇的七篇文章作了具体的结构分析(在我看来,除了《庄子》距今较远,文字艰涩难懂之外,最麻烦的是如何将文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并最终凸现主旨),但因内容较多,只好算了。

庄子读后感篇四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阅读,以便真正深入理解。当我第一次读《庄子》时,我不能有一个好的态度。我总是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我一无所获,让我的心态陷入了一个更加焦虑的沼泽。我决定冷静下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每天只读两三页,三十三章,共400多页,分配几个月。在此期间,多写阅读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无忧无虑地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和天地之间自由游荡,没有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见或只是意见,世界声誉而不是建议,世界而不是沮丧,无论世界如何赞扬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这真的很难得。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必须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能转移别人的意志,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傀儡。俗话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如功业、名利等,要洒脱、坦荡、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庄子逍遥的人生价值观可能有些消极,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一个积极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难的生活。庄子的人生年龄是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庄子睿智、豁达、有远见、有远见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毫无顾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人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对名利的忠诚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无华的价值观,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的软肋。

当我们走在生活的困境中,或者感到生活的疲惫时,我们不妨从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中学习,让心灵保持难得的安静和凉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庄子,练习体验他无忧无虑的思想,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生活体验。

在我看来,庄子的自由旅行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所拒绝是不可思议的。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后代可以吸收丰富而不单一的意识形态营养。生活、国家和社会需要学习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否则就会朝着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在孔子和庄子的同时,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庄子读后感篇五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读后感《庄子读后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读后感篇六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

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

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

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

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

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

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

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庄子回答得似乎模棱两可,他表示自己将处在有用无用之间,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就是了。

文档为doc格式

庄子读后感篇七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关闭